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文化和考古学商史编年的新视野
----畏友唐际根教授《考古与文化遗产论集》一书述评
科学出版社最近出版了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伦敦大学考古学博士唐际根教授的大作《考古与文化遗产论集》一书,我虽治商周彝铭研究有年,然才疏学浅加之缺乏田野考古实践,所以至今也不敢归队到专业考古学科研人员行列之中。[
阅读全文]

王宇信先生《中国甲骨学》一书述评
2009年8月初,著名甲骨学家王宇信先生撰写的《中国甲骨学》一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王宇信先生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先秦史专业博士生导师、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1964年夏,他从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至今,他已经在先秦史、考古学[
阅读全文]
传统经学的本体论问题
毫无疑义,《周易》经传中最有研究意义的是《易传》,它是《周易》成为哲学著作的物质基础。更是我们研究本体论问题的切入点。
西方哲学中的本体论(Ontology)问题在中国古代传统经学中有无具体的表现,这或许本不该是研究《易传·系辞》的一种方式。因为在中西哲学之间进行这种基本概念之间的比照(Comparison-Communication),是需要在一个比[
阅读全文]

说商周彝铭中的“宜”祭
——商周铜器彝铭为中心的考察
在商代晚期铜器铭文中经常出现所谓的“宜”祭和“遘”祭。关于这类祭祀活动,除了张玉金教授曾为此专门撰有二文加以探讨之外,学术界对这些铜器铭文一直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以及给出合理的解释。围绕着商代晚期几件铜器铭文中出现的“宜”字和“遘”字及其相关[
阅读全文]

商周古文字史料中的蚩尤和善卷
一、“蚩尤”和炎帝、善卷关系之研究
蚩尤和黄帝之间的大战和史实早已经是上古文献中的重要篇章了。根据《山海经·大荒北经》中的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关于这场著名的大战,《逸周书·尝麦[
阅读全文]
古文字和《周易》经传中出现人物的考古学研究
《周易》经传中出现的人物,种类繁多,大人、小人、王、君子、大君、武人等等,随着历史的流失,我们已经无法复原那些名称背后的真正指代人物究竟是谁。但是,有些人物则因为其史实的唯一性而迫使我们不得不去面对,伏羲、神农、高宗、帝乙、文王、康侯、箕子等人物,他们或者是历史上的曾经存在过的真实人物[
阅读全文]

殷商文明和早期域外文明相似性的若干问题
1757年,法国学者德经(ChretienLouisJosephdeGuignes)已经注意到了古代汉字与古代埃及文字之间存在着相似性的问题,当时,他发现了一百多个比较接近或者完全一样的象形字。那时还没有发现甲骨文字,他看到的只是青铜器铭文、大篆、小篆,即金文。于是,他提出了古代中国人是古代埃及人的后裔的观点。这就是著名的中国文化[
阅读全文]
《效父簋》铭文新考
1980年,著名历史学家张政烺先生发表了《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这篇著名论文,他对金文中数字卦问题的精湛解读,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在甲骨学界、金文学界和易学界的一个“斯芬克斯”之谜。”张老演《易》”的学界佳话和这篇著名的论文,如同当年王国维先生以殷墟卜辞考证殷代先公先王用来印证《史记·殷本纪》的真实[
阅读全文]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意义及其前景
一般人大多认为:在众多人文学科中,只有考古学才是一门与世无争的学科。在文艺作品中甚至出现了以当考古学家的妻子就可以取得婚姻安全和稳定(自己的妻子越老就越可爱)的话题,因为据说考古学家是一群只钟情于“年老”物品的怪物。当然,这些都是对考古学和考古学家的误解。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国外的考古学界对中国[
阅读全文]

商代銅器銘文中的“遘祭”及相关问题研究
“遘祭”的“遘”字,铭文中一般作“”,也作“”。如《保卣》中就是如此。《说文解字》:“遘,遇也。”《尚书·金滕》:“遘厉虐疾。”可见这是“遘”字的本意。但是,出现在商代金文中的“遘”字,还有另外一种含义,即“遘祭”。如《四祀邲其卣》[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