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NDTV的网站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为什么印度输掉了1962年边境战争》(Why India lost the 1962 border war?)的文章,他认为正是当时的印度领导人导致了本国的失败,总理尼赫鲁和国防部长梅农过于自信,自认为能够通过外交手段化解危机,他们相信即使推行 “前进政策”,中国也不会敢于攻击印度。帕特尔还认为当时的情报局负责人穆里克(B.N.Mullick)也应该为此负责。<br><br> 在对可以获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帕特尔指出造成印度在东部前线失败的可能因素主要为:<br><br> 领导人对中国政府政策的错估<br><br> 一支装备不善而且没有准备好的印度军队<br><br> 中国对印度意图的猜测<br><br> 印度人看来,当年印军装备不佳是战败的重要原因。这确实接近事实,与中国完成换装“五六”系列步兵自动武器相比,印度军队主要装备一战时的“李·恩菲尔德”老式步枪。<br><br> 印度当局错估中印边境局势<br><br> 在惨败后不久,印度军方就指派亨德森·布鲁克斯中将(Henderson Brooks)和巴贾特陆军准将(P.S.Bhagat)对战败原因进行深入调查,虽然布鲁克斯·巴贾特报告尚未解密,不过一位名叫麦克斯韦(Neville Maxwell)的英国记者可能从某高级官员那里获得了报告副本,他在自己的书中介绍了这份报告的概要。1992年,印度政府又发布了由国防部编写的官方历史《1962年与中国的冲突》(The Historyof the Conflict with China,1962)。帕特尔认为,这两份报告都指出一支装备不良、没有做好战前准备的印度军队被迫与强大的中国进行较量。<br><br> 帕特尔在他的文章中表示,1961年以前一直担任印度陆军总参谋长的蒂迈雅将军(K.S.Thimayya)早就意识到这一点。蒂迈雅在1962年就表示无法想象印度如何独自与中国展开较量,即使在可预见的未来印度也不可能与中国匹敌。他认为应该让政治家和外交官来保证本国的安全。尽管如此,在情报局支持下,印度领导人还是命令军队推行“前进政策”。所谓的“前进政策”是指印军在争议地区设置哨所,其中的一些甚至设立在中国哨所的后方,事实上印度从 1954年开始就一直奉行这样的政策,并且不断招致中国政府的抗议。尼赫鲁推动这项政策是因为他相信,中国不会向得到美国和苏联支持的印度发起进攻。<br><br> 帕特尔引用了官方发布的历史,证明部分军官反对尼赫鲁政府的政策,因为他们意识到本国尚未做好面对边境上中国军队的准备。例如,官方历史指出,在1959年到1960年,东部司令部司令官托拉特(S.P.P.Thorat)将军就已意识到中国对东段边界的威胁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然而陆军司令部以及国防部长对此未予理会,这甚至也没有引来尼赫鲁的注意。<br><br> 尼赫鲁没有听取反对意见,相反他任命了一些顺从的军官担任高级职务,这些人执行了他的命令,最终导致了印度的耻辱,帕特尔认为陆军最高司令部的政治化是造成印度失败的一个原因。<br><br> 帕特尔还指出,除了决策失误之外,更糟的是,领导人强硬和不负责任的声明使得中国能够以“自我防卫”为借口向印度发动进攻。例如内政部长夏斯特里(Lal Bahadur Shastri)在1962年2月4日就宣称如果中国人不撤出争议地区,印度将会采取行动将中国人赶出去;在中国军队发动反击前一周,尼赫鲁也发表了类似的言论。<br><br> 帕特尔称情报系统的失误也是造成印度失败的原因。印度对于中国军队的力量,机动能力以及战术缺乏了解。帕特尔还引用了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Roderick MacFarquhar)的著作《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中的观点,指出印度情报部门对中国的情况做出了错误判断。他们依赖中情局的简报、报纸报道以及印度驻华使馆所提供的信息,而这些关于中国国内经济危机、中苏关系以及台湾局势的报告使得印度相信中国不会对“前进政策”做出强烈回应。<br><br> 最终,几乎在整个1962年,中印双方都在边境两侧紧张对峙。10月10日,由于印军侵犯中国边境,局势急剧恶化。决定性的战斗在10月20日打响,当印度军队再度发动攻击时,中国边防部队在东西两线开始进行反击,战斗主要集中在瓦弄、达旺和阿克赛钦地区。<br><br> 印度军队的问题<br><br> 虽然当时印度领导人非常乐观,但是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却是另外一回事。帕特尔认为,由于在西藏有物资储备,中国军队的后勤有一定的保障,并且士兵也受过良好的山地作战训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军没有做好与中国作战的准备,极少数士兵有山地战的经验,所使用的陈旧武器并不适用于山地作战。后勤保障也有问题,士兵没有足够的冬装和鞋,缺少火炮和弹药,军队所装备的火炮在山地使用极不方便。由于没有公路网,交通也很不便利,补给和保障主要通过空中完成。除此之外,印军的士气处在最低点,军方的指挥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熟悉瓦弄地区的拉其普特人被派往对于他们而言非常陌生的区域,无计划的征召以及对原有军队编制的打乱削弱了印度军队的战斗力;而坐镇德里的总参谋长居然在情形不明的情况下向前线下达了占领扯冬(印度称之为Dhola)哨所东北1000码处的一个中国哨所的命令,实际上那里的中国军队处于优势地位,对于当地印军而言这基本上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第四军指挥官考尔中将(B.M.Kaul)也是被指责的对象,他奉命率军将中国军队从塔格拉山脊上赶走,而实际上考尔基本没有指挥类似行动的经验。不仅如此,他还经常无视军队的指挥系统,官方历史指责他越级直接与陆军总参谋长接触,有时也越过中级军官直接向下级军官发布命令。<br><br> 帕特尔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不使用印度空军的决策也是争议的焦点。在1962年的战争中,印度空军没有发动任何进攻行动,仅仅被用于向前线的军队空投补给。一些研究者认为如果印度使用空军,战争的结果也许将会发生改变。例如,前空军少将特瓦里(A.K.Tewary)曾在《印度防务评论》上发表文章表示,如果印度使用了空军,溃败的一方可能会变为中国,他谴责了当时的情报局负责人穆里克,因为后者认为一旦使用空军会导致印度城市遭到中国轰炸机的报复。<br><br> 帕特尔指出,尼赫鲁亦曾一度将希望寄托于天空,他曾写了两封信给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请求美国空军提供支援。这两封分别于1962年11月15日和20日寄出的信件仍然处于保密状态,不过《尼赫鲁传》的作者戈帕尔(S.Gopal)在他的书中透露了信件的内容:尼赫鲁认为局势相当绝望,请求美国立即支援最少12个中队的全天候超音速战斗机以及建立雷达通信系统,并且在印度人员完成训练之前,由美方操作这些战斗机和装备,他甚至还寻求获得两个中队的B-47轰炸机以用来打击中国的基地和机场。<br><br> 对中国发动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看法<br><br>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是印度的政策激怒了中国,使得中国别无选择唯有采取自卫措施。对此,帕特尔并不认同,他认为,中国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而已。他指出,在1962年最初的几个月里,台海局势比较紧张,然而到了6月,局势得到缓和,这使得中国可以将更多的军队调往中印边境地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他认为,中国在10月20日发动的进攻经过精心策划,几乎与将全球拖到毁灭边缘的古巴导弹危机同时发生。他引用了印度官方的观点,指出此时超级大国都在避免核大战的发生,而中国似乎是故意选择了这一时间发动反击,这样就无需顾虑第三方的干涉,而加勒比海的危机结束之后不久,中国就宣布了单方面停火。<br><br> 除了要惩罚印度的“前进政策”之外,帕特尔认为最终导致解放军发动反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对印度意图的猜测。他在文章中表示交战双方的解密文档反映出中国的政策制定者认为印度可能会与美国勾结在一起将西藏从中国分离出去。新的研究揭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情局资助和武装了中国西藏的分裂运动,当时的印度情报机构负责人穆里克也在1971年发表的一本书中承认中情局在西藏的活动,虽然印度官方是否暗中帮助这些活动尚不能得到证实,但是帕特尔认为中国相信印度在其中扮演了一个积极角色,这是中国最终决定惩罚印度的一个原因。<br><br> 勇敢的士兵<br><br> 在文章的最后,帕特尔赞扬了那场战争中的印度士兵,他称在那个令印度人伤心的时刻,即使意味着死亡,这些士兵也没有放下手中的步枪,他们在逆境中所展现的勇气将整个国家团结在一起。这些描述与以往中国人心中的印度士兵形象有些不同,也许在我们看来,如果印度人了解中国的俘虏政策,将会有更多的士兵放下武器。<br><br> 如今四十五年过去了,对于当年对阵的双方而言,这场战争都留下了不少遗憾,有很多值得反思和纪念的地方。最近几年,中印关系不断得到改善,今年10月,当年兵戎相见的两国陆军极有可能在中国云南省进行陆上联合演习。或许在未来有一天,经过中印两国的共同努力,边界问题能够最终通过和平手段得到解决。而对于国人而言,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不能忘记当年那些战斗在喜玛拉雅山地的中国军人,正是由于他们忠实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才保证了中国国土没有进一步被蚕食。<br><br> <br><br> <br>)
印度的反思:为什么会输掉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
时间:2009-1-517:32:39军事天地
在1962年输掉与中国的战争之后,尼赫鲁在印度上院发表陈述,指出本国在这场战争中认识到今日的世界不会有弱国的位置。事实上,在那之后的四十五年里,印度官方和民间一直在进行反思。
最近,专栏作家特贾斯·帕特尔(TejasPatel)在印度NDTV的网站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为什么印度输[
阅读全文]
 <br> <br> <br>)
渡江先遣部队管玉权回忆攻占国民党总统府
时间:2009-1-521:10:26历史回顾
攻占国民党总统府解放军报
人物小传:管玉泉,1921年出生于山东新泰县,1939年5月参加八路军。渡江战役时,任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35军第104师312团3营营长,作为渡江先遣部队,第一个率队攻进南京。离休前任宁德军分区副司令员。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攻占国民党总统府[
阅读全文]
六成美军不服奥巴马任美三军总司令
2009年1月3日10:31来源:东方网>>军事频道
东方网1月3日消息:1月20日,奥巴马将从布什手中接过权杖成为美国第44任总统,依照美国宪法,奥巴马同时也将是美国军队的总司令。不过在离奥巴马就任两周之际,美国军方媒体所做的一项调查可能会给他带来一丝不快,该调查显示,六成美国现役军人“不服”奥巴马担任他们的总司令。<[
阅读全文]
时代的死结——巴勒斯坦是块很小的地方
时间:2009-1-219:46:15中国国际战略网
中东火药桶又一次成为焦点。这个焦点,实际是在很小一块地方上演的。
曾有朋友开玩笑,就这点儿人,随便整体搬迁到哪儿不行?这个方案理论上还真可行,比如美国完全可以在德克萨斯荒原上划块能容留六百万人的地方,重建以色列国。美国当然不会这么干,因为就是美国[
阅读全文]
以牙还牙,中国应该制裁对台军售的美国公司
中军网 www.milchina.com日期:2009-1-310:34:02来源:陆战队少校
以美国霸权一超独霸的战略着眼,任何一个可能替代美国成为世界最有影响的国家,将直接威胁到它的最大利益,也就是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在实力上接近美国国力的国家都可能成为美国的敌人。对于中国经济今天的崛起,美国早已坐立不安,中国迅速发展的军事技术[
阅读全文]
布什“美国必胜”国家叙事的落空
时间:2009-1-219:47:58中国国际战略网
作为美国现代史上支持率最低的总统,在全球一片冷嘲热讽之中,布什将在1月20日卸任,黯然结束自己八年的任期。布什这八年,是充满戏剧性与波折的八年。
始于美国的金融海啸现在正席卷全球,这也为评价布什执政提供了很好的隐喻。
美国人已经压倒性的把乔治8226;布什评为历[
阅读全文]
组成。此外,包括P-3C预警机部队在内,海上自卫队此前拥有的8个航空部队,也被精减到4个。<br><br> 据日本媒体报道,此次整编是在延续现行《防卫计划大纲》的基础上“推进合理化方针”的一环。海上幕僚监部表示,“在人员、装备、预算无法增加的情况下,希望通过有效使用部队实现灵活应对的目标”。<br><br> 8月,防卫省改革本部向首相官邸上报了“实现防卫省改革的实施计划”,修改决策机制、整合编制,清理权责不清、管理混乱的现象,进一步调整日本的防卫体制。<br><br> 与此同时,今年,日本《读卖新闻》曾爆出独家新闻,“为应对中国崛起,日本明年将彻底修改防卫大纲”。虽然该报道内容被日本防卫省所否认,但仍引起国际舆论就“日本究竟会不会修改防卫大纲”的一片争议之声。 <br><br> 声音 <br><br> 可以说,日本自卫队的整编,在某种程度上是驻日美军近年来调整部署的衍生动作。早在美军调整部署的酝酿阶段,日本军方即准备填补美军留下的防卫空间。这突出表现在冲绳等地。按计划,驻扎在这些地区的8000多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将移驻关岛,而日本自卫队则做好准备,以尽早“代替”美军在该地区的作用,并在台海、钓鱼岛等周边地区“有事”时能作出快速反应。<br><br> ——《国际先驱导报》<br><br> 镜头 <br><br><b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12/21/xinsrc_2921205171821796101814.jpg><br> <br>日本航空大阅兵展示强大空中力量<br><br> 日本航空自卫队在茨城县军事基地举行三年一度大阅兵,近千官兵和八十二架军机以及航空机动警备、高炮、机动通信、防空导弹等精锐部队参加,彰显强大军力。航空自卫队军费从明年起也将首次超过日本海陆军种。<br> <br> <b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12/21/xinsrc_30212051718210621817315.jpg><br><br><br>日自卫队迈向战时体制 驻守型向出击型转变<br><br> 在日本海陆空自卫队此次力量整编中,都有面向海外派兵的内容,显然意在使“驻”军“动”起来,满足日本军方快速对外用兵的实际需求。另据报道,日本首相福田康夫3月25日表示,他将推动通过允许日本向海外派兵的永久性法律。日本自卫队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国内驻扎、专守防卫的武装力量了。<br> <br><br><br> 指数 <br><br> 关注度指数: ★★★☆☆ <br><br> 伤亡指数: ☆☆☆☆☆<br><br> 深远影响指数: ★★★★☆<br><br><br><br>四、印度孟买遭受恐怖袭击 国际反恐再度敲响警钟 <br><br> <b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12/21/xinsrc_19212051911317651918821.jpg><br><br>11月26日,一名警察在印度孟买发生枪击事件的火车站帮助一名老人撤离。新华社/路透 <br><br><br> 事件<br><br> 11月26日至29日,印度孟买发生持续59个小时的恐怖袭击事件。<br><br> 一伙自称“德干圣战者”的恐怖分子向孟买10处重要建筑和设施发起攻击,与印度安全部队展开激战,并在泰姬玛哈酒店、奥贝罗伊酒店和犹太人聚居的纳里曼大楼内劫持多名人质。<br><br> 袭击事件共造成172人死亡,293人受伤,死者中包括多名外国人。<br><br> 这次事件的发生,再次敲响了国际反恐的警钟。<br><br> 声音<br><br> 恐怖分子首先利用谷歌地球研究了孟买城市布局和地形,10名枪手还在电脑上详细研究了他们要攻击的目标的照片。他们使用了GPS全球定位系统、卫星电话等先进的设备,在与策划者电话联系过程中,还利用网络调声工具修改了声音,对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可谓相当娴熟。<br><br>——印度联合警察专员拉克希·马里亚<br><br> 恐怖分子使用的通讯手段,显然要比警察的先进好几代。印度安全部队在反恐安全方面显得非常弱,我们只知道“纸上谈兵”。<br><br>——前印度海军指挥官乌达·巴斯卡尔<br><br> 印度社会宗教繁多、教派林立,民族、种族以及种姓等一系列矛盾已成为长期困扰印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痼疾,这次孟买的恐怖袭击是印度社会矛盾激发的表现。他说,尽管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怀抱“大国梦想”的印度按捺不住登上国际舞台的迫切心情,想方设法吸引世界的目光,但在其国内,执政的国大党未能兑现竞选诺言解决选民温饱,有钱的人暴富,穷人还是饿肚子,社会矛盾一触即发,也给恐怖分子可乘之机。<br><br>——俄罗斯国际问题专家萨塔诺夫斯基<br><br><br> 镜头<br><br><b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12/21/xinsrc_0421205171841593421116.jpg><br> <br>孟买惨案的启示<br><br>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印度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恐怖爆炸屡见不鲜。可是这次孟买恐怖袭击手段之恶劣、伤亡之惨重令全世界为之震惊,国际舆论甚至把它与美国的“9·11”相提并论,称之为印度的“9·11”。<br> <br> <b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12/21/xinsrc_07212051718412342720317.jpg><br><br><br>孟买系列恐怖袭击回顾<br><br> 至少两名武装人员在贾特拉帕蒂·希瓦吉火车终点站(CST)大厅内开枪扫射,投掷手榴弹。印度安全部队闻讯赶至车站时,武装人员已转战附近一家妇女和儿童慈善医院,再次开枪扫射。<br> <br><br><br> 指数<br><br> 关注度指数: ★★★★★<br><br> 伤亡指数: ★★★☆☆<br><br> 深远影响指数: ★★☆☆☆<br><br><br><br>五、美伊舰艇海上对峙 剑拔弩张险生冲突 <br><br><br><b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12/21/xinsrc_21212051911313283163122.jpg><br><br>美国海军1月6日公布的照片,显示被怀疑为伊朗革命卫队的快艇1月6日在霍尔木兹海峡国际水域的美国军舰附近游弋。1月8日,美国总统布什称,6日美国和伊朗舰艇在霍尔木兹海峡水域对峙事件是伊朗对美国的挑衅。 新华社/法新 <br><br> 事件<br><br> 1月6日,隶属伊朗革命卫队的5艘快艇在霍尔木兹海峡国际水域与3艘美国军舰发生对峙。 <br><br> 美方称这是伊朗对美国的“严重挑衅”,并警告伊朗必须停止此类行为。美军称,当时3艘美国军舰正在通过霍尔木兹海峡进入海湾,而5艘伊朗快艇向它们冲来,并将一些箱子抛进水里,迫使美国军舰避让。美军称,伊朗方面还向美舰发生了威胁性的无线电讯号,扬言要炸毁美舰。就在美舰准备采取防御措施时,这些快艇迅速离去。 <br><br> 但伊朗则保持低调,称该事件属“正常范畴”。 <br><br> 4月10日,美国海军官员称,美国军舰在海湾水域巡逻时,伊朗方面快艇向军舰靠近。美舰鸣信号弹示警后顺利前行,双方相安无事。而伊朗方面则否认双方舰艇曾再度“对峙”。<br><br> 声音 <br><br> 美伊间类似的事件在国际海域上可能经常发生,甚至有可能每天都在发生。只是现在美国军方作出强硬表态说“这是挑衅”,于是各方媒体比较关注,所以它成为一个严重的突发事件。美国媒体用强烈的字眼,有炒作、渲染这一事件的嫌疑,其目的可能在于塑造伊朗负面的国际形象。 <br><br>——《世界军事》杂志执行总编陈虎<br><br> 美国很习惯用的方法就是以压促变。美国保持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存在,很重要的就是要对伊朗施压。美国利用舰艇出现在波斯湾的机会,对伊朗再度施加压力,这是一个很明确的军事信号。 <br><br>——军事专家尹卓<br><br> 镜头<br><br> <b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12/21/xinsrc_33212051718485461259118.jpg><br><br><br>美军公布美国伊朗舰艇对峙事件的影像资料<br><br> 此前,伊朗革命卫队否认自己的快艇在对峙事件中曾威胁要炸毁美国军舰,并说这仅是一起革命卫队船只和外国舰艇之间例行的身份识别行动,双方并未发生不同寻常的接触。<br> <br> <b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12/21/xinsrc_33212051718488121498119.jpg><br><br><br>伊朗称美军公布的美伊舰艇对峙影像资料系伪造<br><br> 伊朗革命卫队的官员响应说录像画面都是“档案图像,声音是虚构出来”,又指影片粗糙得声画不符,明显是假的。<br> <br><br><br> 指数<br><br> 关注度指数: ★★★☆☆<br><br> 伤亡指数: ☆☆☆☆☆<br><br> 深远影响指数: ★★☆☆☆<br><br><br><br>六、美国海军导弹击落失控卫星 显示强大空间作战能力<br><b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12/21/xinsrc_222120519133517105971.jpg><br><br>北京时间2月21日,美国海军从其位于太平洋北部海域的“伊利湖”号巡洋舰上发射一枚SM-3导弹,成功击中一颗失去控制的美国间谍卫星。图为美国国防部当天发布的“伊利湖”号巡洋舰发射SM-3导弹时的照片。 图片来源:环球网<br><br> 事件<br><br> 北京时间2月21日11时26分,美国海军从其位于太平洋北部海域的一艘巡洋舰上发射了一枚导弹,成功击中一颗失控的间谍卫星。<br><br> 美国媒体称,这颗名为“美国193”号的大型侦察卫星在2006年12月发射升空后,很快就与地面控制人员失去联系,最终成为一颗既无法工作又完全失控的绝密间谍卫星,“将于今年3月初撞向地球”。因此,五角大楼宣布将用导弹将其击毁。<br><br> 国际社会对于美国导弹打卫星的事件一直高度关注。人们担心,由此,新一轮太空军备竞赛将不可避免地到来。<br><br><br> 声音<br><br> 美国得到的收益主要有三个:一是实验反导武器;二是击落卫星防止泄密;三是炫耀武力。如果打成的话可能会加速太空武器化的进程,既然他能把卫星都打下来,其他国家都会产生一定的恐惧,他们会想:既然美国拥有这种武器,自己是不是可以加强这方面武器的研制,或者,如果条件不具备的话,就会想如何避免自己的卫星被别人打下来。所以,这个事件在空间武器的研制上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br><br>——《国际太空》杂志副主编庞之浩<br><br> 导弹防御系统名为防御,实际上使用的是进攻技术,同一个系统,可以防导弹,但一转手就可以完成对外空目标的打击。<br><br>——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军控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滕建群<br><br> 无论他们击落这颗卫星的目的何在,以下这一点是清楚的:这对军方非常有用。<br><br>——美国海军军事学院研究太空军事问题的专家琼·约翰逊·弗里兹<br><br><br><br> 镜头<br><br><br> <br> <br>视频:美国反卫星标志其实战化成功<br><br> 美国国防部14日发表声明称,将利用海基导弹,把本国一颗已失去控制的间谍卫星击落,以尽可能减少失控卫星对地面的威胁。这颗间谍卫星于2006年12月发射升空,目前因电力系统出现故障已失去控制,预计会在2月底或3月初重新进入地球大气层。<br><br><b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12/21/xinsrc_3421205181653656205215.jpg><br> <br> <br>美国逻辑:中国太空实验有罪 美军击落卫星有功<br><br> 卡特赖特对美国的行为辩解称,美国这次军事行动与中国此前的太空试验不同,因为美国攻击卫星前事先知会了相关国家和国际社会,他还称美国的导弹攻击计划反而会降低这些卫星残骸留在太空轨道中的潜在危险。<br> <br><br><br> 指数<br><br> 关注度指数: ★★★★★<br><br> 伤亡指数: ☆☆☆☆☆<br><br> 深远影响指数: ★★★☆☆<br><br><br><br><br><br>七、朝鲜炸毁宁边核设施冷却塔 朝核问题变数不断<br><br><b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12/21/xinsrc_1321205190950875105310.jpg><br><br>6月27日,在朝鲜核工业重地宁边,20多米高的核设施冷却塔在烟尘中倒塌。朝鲜当地时间27日17时05分(北京时间16时05分),宁边地区核设施的冷却塔被炸毁。 新华社记者高浩荣摄<br><br><br> 事件<br><br> 6月26日,朝鲜向六方会谈主席国中国提交核计划申报清单。次日,朝鲜炸毁宁边核设施冷却塔。 <br><br> 冷却塔是核反应堆的主要部分。来自中国、美国、韩国、日本、俄罗斯五国的记者对朝鲜炸毁宁边地区核设施冷却塔的过程进行了报道。 <br><br> 10月11日,美国宣布将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除名。翌日,朝鲜宣布将继续推进宁边核设施去功能化,允许美国和国际机构核查人员在宁边工作。 <br><br> 一时间,人们都认为朝核问题取得了缓和。然而,9月19日,朝鲜外务省发言人又宣布,朝鲜已着手进行恢复宁边核设施的工作,朝核问题再次陷入僵局。 <br><br><br><br> 声音 <br><br> 人们还记得去年12月5日布什给金正日写了一封亲笔信。因为信中使用了“亲爱的”一词,许多人心生联想,将之说成是布什想把美朝关系“发展到更高层次”。其实,那是一封恐吓信。因为美国已发现朝鲜不可能按文件要求对其全部核计划进行完整准确的申报,布什要通过亲笔信给金正日施压,告之履约将会得到什么,不履约又将得到什么。 <br><br>——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张琏瑰 <br><br><br><br> 镜头<br><br><b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12/21/xinsrc_2721205190948078167318.jpg><br><br><br> 朝核问题再陷僵局<br><br> 朝鲜外务省发言人19日宣布,朝鲜已着手进行恢复宁边核设施的工作。对此,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麦科马克表示,美国敦促朝方不要这样做。他强调,朝鲜要么选择“被孤立和无核化进程倒退”,要么选择“与外部世界建立起更好的关系并从中获益”。<br> <br><b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12/21/xinsrc_272120519094835954979.jpg><br><br> <br>背景资料:朝核问题的由来<br><br> 朝核问题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美国根据卫星资料怀疑朝鲜开发核武器,扬言要对朝鲜的核设施实行检查。朝鲜则宣布无意也无力开发核武器,同时指责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威胁它的安全。第一次朝鲜半岛核危机由此爆发。<br> <br><br><br> 指数<br><br> 关注度指数: ★★★★★<br><br> 伤亡指数: ☆☆☆☆☆<br><br> 深远影响指数: ★★★★★<br><br> <br><br><br>八、日本连续试射海基拦截导弹 积极融入美国反导系统<br><b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12/21/xinsrc_2221205191335703106892.jpg><br><br>11月20日,日本海上自卫队“鸟海”号宙斯盾驱逐舰在美国夏威夷考爱岛附近海域发射“标准-3(SM-3)”型海基拦截导弹。新华社/路透<br><br><br> 事件<br><br> 11月20日,日本海上自卫队宙斯盾导弹驱逐舰在美国夏威夷考爱岛附近海域进行了导弹防御计划的海基型拦截导弹发射试验,但没有拦截到目标。<br><br> “这是一次失败,”美国反导防御计划宙斯盾系统负责人、美国海军少将布拉德·希克斯说。他证实,弹头的红外线跟踪目标热源装置在测试的最后几秒钟于夏威夷海面上方约100英里处失去目标。<br><br> 一年来,日本连续试射海基拦截导弹。去年12月18日,日本海上自卫队“金刚”号宙斯盾舰在美国夏威夷考爱岛附近海域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还及拦截导弹试验。这是除美国以外的国家首次试射海基拦截导弹,标志着日本导弹防御系统又向前推进了一步。<br><br> 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可以肯定的是,日本正在踊跃地建设导弹防御体系、逐步扩大参与美国所营建的反导体系,这不仅对美日安保同盟有重要的意义,也将影响亚洲的战略与军事平衡。<br><br><br><br> 声音<br><br><br> 虽然在最后的关键时刻失败了,但从发现目标到追踪和发射都很顺利。整个系统工作正舱,但将进一步调查细节。<br><br>——日本自卫队统合幕僚长斋藤隆<br><br> 此次反导试验,最清楚不过地说明了美国力图主导日本未来军事发展的意图。利用日本对朝鲜导弹的恐惧心理,把日本拉入全球导弹防御系统,既能削弱中国、俄罗斯的战略力量的效能,为美国的全球战略服务,同时又可以让日本出钱,成为其战略前沿,为美国提供安全纵深。<br><br>——资深战略评论员戴旭<br><br><br><br> 镜头<br><br> <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12/21/xinsrc_042120518162684327911.jpg><br> <br>2007年12月:日本宣布成功试射海基拦截导弹<br><br> 日本防卫省18日宣布,日本海上自卫队“金刚”号宙斯盾舰当天上午在美国夏威夷考爱岛附近海域成功试射了标准-3型(SM-3)海基拦截导弹,并击中假设为敌方弹道导弹的模拟导弹。<br><b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12/21/xinsrc_0621205181626500246582.jpg><br><br> <br>2008年11月:日本第二次试射海基拦截导弹失败<br><br> 日本防卫省20日宣布,海上自卫队“鸟海”号宙斯盾驱逐舰当天在美国夏威夷考爱岛附近海域试射“标准-3(SM-3)”型海基拦截导弹失败。<br><br><br> <b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12/21/xinsrc_062120518162676574543.jpg><br> <br>戴旭:美想借反导套住日本 挑拨中日关系昭然若揭<br><br> 这次实验有着非常深刻的政治寓意,在朝鲜核问题刚刚取得突破性进展,台海形势日趋紧张的时刻,美日突然进行的这场类似“核试验”的导弹拦截,绝不是偶然和巧合。美国试图借日本之手做出一些让中国感到不快的事,挑拨中日关系的用意昭然若揭。<br> <br><br><br> 指数<br><br> 关注度指数: ★★★☆☆<br><br> 伤亡指数: ☆☆☆☆☆<br><br> 深远影响指数: ★★★★☆<br><br> <br><br>九、俄委举行联合军演 俄军舰迫近美国本土<br><br><b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12/21/xinsrc_2321205191335375285873.jpg><br><br> 12月2日,在委内瑞拉境内的加勒比海域,俄罗斯海军士兵参加委内瑞拉和俄罗斯举行的海上联合军演。新华社/法新<br><br> 事件<br><br> 11月25日,4艘军舰组成的俄罗斯北方舰队舰艇编队抵达委内瑞拉北部港口拉瓜伊拉,参加与委内瑞拉海军进行的联合军事演习。这是冷战后俄罗斯海军首次进入加勒比海域、如此迫近美国本土。<br><br> 俄委联合军演于12月1日至3日举行,内容包括战术演习、反毒和反恐演习、通信和防空演习等,此外还有一些参观访问和学术活动。<br><br> 俄罗斯舰艇编队包括“彼得大帝”号核动力导弹巡洋舰、“恰巴年科海军上将”号大型反潜舰及其护卫舰队。委内瑞拉的海军陆战队、海军特殊作战部队、海岸警卫队、海军航空部队的数百名军人参加联合军事演习。<br><br><b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12/21/xinsrc_2321205191335875212634.jpg><br><br> 12月2日,在委内瑞拉境内的加勒比海域举行的委俄海上联合军演中,委内瑞拉士兵观看一架俄罗斯的卡默夫Ka-27蜗牛式反潜直升机。新华社/法新<br><br><br><br><br> 声音<br><br><br> 国外的媒体在评价这次军演的时候更多地用了挑衅一词。而国内很多媒体则选择了另外一个字眼:挑战。但是,我认为这两个字眼都不够贴切,用提醒这个词会更贴切一些。首先,俄罗斯和委内瑞拉对这次军演的处理都是比较低调的。双方都在讲,这是一个很正常的军事外交活动。其次,这次所谓海上军演的课目设置也是很低调的,主要是反恐、海上救援、海上补给等常规的、低强度作战课目,没有操演所谓的攻击海上航母编队、两栖登陆、反登陆等这些硬性项目。俄罗斯要告诉世界:美国能做的,俄罗斯同样能做,这些不是什么不正常的事情。反过头来,俄罗斯海军要到美国家门口做一个临时演习,却被西方媒体视为挑衅,这就是一件不正常的事情。<br><br>——《世界军事》杂志执行总编陈虎<br><br><br><br> 镜头<br><br><b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12/21/xinsrc_0621205191028515493512.jpg><br> <br>俄罗斯舰队冷战后首次造访委内瑞拉<br><br> 委内瑞拉总统乌戈·查韦斯24日说,与俄罗斯舰队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属于正常军事交流,无意“激怒”其他任何国家。这是自冷战结束以来俄舰队首次造访委内瑞拉。美国密切关注,但认为这次委俄联合军演无损美方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br> <br><br><b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12/21/xinsrc_06212051910288121052113.jpg><br><br> <br>俄罗斯“恰巴年科海军上将”号驱逐舰<br><br> 美国“伯克级”驱逐舰的出现,使苏联意识到了本国舰艇与美国的巨大差距,于是苏联便在“无畏级”大型反潜舰的基础上综合“现代”级的长处,建成了“无畏II”级驱逐舰。<br> <br><br><br> 指数<br><br> 关注度指数: ★★★☆☆<br><br> 伤亡指数: ☆☆☆☆☆<br><br> 深远影响指数: ★★★☆☆<br><br><br><br><br>十、俄核潜艇发生严重事故 潜艇安全问题再度引起关注<br><br><br><br> <b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12/21/xinsrc_362120519134085931755.jpg><br><br> 这张摄于2008年7月25日的资料照片显示,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俄罗斯海员在一艘核动力潜艇上列队。2008年11月8日,俄太平洋舰队一艘载有208人的核潜艇在试航时艇上灭火系统故障导致事故,造成艇上20多人死亡,另有21人受伤。事故发生时,潜艇核反应堆运转正常,核辐射指标也没有异常。 新华社/路透<br><br><br> 事件<br><br> 11月8日,俄罗斯太平洋舰队一艘载有208人的核潜艇在试航时发生事故,造成艇上20多人死亡。<br><br> 俄军方称,事故由艇上灭火系统故障导致,潜艇核反应堆运转正常,核辐射指标也没有异常。遇难者包括造船厂技术人员和水兵。<br><br> 俄造船专家认为,潜艇灭火系统故障可能由负责测试的技术人员违规操作导致,有一至两个隔舱受到故障影响,这些隔舱随后被封闭。<br><br> 俄媒体披露,发生事故的核潜艇为“猎豹”号,属“阿库拉II”级攻击型核潜艇,据称是俄海军最隐秘、攻击力最强的核潜艇。“猎豹”号核潜艇1991年开始建造,因资金短缺曾中断了约10年。<br><br> 在俄罗斯军队要加快现代化步伐、俄海军四处巡航之际,这艘还未列入海军序列的新型核潜艇上发生的事故让俄老百姓再次陷入忧虑之中。<br><br> 俄媒体又开始追问一个问了许多年的老问题—“为什么?” <br><br><br><br> 声音<br><br><br> 俄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低级错误?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工程上的原因。这条潜艇的建造过程很漫长,建造周期长意味许多设备在出航时已经老化,成为事故隐患。第二是人员的原因。俄军自苏联解体以来一直处于低迷之中,人才外流,造成操作人员水准下降,也是发生事故的一个原因。 <br><br>——《世界军事》杂志执行总编陈虎<br><br> 在苏联时代,造船厂每年要为海军生产3-5艘潜艇,而现在5年才生产一艘。人们已经忘记了安全问题,丧失了专业知识。海军丢失了这一领域的专业人才和宝贵的经验,这是发生事故的根本原因。<br><br>——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海事技术问题主任研究员伊拉里奥诺夫<br><br><br><br> 镜头<br><br><b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12/21/xinsrc_5221205191039359290014.jpg><br> <br>俄核潜艇事故背后的5大因素<br><br> 出事潜艇的标准配置是73人,事发时艇上却有208人。尽管俄军方和生产企业均解释说,该艇正在进行海上试航,生产企业需要派大量技术人员和专家,教授官兵操作全新的系统。但大量人员挤在狭窄的空间内,一旦发生事故,配备的救生设备将严重不足。<br><br><b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12/21/xinsrc_5221205191039640876515.jpg> <br><br> <br>俄潜艇事故背后迷雾重重 有人在掩盖真相?<br><br> 米什金表示,如果这位水兵经验丰富的话,那么很难相信他会仅仅因为好奇而费力地将这些阀门全都打开。格罗波夫的部分同事更是强烈质疑调查结果的真实性,他们认为,同伴在高层的压力下成了替罪羊,“有人希望掩盖什么东西”。<br> <br><br><br> 指数<br><br> 关注度指数: ★★★★☆<br><br> 伤亡指数: ★★☆☆☆<br><br> 深远影响指数: ★★☆☆☆<br><br>)
新华军事盘点2008年十大国际军事新闻
2008年12月21日08:37:59 来源:新华网综合
一、索马里海盗威胁国际航运多国出动海军部队打击
12月17日12时43分,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所属“振华4”号货轮在亚丁湾水域遭海盗袭击,9名海盗登船。“振华4”号船员采取防范措施,在各方的配合和支援下,海盗被逼退,“振华4”号货轮和船上30名船员获救脱险。图为事件中的索[
阅读全文]
的原型机“哈维”[资料图片]<br><br> 隐身技术的前世今生<br><br> 早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试制成功了一种能够吸收电磁波的特殊涂料,这种涂料可以使敌方的雷达接收不到反射信号,从而达到隐身的目的,随着战争结束,德国人的隐形研制计划也随之流产。<br><br> 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成功研制出具有一定隐形功能的U-2高空侦察机, 1960年5月,U-2在一次侦察飞行中,意外地被苏军导弹击落。通过研究美国飞机的隐身技术,苏联图波列夫飞机设计局的专家撰写了一篇关于隐形飞机的学术文章,1975年4月,美国的雷达专家搜罗到了苏联的这篇文章。不久,位于弗吉尼亚州阿灵顿的高级研究计划局批准了设计建造隐形试验机(XST)的计划,这项命名为哈维(Hervey)的计划试图通过试验验证隐身技术的战术价值。美国的洛克西德公司开始并未加入该计划,凭借早先在臭鼬计划中积累的经验,他们后来居上,并在1976年战胜了其他竞争对手,赢得了这项价值4500万美元的合同,用以制造两架隐身试验机。1977年12月,试验机在美国格鲁姆莱克空军基地首飞,在以后的试飞中,隐身飞机出人意料的效果令美国军方改变了计划,他们决定为美国空军研制一款可用于实战的隐身飞机。1978年美国空军制订了大趋势研制计划,开始研制实用的F-117A型战机,由洛克希德臭鼬工厂承担研制。1981年6月18日第一架预生产型F-117首飞,1982年8月23日,F-117A首次交付美国空军。<br><br> 为隐身不惜牺牲性能<br><br> 作为第一架真正意义的隐身战机,美国军方对F-117的技术定位是明确的。尽管叫做战斗机,其实美国人只想尽快拥有一架具有隐身能力的,可以对地面目标进行有限规模打击的攻击机,重点突出其隐身能力,为此可以牺牲其他方面的性能。为了使飞机尽快定型,除隐身技术以外,F-117尽可能多的利用现有技术,包括飞控系统、座舱显示系统、弹射救生系统、发动机系统甚至起落架都是借鉴现有飞机的。因为其功能单一且载弹量有限,美军并不准备大批装备该机,开始计划装备100架,最后装备了不到60架。<br><br> 在此,不想再具体描述F-117为隐身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我只想从试飞员的角度分析该机的飞行和作战特点。为了实现隐身的目的,F-117牺牲最大的也许是性能和飞行品质。尽管据飞过F-117的美国飞行员讲,该机是一架非常好控制的飞机,但我们从它怪异的外形就可以知道,该机很难做到隐身和飞机性能的完美统一。首先非流线型的外形,很难获得优良的升阻特性,该机装备了大推力的发动机,却只能获得0.9的最大飞行马赫数;其二,大后掠角和不平坦的机翼,升力特性较差,很难获得较好的水平和垂直机动性能,我们从F-117的飞行视频中很难见到它矫健机动的镜头;其三,非流线的机翼表面极易产生气流分离,导致其横侧安定性的下降,因此,该机很难进行精确的滚转运动;其四,为了实现外挂全部埋入机身内,飞机的结构重量大大增加,使飞机的性能和品质进一步下降。在试飞中洛克西德公司遇到的最大问题正是飞机操纵品质的问题,在验证机试飞阶段就陆续发生两起飞行事故,生产型飞机在试飞中也因操纵问题发生了两起飞行事故,截至2007年F-117终止服役,共摔了5架飞机,这还不算验证机的两架,真正在实战中只损失一架飞机,因此,F-117不能说是一架安全的飞机。据事故飞行员反应,是长时间的夜间飞行导致的疲劳引起的飞行事故,其实飞机难以驾驶容易引起疲劳,才是事故最主要的原因。<br><br> <b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12/30/xin_24212053011222342024726.jpg> <br><br><br><br>据称在科索沃战争中南斯拉夫军队就是依靠图中的捷克制“维拉”长波雷达搜索并击落美军F-117隐形战斗机的 图片来源:新华网<br><br> 夜鹰不落的神话<br><br> 美国军方对F-117的心态是暧昧而复杂的,一方面他们为赢得了隐身技术的竞争而欣喜,希望对战略对手形成心理优势,总是试图渲染甚至夸大该机的隐身和作战效能;另一方面又害怕过早的暴露飞机的性能特点,让对手找到破解隐身技术的钥匙。他们在对F-117的舆论报道上采取了遮遮掩掩的态度,1987年,该机在一次事故中曝光,继续掩盖已经没有意义,美国人干脆向外公开宣布F-117的存在,并开始强大的技术宣传攻势。一个最流行的说法是:1架单座F-117携载2枚制导炸弹所达到的作战效果,相当于10名乘员的B-17型轰炸机飞行450架次、投弹9000枚所达到的作战效果,这显然是夸大其词的宣传。其实F-117的核心优势就是隐身技术和对地精确制导弹药。<br><br> 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保密措施,F-117终于投入实战了。1989年12月20日,为了支援美国陆军别动队在巴拿马的空降作战,美国空军首次出动F-117A隐身战斗机参战。空军第37战术战斗机联队的6架F-l17A,从内华达州的托诺帕空军基地起飞前往巴拿马,飞行18小时途中加油4-5次,其中2架F-l17A轰炸了巴拿马的里奥阿托军营,各投下1枚908千克重的激光制导炸弹。事后美国人这样评估F-117的作战效能:F-117A的这次行动是成功的,在军事上,该机的轰炸造成巴拿马国防军的混乱,削弱了对方的战斗力,为美军突击队的空降扫除了障碍;另外对飞机而言,经历了一次实战考验。美国空军认为,这次行动证明F-I17A使用激光制导武器可精确地轰炸地面目标,同时也验证了隐身战斗机具备对付低强度冲突的能力,既能执行常规任务,又能执行战略任务。<br><br> 隐身飞机的最大优势在于突然性和隐蔽性。在有限规模的不对称战争中,F-117具有巨大的战术优势和战略价值,1991年的海湾战争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海湾战争中美军共有45架F-117参加了战斗,执行1271架次作战任务,轰炸了战略清单中40%的目标,投弹命中率高达85%。在多种参战飞机中,唯有F-117A承担了攻击巴格达市区目标的任务,另外F-117A的出勤率也很高。通过分析海湾战争我们可以知道,在多国部队完全拥有空中优势的情况下,相对伊拉克性能低下的地面雷达,F-117几乎如入无人之境,F-117的精确对地打击武器可以有效地攻击伊拉克的重要地面目标,从战后统计的F-117零伤亡的结果看,F-l17A的表现无疑可以用卓越来形容。相对于F-117在海湾战争中的优异表现,一代名机F-16反而显得不合时宜。<br><b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12/30/xin_24212053011224532471327.jpg><br><br>AF-82-806号“夜鹰”的残骸 图片来源:新华网<br><br> 夜鹰坠落<br><br> 2007年前后,美军先后退役了两款作战飞机,一款是F-14雄猫,一款是F-117夜鹰。许多人对F-117的过早退役感到匪夷所思,因为远比它早服役的F-16/15依然在世界各地的天空翱翔,很多人认为是F-117战机在南联盟战争中的坠落,为它的战争生涯画上了休止符。其实一次偶然的战损并不足以决定F-117的命运,因为,随后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F-117依然体现了它较高的生存能力。那么是什么最终导致F-117的退役呢?对于一架飞机而言,它的特点往往是双刃剑,导致F-117退役的真正原因恰恰是其与众不同的特点。<br><br> 作为一款以对地精确打击功能为主的隐身战机,其单一性能是它最大的局限性。当这种性能不为人们所知或者难以防范时,其特点就是其优势,而当它的特点完全暴露,尤其是随着作战样式改变,飞机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作战形势时,其优势就会转化成劣势。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F-117战机更像一把外科手术刀,或者是微创手术的工具,而不是治愈大面积创伤的良药。在局部战争的重点目标打击中,F-117可谓性能卓越,相对于常规飞机,其隐身特点可以发挥巨大的优势,在获得良好的战术攻击效果的同时,将飞机的损失降到最低。然而在较大规模的对地攻击中,F-117的低载弹量成为其最大的弱点。在阿富汗战争中,躲在荒野和山区的塔利班部队散兵游勇,完全不具备雷达防护手段,F-117的隐身性能反而成了花拳秀腿,它速度较低的弱点使其成为肩扛式导弹的攻击目标。可见,为外科手术式的局部打击而设计的F-117,在配合地面部队进攻和较大规模的纵深打击中,反而难以发挥优势。<br><br> 另外F-117A在隐形技术上也存在软肋。由于雷达隐形涂料对于波长十分敏感,现代长波雷达的精确度正在逐渐提高。试验表明,超视距雷达可在2800公里范围内对隐形飞行器提供远程预警。在海湾战争中,沙特的法制猎鹰雷达就多次在20公里以外发现F-117A,英国驱逐舰更在80公里距离上发现过它。<br><br> 除了F-117自身的弱点外,外部因素也是导致其退役的重要原因。有人形象地说,是F-22飞机将F-117推进了航空博物馆,这虽然是一种戏谑的说辞,但不无道理。作为一种应急研制的功能单一的飞机,F-117不可能做到完美,除了性能缺陷外,系统设备的缺陷和老化,加之飞机数量有限,维护和保持状态的成本越来越高,与其化大量的财力维持F-117的战斗力,还不如让其退役,让F-22来承担其作战任务。<br>无论如何,F-117还是较好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它的出现具有填补空白的优势效应。其他大国因不具备制造隐身飞机能力,只好陪着美国人背书。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人的忽悠达到了目的,F-117可以令他们感到欣慰地退出历史舞台了。<br><br><b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12/30/xin_24212053011226252469428.jpg><br><br>身价两亿美元的F-22“猛禽”战机 图片来源:新华网<br><b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12/30/xin_24212053011227811544529.jpg><br><br>F-22突破音障瞬间,画面还是很养眼的 图片来源:新华网<br><br> 高成本的F-22忽悠了美国空军<br><br> 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美国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航空武器装备的发展上,美国人也逐渐拉开了与对手的距离,在欧洲和俄罗斯还在开发第四代战机的时候,美国人已经开始了第五代战机的研发。在几乎没有对手的竞争中,美国人不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受,反而乐此不疲相继开发研制了F-22和F-35,因为没有了对手,美国人已经无须继续保持新机的神秘感了,尤其是F-22的研制几乎成为美国人独自的表演。从网络和各种媒体上,我们可以不断获得F-22研制、试飞和作战训练的信息,除了其卓越的高性能,高昂的成本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此高调的表演异乎寻常,人们不禁要问:美国人为这款几乎没有对手的战机付出如此高昂的成本真的必要吗?而这恰恰是美国人自己最大的困惑。<br><br> 高综合效能的设计理念<br><br> 80年代初期,随着F-117隐身飞机的装备,美国军方就提出了21世界下一代战机的概念。对于诸多美国军机开发商而言,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为此,洛克西德.马丁公司和诺斯罗普公司开展了激烈的竞争,1991年,洛马公司成为最后的赢家。与F-117的单一隐身性能要求不同,F-22的最初方案就是要研制一款综合性能优越的一代名机,为此军方对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该机要采用全隐身与气动综合布局、持续的超音速巡航能力、过失速机动、短距起降、先进的机载设备和火控系统与综合航空电子系统。<br><br> 时局变化,采购计划一减再减<br><br> 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如此成本高昂的F-22飞机失去竞争对手,它的存在价值也遭到质疑。飞机的设计方案一改再该,随之而来的是飞机的订单被一再缩减,从800多架减少到600多架,后来到了276架,最终只有区区的179架,导致F-22订单一减再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br><br> 首先,F-22的高性能远非制造商吹嘘的那样诱人。尽管美国人在飞机的设计和研制中几乎做到了精益求精,为了实现隐身效果与高机动性能的完美统一,在气动外形和局部构造设计上绞尽脑汁,在表面涂层的用料上几乎达到了不计成本的地步。为了达到高机动性能的目的,在发动机性能、矢量喷口设计、复合材料运用、翼身融合设计等方面下足了功夫,使飞机既能满足超音速巡航的要求,同时具备优良的大迎角机动性能。然而,要真正做到同时满足隐身和高机动两方面的要求谈何容易,如为了达到隐身性能,F-22同时设计了全埋式隐身挂架和外置武器接口,这必然会增加飞机的结构重量,从而牺牲飞机的超音速和高机动性能。<br><br> 其二,为了满足高机动性和飞行品质的要求,F-22的飞控系统设计过于复杂。飞发一体化(飞控和发动机交联)控制技术要求很高,这给飞控系统设计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尤其是飞控软件设计极其复杂,如此复杂的系统发生故障的概率也大大增加。1992年4月25日,YF-22试验机在低空通场复飞时,发生了人机耦合振荡,飞机坠毁在跑道上,原因就是飞控软件的设计缺陷。在生产型F-22的试飞中又出现两起由于飞控系统故障导致的飞行事故,尤其是2004年12月20日的事故更是令人匪夷所思,在起飞过程中,飞机出现了飞行员预料之外的俯仰振荡现象,并迅速触地坠毁,事后技术人员依然把事故的原因归结为软件设计缺陷。<br><br> 其三,F-22飞机的信价比不高。一架为战术打击而设计的飞机,每架飞机的研制和使用成本超过了2个亿,如此高昂的价格是否值得令人怀疑。可以说F-22如果大面积装备部队,最大的赢家不是美国空军,而是洛·马公司。<br><br> 至此,美国空军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F-22设计方案一改再改,因性能不尽如人意而饱受争议;另一方面,采购计划一再缩减,为了说服五角大楼和国会,美国空军费尽口舌。最终,美国空军和制造商都没有看到他们想要的结果。<br><br> 增加采购计划的一线生机<br><br> 按国防部2004年的计划,F-22的装备很快就要结束了,蛋糕虽贵,但毕竟太小,这是开发商和空军都不愿意看到这个现实。2007年底,一起不起眼的F-15飞机解体的事故让空军看见了一线生机,随之而来的是F-15的大面积停飞,F-15老化了必须淘汰的喧嚣不绝于耳,显然,被忽悠的美国空军被迫加入了忽悠的行列,明眼人一看就明白,如果F-15停飞了,唯一的结局必然是F-22订单的大幅增加,忽悠背后的意味令人深思。<br><br> 最近美国空军终于看到了一线希望,追加60架F-22采购计划的议案被再次提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来,低成本的F-35计划几乎断绝了增加F-22采购计划的希望,但由于试飞中F-35的性能缺陷不断暴露,F-35能否形成与潜在对手的技术优势令人担忧,F-22的高性能优势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着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即将接近尾声,美国人已经将它的战略目标瞄准了下一个对手,俄罗斯的重新崛起和中国的强势发展无疑是美国人最大的忌惮。时局的变化和战争样式的演进总是出乎人们的意料,美国人不得不重新考虑他们未来的国防战略,F-22飞机的发展计划似乎还有变数。<br> <br><b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12/30/xin_182120530125046815661.jpg><br><br>USAF的Fighter家有两个90后,一个漂亮一个丑——F-35被专家评为“丑陋不堪” 图片来源:新华网<br><br>低成本的F-35忽悠了美国国会<br><br> 知道专家怎样评价F-35吗——丑陋不堪,很难想象一架如此丑陋的飞机会成为一架战无不胜的飞机。但是丑陋的F-35还是赢得了美国及其盟国下一代战机的最大订单,将近3000架飞机的数量简直令人难以想象。当洛·马公司赢得这份将近2000多亿的订单时,他们的喜形于色的表情难以掩饰,洛·马公司在F-35飞机上实现了他们在F-22没有实现的所有梦想。<br><br> 下一代通用型战斗机<br><br> 如果说F-22是美国人不断进取和追求技术领先的产物,F-35则是他们不得不作出的选择。上个世纪末几乎所有的航空大国都开展了各自的新一代战机的研究,即使是像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相继研发了性能与西方三代机不相上下的新型战机。美国的F-15/16/18系列人机已经不再具有不可动摇的技术优势,随着F15/16战机的老化,可期望的使用年限最多也只有10-15年,如果不加紧下一代战机的研制,美军就将面临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br><br> F-22尽管在研制上先走一步,但因为其成本高昂,即使像美国这样的大国也装备不起,研制一款性能优越而又成本低廉的新型战机迫在眉睫。由于研制成本的不断增加,欧洲各国已经没有能力独立研发下一代战机,因此,美国的F-35计划一经提出,立即获得了欧洲、澳大利亚等盟国的响应,纷纷要求合伙加入研制团队,F-35几乎承载了西方下一代战机的全部希望。作为一款多功能的隐身战机,F-35计划还被赋予了其他任务,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也想将其开发成舰载飞机和短距起降飞机,这就给洛·马公司的研发团队提出了一个难题:如何才能同时满足低成本、高性能、隐身、多功能等多重技术要求,尤其是短距起降和舰载机的研制更是困难重重。当年,在波音公司的X-32和洛·马公司的X-35的竞争中,X-35恰恰是因为其短距起降方案的明显优势而胜出的。<br><br> 面对如此高的技术要求和日益迫近的装备期限,洛·马公司已经别无选择,它必须充分借鉴F-22和以往其他飞机的研制经验。值得美国人庆幸的是,当年在AV-8B的研制中,他们通过美元轻易地获得英国鹞式飞机的垂直起降技术,在发动机、飞机结构布局和飞-发一体化控制等领域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br><br> 低成本与高技术的悖论<br><br> 在一款战机的方案论证中,成本问题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美国国会和西方研制伙伴们对此更为关心。对于单机成本高达几千万美元的战机而言,几千架的装备数量,小小的成本浮动都会给采购方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按照美国国会的要求,F-35的单机价格为3000万元左右,这几乎和F-15的后期装备价格相当,如此低的成本唯有靠大量的装备数量才有可能实现。最终的F-35方案变成了四不象,几乎就是F-22的缩小版。在一架只有15吨级的中型飞机上,要实现隐身技术的要求难度极大,特别是内置武器舱的设计受到空间的制约,这个问题在研制初期很快显现出来,预生产型飞机超重900公斤,为其瘦身成为研制团队遇到的大难题。F-35为了降低成本只能设计成单发飞机,而单发飞机在设计上遇到的最大问题往往是结构设计问题,由于推重比限制,飞机的机体空间严重受限,也会给飞机的整体气动布局设计带来极大的困难。<br><br> 从已经获得的资料分析,F-35至少存在以下一些缺陷。<br><br> 其一,推重比较小,性能受限制。单发飞机要获得较大的推重比是比较困难的,加之气动外形和结构设计上的限制,飞机的系统不可能设计的很复杂,很难像F-22那样实现隐身与高性能的统一,从飞行动态我们可以看出,F-35横侧操纵的敏捷性和俯仰操纵的精确性都不能令人满意,例如在超密集编队时飞行员反应,要保持精确队形操纵难度较大,在着陆阶段由于操纵精度不易把握,飞机大都以较大的垂直速度接地。<br><br> 其二,受空间和重量限制,F-35载弹量有限。在这一点上F-35遇到了F-117同样的问题,载弹量不足将严重制约其作战效能,而由于飞机结构设计上的先天不足,要解决这个问题困难极大。<br><br> 其三,整体作战效能不佳。作为美国和欧洲的下一代通用战机,F-35飞机被寄予很高希望的,仅有像F-117那样的隐身性能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能够在未来的空战中与对手搏杀,然而,最近的模拟试验表明,F-35空战格斗的综合效能甚至不如传统的三代机,难怪F-16战机之父皮埃尔·斯普瑞将F-35形容成一条笨拙的狗。<br><b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12/30/xin_25212053011221561965631.jpg><br><br>F-35样机进气口侧面绘有一部分参与研制的国家的国旗图案[资料图片]<br><br> 尽管围绕F-35的争议纷扰不断,但其短距起降型飞机还是显示出了超乎寻常的性能。短距起降飞机的技术难点有两个:一是垂直升力(动力)的产生,二是状态转换过程中的操纵技术。F-35短距起降型飞机的转向喷口和飞发一体化控制系统很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在英国的鹞式垂直起降飞机上,要实现从垂直起飞到常规飞行,飞行员的操作极为复杂,发动机喷管和操纵舵面的控制完全要靠飞行员凭借高超的技术来完成;而在F-35飞机上这些工作完全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这就大大简化了飞行员的操纵,从而提高了飞机的操纵品质。<br><br> 政商博弈硝烟弥漫<br><br> F-35这块蛋糕实在太大了,如果算上西方盟国的定购数量,装备数量将达到3000架以上,如此大数量的订单,对所有美国制造商都是极具诱惑的,如果失去了这份订单,一个大公司将很难继续在军机研发中维持下去。当然,这个竞争不仅仅是制造商之间的事情,每个财团的背后都有国会、政府和军方的政治势力做后盾。按照美国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洛·马公司已经赢得了F-22的订单,在波音公司和洛马公司的方案竞争中,波音公司似乎有更大的胜算,因此,当2001年10月26日美国军方宣布洛马公司获胜的时候,舆论一片哗然,尤其是投入巨大的波音公司因为颗粒无收而充满抱怨,扬言要退出所有的军机研制工作。<br><br> F-35的方案竞争虽然已经尘埃落定,但彼此之间的硝烟并未散去,由于F-35的研制工作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人们开始怀疑其作战效能时,波音公司动作频频,一方面抓住F-35的技术缺陷不断制造舆论,另一方面极力向军方和盟国推销其超级大黄蜂项目。<br><br> 独掌核心技术让盟友不满<br><br> 在F-35的研发过程中,美国人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他们既希望将盟国捆绑在F-35计划上,增加飞机的订单,占据下一代军机的市场,又不想让盟友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机密。由于美国坚持把住F-35战机的核心技术不放,其他参与研制的盟国与美国一度闹得十分不快。<br><br> 那些盟友谁也不愿意耗费巨资换来的是美国的核心技术限制,随着F-35试验机型的不断完善,美国与其合作盟友的矛盾也不断凸显。开始,英国是F-35项目最有力的支持者,他们打算采购138架F-35战机,以替代现役的鹞式和海鹞式战斗机。然而,英国没有想到美国对其也要采取核心技术限制,为此英国暗示会退出联合攻击战斗机的研制,并启动本国的B计划。除了英国,澳大利亚也对美国的保密手法很是不满,澳一直将F-35视为其未来空军作战主力,并投入大量资金参与研制,面对美国人的技术限制,澳军方已经表示要开始考察其他机型作为其下一代战机。<br><br> F-35的麻烦还不限于此,当初,洛·马公司为了获得竞标,有意降低了飞机的研制费用报价,随着研制工作的深入,3000万美元的单机成本已经难以保底,据称,舰载型F-35的成本将高达6000万美元。看来F-35所谓的低成本优势也难以真正现实了。<br><br><br><br>解密美空军未来重点发展的七大航空新技术<br><br> 在当今全球最强的航空大国中,美国不仅拥有国际上最先进的航空技术,而且在未来航空科技开发领域也走在了世界前列。据悉,美国空军新近披露了未来将重点发展的七大航空新技术。国际有关评论指出,人们由此可以看到所谓的“美利坚之鹰”其未来“全球作战”的技术支撑端倪。[详细内容]<br><br>美预测传感器飞机将随雷达发展成为现实<br><br> 从美国空军机库拖出来的下一代新型飞机可能是一个功率强大的传感器。位于俄亥俄州的莱特-派特森空军基地的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已经研发了一些雷达阵列,这些雷达阵列能够做成飞机蒙皮和结构零件。他们的研究将完全能够开发新的雷达能力和促进材料的发展。[详细内容]<br><br>专家点破隐形战机神化倾向空军发展要结合国情<br><br> 近日,美国空军参谋长公布了“未来美国空军战机分布图”。舆论认为,从这张分布图可以看出,美空军未来以F-22A、F-35A战机等为主力的隐形空军已经全面建成,其全球优势地位将更加明显。<br><br>)
中国空军试飞员撰文解析美军战机发展战略
2008年12月30日11:29:06 来源:新华网
国际试飞员徐勇凌
作者简介:
徐勇凌国内仅有的几位国际试飞员之一。为中国空军歼-10等装备的成功研制做出过杰出贡献。曾多次化解各种危险的情况,获得宝贵的研制资料和数据,荣立数次战功。参加过三代战机导弹靶试,机载雷达测试等工作。
《美国人的三款战机忽悠了谁——[
阅读全文]
布什反恐战耗资超越战与朝战总和
中国战略时间:2008-12-3010:05:44
美国3个独立于布什政府的机构最近发表报告,指布什的“反恐战”开支快将冲破1万亿美元大关,远远超出最初预期。即使因应通胀作出调整,这个数目也较美国在一次大战的开支高4倍、较波斯湾战争的开支多10倍,只仅次于二次大战时的3.5万亿美元。
香港《文汇报》报道,据美国战略和预算评估中[
阅读全文]
中国绝不是在莺歌燕舞之中实现崛起
来源:解放军报时间:2008-12-3013:43:54
专访
年终岁尾,金一南教授的新著《苦难辉煌》出版问世。
新著,说的却是“老故事”。作者以空前复杂的历史变局为背景,以两万五千里长征为主线,以独特视角审视了人民军队的前辈们在历史重大关头慨然担承救国使命,突出重围,杀出血路,最终夺取胜利的历史足迹。作为一[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