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贴上照片一张,以试验文学城的照片“政策”。[
阅读全文]
哪位大侠可以指教一二:为么我贴上的照片一天就掉下来了?拜神没拜够?月前贴的照片至今还在那儿亮着相呢。
[
阅读全文]

前两回,不知咋搞的,贴上的照片一两天就掉下来了,我想是“浆糊”没“捣”好,黏性不足。
再试巴试巴。
那日起个大早,跑后院照的。先拜一拜,千万别掉下来了。
[
阅读全文]
那篇争论纷纷的文章,好像本地免费中文小报也转载了,想说几句。会有但很少。当时的推荐上大学,理论上说是叫做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挑选,看起来还算合理,一条一条很清楚,但是执行起来则是问题多多。就说群众推荐,工厂里还有个大家讨论说是谁谁谁,农村,您见过一群贫下中农坐那儿讨论哪个知青崽子上学去?还不是干部说谁就是谁,当时的农村,权势最大的[
阅读全文]
看到国内网上好像是议论纷纷,不由得也想说几句。“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高考不是绝对公平,因为不公平已成为常态,就高考还马马虎虎至少目前算是比较公平的了,据说现在大学里农村同学越来越少,想想三十多年前我们上大学时,农村同学是比较多的,我所在的工科大学,由于学科不那么讨城市学生及其家长的欢心,有些科系比如地质矿山来自农村的更多[
阅读全文]

那年回国,在漯河看到这么个景象,实在是体会到那句“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的涵义。[
阅读全文]

开封某道观中,多么恬静,完全地倾入,我转眼往他的篮子里一看,原来道家也与时俱进了,一支颇为时髦的手机!
[
阅读全文]
不久前网上读到那篇《在美国年薪六万的生活》,文章的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现在的网上经常是跟帖的评论更有看头,就说六万一年在美国如何生活,这是个很正常的收入很正常的中产阶级(虽不能说是中上)的生活,跟帖中居然还有“这在XX怎么活呀”的感叹,心想如今的有钱人真多,晋惠帝古代有现在也有相信将来还会有。
其实,钱多有钱多的活法,钱少有钱少的活[
阅读全文]

二十多年前到美国是来读书的,也就是说美国也有我的一个“母校”,从小学算起,前前后后也读过好些学校了,所以这个只能是我的母校之几(到底第几我一时也说不清)
看到这个站名,NEWYORKER就该知道是什么地方了吧:大名鼎鼎的哈林区,我就是在这个地区的一所学校里读了几年书得了个硕士。
哪所学校呢?CITYCOLLEGEOFNEWYORK中文应该翻译成纽约市立学院。
位于黑[
阅读全文]

思南路从淮海路往南行,悠悠静静的,两旁小洋房幢幢,路边法国梧桐遮阳,好像还没什么商店,人走着都会使你感到懒洋洋,也会使人联想。
这条路上的“小”洋房实际都不是太小,只不过上海人口中的“独立花园洋房”都得带个小字。
这条路原本就是比较高级的住宅区,之所以名气越搞越高是沾了前总理周恩来的光,抗战胜利后的国共两党谈判,谈谈打打打打谈谈[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