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结婚了。因为她是家里的独生女且母亲多病,他们决定和她的父母住在一起。她的父母豁达开朗,明智地置身于女儿女婿的生活之外。当时他们并不能象其他夫妻那样日夜相守。因为距离和交通不便,他依旧住在学校,只有周未回家。她认真工作,事业不断上升。他专心准备研究生考试,计划更上一层楼。他们沉浸在爱的蜜汁中。想他时她会为他写一首小诗。他却以儿子[
阅读全文]
她人生中真正意义上的唯一那次恋爱是与她的丈夫。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二十五岁尚未有婚恋对象也是一件令父母着急的事。可她的社交范围就那么大,总不能指望她在大街上来个奇遇。好在有妈妈的一位朋友热心张罗,相亲见面一事被安排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上午。
那天,当他出现在她家大门口时,她被他那副穿着给逗乐了。他个子也不算太高,与她正相配。据称[
阅读全文]
在她那个年代出身的人,由于少女和青春期都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渡过,’’情为何物"是一个封锁的话题。好在她自小喜欢读小说,无论是通过私下偷偷找同学借来的封禁小说,还是当时公开传阅的红色故事,其中对爱情片段的支言片语都是她初开情窦的启蒙教材。
她们那代人的"情爱''意识的首次大力度被撞击,应该来自于文革结束之后面世的''[
阅读全文]
秋逐骇飙来,风淫破九垓。
雨河沙浪时,心曲鹊桥台。
时逢美国德州经历飙风来袭,连日风雨狂作。今夜如无秋月,当有心曲。祝大家情人节快乐!
[
阅读全文]

除了极力提升自身形象的美感以外,她的爱美之心也反映在她的自住房上。也许这是她自小就对装潢和美工有特别兴趣的缘故。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国的家庭住房很少做室内装潢。她却效仿商业店铺的样子,自己动手装饰住房。她曾自己动手调制双色水泥,一个个方格的铺上两色相间方格花纹水泥地面。她还说服一家专门做室内装潢装修的公司破例卖给她原材料,然[
阅读全文]
她不是那种天生丽质的女性。不到1.5米的矮个子。相貌平平,肤色偏深,还有一双稍带罗圈腿(O型腿)。无论从那方面来讲,她都不是那种走到大街上能引起回头的女人。可她却生活在自己创造的美丽之中。
美丽并不是漂亮的同义词。一个人可以面容一般,却能通过发型,衣着,和举止谈吐把自己打造得清新脱俗,气质优雅。这种美丽是修养和聪慧的结合,是要靠自己用心[
阅读全文]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大多家庭都是孩子成群。可她却因为母亲患多种全身性重疾而成为父母的独生女儿。而这都源于中国’’大办钢铁"运动那个疯狂的日夜加班的年代。为了照顾母亲,她曾含泪放弃了一九七七年文革之后恢复高考的考试机会。然而,三十五岁那年为了与在美国读博士的丈夫团聚,她不得不离开父母移居美国。在之后的八年里,她靠自已的努力,在[
阅读全文]
经过到美国后最初五年的不懈努力,她以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的资历在朋友的供水公司开始了在美国的第一份工作。可惜仅工作了半年,那家私营公司就因没有尊守政府的规章而被当地政府强制接管。此后,她顺利的在一家中型技工学校找到了另一份工作。那次求职面试进行得很顺利。负责面试的学校副总当即拍板雇用了她。可她却没有料到,事情正在悄悄地发生着戏剧[
阅读全文]
四十岁是一个人们事业有成的年龄。可是她还在职场外徘徊。过去十多年辛辛苦苦在中国建立的技术和社会地位都在五年前来美国的一夜之间不复存在。初到美国这五年中,她象一位登山运动员一样艰难的一步一步朝即定目标攀登。可是到达了这目标并不意味着她会被人认可,更别说是在美国。
大学毕业后,她立马来到丈夫做博士后的城市,怀揣着生墨迹未干的大学学士[
阅读全文]
三十五岁那年,她终于要带六岁的儿子去美国和分离五年的丈夫团聚了。作为父母的独生女儿,这是一个比二十岁那年更让她为难的决定。十五年前,为了照顾多病的母亲和不再让父亲为自己未来的工作操心,她决定守住已有的工作,放弃了参加一九七七年及后续几年全国高考。此后,她付出了很多艰辛才通过在职自学取得了中央电视大学的大专学位。现在她正处在事业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