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坚强的京叭, 就是比你强~_~!
正文

四十二章经

(2005-10-05 03:43:35) 下一个
太虚大师 ──十五年六月在北平社稷坛讲── 丙二、修六度 丁一、布施度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 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第十章) 睹人施道,即见人行布施之道。自行福大,助人欢喜之福亦大。布施分财施、法 施、无畏施。施种种资生之财曰财施,说正法教人曰法施,令人离怖畏曰无畏施。助 行布施,如自一炬分然无数炬,其本炬如故;布施者之得助,其本身之福不惟不尽, 且增胜矣。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 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 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 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第十一章) 布施供养,福田有三:一、悲田,以悲悯众生故;二、恩田,以报恩故;三、敬 田,以恭敬有德故。此依敬田,则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但此善,乃常俗云义,虽 在行善内中或有邪见,故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凡持五戒者均已以佛法僧为师, 而持不杀等戒故。 五戒通于在家出家,须陀洹则已修戒行而更证圣果故胜。斯陀含断少分修所断烦 恼故较胜。阿那含断多分烦恼故更胜。阿罗汉烦恼已断尽故尤胜。辟支佛了三界生死 同阿罗汉,但罗汉闻法能觉,而此则自亦能觉,故其智慧又较阿罗汉胜。但辟支佛仅 能独觉不能觉他,三世诸佛乃真能以平等大悲心普度众生者,故诸佛更胜。 无念无住无修无证较诸佛胜者,以在众生界应化中谓之三世诸佛,而法身真佛即 无为真如性;无为真实法性者为诸佛之本,一切诸佛均以无分别智证平等无为法。无 为法身,无念无住无修无证,无漏无分别智亦复无生无灭无迁无变,此真身佛自他平 等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供养无念无住无修无证者,即无分别智亲证真如性究竟成佛; 如是供养,始曰究竟。由是可知佛法无论何法,均可达到究竟。 『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 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 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 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第十二章) 此章举难劝修,常人以难为修之障,不知因难始修,不修则终不能无难,故举人 有二十难事以晓之。能行难能之行,则一切难行之戒定慧、菩萨道,均不难行之也。 丁二、持戒度 『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 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第十三章) 此下二章明持戒度。持有二义:一、止持,持戒者须止息一切恶事故;二、作持, 须力行一切善故。戒者,一切德行之信条,能守此信条,作其所应作,止其所应止, 是曰持戒。大乘戒法约分三种,谓之三聚戒法:一、摄律仪戒,止息恶业,二、摄善 法戒,当精勤修行一切善法;三、饶益有情戒,利益众生而得名为戒者,以菩萨戒之 本意在依同体大悲利益众生故,喻如办公益须以公众利益为一定之规则也。三聚戒法 是横分类,尚有纵分三重戒法:一、别解脱戒,别解脱者,以分别解脱故。此中亦分 部类,以佛弟子中部类不同,有比丘、比丘尼、至优婆塞、优婆夷诸部,为解脱此不 同部众之各支恶业故,立不同诸戒范持之,是曰别解脱戒。为佛弟子当就自身所在部 类,不存己见,不作聪明,专心奉持别解脱戒,以犯此者非唯于自身戒行有损,亦损 佛戒威严故。初行戒律似有勉强,然由戒生定而后,自然能以定力止息一切恶而行众 善,故曰定共戒。再进曰道共戒,道之本在无漏圣智,由解脱烦恼而成之清净智,即 名之曰道,以证明一切法无为真实法性故,又曰菩提。依此无漏圣道自然止息一切行 而行众善,故曰道共戒──上泛明持戒义。 此中宿命者,指前世之经过,知此无始劫来随业流转之经过,是曰知宿命。以吾 人受生皆由无明故,一切生死因缘全然不了,常人以为他人之事己不能晓,其实己身 之事亦何尝能晓?世间一切诸法,吾人无始劫来皆已遍历,以不知故,尚存研究。其 实天子天王或皆已经作过,一旦得知宿命,则历劫经过皆已遍了,超出三界之念自然 迫切,故沙门以此为问。以何因缘者,以何种因而得知宿命之果。会者、领会,至道 者,无漏智证真实法性。守志者,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志念。净心,即由持戒以止息身 三、口四之七支业,纯为止恶行善而净心故。然世有行善而不止恶者,其善不净,以 七支业皆由心出,菩萨行即此心行故。凡人行为有三次序:一、审虑,二、决定,三、 发动,故凡行为皆由意出,菩萨行以心为主,故表面虽似犯戒而心仍持戒者,亦得曰 持戒。反之、心不持戒,虽外面持戒亦非持戒。故大乘戒以心为主,曰心地戒,顺此 而行可会至道。下文举喻明之,镜喻本心,垢喻烦恼,磨喻持戒;以持戒法去烦恼垢 而净本心,则知此心本来明了,不过未去垢时伏而不显;垢去明存,喻菩萨无漏无分 别智现前,镜体明净,即本心显现也。断欲无求者,欲与贪爱相应是不善无记性,无 求即三种解脱中之无愿解脱,亦曰无作解脱,由此解脱即得宿命。此中得知宿命者是 道通;是与道相共之神通,故曰道通。通宿命即具六神通。 依三增上学,此即戒增上学,由此精进即定增上学,至垢去明存即慧增上学。定 增上学亦即定共戒,慧增上学亦即道共戒也。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第十四章) 此中大者,道之别名,亦即法性别名,亦即诸法无体之真性,以此绝待无对之大, 自可得无量无边之大智大力。行道守真者,即指持定共戒,在戒力未充时,依佛所说 勉强力行,尚非真善,进至于得成坚固之定力,即不退转,是即定共戒,曰行道守真。 能常行菩萨道法,而守此禅定戒律相资之戒行,故曰最善。志与道合者,徒有此志, 尚未能有大德大智大力,必与无漏圣道相应,故曰最大;是即道共戒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