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玉米穗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虽说往事并不如烟,但也并非事事都能在记忆库中占据一席之地。至少于我而言是这样的。不过,儿时在复旦宿舍渡过的那些阳关灿烂的日子,却是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落日黄昏,静夜无声,那些远去的往事仿佛田野上的雾霭,悄无声息地升腾起来,在心田里弥漫开去。。。。。。那时候,我住在复旦第四宿舍,宿舍围墙外是成片的田野。春天时盛开的油菜花[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记得从前人们的脸上似乎都带些笑容,既便不笑起码也是表情平和,不象现在,人们的穿着是比过去考究了,但失去了亲和力,动不动就急吼吼,面目可憎。那时候宿舍院子里脸上常挂着微笑的,是一个叫蚊子的女孩。蚊子当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12-25 23:09:21)

关于蒋介石的书汗牛充栋,有中国人写的有外国人写的,大多是对其一生政治生涯做“盖棺定论”的。缘于作者本身意识形态政治倾向的不同,对于蒋的评价也不同,但总而言之因为蒋介石输掉了国共战争,失去江山被赶去了台湾岛,对他的评价总是“贬”大于“褒”的,成王败寇的定律总是不变的。在诸多有关蒋介石的书籍中有两本小书,是与他关系亲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附中当初每年开两次运动会,四月春季运动会,十月秋季运动会;十二月还有一次冬季越野长跑比赛,全体学生都参加。运动会时停课一日,早上到校后全校师生按班级集合到操场上升旗做广播体操,之后宣布某年春季或秋季运动会现在开始,继之便解散。参加比赛的或观看比赛的留在操场上,其余的愿去哪里去哪里,愿干什么干什么,充分享受人身自由,是很轻松开心的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我读附中时,高考尚未恢复,学习成绩好坏与毕业后前途无关,所以当时学习气氛远不如后来。比较受重视的课目是数学物理化学,“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那时常听到的说法;其次是外语(英文)语文,政治地理历史属于冷落课目——但高考恢复后,附中分文科班与理科班,政治历史地理之类课目是文科班的必考课目,因而受重视程度与我们那时不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复旦附中与复旦小学一样也在国权路上。小学在邯郸路那里,附中靠近四平路。小学毕业后我去附中读书。附中当初分走读班与住读班,住读班学生住在学生宿舍里,那个宿舍也叫第三宿舍,在附中对面,与附中隔国权路相望,与复旦第二家属宿舍背靠背一墙之隔。住读生是从市内各区招来的,他们大多只会说上海话,普通话说不好,属于“瞎三话四”水准;走读班学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复旦正门隔着邯郸路对面从前是校运动场。现在那里早已盖起了十几层楼高的教学楼,教学楼东面隔一条国年路是复旦图书馆。教学楼前后和图书馆前总是停满自行车,熙熙攘攘男男女女的大学生在那里进进出出很像忙忙碌碌钻出钻进蜂巢的蜜蜂。从前那里却很空旷,图书馆那里是一片农田,教学楼那里就是那个运动场。 那个运动场那时复旦家属习惯称之为工会大操场。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复旦西面围墙外的河对岸那时是一条窄而长的泥路。最窄的地方两人并排走都觉得局促。路东面是那条河,西面紧挨路边拉着铁丝网,铁丝网里面从前听说是解放军的打靶场,但我从未看到里面有荷枪实弹的解放军,好像也没有听到过枪声。小时候隔着铁丝网曾经看到过里面有猪圈,也看到过穿着绿色卫生衫挽起袖子腰上系着围裙的解放军饲养员在那里给拱来拱去发着“哼[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位于邯郸路的复旦大学那里以前曾有一条河,那河挺长,不知源于何处,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是通向苏州河后又流入黄浦江去的。从前的复旦校园若从空中俯视大概近似于一个长方形,面南坐北,校门冲着邯郸路,东边围墙外面是国定路,西边围墙外就紧邻着那条河。那河是从五角场那里流淌过来的,穿过国定路桥沿着复旦校园背面绕到西北角后又紧贴复旦校园西面围墙走,由[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无论在日本还是在国际上,黑泽明和三船敏郎这两个名字总是相连接的。从1948年至1965年他们两人密切合作创作出了多部电影杰作,其中《罗生门》《七武士》《用心棒》《红胡子》等片蜚声国际,获得多项国际电影节大奖,不仅为日本电影在世界影坛赢得巨大声誉,而且对美意法等国许多日后的著名国际大导演产生了深刻持久的影响。拍摄于1950年的《罗生门》是最早受到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
[56]
[57]
[58]
[59]
[6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