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闹元宵
不知道外地是怎么评价元宵节的。在我们这里有个说法:年小十五大。可见大家对元宵节是多么重视了。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
阅读全文]
相传“腊八节”起源于远古时的“腊祭”,传说每年腊日,古人要举行祭祖,祭诸神活动。另据宗教界所传,农历十二月初八又是佛祖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最初称为“成道节”。自周代将农历十二月定为腊月,南北朝时此月要举行重大祭祀活动,以祈求五谷丰登,吉祥平安。据说“腊祭”有八种神,于是便将初八确定为固定祭日,后来相沿成俗。
有关“腊八粥”[
阅读全文]
农历的“腊七儿,腊八儿”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要不怎么说是“冻掉下巴儿”呢?
想当年,一进入腊月儿就冻天冻地了。赶上“小雪”飘雪渣儿,“大雪”飘雪花儿,再赶上老天爷耍上几天“棉花套子”般的大雪,雪后再刮上几天“白毛儿”风,那您就可劲儿地享受冬仨月儿吧!
“摔冻坨子”就是比喻腊月儿滴水成冰的,从屋里往外面地上泼点儿水,立马变[
阅读全文]
前几日笔者在报上看到了一篇文章,提到了东打磨厂书局有“老二酉堂和宝文堂,一个路北,一个路南,一个开在清光绪年间,一个开在道光年间,都是北京城里最老的书局。”老二酉堂确实是北京最老的书局,只不过时间应更早些。 清朝人徐珂所写的《清稗类钞》十七卷中,有《京师书肆》,其中提到了老二酉堂,“二酉堂者,明代即有之,谓之老二酉。”说明老二酉[
阅读全文]
北京人爱说俏皮话。
打倒“四人帮”那会儿,首都广为流传一句诨语:“三只公的,一只母的。”令人捧腹。 京城人有说俏皮话的传统。明代,京师有个大官,叫刘吉。他贿赂宦官,不断升迁。虽屡遭弹劾,官却越“弹”越大。幽默的京城百姓嘲称之“刘棉花”。多可乐啊! 老舍先生笔下的京畿人好说俏皮话。《骆驼祥子》里,买骆驼的“老北京”跟祥子拍着[
阅读全文]
隐藏-在北京
在北京走在长安街上
在北京很多漂亮的姑娘
在北京烧香去雍和宫
在北京逛着您家的胡同
在北京去故宫学历史
在北京西单买了一件T-SHIRT
在北京天安门太大
在北京您不知道了吧
我家在东直门内我家在学院路
我家住木樨地隐藏对北京很熟
海淀全是学校和卖电脑的商店
在五道口全是外国人和盗版CD店
夜里能去后海去三立屯喝[
阅读全文]
小时候真好
记得小时候的北京是很少能见到南方的水果的,像龙眼荔枝简直就是奢望中的奢望。和我同龄的孩子们也很少是独生子女的,所以当时我这个独生女好像就比别人显得要幸福不少。那时买东西的地方肯定也就是家附近的副食店,记得晚上经常是爸妈带着我去,因为当时家家的经济条件都有限,所以每次都是买一个水果。好像一个苹果或是一个鸭梨,也就是几分钱[
阅读全文]
老北京儿歌看北京地名
很多现在已经不存在
我们只能在民谣想念他们的曾经的身影
其一:
平则门,拉大弓,过去就是朝天宫
朝天宫,写大字,过去就是白塔寺
白塔寺挂红袍,过去就是马市桥
马市桥,跳三跳,过去就是帝王庙
帝王庙,摇葫芦,过去就是四牌楼
四牌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底下卖估衣
打个火,抽袋烟,过去就是毛家湾
毛家湾,扎根刺,过去就是[
阅读全文]
《北京少爷》生来就是北京VIP,
我们是MC2J,
张口就是出来混的,
BIJING,
我从小在北京长大,说普通话,
海淀就是我的家,接受遗传下来的文化,
在北京我们都是少爷,
天生就知道,自己如何当个爷,
出门在外,就讲究一个面子,
从来不会装他*的孙子,
虽然兜里没有子儿,但我就是牛逼,
哪怕你是我的老板,我都懒的der你,
从小在街头混,讲就就是义气,
出[
阅读全文]
北京爷们儿说话很少带脏字京骂不是北京人专利
作者:刘一达 所谓“京骂”,不但听着粗俗,很脏,不入耳,跟赛场的文明礼仪格格不入。而且也跟北京的传统文化不搭调,实在是有损北京人的形象。小宁跟我聊起赛场的“京骂”问题。我笑道:“‘京骂’这个词儿不知是谁起的,它挺有意思。什么叫‘京骂’呀?”小宁说:“您是研究北京民俗的,不会不知道什么是[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