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地挥一挥手

居美国华盛顿, 就职政府部门, 花甲年岁,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个人资料
华府采菊人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博文

很多人不一定赞同张春桥的观点,但大概没有几人会否认:好歹老张算条汉子。
不过,想想老张文革期间在上海对待“三线建设”的态度,恐怕也只是糊弄糊弄毛主席的,比如中央要上海迁一个钢笔厂到贵州去,马天水气急败坏地说“迁一个厂那么多事,我现在先运几车皮钢笔放贵州哪个山洞里,不比迁厂合适得多?几车皮的钢笔可以用上多少年啊?”顶了回[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实事求是,那年头的确有这么回事情,也承认算是那个制度的既得利益者,是不公平,存在就是存在了,事后的拥护或抨击也无法改变的。
说一下老爸对照顾的FUNNY看法。
很感谢组织照顾,也屡次说过应该同心同德度过那个难关,但是抵不住肚子饿时食品的诱惑,“格老子,肚皮饿的时候连脸都可以不要了,哪里管得了那么多,给吃的老-子就要!”
我二叔,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如今的“历史”已经不是历史而是评论了,这就没劲了。
觉得历史应该只是对“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或发生了什么事”的记载,注意是记载而不是评说,名词动词应该中性,形容词副词等应该没得。
一件事不同立场的人莱解说评论是不同的,不奇怪,但这件事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参与人物,至少不能不一样吧,很遗憾,此类事甚多。
所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5-07-11 04:58:56)
阅读 ()评论 (0)
阅读 ()评论 (0)
(2015-07-10 16:16:03)

小时候,当然不是太小的时候,有事没事淮海路趟一圈,有看没看乱瞅瞅,有钱没钱看看又不花钱。
长大到了外地,每次回上海的逛淮海路就有重任在身了,帮人买东西。
出国后的每次到上海,淮海路的闲逛则是“青春无悔”的一个表现,走着看着心里想着“阿拉小辰光”。如今的淮海路真个瞎嗲,不过买是买勿起个,像小辰光一样,看看又勿要钞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汪孟邹  ■汪原放  ■1928年亚东图书馆编辑所同人合影,后排左起第四人为汪原放  ■俞平伯新诗集《冬夜》,亚东图书馆出版,三十二开横式竖排  ■亚东图书馆1924年初版的朱自清新诗和小品集《踪迹》,丰子恺设计封面  ■亚东图书馆书籍广告  ■《胡适文存》书影,亚东图书馆1930年初版  ■1936年,胡适为亚东图书馆重印《新青年》题词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前面说过解放时对旧政府人员的留用,找出一篇东西,听老爸讲过,虽然他已在48年就离开了工务局,解放后回到上海也听说,一解放代表共产党来接管的军代表之一居然是一位原工务局不起眼的普通工程技术人员,从这篇文章也看得到,此人叫侯仁民,看得出临解放共产党作了多少工作,所以就有那么多技术人员留下来了---转载者
随着市政史话系列文章陆续发表,引起大[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上海人口中的“乡下人”,是一桩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公案,全国人民正咬牙切齿着呢。我还是准备写它下来,是因为我心头很坦然。我一直以为,这桩所谓的公案,泰半是冤假错案呢。也好,我就试着来讲讲“乡下人”这桩公案的来龙去脉吧。
首先要确定的是,这桩公案源于何时?说它只有五六十年的历史,依据何在?上海建县止有700余年,历史上隶属过扬州[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不预设立场,只是感慨,那些年看电影业算是件大事了---转载者
新中国成立后,新政权全面改造上海大众文化,沪上文化市场大户——电影制片行业也从私营走向国有、从市场走向计划。称雄数十年的好莱坞电影迅速退出,香港电影掀起狂热成为“奇观”,国产电影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但反响平平,其他外国电影则随着政策变动时松时紧地放映……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206]
[207]
[208]
[209]
[21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