下午简·斯迈思(JaneSmythe)陪我们去了埃及博物馆。简出生在澳大利亚,但近20年来一直以埃及为家。她是埃及考古学方面的专家,专门研究古陶器,曾参与过埃及博物馆和国际研究所的许多项目,作为陶器专家进行考古发掘,同时也是博物馆的学术委员。
著名的埃及国家博物馆位于解放广场中心,分为两层,设有数十个展厅,馆内收藏了跨越7000多年的数十万件文物[
阅读全文]
结束了摩洛哥之旅,经过巴黎转机,我们抵达开罗已经是第二天凌晨。美国朋友燕子帮助安排了接机和住宿。夜深人静,我们抵达了“旅馆”Darb1718,这是一个著名的艺术中心,而且提供艺术家驻村项目。整个地区有点像早期北京的798艺术区,简陋的房间有回到学生宿舍的感觉。眼睛眯了不一会儿天就亮了。
燕子出生于美国,用了大半时间旅居世界各地,据她自[
阅读全文]
首先声明:本人知识有限,又只是跑了几个点,难免“以偏概全“,下面只是见闻随想,各位小伙伴随便一看,不要太认真哈!
由于所处的特殊位置,摩洛哥一直都被称为“欧洲通向非洲的大门”。这个国家历史上曾经被法国与西班牙瓜分,北面和南面以西班牙语为主,中部则是法语区,融合着“原住民”帕帕人的风俗习惯和阿拉伯文化,摩洛哥呈现出自[
阅读全文]
靠近港口处的陶瓷工厂+市场是萨菲陶瓷的最佳展示处,可惜今天是星期天陶工们不上班,只能靠着壁画了解一下他们的制作过程,街边琳琅满目的产品也足够让游客赞叹不已。
离开萨菲我们朝东北方向来到了马拉喀什(Marrakesh),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色儿的红墙房屋,如图中这栋我们今晚入住旅馆的小楼。据说在这个城市的居民是不能擅[
阅读全文]
萨菲(Safi)是摩洛哥南部大港,曾经在11世纪因为贩卖黄金、象牙和奴工兴旺发达过,14世纪因为建立了一座修道院堡垒又成为宗教和文化中心,16世纪通过铜和糖的贸易又富裕起来,直到隔壁的索维拉港口崛起,萨菲几乎被遗忘。二十世纪由于捕鱼规模扩大,此地成为沙丁鱼加工中心而复兴,如今仍是摩洛哥最大的港口城市之一。
萨菲也因出产色彩绚丽的陶器而闻名。我们[
阅读全文]
下一站进到卡萨布兰卡,先去参观有名的哈桑二世清真寺,远远看到它的尖顶似乎并不是特别起眼,逐渐地靠近以后才看出它的宏大。于1993年8月30日竣工的这座由釉陶马赛克装饰的建筑,耗资近6亿美元,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礼拜殿及广场可容纳10万人做礼拜。寺内宣礼塔高达210米,是世界最高的宣礼塔。男女沐浴室可容纳1400人沐浴。被视为为世界第三大清真寺,是不是世界[
阅读全文]
晚上回到bluegate里面,发现有一家东北人开的中国餐馆,就在那里吃了晚餐,味道还真不错。出来后在停车场抬头看到摩洛哥的月亮也是又大又圆,真的可以“千里共婵娟”哦!(正好是中秋节)
第二天早上出发前,在耐福的建议下来了一份“非斯早餐”,荷包蛋上碎碎的腌牛肉味道很好!加上各种小饼和面包,咖啡、摩洛哥茶和新鲜果汁,二人份的早餐[
阅读全文]
今天一早离开拉巴特,临走之前去了一下国家工艺美术馆,不起眼的门面和一个小小的陈列室,却有不少上乘的作品,很多展品因为场地有限无法摆放,有点“养在深闺人不知”的感觉,看完后拼命鼓动耐福向政府部门建议扩展这个地方。
离开首都拉巴特向东北进发,渐渐有了乡村的气息。高速公路二边可以看到懒洋洋的羊群和坐在板车上赶着小毛驴儿的人[
阅读全文]
下一站我们去的是CimetiereChellah,它是罗马占领期建筑的城堡遗址,后来的苏丹用这片土地建造了一个墓地,所以这里可以看到罗马城堡和伊斯兰建筑交融的痕迹。曾经的清真寺如今只剩下宣礼塔,成了鹳鸟的栖居地。边上的“鳗鱼池”曾经吸引着相信用水煮蛋喂池中的鳗鱼就可以怀孕并顺利生产的女子,如今鳗鱼不再,环绕在池边的只剩一群野猫和一位偶尔来喂猫的大[
阅读全文]
今天一大早从里斯本到塞尔利亚转机,再飞越直布罗陀海峡抵达摩洛哥的首都拉巴特,正式开始北非寻陶之旅。
来接我们的是一位有着灿烂笑容的摩洛哥小伙子,他在中国上大学学习国际贸易,有个中文名字叫“耐福”。知道我们要来,正在家乡度假的他自愿当地陪。除了摩洛哥的官方语言法语和母语阿拉伯语,他的英语也非常流利,普通话也说得不错,所以全程交[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