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4月,台儿庄大捷后,一向畏日如虎、处处退让的蒋介石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错误判断形势,从他著名的“抗战三日即亡国”论一下变成了速胜论。
他匆忙把他的20多万中央军调到了徐州战场,企图借李宗仁等胜利的余威,和日军在徐州决战。
中国军队在徐州地区的大量集结,日军认为这正好是消灭中国军队主力的好机会。5月初,日军迅速集结10多个师团30多万[
阅读全文]
蒋介石下野后,循前两次下野惯例,迅即离南京返抵故里浙江奉化溪口,以便“沉思与自省”。据董显光所著《蒋总统传》称:
1949年退守台湾前,蒋介石回奉化老家祭祀祖坟,身边是孙子孝文和孙女孝章,蒋经国恭敬地站在父亲身后。
在蒋初返奉化时。完全地“置身政治圈外”,过着艰苦、宁静的生活,除破例接见张治中外,毫无其他动作。然据笔者所查[
阅读全文]
历史的车轮已经跨进了20世纪40年代的最后一个年头。无情的现实击破了身居六朝金粉之地霸主蒋介石的3至6个月消灭中共的迷梦,也导引了他的第三次下野。
蒋介石一生中有三次下台又上台。
第一次下野发生在1927年8月中旬。正当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深入中国腹地——长江中下游之际,身居北伐军总司令高位、手握重兵的蒋介石突于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
阅读全文]
的待遇好多了。”<br><br>1980年,董其武已年过八十,却再次递交入党申请书。中央统战部负责人到家对他说:“过去你虽没有履行入党手续,但早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了。推迟你办理入党手续的缘由是,考虑到你的社会地位,认为你留在党外比党内对工作更为有利。”1982 年12月,总政治部批准他为党员,党龄从两年前算起,董其武热泪盈眶,庆幸有了光荣的归宿,写诗称道:“欣逢盛世开太平,愿为苍生献此生。行见华夏乐小康,更期世界跻大同。”<br><br>从小渴求富国强兵,在军阀和国民党队伍中坚持救国抗战几十年,50岁时选定了共产党和马列主义,83岁被批准入党抒怀:“闻道虽晚志不衰,甘将余生献人民”<br><br>董其武的一生,是由起义旧军人成为解放军高级将领和共产党员的典型。他出身贫苦,受欺压的生活激起了朴素的爱国情感,既渴望光耀门第,也渴求能抵侮抗强。他高小毕业考入学兵团,就开始找寻可为之效力的队伍。在军阀迭起的黑暗社会中,他虽选择比较开明、作风比较正派的将领傅作义,却仍摆脱不了军阀混战的泥潭。不过从作风上看,董其武长期保持着农民将领的特色,生活正派,维护下属,在作战中讲谋略,抗战也很勇敢,因战功从排长一级级晋升到中将军长。在民族抗战中,他守卫北平,激战绥远,在忻口会战中负伤,五原歼敌功勋卓著。这些品质,成为他后来选择走向光明道路的思想基础。<br><br>董其武在傅作义麾下二十余年,长期抱有浓厚的旧军人袍泽观念。绥远起义前他坚持一条:傅先生走什么路,我就走什么路。绥远起义后,他在跟随傅作义认真做好起义军队解放军化、地方解放区化的工作中,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领袖的接见与关怀,接受了马列思想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思想发生了根本变化,认识到应该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明确了应为共产主义奋斗的方向。他申请争取加入共产党用了25年时间,82岁时终于实现了这一愿望。他由一个普通人的爱国情怀,转化为抗战热情,再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为人民服务,其不平凡的一生展现了一个爱国的中国人的探索和追求。<br><br>人物档案<br><br>1899年生在山西河津一个穷苦农家。1924年加入陕西刘镇华的镇嵩军。后到国民二军,由少尉排长升为中校副官长。1927年参加北伐。翌年秋到天津投效傅作义部队,历任上尉、参谋、中校副团长、团长。曾参加长城抗战、绥远抗战,在红格尔图战役中获胜被誉为“抗日民族英雄”。抗战期间又参加了平型关大战、忻口会战和著名的五原大捷,升任傅作义起家部队第35军的军长。1946年底,任国民党绥远省主席兼保安司令。1949年9月通电起义,首创“绥远方式”。解放后任绥远省人民政府主席、解放军第23兵团司令员等职,曾参加抗美援朝。1953年后任69军军长。曾任第一届至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在北京去世。)
在解放军最早授衔的几十位上将中,有一名国民党军的起义将领,那就是第69军军长董其武。他戎马一生,在抗战中战功卓著,被国民党授中将衔,又于1949年起义实现了毛泽东提出的“绥远方式”。晚年的董其武又由民主人士成为共产党员,为其一生写下了闪光的句号。
少年时想学李世民、朱元璋、孙中山图谋大事,成年后想救国救民而跟随傅作义二十余年,随傅作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