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似鹿葱

像文人一样爱写,像文盲一样犯傻;像女人一样爱美,像男人一样爷们;横眉对老公,俯首为朋友
个人资料
花似鹿葱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2015-01-22 17:04:31)

《无爱的上海》,是唐颖九十年代初的长篇小说。国内版的原名为《美国来的妻子》。这名字够响亮,绝对吸引八、九十年代对美国无条件仰视的中国人,十分符合商业化市场化操作的规范。但是怎么听上去,还是觉得太直白,甚而有些粗俗。 名字难听,书写得还不错,当年便有轰动。余秋雨作序说,“若要从文学角度来透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后上海生态和生态的演变[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2015-01-21 10:13:52)

到了我这个年纪,家里会存了许多看似无用不值钱的东西,却无法下手一弃了之。
比如书籍。 从四十年代解放区印刷的小册子到五十年代的苏联小说,从六十年代的毛主席语录到八十年代刚刚解禁的作品,"文革"后最早的世界知识画报、创刊的《读者文摘》。。。。,看是不大会看了,可是统统当破烂扔了吗?舍不得。 就拿这本一九五六年出版的科普读物《飞[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2015-01-20 17:39:23)

早年间,女人大多没有自己名字。奶奶也不例外。奶奶姓萨,名字是后来大伯给起的:萨美一,挺好听的。奶奶是鄂温克族。历史上,达斡尔族与鄂温克族、与蒙古族通婚的很多。像我的二姨夫、小姨夫、三舅妈还有大表嫂都是蒙古族。 我三四岁的时候奶奶和我们住在一起。当时妈妈在包头市妇联工作,爸爸在骑兵十五团,部队驻扎在与包头隔着黄河的一个小镇叫树林召。[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如今,漂亮点的女孩子,都想当演员。觉得有姿色=演员,大姿色=大演员。旁观者评价女演员,也是长得好看如何如何;长得难看又如何如何,影视剧好似选美大会。 这使我想起过去岁月里给我们留下难忘印象的女演员们,那些既不青春也不靓丽,靠着塑造的母亲形象牢牢占领影坛的女演员们。 天字第一老太婆:吴茵 《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是两部四[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5-01-16 09:51:49)
“郭”姓在达斡尔族里是个顯赫的姓氏,但是与汉族的郭姓丝毫不沾边。 《黑水郭氏世系录》这样写:“吾郭博勒氏,本达呼儿支姓,系出契丹人大贺氏,占籍黑水,其来已久。共和后驰旗籍冠姓之禁,族人始仿古人复姓从简之例,以郭为氏,与太原郡系出姬氏者有别。” 这本书是讷河籍的达斡尔族人郭克兴在民国时期(1925年)写的,是我见到的最透徹的关[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爸爸妈妈这一辈有几位“硕果仅存”的90高龄的老太太。借用今天的时髦语言,我把她们称作“90后”老太。 思维敏捷、关心国家大事的“90后”舅妈 妈妈有两个哥哥。大舅、舅妈去世很多年,二舅也在83岁那年离开人世,剩下现在的二舅妈。二舅母瘦瘦小小的,眼睛有些白内障,可耳朵却灵敏得很,门铃刚响,她就开门了。抱着你又亲又啃的,二舅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记得前几年国内有个时髦词儿叫“腾笼换鸟”,是讲沿海地区经济转型的决策。我这个“腾鸟换笼”是讲国内人(鸟)换房子(笼)的事儿。
在上海期间,有个朋友带我去看他新买的大宅子。
大宅子在闵行区旗忠村。我孤陋寡闻,在此之前不知道这个旗忠村在九十年代就是响当当的“华东第一村”,利税总额一个多亿。这些年凭借临近上海,又[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上大学报考医学院的学生,都是学业优秀的“学霸”。至少比出平均录取线高出很多的学生才有可能进入医学院。我们那个年代如此,之后也是如此,即便大学毕业生遍地流的这些年,能进入知名医科大学,也不是件轻易而举的事情。
我在上海的同学中,恰好有一个女生的女儿、一个男生的儿子,都学了医,毕业后都在不错的医院当医生。
此行回上海,聚会之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飞机从上海到哈尔滨大约飞三个小时,下午四点登机,抵达哈尔滨太平机场已是万家灯火。等候托运行李的时候,就觉得大厅里有一股烟味。不是人多抽烟形成的臭烘烘的烟雾,而是烧柴的味道,让你回忆起修理地球的日子:家家点火,户户冒烟。我是到了哈尔滨,还是“那遥远的小山村”? 等到走到机场外面,不仅烟味更大,而且夜色中还能看到蒙蒙的烟雾。 哈尔[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每次回国,印象最深的就是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荒地成了新社区,还挺好的大厦给拆了重建了,路越修越宽,车越来越多,楼越盖越高,人越来越挤。。。。 时隔三年了。这次回国发现:最重要的的变化点转移了—— 我们78中文在哈尔滨最多,记得是1998年纪念入学二十周年的时候,哈尔滨同学还募集一笔钱作为接待外地同学聚会专用。当时大概也就集了四千元左[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3)
[<<]
[61]
[62]
[63]
[64]
[6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