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票这玩意快要走出人们的视线,手机刷将渐渐取代以往的纸质票,这给人们日常生活中带来极大的便利,更主要是简约,省纸,绿化,环保。过往乘飞机出行,厚厚的一摞票,像个支票本,千万不能丢,否则干瞪眼上不了飞机。现在都是电子票,出示护照即搞定一切,省去许多中间环节。听说国内有的航线,连这都免了,直接人脸识别即可登机上天,不知消息准确与否-:)
纸票[
阅读全文]
这几天关于“六四”回顾的网文不多也不少,三十过去了,有些人说中国由此发展到今天之“昌盛”,不必再揪着不放,像国内现在基本屏蔽六四,年轻一代或是六四后出生的年轻人忙着网上开店/创业,老人忙着跳广场舞,谁人还挂记这么一档事,可海外依然有不少爱国志士,惦记着六四及事件的深刻影响,深信“忘记就是背叛”的古训。
很多有关文章回[
阅读全文]

家的概念可大可小,国家乃一国之家,对于我们这一代,无论出国后如何改变了身份,家的烙印还是在中国。家庭则是与血缘相关的小家,在我们成长的年代,与父母在一起的家,就是一个窄窄的空间,由于时代的特殊性,多少年都没有动过窝,窃以为过去如此将来亦是如此,家动不了,根本没有什么搬家的概念。
出国之后,才多少体会到“生活在车上”的海外节奏。[
阅读全文]
前不久回国,与当年一起留校当老师的同仁聚餐,聊起了当年八九前后的一段日子,大家感慨时间过得的真快,说的最多的就是那时年轻气盛的我们,如何经历了从人到“鬼”的痛苦蜕变,之中也聊到过去这么多年中国的巨变及现如今"文革"再现,........
今年听的最多的是“逢九必变”,不管迷信与否,时至今日,半年过去,中国面临到自老习上台以来最艰[
阅读全文]

“海二代”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成长交互于主流社会与父母的中式教育之间,“出色”孩子汲取之中的营养,游刃有余于两侧,而大部分倾向于其中之一,各有各的发展。然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不自觉的介入,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走向。老中父母关心“海二代”的程度如何,看看咱文学城可知一二,不久前新上墙的【北美家长学苑】栏目于主页[
阅读全文]

新疆咱没去过,但又似乎十分熟悉,知道它还是小的时候听到那的首歌【新疆是个好地方】,总之印象中的新疆:蓝天白云,草原辽阔,羊群悠哉,牧民歌舞...,更多的画面感是来自不多的电影和记录片----一个上天恩赐的的“天堂”,人们似乎不需劳作就可休养生息,绝对是祥和之地。
八十年代北京满街都是新疆的羊肉串,我们解馋的同时,也认识些做这生意的新疆[
阅读全文]

以往我们被教育要“自立更生”,一切之事亲力亲为,能自己做绝不求人。对于那些全才,羡慕“嫉妒恨”,赞美有佳,可就不是咱的菜。来到海外,不少人继续发扬光大这种精神,比较典型的就是在自己的房子下手,改装,升级,油漆,有不少人干的不错,可有些不到位,如下水道,水房厕所,布线等等.....去年我们社区一老中业余时间自己装修不久的房子起火了,[
阅读全文]

上周末陪“领导”去超市购物,咱百无聊赖地推着车跟着,顺便有一搭无一搭帮着装选好的吃吃用用,走着走着,突然看到货架上一盒一盒的午餐肉,眼睛一亮,马上就要拎几罐,领导说这玩意不健康,不建议下手。咱眼巴巴瞅着,好多年没吃了,真馋,于是不管不顾,装了三盒......
回到家,领导放下话,不让你买,既然不从,就自己下厨搞定......看来是自作自受-:[
阅读全文]

前几天,四十岁多岁的堂兄来落地移民,小子国内一直以来混的风生水起,在一线城市有房且夫妻俩收入不菲。为了此行,他们做足了功课,人没到,先通过中介置下豪宅,对比之下,我们只有“惊讶”.....想想当年咱出来,两个行李箱,装满了实用之物品(锅碗瓢盆,切菜刀板,水杯,四季衣服....),揣着几百元大美钞,这就是全部之家当,自此开始海飘生活。刚出来[
阅读全文]

女人越来越强势已是不争的事实,“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写得了代码,查得出异常,杀得了木马,翻得了围墙,开得起好车,买得起新房,斗得过二奶”,十分动人地白描了现今的“穆桂英”。看看周边朋友,确实不少哥们的太太都十分能干,她们有份不错的工作,家里也打理的井井有条,尤其到了海外,女生似乎更是如鱼得水,特别是学工程的,在清一色[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