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博文

1993年2月的一天,我照例到单位上班,在收发室意外收到一封发自M国的信,是匹兹堡大学荣鸿曾教授寄给我的。信用繁体中文手写,大意是:他还记得几年前我申请过到匹兹堡大学读研,问我是否还有兴趣;如果有,让我尽快用电传(Fax)通知他,他去争取奖学金。
我怎么会收到这封信?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我最早有出国留学的想法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当时我已大[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前面我们简谈了国乐的历史以后,先后欣赏了琴,筝,琵琶,二胡,板胡,笛子,管子,唢呐这些主要乐器的代表性曲目,又欣赏了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这两个著名乐种,还欣赏了近现代改编创作的一些著名的合奏曲。作为这个系列的小结,这次我们简谈一下全球视野中的国乐。 国乐,或称中国音乐,是全人类音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中,中[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今天我们继续欣赏近现代改编或创作的国乐合奏曲。先欣赏一首根据传统乐曲改编的合奏曲“月儿高”。“月儿高”原是一首传统的“弦索”合奏曲,最早的曲谱见于1814年蒙族文人荣斋编的《弦索备考》,是琵琶,三弦,二胡与筝的合奏,由“桂枝香”等七首曲牌连缀而成。“月儿高”还作为琵琶独奏曲出现在稍后年代的琵琶曲谱中,在1818年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前面我们欣赏了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这两个乐种的代表性传统器乐曲。从这次开始,我们欣赏近现代一些著名的改编或创作的国乐合奏曲。这次先欣赏三首从传统乐曲改编的合奏曲。先欣赏“春江花月夜”,这是根据传统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的。“夕阳箫鼓”的曲名在清代姚燮(1805-1864)所写《今乐考证》中已有提及,在1842年张兼山编的的手抄本琵琶谱[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我们继续欣赏中国传统乐器的合奏曲。上次欣赏了著名的乐种是江南丝竹,今天我们欣赏另一个著名的乐种--广东音乐。严格地说,“广东音乐”作为这个乐种的名称并不很确切。因为“广东音乐”可以是泛指在广东的所有音乐,但这个乐种是特指主要流行于广州市和台山市的一种器乐小合奏,是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初在当地民间“八音会”和粤剧伴奏曲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9)
前面我们欣赏了几种主要的中国乐器的独奏曲。从这次开始,我们欣赏中国乐器合奏曲。先欣赏传统的,然后是近现代改编创作的。中国传统的器乐合奏曲来自各地不同的“乐种”,即具有地方特色的合奏形式。各个乐种的常用乐器,擅长曲目,以及演奏场合与背景等都不尽相同。因此,在传统的背景中,并不存在全国统一的“民族乐团”(或“国乐团”,&l[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唢呐是在中国各地广为流传运用的双簧吹管乐器,是通过丝绸之路从古代的波斯传入中原地区的,唢呐这个名字是波斯语zurna或zurnay的音译。据信为西晋(266-316)时期的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的伎乐壁画中,已有吹奏唢呐的形象。由此可知唢呐在公元三世纪时已传入新疆地区。 唢呐传入中原地区的年代没有明确记载。史料中开始出现有关唢呐的记载是明朝初年,明代王磐([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管子是一种双簧吹管乐器,源于古代的波斯,在约公元四世纪经西域传入中国,当时叫“筚篥”,可能是外语的音译。根据《隋书音乐志》的记载,隋代燕乐中的“龟兹乐”中有筚篥。龟兹是西域的古国之一,地点在今新疆库车一带,汉朝时就与中原有来往。南北朝时,前秦的大将吕坚于公元382年伐龟兹,得其宫廷音乐,即《隋书音乐志》中记载的“龟兹乐&rdquo[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上次我们欣赏了两首比较传统的笛曲,今天我们欣赏三首近代创作的著名笛曲。由于都多少运用了传统音调(戏曲或民歌)为素材,她们与传统的纽带还是很明显的,或者说是植根于传统的创作。先欣赏“姑苏行”,这是笛子演奏家江先谓(1924-)先生于1962年以一些昆曲曲牌为素材创作的,表现苏州古城的秀丽风光及人们游览时的愉悦心情。由于素材来自昆曲,自然是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笛,俗称“笛子”,在中国具有悠久历史。我们前面谈到的贾湖骨笛距今已有七千到九千年,应该是后世笛箫类乐器的前身。目前已知最早的考古发现的竹制笛类乐器是曾侯乙墓出土的两只竹篪(读chi第一声,形制与当代的笛相似,横吹,但两端都封闭)。汉代已有多种文献记载笛,如《史记》,《说文解字》等,都已是竹制。近现代的笛子基本都是竹制,尽管偶尔也会[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
[6]
[7]
[8]
[9]
[1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