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斋:是否所有人都有宗教信仰的需求?
济群:如果说所有人都有宗教信仰的需求,那未免绝对。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许多人没有宗教信仰,也不曾意识到信仰对于人生的作用。尤其在中国社会,许多人对宗教都缺乏正面认识。在这样的前提下,信仰需求或者被扼杀在摇篮中,或者转化为其他需求。至于那些终日为衣食奔忙或沉溺声色的人,从未思考过人生大事[
阅读全文]
永宁大华严寺沙门弘一演音敬撰
(三)关于本愿经者
警心居士持地藏本愿经兼劝人序。文云:
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此危微的传也。佛法亦尔,一念迷,常寂光土便成阿鼻地狱;一念悟,阿鼻地狱便是常寂光土。所以地藏本愿,直与华严同一血脉。试观华严世界即空即假即中不可思议,地狱众苦亦即空即假即中不可思议;华严明自心本具之净土令人知归,地[
阅读全文]
太虚大师
──十五年六月在北平社稷坛讲──
丙二、修六度
丁一、布施度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
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第十章)
睹人施道,即见人行布施之道。自行福大,助人欢喜之福亦大。布施分财施、法
施、无畏施。施种种资生之财曰财施,说正[
阅读全文]
太虚大师
──十五年六月在北平社稷坛讲──
乙三、大乘不共胜行
丙一、立信愿
『佛言:博文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第九章)
以下明大乘不共胜行。大乘不共胜行者,不同于声闻、缘觉,故大乘非人、天、
二乘所可及。然大乘胜行,虽为人、天、二乘所不能有,而大乘中则有人、天、二乘
之法;如造塔然,造第一层不必有二三层,造[
阅读全文]
太虚大师
──十五年六月在北平社稷坛讲──
乙二、五乘善恶通义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
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
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第四章)
众生有三义:一、众法生义,二、众类生义,三、受众多生死义。十[
阅读全文]
太虚大师
──十五年六月在北平社稷坛讲──
丙二、修出家行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
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第二章)
第二章、第三章,明出家行。第一章已言辞亲出家,此又言出家者,前章正言出
家果,此独明出家行也。此中出家沙门具[
阅读全文]
太虚大师
──十五年六月在北平社稷坛讲──
甲二、正说分
乙一、三乘共教行果
丙一、证出世果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
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
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
汉。次为[
阅读全文]
太虚大师
──十五年六月在北平社稷坛讲──
释经
甲一、总起分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
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
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佛经例分三大部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此总起分即序分,兹
先解名句,次疏[
阅读全文]
太虚大师
──十五年六月在北平社稷坛讲──
悬论
一、明胜义
四十二章经者,是中土翻译佛典之笫一部。论其胜义,盖有四端:一、辞最简驯,
二、义最精富,三、译最古真,四、传最平易。
甲、辞最简驯此经于诸经中文辞最为约易。以佛教初入中土,译者希以简括之
文字摄多量之义蕴,故每章字句力求简寡;拟于儒家之论语,道家之老子。文章气息
因之雅[
阅读全文]
太虚大师
──十五年六月在北平社稷坛讲──
丁三、忍辱度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
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
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第十五章)
多力者,能动他法,不为他法所动。佛是有最大力者,故曰十力尊[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