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泰州是前总书记胡锦涛的出生地和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也是他的家乡。然而他很少回到这个家乡。当他还在团中央工作时,胡锦涛就已经随同当时的总书记胡耀邦走遍了全中国,却唯独不去自己的家乡。到他担任总书记后,依然衣锦不还乡,至卸任寸前为止,一直不曾“少小离家老大还”。这不能不使盼望他回乡莅临指导的家乡父母官失望并失落,也不免使人好奇[
阅读全文]
牙买加闪电侠博尔特果然卫冕成功,达成了奥运百米三连冠的伟业。这不仅是前无古人的伟业,很有可能也是后无来者的伟业。所以成为世界各国媒体的热点新闻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过在中国的网络媒体上,有一人力压博尔特,连续两日成为各大网络媒体的最关注热点人物。这人就是因傻根而为国人知晓的青年演员王宝强。王宝强前日晚上在网络上突发声明,声称其妻马[
阅读全文]

《南征北战》大概是儿时最早看过的电影,也是最喜欢最刻骨铭心的电影。当初这电影看了无数遍,颇觉百看不厌。电影里的人物情节不用说,许多台词到现在也都依然记忆犹新,这大概就是经典电影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吧。《南征北战》是五十年代初拍摄的,导演是成荫和汤晓丹,都是名导演。汤晓丹和汤化达十多年后又共同执导了《红日》。《红日》是根据吴强同名小说[
阅读全文]

祸从口出患从口入,这话一点都没假。你看现在那个澳大利亚小子霍顿,奥林匹克金牌是挂到脖子上了,却成了许多中国网名的众矢之的,个人网站都被网民口水淹没了。原因是他口无遮拦出口伤了孙杨。他要是留点口德,学学葛优葛大爷的低调风格,得饶人处且饶人,不但不会给自己招来一大堆敌人,可能在收进金牌的同时还会收进一大票中国粉丝。孙杨则是应了患从口入[
阅读全文]
现在国内放映外国电影时仿佛不用配音了,无论电影里说的是英语法语俄语日语或是其它什么语,下面打上字幕,于观众而言理解似乎并无大碍,而且让电影里的人物说他自己的语言,就算不知所云,倒也显得自然。但从前的外国电影大多是配音的,不管银幕里出来的是哪国人,主角或配角,但凡开口说话,必说中国话。所以无论是早期苏联经典老片里的列宁斯大林瓦西里,[
阅读全文]
生命都有尽头,都有结束的那一刻;死亡却没有。死亡是开放的,无限延续的,没有终点的。所以生是暂时的,死才是永恒的。与卵子携手合作形成生命的那个精子,据说是从数亿同类中脱颖而出的。在比选拔超女淘汰率更高千百倍的竞争过程中,无数的精子们在那个幸运的精子的前头(当然还有后头和旁边)英勇地牺牲了,那个偶然没有牺牲的幸运精子高举着同伴的旗帜,[
阅读全文]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话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据说是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贪玩,读书不用功,学无所成,后来有一天,偶然看见一个老太太在小溪边上磨铁棒,觉得奇怪,问老太太要干什么。老太太回答说:要把铁棒磨成针。李白觉得惊奇,问:能行吗?老太太就说了上面那句话。这话后来就成了人们用来励志的名言。李白据说就是听了老太太这句话后,忽然开窍[
阅读全文]
微信圈是个五花八门的小世界。我的微信朋友圈里大约也有几十个人,职业年龄各不相同,除去少数几个常年蛰伏水下不冒气泡的潜水员外,大多通常不寂寞,将微信当做展示台,分分秒秒更新本人的最新信息向相干或不相干的他人展示一下自我。同辈上传的通常是外出旅游的风景照,国内国外的都有,不外是好山好水好风光;时或也能看到同学会聚会的相片,相片里那些依[
阅读全文]

叶剑英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扮演“大事不糊涂”的角色,并非长征时那仅有的一次。在南昌起义(或暴动)时,他也曾做过一次类似的“大事”,并据说因而临门一脚最终促成了起义领导者们最后下定决心,发起暴动。当时的情形简而言之大概是这样的:对于是否举行暴动有两种意见,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等人主张不顾一切发起暴动;但共产国际反对,共产国[
阅读全文]

叶剑英是十大元帅之一,不过与其他军功显赫的元帅相比,叶剑英这个元帅显得有点另类,因为他似乎并没有什么让人佩服称道的军功或战绩。人们不知道或者想不起来他负责指挥过什么着名战役,也没有听说在他直接指挥之下有过什么辉煌大捷。虽然从资历上看,他并不比其他元帅差,而且因为早年在黄埔军校担任过教授部副主任,说起来他应该算是林彪元帅(黄埔四期学[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