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年前回国,想着想着,就去了一趟周庄,照得一些像片,给大家看看,相信不少人去过,不少人说过,也就不多我一个再说说了。
名人效应就是不一样,长江三角洲一个普通的村庄,经陈逸飞一折腾,身价就变高了。
江南水乡多寺庙,寺庙居多有座塔,要不唱的什么“金陵塔塔金陵,金陵宝塔多少层”。
上海附近的乡乡村村,好多都是这副模样,比如龙华七宝,[
阅读全文]
中国的户口制度可能来源于商鞅吧,其目的是将“人”的管理做到极致,也就是说“何人何时何地”在做“何事”一清二楚一目了然,政治家为巩固政权,有的“不得已”有的“故意”。档案的本意我想是人员管理尤其是干部管理,后来发展到每一个人(好像农民的档案很少吧),有档案不算什么,问题是你不知道自己的档案里有什么就很可怕了,升官(提职)发财(提薪)[
阅读全文]

上周大学同学自北京来,什么也没写写,今儿回过神了,重写一点南昌路,因为好像前些日子的南昌路照片没有弄妥。
之所以想用南昌路做个“事”来说说,是因为家兄告诉我,南昌路好像受到某种特殊的保护,基本上没有大动荡大拆迁大建设大改变,要的就是原汁原味。
小时候对南昌路的影响,一是那家集邮商店,现在压根找不到在啥地方了,二是科学会堂,三就是[
阅读全文]

春暖没停一下就热起来了,前院玫瑰开放,献上我家鲜花朵朵,大家看看好玩。
种的是些便宜的花,好不好也无所谓,图的是自得其乐
总觉得玫瑰爬墙会好看些
这花儿骨嘟还有多久才会盛开?
白白的芍药表明了什么?
用旧床架把花儿挤压在外墙上,为的是防止倒伏
门前小花开哎,幸运就会来。。。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红得像那燃烧的火,它象征着明天[
阅读全文]
笔者是77级的“漏网者”而加了一把力“混入”了78级上了大学的。说到班上同学之年龄差别,我们一个专业两个班,共有25岁以上的同学六人,我们班两个66届高中生,是1947和48年出生的,加一个66届初中生即本人;另外那班则有两位65届高中毕业生,一个67届初中生,这两位65届高中生则分别出生于1946和1944年!皆为高中毕业因政治条件不好(还不算太坏的呢)没考取大学,据[
阅读全文]
今年是77和78两级文革后恢复高考的大学生毕业三十年,之所以两届在同一年庆祝大学毕业三十年,是因为77级虽考试于77年但入学在78年,实际上77级应算成78春季班而78级则为78秋季班。大约是77年的夏天,一阵阵小道消息或称之为“谣言”吧,从北京很快地“慢慢”传遍祖国大地,邓小平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准备恢复高考了,信者肯定相信马上开始准备,不信者咋说都不信该玩[
阅读全文]

无论上海人如何说“南京路是外地人逛的”,每次回上海,还是得到这条以前号称“中华第一街”瞎走走,什么也不买甚至连哪家商店也不进去,只是为了旧日的情怀,虽说这两句话就会得罪不少人,第一句的“外地人”云云,可能引起不爽,对不起了,这的确是那时上海的说法,和歧不歧视关系不大;而第二句的“第一”,一定会有人说“王府井”才是第一街,这无所谓,[
阅读全文]

看到迭张“淮国旧”照片,亲切伐。我是从淮国旧联想到隔壁上海钟表店,再联想到70年代传说发生的一件事情,不知看官中有没有听到过这个故事,听到过的是不是想起来了。
好像是七十年代初,国家进口一批瑞士表,我想是为了资金回笼吧,这咱就管不着了.这批手表中最贵的好像是七百多块的欧米加自动表吧,金光闪闪,放柜台里,实在是引人注目.那时有些”政策”开始落[
阅读全文]

前几周,好白相,写了一些上海地方并附带照片,只要能使大家开心,我就满足了。
今天换个事写写,说说我下乡的地方,河南省黄泛区农场,一两年前曾写过一点点,那时我还笨得不会贴照片,现在学会了,那就再写些,并给大家些照片看看。
这张是三十年以前的场部机关大院,文革前该农场是厅局级单位,所谓的“高干”(即十三级以上的干部有个七八个吧),58[
阅读全文]
来自上海的人一定很多,其中徐汇区的也一定不会少,不知有多少人还记得1966年底“乱世英雄起四方”期间,各种红卫兵组织纷纷成立,人数不多名字不小,“兵团”“总部”满天飞,无所不有,举俩例子,一个是参加了“市革会”的“红西南”,其全称是“红卫兵上海西南地区指挥部”,另一个那个“红卫兵上海军区”。
“红西南”算是“正式”的红卫兵组织,相信到[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