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乃强所写“父亲董渭川”中有如下一段:“文革大串连时期,母亲惦念她的三妹,要我藉此机会去天津看看。我找到三姨,发现他们全家已很“自觉”地挤在一个小套间里。我敲门进屋时,全家人的表情都显紧张。不一会,套间的小门打开,三姨夫和五姨、五姨夫从里边走了出来,我吃了一惊。在我印象中,身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要员、河北省副省长的三姨夫,永[
阅读全文]
一、英语不努力学,是掌握不了的。国内的确误解英语(假定是到英语国家)可以靠“溶入环境”而自然学会,别说靠环境,就是您下了功夫,若无那份语感,可以表面很好但很难真正很好,尤其不能靠表示”忘记中文“来显示英语,请看我的博客文章“中文仍然很好丢人吗?”
二、从中国出口海外的食品,是给华人吃的。您到百货商店,中国制造的货物是漫山遍野,您到[
阅读全文]
日前看到某免费中文小报上一篇报道,说一位当地地方政府的亚裔联络官员说自己若用中文发言会有压力,颇为不解。从其简历看,该官员乃80年代国内某外语院校毕业生,也就是说初高中绝对是在国内上的,大学教育中的中文课程也一定是通过了各项考试的,而大家知道,语言的相通性,不是说你学了一门外语就会丢了另外一门语言。联想到国内有时在介绍海归老是爱用的一[
阅读全文]
本人祖籍并生长于南方,所谓“南人”(当然也是男人),下乡并工作于北方,平时闲的无聊又很是不务正业,尽关心些和自己专业不怎么有联系的事,比如南方人北方人在待客时的差异。
大部分北方人喜欢用大碗,大碗吃饭大碗盛菜;而南方则小碗吃饭盘子盛菜。我在北方常遇到北方人对南方人在请客时用很小的碗装饭很不以为然,觉得你们南方人怎么舍不得让客人多吃[
阅读全文]
>没事在说说老克拉现在在干嘛。
老早讲过,老克拉的光辉时段是1962-1964(或)65年,再早,老百姓还真模真样学习革命风气,再晚社教运动开始了,整个社会开始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了,太老嘎可能吃夹头格,在往后就什么就老卵不起来了。
经过文革头三年的洗礼,家也抄了,外汇断了存款冻结了保留工资取消了,甚至爷老头子工资都被减了不少,实在是想老也老[
阅读全文]
越来越佩服龚琳娜,"忐忑"才是真正的功夫,才是人生社会的最高境界,您说的意思"尽在不言中",我就比您还进一步:"我啥也不说了,就是咿咿呀呀呜呜哎哎的,您自个儿去猜吧,别说您不知道我在说什么,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呢."突然一想,您要是让我起草文件呀,我就会写得如下:腻儿吧塞罗咳衣啊,摸龙踢拉亩拉屁哟塔于湖啊一二七八拉句各得列,五阿取古女副几呀几的哈呀哈怎么样?[
阅读全文]
"腔调",是一个很能说明地域的人文特点的词.各地都有各自特色的腔调,各种层次的人物,各行各业也有自己独特的腔调,其实也不必分个高低,严格来说,也没有对错,不同时空不同解释,但上等人下等人都是人,一定要记得这一点,建立一个和谐社会嘛.
但从所用腔调上,的确大致可以判断出很多事情来。
有的人就能变腔变调,在与不同层次的人交往时,很多人会用不同的腔调,不过[
阅读全文]
话说旧河大也算是中国立大学中相当不错的大学了,真的就不知道吴芝圃对教育怎么就那么的憎恨,想尽办法将旧河南大学改成两个师范学院,56,57年要不是教育部责令山东大学协助兴办个郑州大学,恐怕还不想有呢,同理,若刘建勋那时也在河南任职,相信会采取同样的措施,能不办大学尽量不办大学。
再说工学院,哪个省好歹都有一家自己的工学院吧,河南没有,郑[
阅读全文]
那位1969年的河南省委书记刘建勋,在拒绝了中国科大要求搬迁郑州后而落脚安徽,不知刘某心里有多高兴?看,这你们大家都说的好大学,老子愣是不要,我比老毛还老毛了吧,老毛刚说玩:我看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云云。他都不敢说不要大学呢,我就敢不要!!
在这种人领导下,河南的大学怎么能办得多办得好呢?其结果大批的河南如今考[
阅读全文]
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芝比较,作者是郑大毕业生,可心则向着河南,此处”河南大学“非多年前之河南大学”而是开封师范学院恢复了原名“河南大学”‘每每会河南,与当地人说起高考,河南老乡们均叹上一口长气,大多数人就是说不清原因。做了些了解,发现起根源恐怕应在吴芝甫刘建勋这二位“左将”。1969年中国科技大学的事是广大河南人民[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