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非常时代弄五音
(附音乐简谱)
毛泽东历来重视政治思想工作,强调政治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政治是统帅,是灵魂。居心叵测的“副统帅”则利用文化大革命的机会,拉大旗,作虎皮,将毛泽东思想推上极端。
当时,由于推波助澜,毛泽东思想成了亿万人民行为准则的天条,是最高指示。人们言必有毛主席语录,行必遵循领袖教导,学习毛主席[
阅读全文]
10.首都街头寻童心
在实行革命大串联的年代里,我曾多次挤上水泄不通的列车,浏览过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过文革的丰硕成果,走南闯北,风光一时,但能激起记忆浪花的,仅属北京之行。
当时,经毛主席、周总理的多次劝阻,串连大潮已风平浪静,或乘车或徒步的红卫兵人流渐渐消声匿迹,超负荷运转的交通工具日渐轻松。我趁此难得旅游良机,实现了梦寐[
阅读全文]
9.串连古城闹“文革”
1966年的下半年,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骤然爆发,铺天盖地而来。
当一夜之间被卷入反修防修的滚滚洪流之中时,人人对这场闻所未闻的群众运动都茫然失措,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根据毛泽东在自己心目中无与伦比的威望而听其号令:毛主席8次接见红卫兵,天安门广场成了红色海洋时,我们就雷厉风[
阅读全文]
8.勤工俭学有滋味
现在有一种很时髦的口号,叫做“民族振兴靠科技,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说明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教育在兴邦强国中的重要地位。回想我国教育的发展,历来受经费不足的困扰,我在上初中的时候就深有体会。当时的学校为了避免经费捉襟见肘的尴尬,就积极响应上级号召,经常组织我们参加因地制宜的勤工俭学劳动。
[
阅读全文]
7.家庭成份苦乐尝
毛泽东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一直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而该思想体系对家庭的约束就是现在仍难以脱离的家庭阶级成份,简称家庭成份。
毛泽东时代的家庭成份十分重要,它是你的政治出身,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决定了你的终生命运。那时候,贫下中农是农村的领导阶级,他们家庭的子女根正苗红,说话办事理直气壮[
阅读全文]

6.外出参观长见识
见到今天的莘莘学子为学习疲于奔命,就有了回忆我中学时代学习情结的强烈冲动,因为那时的学习有劳有逸,根本不成为负担。
我所经历的初中生活是每天正课7~8节,早读和夜自习都由学生自由掌握,你可以读语文,他可以背英语,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查漏补缺。教师偶尔才到教室转上一圈,绝不盯在学生后面亲自“督阵”。记[
阅读全文]
5.“跑灶”“搭伙”上初中
公元1964年,我稀里糊涂地告别了“低标准瓜菜代”时期,幸运地挤进了每期12圆人民币的初中生行列。学校远在十几华里的地方,每天需要早起晚归,当时称这种求学方式叫“跑灶”。农民没有钟表,把握不住时间,只好把早晨出发的号令全权交给雄鸡。只要大公鸡扯起喉咙“喔喔”一叫,我就得赶紧爬出被窝[
阅读全文]
4.刻骨铭心食堂饭
让全体社员都吃食堂大锅饭,是大跃进运动有效的配套措施之一。当时的工作组为了不给大食堂留退路,不但将家家户户做饭用的锅铲瓢勺等凡是铁制的炊具全部收缴,就连农民烧饭取暖的火炉(农村称煤火)也统统扒掉,将扒出的炉条、火口及通火条等一切与铁有缘的物品统统回炉炼铁,借以增加大办钢铁运动的成果。
初到食堂就餐,习惯于[
阅读全文]
3.别具一格抓教育
为适应大跃进的形势,习惯于日出而作日暮而息的农民办起了大食堂,过上了“军事化”生活。生产队长三声哨响,全体社员就要集合整齐,排队出发。如果谁慢了,轻则扫“暮气”,重则被“帮助”。
我所知道的扫“暮气”是与会者席地而坐,被扫的对象则在人前垂手而立,在众目睽睽之下,先是队长训,后是积极分[
阅读全文]
2.“大跃进”中小学生
在20世纪50年代的农村,上小学都在七岁之后,甚至10岁入校都不算晚,而我6岁就跨进了校门的原因,却源于一次偶然。
孩童时,我就对自然知识很感兴趣。比如见热能发光,我就认为光与热一定如影相随。那时,农村小孩每逢大热天都光屁股一丝不挂,而在黄昏凉意袭来时为留恋大人们海阔天空的交流,我常常蜷缩在做饭窑门口,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