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见凤仙花
作者:太行山在芝大附近天主教会的花园里意外的看到了凤仙花,使我异常的兴奋。她那亭亭玉立的身影是那么的熟悉,让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管涔山下的那个小山村--新屯堡,浮现出坐落在新屯堡村东头我家的那个柴门小院,浮现出凤仙花陪伴我和父母亲在那个小院中度过的美好的青少年时光。
凤仙花是她的大名,她的小名很是温顺叫“海娜娜”。[
阅读全文]

我的老师王平
作者:太行山
王平是我的高中老师,班主任,晋南运城人。他一米七五以上的个头,瘦俏的身材,留平头,黑皮肤。常穿黑色或深蓝色制服,布鞋。他上身习惯性的微微向前倾,双手十指交叉舒缓的放在腹部,脸上总是挂着微微的笑容,花眼,嘴微微的张开,露出整齐而洁白的牙齿,站在你的面前散发出温暖与善意,像大姐,还仿佛感觉到一丝丝的母爱,[
阅读全文]

美国经历---细节
作者:太行山
记得刚到美国那一年,买了一瓶对膝关节有益的保健品,使用时发现瓶盖活丝了,瓶盖只是转就是拧不下来,搞得人不愉快,报怨说:美国人做事真是不靠谱,药瓶盖也活丝。我正准备撬开时,儿子过来告诉我:你要先按住瓶盖再拧,你看这瓶盖上有图示,我按着瓶盖上的图示一试瓶盖果然拧开了,我立刻来气了:这过桥脱鞋子不是[
阅读全文]

在特别的日子23
这里的疫情六天查出一百万,创了新高。听到这个数字,我无动于衷。这个反应连我自己都感到吃惊,好像我已经不是我了。
我为什么这么平静?是的,我们,至少是我自己已经不关注疫情了。好像习惯了。该出去就出去,出去习惯性的戴口罩,和人们保持距离,使用消毒液,还特别的戴一次性手套。就这样,不就是生活里加了点内容吗,习惯成了自然[
阅读全文]

移民的故事:黄教授
作者:太行山
和黄教授是在芝加哥大学的奥林匹克运动场认识的,是我来美国最早认识的人之一,另一个是她的老伴谭教授。黄教授个头矮小,瘦巴巴的特别精神干练。穿着普通,灰白的齐肩短发,走路急急匆匆,目不他顾,腰板笔直挺胸,双膊前后摆动快且幅度大,来去像一阵风。她进到运动场一扬手和我打个招呼,就调转身子倒着走起来。走的[
阅读全文]

马莲花开了(下)
我和马莲是有缘分的,这个缘分起源于我小时候的顽皮。年少时喜欢掏鸟窝,每逢夏季麻雀孵出了小鸟,把那还没有长出羽毛的浑麻不溜溜(故乡俗语,就是书本里说的雏鸟)的小鸟儿捉回来,放到一个用茭简简(故乡俗语,就是高粱穗的杆)做成的笼子里。小鸟最喜欢吃的食物是蚂蚱,我们每天都要去河滩上拍蚂蚱。那是一种故乡特有的蚂蚱,其他地方[
阅读全文]

遥寄五月五作者:太行山
村头五月苇叶长,
爹娘手中粟米香。
家家门头挂艾草,
户户煮粽过端阳。泉边马莲年年开,
异域日久也故乡?
无端忆起平生事,
终觉疼我唯爹娘。壬寅年五月初四[
阅读全文]

移民故事:蔺先生
蔺先生台湾人,年龄和我相仿。他总是穿着牛仔裤夹克衫,总是骑着一辆破旧的老自行车,总是戴着一顶棒球帽,总是来去匆匆。低头走路,少言,一个十足的寒酸农民形象。可是大错,他是当地的首富,人们都这么说。到底怎么个富法,说法不一,有的说有几百万,有的说有几千万,也有的说资产过亿。
他拥有好几套房产,都在芝加哥大学的心脏地[
阅读全文]

初中生活点滴--读小说
作者:太行山
学校有个图书室,有一些书籍,大都是搞革命题材的作品。通过这个图书室,我阅读了几本书。
当时有个流行语:《林海雪原》《苦菜花》,读了《青春之歌》放不下。可见这三部作品在当时的影响力是很大的。这三部作品我都读过,而且不止一遍,都是在中学读的。《林海雪原》写军人剿匪的故事,作者曲波;《苦菜花》写农民[
阅读全文]

一道小学数学题的答案
作者:太行山
上小学的时候做过一道数学题,题目是说一列火车经过一座桥,题中告诉了火车的速度,告诉了每节车厢的长度和经过这座桥的时间,让求出这列火车共有多少节车厢。当时我们根据已知条件解出的答案是一百多节,对于这个答案大家都说不可能,最后老师的结论是题目错了,于是不了了之。
题目错了。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