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地挥一挥手

居美国华盛顿, 就职政府部门, 花甲年岁,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个人资料
华府采菊人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博文
上山下乡有无好的地方?当然有。至于小老百姓们对上山下乡的看法,千万别让党校老师宣传干事在会议上代表了,虽然党校老师宣传干事下了班和老婆孩子坐着吃晚饭时也是小老百姓,但上班的目的就是为了吃饭,还想吃好些,自然在正式场合怎么说,能使一家人吃好些,就怎么说,实在也犯不着不按规矩说,否则小心不但吃不好说不定一家人也去光荣下放了。工人们,贫[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文革期间形势大好的1967年夏,毛主席视察大江南北,上海也是闹猛得很,各单位打来闹去不太平,但并没有形成全市性的两大派,张春桥一点儿也不傻,别人最好大乱特乱,俺老张的一亩三分地,对不起老少爷们,老实些。
不知咋的,上海柴油机厂的几爷子,以杨仲池为首的联合造反司令部,把个厂里折腾的矛盾扯到市里了,市革会想必也没当个嘛鸟事,不过,好像不太[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上海的工人新村里住的未必全是工人,但是江南新村作为江南造船厂的职工宿舍,住户工人居多,特别是高年资的即俗称“老工人”极多,所谓老工人,一般指7级以上,上海特别还有个7级半,所以就算是这三档了。随工种不同工资不尽相同,这些老工人的工资,大约是从一百零几块到一百三十左右,平均算120块。人口,老工人一般子女都多,四个一下六个以上的不多,[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君不见,文革初期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不就是邓小平在刘少奇的支持下实行了五十多天吗?这个“多”字挺有学问,多“多久”呀?三天是多,三年也是的,那就多成十年吧,凑个整数,也符合后来文件的“十年浩劫”,那都是邓小平多出来的。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7-04-02 14:10:40)

市轮渡,北京路的江对面此南站非今日之南站,也不是我们小时候那个从兆丰路走进去的南站上海的宝成裕记银楼,在南京路浙江路附近一条小弄堂“香粉弄”口这儿的骑楼毫无疑问的就是金陵路了宝庆路淮海路常熟路三叉路口,很清楚,后来是徐汇区公安分局,俗称“徐庙”的地方[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阅读 ()评论 (0)

我说过很多次我家在上海是住工人新村的,我是在工人新村长大的,我的同学朋友居多也是工人新村的工人子弟,有如这篇文章里所说工人新村有意无意被遗忘了,很多人一开口就是”阿拉弄堂“,其实他家是住日晖新村的,似乎住过工人新村丢人,要说从1951年到80年代,上海的住宅,恐怕最大比例的人是居住在工人新村里的。至于居住条件,无非住房面积厨厕所卫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当然是网上看到的,中国原先最大的重工业城市沈阳,开始拆除1952年建于铁西的工人村,和上海的说法有一字之差,“新”,上海在解放前,也有过给工人建的房子,但不叫新村,叫做”工房“,给一般市民建的房子”市民新村“,徐汇区的茶陵路就有,解放后陈毅做决定建的呢,合二者而命名为工人新村,但市区一般市民口中,好些年里还叫”新工房&ld[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1)
阅读 ()评论 (0)
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情节,可以编成一部电视剧了,关键是内容比当下一些连续剧更贴近当年的实情,还有足够的少儿略微不宜的想象空间留给导演和演员,既无大话“青春无悔”还没有哭天喊地咒骂这个那个,只是实情实说而已。-转载者下河清农场有个怪现象,在知识青年们的眼睛里,最可敬畏的人不是团长,也不是政委,而是参谋科的魏参谋。因为科长的位置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146]
[147]
[148]
[149]
[15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