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队

一介教书匠,酷爱自家乡;寓居多伦多,桑梓永难忘。
个人资料
博文
第十三篇从机会主义到盲动主义 第一章南昌暴动 至此,我们已经断定国共合作完全破产,中共也濒于支离破碎的边缘;但问题是中共今后何去何从?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中共经由南昌暴动,竟转入到苏维埃运动时期。更不幸的是整个苏维埃运动的思想和实际都不适合于中国革命的需要,中共也从此堕入了左倾的歧途。 总结国共合作时期的历史教训,许我这样说,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六章国共决裂 在蒋介石和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围攻之下,中共内部又矛盾百出,劳资间的冲突,地主与农民间的斗争,中共与国民党左派以及军人间的意见分歧,和中共内部的混乱等等,逐渐把中共推到了分崩离析的地步。于是,国共全面分裂,工农运动普遍遭受镇压,所谓武汉左派政权不久也在宁汉合流的运动中,宣告瓦解。这一切在中共看来,是一九二五至二七[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五章中共内部的混乱 武汉时期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参加者,意见纷歧,陷于极度混乱的状态。我一直主张中共中央迅速迁来武汉,集中到一个主要地点来,也许较易于求得内部意见的一致,借此可以强化中共的领导。不料后来事实证明绝非如此,从莫斯科以及从上海来的那些共产要人们,竟是各有一套想法,这就走到“梢公多了会翻船”的境地了。我在前面已经[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四章农民运动 武汉时期,中共在农村中的活动,是自下而上的,燃起了农民斗争的烈火,其中以湖南的火势为最猛烈。 中共因为缺乏这一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在发动之初,领导的步骤颇不一致,运动开展以后,也无力予以控制。因而农民运动,竟成了摧毁国共合作,瓦解武汉证券的一个主要因素。 中共内部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点,并不在农民斗争应采取激进或[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三章清党与宁汉对立 武汉南昌间建都之争迅即转化为军权与党权之争;接着又激荡成为蒋氏所领导的反共阵线,与武汉所领导的反蒋阵线的对垒。这个剧烈的斗争形势演变的结果,是蒋氏逐渐占了上风,武汉则相形见绌。因为蒋氏不仅握了兵权,而且获得旧社会保守势力的支持;南昌克服之后,显然又得着外力的支援。而武汉的反蒋阵线却具有先天的不稳定性,意[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二章鲍罗庭抵武汉 武汉的反蒋运动,是鲍罗庭到达武汉以后才开始的。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鲍罗庭不满蒋氏在三月二十日以后的种种安排,但他大体上对蒋还表示容忍让步,以弥补国共之间几濒破裂的关系。但一到十月间,在广州举行国民党中央党部与各省市党部代表联席会议之时,反蒋的锋芒开始显露出来,这似乎得到鲍罗庭的支持。等到鲍罗庭到达武汉以底[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十二篇武汉政府时期 第一章军事占领下的武汉初期 一九二六年七月开始,国民革命军的北伐,军事上节节胜利,先后击败吴佩孚、孙传芳等军阀势力,次第占领了长江流域各省,而形成了以左倾赤化见称于世的武汉政府时期。但由于革命阵营内各派势力的相互倾轧冲突,结果,由迁都问题的分歧而演进到宁汉的对立,由宁粤的清共而演进到国共关系的全面破裂;[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三章北伐的前奏 北伐原是孙中山先生的传统政策,以广东为革命根据地,向北进军,削平军阀以统一中国。蒋介石继承总理遗志,以实行北伐相号召,虽一方面振奋了国民党的革命精神;但另一方面,因为没有像孙先生那样的人望,使人觉得他只是在乘势建立个人的军事独裁统治;这也就是后来革命阵营分裂的根源。 我于一九二六年五月底返沪以后,即获悉中共[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二章“三.二零”事变以后 中共中央认为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日事变,是资产阶级图谋夺取国民革命领导权的公开表演。这一认定的内容大致是:这一事变包含着反抗苏俄控制的民族观念,要对中共加以压抑的反共意识,以及拿破仑主义等等重要内在因素所造成。领导这一事变的蒋介石所采取的手段,却是一种推翻原有领导的军事异动。再经过了五月十五日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十一篇三.二零中山舰事件 第一章中共中央的烦恼 一九二六年一月下旬,我回到上海后,深感中共中央在政治上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多半为留在国民党内这一政策所桎梏了。列宁曾说过“人不如鸡”,当鸡被置在一个粉笔所画的圈子内,它会自己跑出来;但人却往往会站在自己用粉笔所画的圈子里,跳不出来;以这个譬喻来形容当时中共中央的处境,实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21]
[22]
[23]
[24]
[2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