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个人资料
stonebench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2023-05-11 20:59:40)
套用西方名著的题目。 失去乐园的唯一原因就是产生了分别知识----俺读的圣经版本叫“吃了善恶知识树的果子”。 知识,难道不是好东西吗?吃了果子得到聪明,难道不是好事吗? 在知识统御的观念中,是这样。 但这是知识统御的世界中的价值观。 如果不是这个世界,就不是这样。知识不是坏东西,但也不是好东西。把知识当成好东西,结果就是逐出乐园[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3-05-11 15:00:37)
自我存在,就要自我维护。 同时,自我存在并不能完全依自我存在。他需要群体,需要环境。健康的互动原则就是正义。 自我与正义既一致又矛盾。需要个体的人在两者间找到一个平衡。 健康的平衡要求自我服从正义。 不健康的平衡则要求正义服从自我。 谁在坚持哪种平衡? 每个个体都可以声称自己代表正义,每个个体都可能代表正义,也有可能每个个体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算上鲁迅,见过三个个体例子:敌视或者仇恨中国(人、传统,以及/或与西方不同的任何方面),童年或者少年都缺少或者自以为缺少父爱。 这种联系是偶然的还是有普遍性的?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3-05-11 06:32:28)
说到信仰,很多人一定会想到宗教形式。 但宗教其实是关于信仰的教化体系,信仰并不限于宗教。 真正的信仰是因信实而仰赖。 仰赖比较容易理解,信则没有那么容易。比如有人听说佛教有好处,选择信佛教;基督教有好处,选择信基督教。严格讲,这些都不是信。 真正的信无关选择,不待选择。比如喝水解渴,只要喝了就解渴,你选择信或者选择不信都不相干,[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人有精神属性也有物质属性。 人给自己的定位就在这两个世界里。 假设最高目标是自由,那么精神世界中的自由是不受外在环境与条件的羁绊,物质世界的自由就是没有财力物力的限制。 后者要财富资本,爱物欲;前者则要精神资本,重心智。 两者之间,是知识资本和文化资本。对人来说,就是在这两方面积累什么与怎么用。 可以象钱一样,看谁量大。 也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3-05-10 10:03:06)

看到一贴讲物理与物、理的关系,帖子说“物是杂色牛”。 查了下网上字典,真有此解。 但显然,这是后来的学究的猜测。 因为所引例句根本不支持这种解释。三十维物,是三十只牛羊成为一物,而这三十只牛羊毛色不同。 物并不是杂色牛个体,而是不同毛色的牛羊的群集。 这种解释有其他例证支持。比如: “种马一物,戎马一物。。。驽马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经过一个路口,看到一群人在抗议男童环切,口号之一是“他的身体他做主”。 猜想这个口号针对的是父母替男童做主做环切。 这是一个深刻的文化问题: 父母能不能替幼年的孩子做主? 幼年的孩子能不能自己做主? 推而广之: 人,比如领导者,在政治决策上,能不能替普通人做主? 普通人,能不能自主决定政策? 乍看这是权威主义与服从主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人有理性,但更根本的,人是动物。 群体层面,动物性最终战胜理性。万神退位,欲望成为唯一主宰。 中国的封建王朝如此。现在看来,浓眉大眼的美式民主也是如此。 规律就是: 外在压力越大,人的理性光芒就越耀眼。 外在压力越小,理性就弱越暗,欲望就越浓越烈。动物性统治,产生新的不平等,不满,人性被重新刺激,要翻盘,就是一场大乱。 二战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3-05-05 07:11:15)
题目纯为拉大旗。 但爱确实是个可以深挖的话题。 现代人讲爱,多是指情感。 在中国哲学中,爱不限于情感(比如爱子,爱羊),是外在的具体表现,比爱更基本的是仁(比如仁者爱人)。 以仁为心的人没有不爱的人。或者至少,任何人对他来说都不是对立面(仁者无敌)。 当然,这不是说中国古人都是仁者,也不是说仁者就没有具体的感情爱好,而是说中国哲[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3-05-04 10:47:13)
还是要看文化。 现代化给人带来很多福祉,也带来很多挑战。 一些重要的挑战很难(或者基本不可能)通过现代化本身来应对。 这样,人类的生存就看哪种文化更有适应能力,更能在“陌生”或者“艰苦”环境下生存。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31]
[32]
[33]
[34]
[3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