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的传说
单位的门卫大家都叫他老居,刚来时听到还有人在老居后面加个“shan”字音(上海人都明白是啥意思)我开始以为他们开玩笑,后来知道他就是姓居。
来这里一年后的春夏之交时,一天下午,我望着窗外,视线一直抵达窗外草坪尽处的那座相邻楼房的山墙,山墙的右边是花园的围墙。在围墙和山墙下面有一米多高的冬青树的灌木丛,在灌木丛后面,围[
阅读全文]
那座花园,那幢楼!(一,我走进了那幢楼)去年我回国三周,期间,我又特地抽空去看了那幢花园和花园里的那幢楼,出国之前的三年多时间里,那座花园和那幢楼就是我每天上班的地方。出国后的每次回沪,如果时间宽裕的话,我总会以轻松的脚步走进那座花园和那幢楼,走进那间房,然后就在那张桌子前坐几分钟。当然,去那里,是和老同事聊聊天,说说事,这二三十年[
阅读全文]
编按:上海学包括上海史,又不仅仅只是上海史,上海的历史尽管并不太长,但由于风云际会,她在近代即一跃而成为享誉国际的东亚大都市,这一势头似乎有增无减。上海学成果累累,但其实还有很多值得发掘的富矿。今承蒙上海社会科学院周武研究员惠赐大作,其看法为未来上海学研究提出了无尽值得关注的视域,特此刊出,以飨读者。开埠以来,上海一直倍受世界关注[
阅读全文]
上月,在华南旅游,某日在高铁上收到如下短文,此文如是说,
假如1949年是国民党赢了国共内战……
军事眼
……67年后
《中央日报》民国105年11月23日新闻:
蒋友松总统视察苏州养猪场:一定要让人民吃上米饭和肉汤
蒋总统发表电视讲话:为打击腐败,今日起1000元和500元新金圆券将宣布停止流通
交通部部长与山西省政府主席阎树楠通[
阅读全文]
良友》杂志经公众号百代旅行网(微信号:baidaitrip)授权转载。一本刊物(或媒介)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就如民国时期的《良友》——一本开创我国大型综合性画报先河的刊物,在八十年后的今天仍被人津津乐道,并被不少粉丝追捧收藏。《良友》曾在百册特刊中号称“良友无人不读,良友无所不在。”说它是民国期间最受宠的读物一点也不过,当时从学者专家[
阅读全文]
我们谈一件事,必须循名责实,先把什么叫国学弄清楚,免得乱说。▍(一)国学,从培养贵族子弟到讲经史子集
“国学”两个字最初见于《周礼》。“国”是指的“国...[
阅读全文]
自从抗战后对上共军,投降对国军来说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项技术!像当年在大陆战场上,国军精锐被共军追得满地跑,曾多次发生过整连整排逃离战场还建制完整的国军,竟被一个狂跑乱冲的共军小子端着一杆枪俘虏的这种事!天啊,多冤啊?明明可以算战场起义!当义士!当功臣!结果,却变成被俘!汲取当年前辈的教训,有必要研究一下未来解放军攻台时,国军弟[
阅读全文]
在1931年中国最早的圆形官印出现之前,方形印章曾是不二之选。与中国国印设计传统相似的日本和韩国,至今也仍保留着传统的方形印玺样式。但是,方形印章在当代中国却有了不同命运,如今只在一个地方硕果仅存——人民币背面的“行长之章”和“副行长章”,相反,圆形公章已通行于世。
阅读全文]
大清朝同治六年,是旧历丁卯年,公元1867年,这是很平凡的一年。但是,在一年却因两个帝国读书人的不同际遇而显得很不寻常。这两位读书人一个叫赵烈文,一个叫王韬。他们都是大清帝国科举制度的失意者,一个身为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心腹师爷,一个是大清帝国的通缉犯。与那些金榜题名的进士举人相比,他们不过是帝国士人群体中的末流。对清帝国来说,他们的存在与[
阅读全文]
前不久,华裔富豪廖凯原和他创造的“轩辕反熵运行体系2.0”突然暴得大名,原因是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四所中国顶级大学,在接受了廖凯原的捐资后,成为其自创理论的发声平台,于是引发媒体、舆论的热议:“一位土豪‘民科’为何让名校集体沦陷?”一时间,“民科”再次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其实这些游离于专业学术共同体之外、无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