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魂曲”(Requiem)是天主教用于追悼仪式的弥撒,又叫“安魂弥撒”。安魂曲的唱词与普通弥撒大致相同,但通常省略荣耀经(Gloria)与信经(Credo),并增加“进堂经”(Introitus)和“震怒之日”(Diesirae)等部分。莫扎特的《安魂曲》作于1791年,是受弗兰茨·冯·瓦尔泽格伯爵(CountFranzvonWalsegg)的委托而作,目的是为纪念委托人的妻子去[
阅读全文]
莫扎特是西方音乐史上古典主义时期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是非常全面多产的作曲家,仅弥撒就作有18部之多。其中以《c小调大弥撒》和《安魂曲》(安魂弥撒)最为著名,今天先欣赏《c小调大弥撒》。为什么叫“大弥撒”?可能是为了和作曲家先前写的另一部《c小调弥撒》(K.139,1768)加以区分。
如果看过电影《莫扎特传》(Amadeus,1984),可能还记得下面的场景[
阅读全文]
众所周知,当代的德国国歌是用海顿创作的一首老歌的旋律重新填词的。这首老歌又有多种版本,其中最早的应该是作为神圣罗马帝国国歌的《上帝保佑弗朗茨皇帝》(GotterhalteFranzdenKaiser),又名《帝皇颂》(Kaiserhymnen)或《国民颂》(Volkshymnen),由奥地利诗人洛伦茨·利奥波德·哈施卡(LorenzLeopoldHaschka)作词,于1797年2月12日弗朗茨皇帝的生日首演。
下面是当代[
阅读全文]
海顿在不同时期先后写过十四部弥撒。他晚年两次访问伦敦后回到奥地利,在用部分时间继续担任艾斯特哈奇宫廷乐长期间,写了他的最后六部弥撒,据说都是按约定为一年一度亲王妻子的命名日而作,其中1798年的《危难时代弥撒》是最著名的。“危难时代”这个名字出自海顿本人,一般认为这是因为1798年作曲家写作这部弥撒时,拿破仑战争的阴影正笼罩着奥地利。后[
阅读全文]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JosephHaydn,1732-1809)是西方音乐史上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他的创作领域广泛,器乐方面被认为“交响曲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声乐方面除了十六部歌剧,还有多部弥撒和清唱剧等。
《创世纪》写于海顿两次访问伦敦之后的1790年代后期,这是作曲家晚年创作的一个高峰时期。《创世纪》是海顿最著名,最杰出的清唱剧,[
阅读全文]
《水上音乐》作于1717年,是亨德尔移居英国以后,据说是为英王乔治一世在泰晤士河上的音乐会所写,因而有“水上音乐”名字。整部作品包括三套管弦乐组曲。这种组曲我们前面在欣赏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时曾提到过,是欧洲十八世纪比较流行的一种大型器乐体裁,起源于法国宫廷,由多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通常是比较雄伟的“序曲”(ouvertures);后面[
阅读全文]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GeorgeFriedrichHandel,1685-1759)和巴赫都是音乐史上巴洛克时期的集大成者。亨德尔在德国出生,27岁时(1712年)到英国定居,成为一名英籍德国作曲家。他的作品多产而全面,仅清唱剧就作有27部之多,其中最著名,最优秀的当属《弥赛亚》。
《弥赛亚》是亨德尔移居英国多年后创作的,歌词用英语。“弥赛亚”一词在希伯来语中原[
阅读全文]
《G弦上的咏叹调》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名曲。她原是巴赫《D大调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咏叹调”。十九世纪德国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Wilhelmj,1845-1905)把这个乐章改编成小提琴曲,旋律全部在G弦上演奏,并因此命名为“G弦上的咏叹调”。我们先来看巴赫的原作。管弦乐组曲是十八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大型器乐体裁,起源于法国宫廷,由多个乐章组成。[
阅读全文]
巴赫服务的路德教派当时仍保留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弥撒仪式,尽管有些精简。巴赫一生共写了五部弥撒,歌词都沿用拉丁文,其中四部是根据路德教派的精简仪式,仅保留“慈悲经”和“荣耀经”两部分,只有《b小调弥撒》包含传统弥撒的五个部分,是巴赫最著名的弥撒。
作品的名字“b小调”是根据其主要调性(tonality)。调性包括调高(key)和调式(mod[
阅读全文]
清唱剧(Oratorio)是包括合唱,独唱,重唱,以及乐队部分,有一定叙事性的大型声乐作品。上次欣赏的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属于专门表现耶稣受难的清唱剧。除了几部受难曲,巴赫还创作了至少三部其它题材的清唱剧,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圣诞节清唱剧》。《圣诞节清唱剧》是巴赫为庆祝1734年圣诞节创作的,部分采用了他先前完成的一些大合唱。歌词用德语,是根据《圣[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