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玉米穗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说了日中学院的老师,再说说日中学院的同学吧。如前所述,我们那一期日文科同学共六十来人,分在ABC三个班级。除了少数几个同学如本人一样是从其它语言学校转去的以外,其余都是直接由国内各地去的。东北的较多,其余有北京西安上海江苏四川和广西等地的。年龄大的三十四五岁,小的二十来岁,最小的一个东北女孩十七八岁,高中一毕业就直接奔去了日中学院。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日中学院日语科除了前述三位专职教师外,还有几位兼职教师。他们分别是后藤先生,为我井先生,饭田先生,奥本先生和佐佐木先生。奥本先生和佐佐木先生是女老师,都是非常亲切敬业的老师。一个教我们词汇,一个教我们泛读。佐佐木先生似乎有两个年龄不大的儿子,她有一次课间休息时问我说:她观察到在日中学院学习的一对兄弟相处和睦,是不是中国人兄弟姐妹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在日中学院,我们那一期的日语科学生按日语程度分为ABC三个班。A班算是程度比较好的,B班次之,C班是从假名开始学习的初学者。每班二十来人,统共六十人左右。日语科共有七八名教师,专职教师三名,其余是兼课教师。专职教师分别担任ABC三个班级的班主任(日语叫做“担任教师”)。兼课教师则只管上课。日中学院日语课目分得较细,有精读,泛读,听力,会话[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2016-12-23 10:14:20)
我们那个年代没有性教育,与性相关的知识都得靠自学。但凡涉及到点男女之间的事情大家兴趣很高求知很热心;但表面上假装淡定,一副漠不关心的摸样。因为如果流露出好奇或者显露出兴趣很容易成为别人的取笑对象,弄得不好会落下思想品德低劣的话柄。 读小学时,我们班里有个外号小眼睛的同学就有过这样的教训。他那时看了一部罗马尼亚电影叫做《多瑙河之波》[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16-12-21 05:35:26)
英语学了许多年,一直没学成个样子,半吊子恐怕也挨不上,但学过的一套英文教材却一直不曾忘记,可谓刻骨铭心,没齿难忘。这套教材就是新概念英语。新概念英语共四册,第一本起步,二三两本过渡,到了第四本基本是英文报刊杂志里的文章,读懂第四本,万里长征走完最后一步,大概阅读英文原版书籍可以一马平川了吧。回想起来从前学英语时,五花八门用过各种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2)
离开明治学校后,我转学去了日中学院,时间是在一九八九年的四月。日中学院位于东京中心地带的后乐园。该校创办于一九五一年,战后不久,在语言学校中算得上是历史悠久的学校。学校在创办后的几十年间原本只开设中文课目,学生都是日本人;后来到一九八六年时,增设日文科,学生清一色来自中国大陆,至此学校名实相符成了真正的“日中”学院。 日中学[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刚读小学那会,父亲从他的书架里抽出两本书来让我课外阅读。一本叫《古丽雅的道路》,另一本叫《卓娅与舒拉的故事》。古丽雅和卓雅都是从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女英雄。舒拉则是卓娅的弟弟,也是一个英雄,不过是男的。那两本书是讲述她(他)们英雄事迹的。父亲要我读那两本书,猜想一是要培养我的阅读能力和习惯,二来大概也想给我输入些“正能量”。那[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9)
东京总体而言是让人喜欢的地方。繁华但不纷乱,人多然而有序;环境整洁,空气干净;虽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却并没有特别喧嚣吵闹的感觉。在那里生活工作上学,或者去那里观光旅游购物,都是可以各得其所的。当然也有让人不怎么喜欢的地方,比如新宿那里,从车站东口出去,有一条颇长的地下通道,通往东京都厅(市政大厅)和新宿的几栋标志性的超高层建筑。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小林君调回事务所后,中岛君顶替了他在市谷的位置和工作。中岛君那时候大概三十二三岁,他有点虚胖,很会出汗。他原来没有干过清扫活,洗地机器之类的使用方法都是来到之后,小林君教他的。他挺感激小林君,总在我面前说小林君如何亲切如何好之类的。他干活显然不似小林君利落,但极其仔细认真,可能心里有点紧张,常常干得满头大汗,回到休息室里,脱去工作[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5)
小林君也是清扫员的小头目,负责市谷那家会社的清扫事宜。但他与今泉君不一样,小林君是公司的储备干部,日后要“上调中央”,回到阳光大厦事务所里去做管理阶层的,只是由于第一装备清扫公司当时缺乏现场人员,暂时将他当做“基层干部”使用。我那段时间每日傍晚去小林君那里干活,干活前坐在地下室他那间收拾得很干净整洁的休息室的榻榻米上,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0)
[<<]
[66]
[67]
[68]
[69]
[7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