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原先孙中山主持设计的中华民国光复纪念邮票被搁置。中华邮政又设计以中华地图为主图的《共和纪念》邮票,并由北京财政部印刷局试印,后因袁世凯不满意也未能发行。之后,又赶忙设计了印有袁世凯肖像的中华民国共和纪念邮票,但此举遭到国民党人的激烈反对。邮政当局不得不采取折中办法,同时发行印有孙中山肖[
阅读全文]
中华民国的邮票发行,经历了许多特殊时期,前期是对清朝邮票的再利用和使用,即加盖中华民国和未加盖中华民国同时使用,一直到1914年才停止。随之发行的共和和光复及帆船邮票高面值是比较贵的。
民国中期的邮票相当繁杂,分主要地区,苏维艾区,根据地区,日占区,满洲国区,蒙疆区,西藏区等。
类别又分普通邮票,航空邮票,快信邮票,包裹邮票,欠资邮票,军[
阅读全文]
1904年,清朝邮政当局将蟠龙无水印纸的其中6枚邮票,加盖了欠资使用。其发行量也不大,但市场价并不高。蟠龙半分加盖欠资,$15/$5蟠龙一分加盖欠资,$15/$5蟠龙2分加盖欠资,$15/$5蟠龙4分加盖欠资,$20/$8蟠龙5分加盖欠资,$20/$10蟠龙10分加盖欠资,$30/$10之后1904年,开始发行了蓝色欠资邮票。市场价为,半分欠资,$5/$21分欠资,$5/$22分欠资,$5/$24分欠资,$8/$25分欠资,$8/$210分[
阅读全文]
1909年,慈禧归西,新皇帝溥仪登基,年号宣统。为纪念新皇帝登基,清朝邮政当局发行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套纪念邮票,也是最后一套清朝邮政邮票。发行量不大,远小于蟠龙。使用时间也只有三到四年,很短。但市场价格不高。值得注意的是宣统邮票使用的时间短发行量不多,所以在实寄信封和明信片使用上就显得弥足珍贵,特别是国际信封和片。宣统2分,$10/$5宣统3分,$20/[
阅读全文]
1898年,邮政当局发行了由英国伦敦承印的同样是带有太极水印纸的蟠龙邮票。该套邮票的水印极难分辩,通常通过纸张的薄度来判断与以后发行的无水印纸的区别。纸张薄的为有水印纸。
在1902年后,邮政当局再度发行了蟠龙邮票,但用的是无水印纸。以后又加了不同颜色和不同面值,共有21枚,加上有水印纸,总共33枚不同。以前,有水印纸的蟠龙票比无水印纸的贵,现在[
阅读全文]
蟠龙邮票,发行于1897年10月1日。这是大清邮局脱离海关,光绪皇帝御准开办“大清邮政”以后第一次正式发行的邮票,它是中国邮票史上首次由皇帝亲自御批的邮票。蟠龙邮票画面的整体布局采用了满满堂堂、中心取圆、局部透白、四角衬花的传统技法。
清一次蟠龙邮票1897年,清代国家邮政发行正式邮票。全套共12枚。图案有三种。蟠龙图:面值半分、(紫)、1[
阅读全文]
1897年,清朝邮政当局又因邮票供应量不足,遂将原来用于税票的红印花,进行加盖成为邮票。由于中国人喜欢红色的喜气,故红印花加盖邮票发行后,深为邮人喜爱。在中国邮政史上,红印花加盖邮票是出现中国珍邮最多的一套邮票。如红印花加盖小字4分,市场价新/旧票为$50000/$20000。红印花加盖小字当壹元,市场价为$500000,旧票仅为一枚。无可估价。红印花小壹元(网络图[
阅读全文]
1897年以后发行的万寿加盖邮票相当复杂,一般可以归类为:
万寿原版加盖小字。
万寿原版加盖大字,又分长距2.5毫米和短距1.5毫米。
万寿再版加盖大字,同样又分二版长距2.5毫米
和三版短距1.5毫米。
然而,用完后又搞出一个改版加盖。不过这次仅为半分加盖和二分加盖,上图最后一排。
由于万寿这类原版加盖的数量极少,故价格均相当昂贵。这其中有[
阅读全文]
清朝后期,中国使用的银两重量与国际通用的重量不同,1两中国银等于1.6元国际银,通常称洋银。为了在邮寄上的面值与国际银两对等或统一,中国邮政便将其发行的邮票面值,实行更改。为了省钱,于是就用已发行的邮票,通过加盖改值来实现这一目的。最先用来更改的是未使用完的小龙邮票。主要分大字一套和小字一套。图为小字一套。大字的字体明显大于小字,发行量[
阅读全文]
慈禧寿辰纪念邮票(俗称“万寿邮票”)及其加盖改值邮票,作为中国的第一套纪念邮票,繁多的版别以及加盖改值后的复杂版式,使一代又一代的集邮者为之痴迷。万寿邮票全套9枚,由费拉尔设计,图案分别为:五福捧寿(1分银);腾龙戏珠(2、3、4、6分银);鲤鱼跃水(5分银);五福捧寿、双龙跃立(9分银);五福捧寿、大清邮政(12分银)和一帆风顺(24分银)[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