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子君

中年男人,无意识的来到英国,想用自己生活在英国的眼睛审视正在面对的生活。或许有点片面,但只是自己的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个人资料
博文
78年春节后,我返回插队的地方,一边劳动,一边复习功课,准备参加78年的高考。
前边说过,刚下乡三个月以后,我担任过半年的食堂管理员,后来又换了其他知青。但是这个工作实际上是一个两面不讨好的角色,不久同样的原因,一些知青不满意伙食质量,于是就又换了另外的知青来管理。就这样不到两年时间,就换了大约四五次人,平均每人也就干上不到半年时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从下乡插队一开始,我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就是上大学。在文革中的70年代初期,根据当时毛主席“大学还是要办的……”的最高指示,大学开始恢复招生。那时上大学的基本条件是必须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包括在农村插队;其次是要个人所在单位的推荐。就是说,必须是表现好的青年。同时,招生还要进行考试,就是数理化和语文的文化测验,考试成绩也要作为招生录[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一九七六年是中国现代历史上风云变幻的一年,而这一年又恰恰是我踏入社会下乡插队的第一年。
那个年代在信息通讯极为不便的情况下,我们得到外界资讯的渠道主要是广播。那时候从城市到农村,高音喇叭遍地开花,从城市的主要街道,到我们插队的农村生产队以致农民的家庭院落,都安装了广播喇叭,从大喇叭中我们得到中国乃至世界的各种讯息。我们科研站也不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科研站”,顾名思义应该是科学研究工作站。我们下乡那时候,报纸上整天宣传的口号是到八十年代“实现农业机械化”,大队一级的科研站也就应运而生,我记得这应该是某地的经验,恰好可以集体安置知青,所以科研站就被普及了。
前面说了,我们整个科研站最现代化的机械就是一台手扶拖拉机,还是政府拨的安置知青款项购买的,后来还听说成立这个科研站也就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插队的日子里,“修理地球”的工作总是少不了的。前边说了,我们下乡是11月1日,已经是面临冬季的日子。真正的农活已经没有了,但是在那个“农业学大寨”的年代里,冬季的农闲也是绝对不能闲下来的。学大寨的一个重头戏就是修梯田、深翻地成“海绵田”,那个年代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化肥也很少使用,主要还是在土地上下功夫。我们科研站总共也就30亩地,没有多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生活在今天的年轻朋友可能不会想到,在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下,那时年轻人所谓谈情说爱,每个人青春期的激情幻想,在当时公开场合基本上是一个禁区。朦胧的男女情爱至少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是不正常的,不否认总会有人有意无意的尝试,但是一旦被人发现是要受到社会以及同学们善意或者恶意的嘲弄,所以男女同学,即使内心或许有这样的的渴望,但是一般情况下甚至[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青年人的可塑性是很强的,一个人的性格、品性总是与他成长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甚至是决定这个人品行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现在回想起来,从学校毕业的我们来到农村,接收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到广阔天地来实现一番抱负作为,或许是我们的初衷,但是几年的农村生活,不能说没有受到生活的启迪和现实的教育,但是与正常社会格格不入的痞.性却是见长了不少。在农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插队那会,我们都不过是十七八岁的青年,离开农村的时候,也就是二十出头,整个一个风华正茂的青春时代。在那以前,就我记事以来而言,从来没有过面对死亡的情景,没有过周围亲人、朋友永别的经历。可是在农村插队的三年期间,我确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青春死亡事件,尽管他们不是我的亲人,不是朋友,甚至有的我连他们的名字都不知道,可是这样的青春死亡事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下乡后,我们科研站知青点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知青住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当时的“国策”,而且从官方来讲,一直在宣传鼓励要扎根农村一辈子,当时各级、各个区域树立的知青典型都会喊出这样的豪言壮语,但是到一定的时候,又都会毫不犹豫的离开农村,去更有前途的地方,例如招工、例如被推荐上大学。为了让我们扎根农村一辈子,当时那样的住宿条件是绝对不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代的物质条件真的是很差的。每天人们生存必须的的一日三餐,哪里像现在这样随心所欲,在那个年代里,能够吃饱肚子已经是很不错的了,要想吃的好一点,那可真的是一种奢望。刚下乡的时候,按照当时的规定,国家对于每个知青有一定的补贴。因为当年农村的收获季节已经过去了,知青无法分到粮食,所以国家供应商品粮一直供到来年夏收以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1]
[2]
[3]
[4]
[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