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教授的学术博客

内容涵盖:传统经学为主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商周金文为主的古文字学研究、宗教史和制度史为主的商周史研究、版本学和校勘学为主的古典文献研究、京都学派为主的海外汉学研究、古代神话和诗论为主的中国文学史研究
个人资料
正文

刘正教授论文《谈易录》45

(2016-08-09 11:35:24) 下一个

才子易学

王辅嗣之学,才子易学也。程伊川之学,夫子易学也。盖同宗义理,其别甚殊。元人黄泽《易学滥觞》:“说《易》者自汉儒至虞翻,是欲明象,去圣已远。”象学不明,则流于琐碎,学者不胜其烦。辅嗣出而创忘象之说,尽扫诸儒之论。其文高洁,空谷传向。如辅嗣论象:“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伊川如何能发此论?是注《易》虽以理重,然亦见性情。钱钟书先生《谈艺录》尝云:“性情可以为诗,而非诗也。……艺之成败,系乎人也。”诚为至论。盖性情入诗易而入理难。至若入《易》难之甚也,不让蜀途。非不世出之鬼才莫能为也。前贤有云:“此事原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妙哉!是论。诗道、易学,一为情作,一为理作,短于情者可于易学扬其长,困于理者,可于诗道奋其力。若辅嗣、康伯、郭象诸君,可谓技臻双美,开一代风气者,莫不如是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