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夏天,母亲和我,是全家五口人中最后一批离开北平的。来到南京后,父亲在离他工作的国立编译馆不远处找了一家旅馆给我们住,他下班后经常过来。我弟随姐姐和她婆婆比我们早一个月来到南京后,一直住在教育部的姐夫、姐姐那里。他们有时来看爸妈,也在饭馆请全家吃过饭。我们也到姐姐家去玩过,到教育部的浴室里洗过几回澡。
我[
阅读全文]
(续上篇)
(4)伤感:告别的时候到了
姐姐和她婆婆,带上我弟,先行飞去南京。大约过了一个来月,母亲才接到通知,某日,母亲和我也要走了,是我上完四年级的那个暑假。
就要离开北平了,妈妈大概很感慨。
1935年,父亲大学毕业,在大学当了助教以后,母亲就扶老携幼,带着她的从未出过远门的公公和7岁的女儿,从不通公路的[
阅读全文]

一九四六和一九四七年,我们一家五口,分三批离开住了十几年的北平的家,去了南京。
(1)缘起:父亲先去南京工作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了,我们家和当年北平许多人家一样,在沦陷的北平,苦苦熬了八年之后,终于盼到抗战胜利,北平光复。那年我9岁,弟弟7岁,姐姐17岁,母亲和父亲是三十七、八岁。
永远都不会忘记,那年九月,我们梁[
阅读全文]

来到兰州好几年,天天看到的是黄土山,喝的是黄河水,住的是黄土墙黄泥顶的房子,走的是厚厚黄土面的路。不由得经常想念出生和住了十几年的明清古都、又成为新中国首都的北京城,还有那些童年小伙伴;也经常想起11岁以后曾经住了4年的湘西老家,美丽清澈的酉水河,葱茏叠翠的山林,洁净平整的石板路,县城大方井里清凉甜美的井水,还[
阅读全文]
也说粮票。
1960年前后三年,国家最困难时期,有些省份的农村饿死不少人,但是城镇居民,大、中学生,粮食定量还是有保证的。即便如此,由于肉蛋、副食、油水等都匮乏,还是有不少人感到饥肠辘辘,多数人家粮食紧张,甚至还有一家人为此发生纠纷的。
我已老大不小,但因自幼入学就晚,之后的种种耽误,当年还是[
阅读全文]
上世纪50年代,西北师院附中作为西北师范学院学生的实习学校,与师院的关系非常密切,一度还由西北师范学院直接领导和管理。
我上高中那几年,师院附中的校长由师院教育系的吕方教授担任,教务主任由师院外语系的李森老师担任。
附中的任课教师,不少是分配来的西北师院的优秀毕业生;附中教师短缺的时候,请师院教师来代课;不少附中的老师后来也有机会调[
阅读全文]
上一篇写了我在校读书时的西北师院附中教导主任李森老师,又当老师,又当父母。1956年夏天,我们年级79人高中毕业,全部考上大专院校,李森老师也升任附中的副校长。
1957年,附中副校长李森老师被错划右派。之后某年,仍回西北师范学院外语系工作。后来很多年间,家里人常见他,在中学教英语的弟弟还时不时地向李老师讨教。我假期回师院探亲遇到他时,[
阅读全文]
《中国古代籍帐研究》
日本著名汉学家池田温的《中国古代籍账研究》,是研究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名作,自上世纪70年代末出版以来,颇有影响。
基本信息
作者:(日)池田温著,龚泽铣译
ISBN:10位[7101036384]13位[9787101036381]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7-1-1
定价:¥96.00元
内容提要
1984年,中华书局曾出版了龚泽铣先生的汉译本,但限于[
阅读全文]

今天,2017年11月25日,是父亲110周年诞辰,上个月是他去世25周年纪念。我自己也已80有余,开博将近一年,很想写些什么来纪念父亲,不知从哪里说起。
1990年暑假,办理出国签证以后,我转道去兰州看望父母,他们都已届耄耋之年,都是一辈子纤瘦孱弱的身体,父亲已拄扙多年,母亲因摔跤骨折后恢复不好不良于行,出门要坐轮椅,但是二老的精神都很好。我用上一年新[
阅读全文]
(一)漢字繁體版
中譯本《中國古代籍帳研究》
譯者序言
(一九八二年四月三十日)
關於中國古代籍帳研究按歷史順序論述的著作,在國内有如麟角。
近讀日本池田溫先生著《中國古代籍帳研究》,其内容上自商周下迄隋唐,取材精賅,體系整然。尤以引用大量的中國古籍文獻、敦煌、吐魯番文書及地下發掘文物等等作為佐證,論述多有獨到之處[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