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廣川書跋》解題
《廣川書跋》,(宋)董逌撰。阅读全文]

8、《宣和博古圖》解題(宋)王黼撰。王黼,約1079~約1126,初名甫,賜改為黼。字將明,開封祥符(今河南開封)人。為人多智善佞,寡學術。徽宗崇甯二年進士。初因何執中推薦而任校書郎,遷左司諫。因助蔡京複相,驟升至禦史中丞。曆翰林學士、承旨。勾結宦官梁師成,以父事之。宣和元年,拜特進、少宰,權傾一時。宣和中著名佞臣,官至太傅、楚國公,與蔡京、童貫[
阅读全文]
7、《籀史》解題《籀史》,(元)翟耆年撰。翟耆年,生卒年不詳,湖北丹陽人,字伯濤,號黃鶴山人。一函一冊。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圖書編號:51/3。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圖書登錄編號:95328。無魚尾。版心中部刻書名。上下單邊,左右雙邊。上下粗黑口。寬16.5釐米,高10釐米。上海圖書館古籍部收藏此書,索書號為:線善798829、線善T11930-45、線普長333409-535、此書系守山閣叢[
阅读全文]
6、《紹興內府古器評》解題《紹興內府古器評》,(宋)張掄撰。張掄,生年不詳,1162年前後尚在世。字才甫,亦作材甫。自號蓮社居士,河南開封人。淳熙五年為甯武軍承宣使。後知閣門事,兼客省四方館事。著《紹興內府古器評》,內涉及甯宗時所得古器。一函一冊。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圖書編號:17.8/14~2。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圖書登錄編號:146829。無魚尾。無版心。四[
阅读全文]

5、《東觀余論》解題《東觀余論》,(宋)黃伯思撰。黃伯思,1079~1118,福建邵武人,字長睿,號雲林子。曾任秘書郎。他是李綱岳母的娘家侄子。李綱和黃伯思有兩重親戚關係:他們是“連襟”,分別與兩姐妹結婚。又是表兄弟。其祖父乃資政殿大學士、禦史中丞黃履。因黃伯思身體瘦弱,人稱“風韻灑落,飄飄有淩雲之意”。黃伯思元符三年進士。哲宗時以銓試[
阅读全文]

《樛斿戟》【拓片】【模寫】【器名】《樛斿戟》。【斷代】秦器。【著錄】《三代吉金文存》卷20•26、《雙劍誃吉金圖錄》卷下•31。【釋文】四年,相邦[1]樛斿[2]之造,櫟陽[3]工上[4]造間[5]。吾[6]。【注釋】[1]此銘文字細淺,不易識讀。秦器銘文,一向細小難辨。不僅兵器銘文,其他器也如此。當年吳愙齋在致沈樹鏞的信中就曾深有體會“於廠肆見一銅器,文極細[
阅读全文]

《上庫戈》【拓片】【模寫】【器名】《上庫戈》。【斷代】魏器。【著錄】《東南文化》1991年第2期。【釋文】二十四年[1]。晉令[2],上庫[3]工币[4],冶[5]愆[6]。【注釋】[1]二十四年,當為魏惠王二十四年。[2]晉,《史記•晉世家第九》:“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亂,周公誅滅唐。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珪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請擇日立叔虞。成[
阅读全文]
![]()
《楚屈叔沱戈》【拓片】【模寫】【器名】《楚屈叔沱戈》。【斷代】楚器。【著錄】《貞松堂集古遺文》11•35、《安徽出土金文訂補》38、《安徽史學》1985年第1期、《殷周金文集成》17•11198。【釋文】楚王[1]之元用[2]。王鐘[3]生于缶[4]。楚屈叔沱[5]、屈□[6]之孫。【注釋】[1]此銘文字細小,磨損嚴重,不易識別。楚,《史記•楚世家第十》:“楚之先祖出自帝顓[
阅读全文]

4、《宋王復齋鐘鼎款識》解題《宋王復齋鐘鼎款識》,又稱《鐘鼎款識》,(宋)王厚之撰。王厚之,1131~1204,字順伯,號複齋。其先乃臨川(今屬江西)人。著名銅器收藏家和金石學家。曾高祖為王安石之弟王安禮,曾祖為金紫光祿大夫王防,祖父王榕知諸暨縣,父王咸,知通州。故此徙諸暨(今屬浙江)當從其祖父始。王安禮,1034~1095,字和甫,安石之弟,曾任著作佐郎[
阅读全文]
3、《續考古圖》解題《續考古圖》,佚名撰。舊題呂大臨撰。一函二冊。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圖書編號:51/7~1。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圖書登錄編號:283538~283539。無魚尾。版心中部刻書名。四周雙邊。上下大黑口。寬15.7釐米,高24.5釐米。上海圖書館古籍部收藏此書,索書號為:線善821179-82。無書名頁。此書為十萬卷樓叢書之一。所收為三代青銅器,多有銘文。有器形圖,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