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队

一介教书匠,酷爱自家乡;寓居多伦多,桑梓永难忘。
个人资料
博文
何汉忱日记(第16卷)生活留影(43)一九五四年十一月十日(甲午十月十五)起五五年四月九日(乙未前三月十七)止十一月十日,十月十五,星期三,晴。今天孝义三官庙会。往年生意很大,尤其是卖牛肉的,特别多。今天只三两家,都不大好。所说京杂货等,我并未见设在哪里。一出集南口,沿途姜蒜担子陈列两旁,一直连到三官庙前十字路口为止。尚有两处空地,所摆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五章落户界沟 自日寇盘踞兵工厂之后,不与强盗为邻的何汉忱一家就搬出兵工厂旧址,到兵工厂西北角的白沙界沟村居住。白沙界沟曾是兵工厂筹建初期工程技术人员居住过的老地方,当地百姓与兵工厂朝夕相处几十年产生了感情,与这些兵工厂的元老更有感情,大家喜欢何汉忱这样的邻居,热情邀请他居住在自己家中。 白沙的界沟村是个名副其实的地方,它[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四章终生清廉 何汉忱先生出身贫苦,少年时读书的坎坷和几十年生活之经历,更使其认识到教育对民风、民智的引导、开化作用。他利用南迁兵工厂的闲置厂房和遗留物资,创设遗爱学校,极大地推动了地方文化事业的进步,为巩县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这种忘我办教育的远见卓识,不但被当时广为称赞,还为后世树立了榜样。为纪念先生的高风亮节,公元1939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三章遗爱乡情 兵工厂搬迁后,留下大量的闲散物资和数千间厂房,仅靠几十名人员的看守难免顾此失彼。时间长了,原来堆放在室外的物资时有丢失,附近的村民也不断蚕食厂房。值此抗战的危机关头,到底如何处理这笔庞大的遗留资产,决策顶层无暇顾及,地方政府更是无能为力。考虑到留守工作旷日持久,国家资产眼睁睁流失令人心痛,深感责任重大的何汉忱[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二章报效兵工 公元1914年,刚刚从帝制脱胎换骨的民国政府为了稳固政权,决定在中原腹地巩县兴建兵工厂。为了让新的兵工厂成为“统一兵器制造”的样板,在举国选拔技术人才时把测量厂基地址的任务压在何汉忱肩上。虽然其具体表现史焉不详,但就公元1915年的征地一事,有文章这样记述:“当时,兵工厂筹建处根据农耕社会中农民视土地如命根子的现[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一章少年有志 十九世纪末期,在华夏延续了近三千年的封建帝制风雨飘摇,探索民族命运的各种思想春潮涌动,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等一批叱咤现代史的人物相继降临。 公元1884年,安徽省北部宿县的一间低矮的茅屋中,何姓夫妇的第三个儿子诞生了。想着贫寒的家境,望着襁褓中的希望,父亲命其名“朝弼”,盼望儿子将来能惜时奋进,辅佐时政。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7-12-15 15:29:25)
何汉忱故事《序》 很荣幸能为《何汉忱故事》写序。 巩县兵工厂是家乡巩县历史上的巍巍丰碑,作为全国内陆唯一 的百强县,其兵工厂的技术延伸至关重要,而何汉忱先生终其一生 奉献巩县兵工厂,先是测量技术员,后任留守主任,解放时因此落 户当地巩县白沙村。 说起我执笔《何汉忱故事》的经过,颇具戏剧性。我在家乡白沙 中学教过书,做过管[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中国化学兵器工业的始祖 ——巩县兵工分厂 董洪贤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国民党政府在家乡巩县又新建了一座兵工厂——巩县兵工分厂。 说到巩县兵工分厂,一定有人会说它是巩县兵工厂的分厂。如果这样理解,你就犯了经验主义。其实,巩县兵工分厂是建在巩县孝义镇与原巩县兵工厂毗邻的又一座现代化兵工厂,是不同于制造常规武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美国工程师斯普林于1934年7月7日写给母亲的一封信 石河兵工厂中国河南巩县1934年7月7日 亲爱的妈妈: 我已经收到你5月27日和6月3日写的信以及随附的剪辑。最近中国和美国之间的信件邮寄周期越来越不规律了,这是因为美国西海岸的一次大罢工中断了从美国到上海的轮船,导致信件的来往很不方便。由于工作性质的限制,我并没有想[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厂南迁源头活水桃李就遗爱破土 在侵略者的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下,“新厂”及“老厂”再也不能正常生产,遂奉命先后南迁往抗战的大后方。 搬迁时,主要的生产设备和物资运走了,而大部分零星物资及厂房,由原测绘技术员何汉忱任留守主任,带领一个排留守看管。 由于当时日寇虎视眈眈,地方政局人心不稳,好长一段时间这份地产无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66]
[67]
[68]
[69]
[7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