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承志190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父亲是国民党元老廖仲恺,母亲何香凝。他曾经担任过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长期做统战工作,通晓五种外语,善书画、艺术。1983年去世。我认识廖承志同志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那时他是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廖公”。年龄大一点的还叫他“小廖”。1963年3月,我开始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政治外事记者,经[
阅读全文]
费孝通与《江村经济》费孝通是我国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长期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主席。他是共产党的诤友。我多次采访费老的活动,对他的学术,对他的品德钦佩万分。祖国西北兰州,1988年没有逃过盛夏热浪的袭击。然而,78岁的费孝通教授不顾炎热第五次到达这里。这一次,他与科学家钱伟长[
阅读全文]
一篇没有播出的报道成功与失败总是搅和在一起。在我的采访生涯中有这么一件事。1984年10月5日下午,我正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机房复制当晚《新闻联播》要播出的有关教育方面的讲话录音。快下班时,接到时政部同事打来的电话。他告诉我说:“有关部门通知你,今天晚上7点半到中央警卫局集合。”我焦急地问:“什么事?要不要带洗漱用品?”对方回答说[
阅读全文]
拿党籍赌来的报道1986年时,台湾当局对大陆执行的还是几十年坚持的“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使海峡两岸关系处于隔绝状态。1986年5月3日,台湾中华航空公司正驾驶王锡爵利用经新加坡、吉隆坡、曼谷到香港的机会,突然转飞广州,回到阔别了37年的祖国。这是举世瞩目的事件。我有幸采访了这一事件的四场活动。即:王锡爵先生驾机到北京。田纪云接[
阅读全文]
一篇载入广播史册的报道《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7期编者按: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我们发表此稿,以示纪念。邓小平喊记者“回来!我还有话讲”在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之际,一次难忘的采访,一篇载入广播史册的报道又在我脑海里翻滚。1984年5月25日上午10点,我走进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准备采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会见来北京出席六届全国人大[
阅读全文]
自负盈亏责任制在试验阶段1983年2月8日,姚依林副总理会见作家韩素音。谈到自负盈亏,姚依林说:农业方面比较好,从1979年到1983年已经用了四年多。韩素音说:怎样让农民买东西?姚依林说:如果说成功的话,只是开始。农村来讲,认识是一年一年的。农村有早有晚有先有后。有的认识早一点,有的认识晚点。开始是在小范围开始的,而且在很贫苦的地区。怕生产力受影响[
阅读全文]
“四人帮”坚决反对接受外援1981年4月11日,姚依林副总理会见日本友好人士古井喜实。当时,中日两国在贸易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会见前,古井喜实称姚依林是10亿人中最忙的人。姚依林说:议员团对促进中日友好做了大量工作。多年来,多次来中国访问。老朋友来,我们非常欢迎。小林进问:1、今年2月25日,在六次人大会议上,姚依林就1981年度的财政计划做了发言,[
阅读全文]
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通货膨胀
1981年4月2日,姚依林副总理会见加拿大前财政部长克罗时,介绍了我国经济发展情况。他说,三年来经济进步很快。准备发表国民经济公报。林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一是经济上,一是精神上、道德上。物质方面的损失,包括在工业农业建设上。
姚依林说:,三年来在教育上是恢复和发展阶段。农业前进得比较大。中国的农业人口占80%。我们[
阅读全文]
记者送给姚依林的绰号姚依林1917年出生,安徽贵池人,一直做财贸工作。他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时,因为工作比较忙,但外事活动又不能不安排,所以他总在晚上8点时会见外宾。这对于广播和电视记者来讲非常不利,往往赶不上在当日的重点新闻节目中播出,而且记者还要加班,吃不上晚饭。久而久之,记者们给姚依林送了一个绰号——姚八点。[
阅读全文]
死是每个人的最终归宿,但死的方法多种多样。就安乐死来讲,国内、国际都有不同的看法。针对这个问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1988年1月22日在《午间半小时》节目中,动员社会各界开展了大讨论。邓颖超同志平时有收听《午间半小时》节目的习惯。当她听到广播中讨论关于安乐死的问题时,引起她的极大兴趣,当天就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写了参加讨论的信。1988年1月26日,邓[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