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山国画菊花在中国古代大量的国画作品中,都有菊花的芳踪,菊与梅、兰、竹并称为四君子,历来就是中国文人歌咏的对象。菊花不仅是中国文人人格和气节的写照,而且被赋予了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写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伟大诗人屈原是以菊自比第一人,一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道出了诗人高洁的性情和刚毅不屈的[
阅读全文]

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鱼”形文字,青铜器铭文中也有更多鱼形文字出现,《诗经》中也提到了各种各样的“鱼”,鱼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比如《诗经·小雅·鹤鸣》里:“鱼潜在渊,或在于渚”,比喻贤人隐居或出仕。后来庄子在桥上感叹“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羡慕鱼在水中无[
阅读全文]

近日重温陶渊明诗,陶公是继屈原后又一位令人敬佩的诗人,他的曾祖父为晋朝大司马,本来可以凭借家族关系,在官场舒舒服服度过一生,但他“少无适俗韵”,不喜欢这种庸俗的生活,而辛苦于田园劳作,“复得返自然”,“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就是这样辛勤劳动,还是“草盛豆苗稀”,务农收入不高,家里孩子又多,生活过得紧紧巴巴,[
阅读全文]

松老生仙骨,
鹤高有隐心。
辛丑南山国画
184*102厘米
[
阅读全文]

佛经有云:“譬如芭蕉,生实则枯,一切众生身亦如是”。佛经又云:“色界亦尔,虽复净妙以有身故,诸佛菩萨悉共舍之”,到《心经》“无眼耳鼻舌身意”,意思就是说人的身体就如芭蕉一样,都会枯萎死去,人在世上所遭受的苦难,都是因为有自己的肉身,如果没有这个肉身,人就会很快乐了,“诸佛菩萨”为什么很快乐,因为他们“共舍之(肉[
阅读全文]

五百年前的1521年,也就是明朝的时候,中国历史上出生了一位诗书画奇才徐渭,他的书画作品纵横跌宕,气势磅礴,一泻千里。五百年来无数人致力学习先生笔墨,郑板桥、齐白石都曾说要做徐先生“门下走狗”,今试学一幅先生写意画《墨梅芭蕉图》以纪念徐渭老师诞辰五百周年。。附先生原玉
[
阅读全文]

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质,因此荷也被称为“花中之君子也”,受历代画家追捧。早在诗经的诗句中就已有了对荷的赞美:“比泽之陂,有薄与荷”“比泽之陂,有薄菡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第一个把自己和荷花联系到一起的是屈原,他在《离骚》中写道:“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后世文人为[
阅读全文]

竹为四君子之一,历代文人墨客托物言志,创作了无数关于竹的诗歌,画作。苏东坡有一首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喜欢竹,就显得很俗气。
阅读全文]

《易经系辞》上记载:“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孔子家语》上云:“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穷困而改节。”自孔子为兰花定调后,兰花进入“君子”地位,为四君子之一,致历代文人墨客咏兰,画兰情结挥之不去,兰品被当做人品的象征,兰骨成为风[
阅读全文]

因“桂”谐音“贵”,所以桂花有很多种寓意,比如“早生贵子”,“桂冠”。“蟾宫折桂”就是进士及第,“吴刚捧出桂花酒”热情好客的意思。等等。中秋佳节正好桂花飘香,中秋赏桂也就成为一种习俗。[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