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言者
读《易》者本有四类,曰:卜以决疑,曰:传道授业,曰:参透天机,曰:了却生死。此四者逐次渐进,不得满足于半点之得,而失其瑰宝也。故正宗之易学家,必不言占、不言性、不言天道,此三不言者。违此者决非圣人之徒,亦非懂《易》之人。盖穷理尽性,自在其中,可得观也。焉用言?呜呼!处八公山之下者,亡太史者众,故损益频频,得无颜于四圣乎?[
阅读全文]

龙虎斗:郭沫若和陈寅恪
陈寅恪先生究竟是何时开始认识的郭沫若先生,目前尚不得而知。因为他们二人研究的专业和兴趣比较远。郭沫若先生对王国维先生称赞有加,但是对陈寅恪先生总有点不服气。其中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陈寅恪先生思想中的遗老遗少气质,这和信仰马列主义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显然在价值观和世界观上有着明显地矛盾冲突。
1958年6月11日,郭沫若[
阅读全文]

什么是陈寅恪所谓的不古不今之学
陈寅恪先生在1933年时曾说:“寅恪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诚为他自己思想的最为真实的自述。
咸丰皇帝和同治皇帝画像照片,见图:
所谓“咸丰、同治之世”中的“咸丰、同治”。
“不古不今之学”,依傅璇琮先生解释,是指陈寅恪先生的中古史研[
阅读全文]

陈寅恪与白鸟库吉:一段历史公案的真相
陈哲三先生在《陈寅恪先生轶事及其著作》一文中,又引述了蓝文征“作古”出日本学者白鸟库吉博士向陈寅恪先生请教所谓中亚史问题的故事:
“民国二十二年我在日本,有天在东洋文库吃饭,饭后大家闲谈,白鸟库吉称我‘蓝君’,我心里很不舒服,我在东北大学已当了好多年教授,不称我‘蓝教授’也[
阅读全文]
艮为山说
艮为山,此《大传》之至论。余以为系男根崇拜之象征。艮者,根也;男根也。山者,自弗雷泽《金枝》至李泽厚《美的历程》诸书皆疑山为男根崇拜之兆,而苦于无证文化人类学之研究。得知山为男性之象,亦见男根之兆。而且者,根也。艮、根通。然艮何故为山?其妙乃在于艮之根为男根,山之兆为男根,故艮为山。艮一阳而二阴,画一阳以象男根,昼二阴以[
阅读全文]
入山择日
修道之说,秦汉已有盛传。故三士皆有道气也。《灵宝经》:“入山当以保日及义日。若专日者大吉。以制日、伐日必死。”保、义与制、伐,本无涉于《易》,然亦易学之旁支也。保义专制伐,无非干支生克之关系。取其相生为保、义、专,相克为制、伐。则五行其本也。修道之士,从古观《易参同》之外,尤重于此。取其天人合工、丹道乃成,故于干支[
阅读全文]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述评
毫无疑问,金文研究在郭沫若先生(1892—1978)的旅日中国古代史研究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何历史和公正地评价郭老在20世纪中国历史学领域的地位和突出贡献,这肯定不是本文所能完成的大任。特别是在清末民初之际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罗振玉老先生的《贞松堂集古遗文》、《贞松堂集古遗文补遗》、《贞松堂集古[
阅读全文]

陈寅恪辉煌的清华时代
1925年2月,清华研究院筹备委员会成立,制定了相关章程,决定先开国学门一科。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又称清华研究院国学门,是清华大学为大学毕业和有一定国学根柢者专设的学术研究机构。清华国学研究院自筹建之日起,便委托有关人士自国内外网罗寻求国学界德高望重的学术泰斗来担任研究院导师。“导师”是当时中国二、三十年代清华[
阅读全文]
崇老饰文
道之有老,士林以为如释之有佛,必饰之以文而后快。故有老子西去化胡之说。所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亦成老子之格言。若是云尔,不胜枚举。前贤有一对,极能见其性情:“天下名山僧多占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谛出我先师。”于《易》亦然也。有孔子入周问礼于老子说,有《传·系》乃《归藏》之注本说[
阅读全文]
汉时灾异
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观《五行志》所载天象,每一变必验一事,推既往以占将来,虽其中不免附会。然亦非尽空言也。”汉人言灾异立学曰京氏,故《易》之天人,又见证体。《后汉书·郎颛传》:“人君侈奢,多饰宫室。其时早其灾火。”汉文帝有诏曰:“人主不德,则天示之灾。”汉宣帝有诏曰:“皇天见异,以戒联躬。”[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