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记忆(分节链接)蒋闻铭儿时的记忆(1)儿时的记忆(2)儿时的记忆(3)儿时的记忆(4)儿时的记忆(5)儿时的记忆(6)儿时的记忆(7)儿时的记忆(8)儿时的记忆(9)儿时的记忆(10)儿时的记忆(11)[
阅读全文]
儿时的记忆(11)
蒋闻铭
袁磊袁铭真正畏惧的,不是爸爸是妈妈。不怕他爸发脾气,就怕妈妈伤心难过。袁磊从小到大,家里发生过的所有的事,记忆里算得是灾祸的,只有一件,发生在妈妈身上。袁家以前,是奶奶当家,后来交给了妈妈。他妈当家不久,有一次不知道怎么搞的,丢失了买一百斤米的钱和粮票。妈妈当时,直接就被吓得晕厥了过去,好不容易醒过来,[
阅读全文]
儿时的记忆(10)蒋闻铭毛泽东治下的中国,把全体人分成了两类:城里人和乡下人。你是哪一类,看你有没有城镇户口。有就是城里人,没有就是乡下人。乡下人永远不会失业。你爸妈种地,你长大了接着种。每年收的粮食,生产队按规定交一个数给政府,剩下叫余粮,农民自己吃。余粮不够吃不饱怎么办?没有怎么办,自己想办法。城里人不一样。有户口就有能让你吃饱了[
阅读全文]
儿时的记忆(9)
蒋闻铭
袁磊的天性里,有不少天不怕地不怕的顽劣。自家对面,是县委招待所,招待所的大门楼子里,有一大堆草垫子。他带着几个小朋友,在垫子堆里搭地道,从地道口爬进去,在里边点蜡烛,搞地下党聚会。招待所后面是县监狱。聚会到一半,外边大人察觉到了草堆里的动静,以为有越狱的犯人躲在里边。结果是警察掀开了地道,地下党全体被抓[
阅读全文]
儿时的记忆(8)
蒋闻铭
袁磊爸的思维性格,为人做事,在一群小市民中间,颇有些与众不同。这个与众不同,首先要归结于他那个要强上进,又有些聪明才干的性格潜质。这样的性格潜质,又有文革那样的大环境,他就有了向上发展,走出小市民这个社会阶层的机遇。这个机遇,他自己也抓住了,结果却被袁磊妈的叔叔这个莫名其妙的社会关系给摁住了,怎么挣吧,[
阅读全文]
儿时的记忆(7)
蒋闻铭
袁磊爸是四一年生人,妈妈小一岁。没有生在新社会,却是长在红旗下。这个年龄段的人,成长受教育的大环境,今天看起来,着实有些古怪。从古到今,是人的地方,都有社会,有社会,就有有地有钱有权有文化的社会精英。毛泽东当家做了主,以前现在的社会精英,都倒了血霉。五十年代初,先是搞土改,镇压反革命,直接被搞得家败人亡[
阅读全文]
儿时的记忆(6)
蒋闻铭
虽然袁磊爸是爷爷奶奶唯一的孩子,但是他的小名,是小四子,原因是奶奶在他之前,还生过三个,都没留住。从这个小名,就可以想象,袁磊爸小时候,被父母宝贝到了什么程度。找一个穷人家娇生惯养的孩子,拿他爸做模型,肯定没错。因为穷,再宝贝,到了十四岁,他也只得辍学到外边做工挣钱。但是在外边干活吃苦,回到家就更是宝贝[
阅读全文]
儿时的记忆(5)
蒋闻铭
袁磊一家七口人,从下到上,最下面,是袁磊袁铭两兄弟,上面是爸妈,再上面是爷爷奶奶和姑奶奶。爷爷对家人,永远是和蔼可亲的样子。不过他在袁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去世了。所以袁磊对爷爷,记忆有些模糊。总的印象,第一是他瘦小体弱,有哮喘病,总是咳嗽,第二是他在靠近中十字的鞭炮社上班,抽烟喝茶,不太顾家。他挣钱不多[
阅读全文]
儿时的记忆(4)
蒋闻铭
袁磊爸是小城里最不起眼的底层市民。四九年前袁家是小业主,往上几代,开鞭炮店。不过四九年后,生意一年不如一年。袁磊爸读书到了四年级,十四岁的孩子,不得不辍学,另学一门篾匠的手艺,编竹器挣钱养家。鞭炮店熬到公私合营,小本生意不值什么,干脆交给了政府,交出去给袁磊的爷爷和爷爷的弟弟各换了一份鞭炮合作社的工作。[
阅读全文]
儿时的记忆(3)
蒋闻铭
南京的夏天不好过,苏北的冬天最难熬。第一句,凡是在南京度过夏的人,都不会有不同意。第二句,是袁磊的发明,不是夸张是实际。放眼全中国,过冬最难熬的地方,不是东北哈尔滨,而是苏北袁磊的家乡。为什么呢?因为从古到今,中国都以淮河,而不是长江为界,分南方北方。不论是什么政府,都有一个混账规定,说北方室内必须有取[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