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回国探亲,临别和老友相聚,酒过三巡,友人沉吟了半晌,说道:“这么多年你脾气还是没改。送你一句话不知是否听得进去。‘防小人要严,待小人要宽’哪。”他见我笑笑,又加重语气,“可是当真的啊,特别是‘待小人要宽’。” 好友赠言一定是发自内心,我们自幼一起长大,彼此的秉性太了解了。因为总自觉是个嫉恶如仇的[
阅读全文]
(杂文) 我一直想写一篇名为“屈原的‘没落’”的文字。几年前的端午节,如果不是中国同事提及吃粽子,我都忘了,而且是忘得一干二净。身在美国,谁能提及中国这个传统节日?算是情有可原吧。过去在国内,端午节家家户户吃粽子,江南乡村都赛龙舟,记念两千多年前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忠贞不渝,愤世嫉俗,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其品[
阅读全文]
(纪实) 我们曾是哥们儿,可后来不好了,那时他几乎和所有的朋友都冷淡了,跟着在一次殴斗中他被打死。如果…… 那是三十年前我“上山下乡”时的事,一晃三十年,人生真快!生活中留下多少美好的回忆,可一想到他…… 他一动不动地横躺在大铺上,头上缠满绷带,看不见眼睛、鼻子、嘴和另一侧脸颊。另一侧脸颊已毫无血色。血仍[
阅读全文]
(评论)(旧文重贴) 美国、英国入侵伊拉克,“反战”和“拥战”观点激烈交锋,其中不难看出,情绪激烈的“拥战”者认为美英是正义的一方,所以无论“反战”者如何阐明,伊拉克独裁政权没有参与“911”恐怖袭击,并未真正威胁到美国,美英并没有确凿证据显示伊拉克有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美英“先发制人的防御”破坏主权和[
阅读全文]
(纪实) 小三十年前,我在北大荒一个农场“上山下乡”时,离我们分场二十里路的山林边上草创起一个叫白家屯的村子。那是一伙辽宁省来的“盲流”建的。什么是“盲流”?嗯,就是活不下去的农民,背井离乡,自发地闯到自认为能生存的地方谋生活。那共产党管他们还能那么容易吗?所以他们被认为是“盲流”--盲目流动。该制止呀[
阅读全文]
(纪实) 天气很热,白人小伙子短裤衬衫,身体健壮,正满头汗,拧着眉毛,眼珠朝着天,冥思苦想一道简单的算术题:75-46=?这天出货很多,共75个大箱子,另一个UPS的雇员帮忙先拉走了46个。他正在算自己拉走了多少。 “嘿嘿嘿,我的数学可真糟糕。”他朝我不好意思地笑起来,乾脆拿起纸笔写写画画地算起来。“应该是29[
阅读全文]
(纪实) 知青农场六分场的邹昌进本默默无闻,忽然因争风吃醋成为大家的议论中心。一个北京的傻小子为了哈尔滨女青年吴美玲和他大打出手,动了刀子。1970年代的“知青”生活中充满着打架斗殴,可为一个女人还不多见。 俗话说“色胆包天”!谁能想到是这么三个人的戏?他们三人还有点共同性:难看。吴美玲的腿短。你要见到吴美玲就[
阅读全文]
(纪实) 每天早上,当我要去上班的时候,雷切尔(RACHEL)的妈妈刚好下班回家。我和这个美国白人中年妇女打个照面,相互一笑,问侯一下,她那憔悴的脸上总不由自主地露出尴尬。她在一家NURSING HOME(护理院)当护士助理,干大夜班,工资微薄。这有什么关系?可她过去是个教师。这有什么关系?!这…是呀[
阅读全文]
(杂文) 有好几次,我周末买菜回家,太座准保大大地报怨。不为别的,买回的中文报纸破破烂烂。咱也纳闷:为什么就没注意到收银的女士给我拿了破报纸呢?男人办事就是没女人心细。怎么不是太太去买菜?问那么多干嘛?反正家里买菜、做饭都是我的事。大概那位收银的女士一看,哈,一个粗心大意的傻老爷们儿来了,给他份破报纸。嗯[
阅读全文]
(小说) 台湾一所大学里一对恋人在大学毕业之际谈婚论嫁了。然而做为“本省人”的女方家里激烈反对,因为小伙子来自“外省人”的家庭。当然男方家里也“以其人之道还致其人之身”,断然阻止儿子再跟那个女孩儿来往。事情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二十多年前的“二、二八”惨案记忆犹新,“本省人”、“外省人”都是普通[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