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080505/000d8794976c0988b23620.jpg><br><br>2007年造船计划与2008年造船计划对照表<br><br>尽管“2008计划”中购买的舰艇数量有所上升,但海军却认为实施“2008计划”的平均每年开销与实施“2007计划”相同。<br><br>今年三月,国会预算局向小组委员会提交了关于海军“2008计划”的分析报告。与海军的观点不同,国会预算局认为“2008计划”在未来三十年建造新艇所需年均开销要远多于“2007计划”所需。费用增长主要源于舰艇购买数量的增加(由于建造速度的加快和实施计划时间段的转移而致)。然而,某些型号舰艇(如近岸战斗艇)的更高额预算也是导致实施“2008计划”费用增长的原因之一。<br><br>国会预算局与海军关于“2008计划”的费用评估差异可归因于两个方面。第一(如以往的国会预算局的报告中所提到的),国会预算局通常认为新舰艇建造的实际开销比海军的预期开销要多。第二,在对“2008计划”进行分析时,国会预算局重新评估了每艘舰艇的成本,并且根据最新资料提高了一些舰艇的预算。相反,海军在对“2008计划”分析时,在舰艇建造成本评估上采用了广义的“高-低法”,即它假定新计划舰艇建造的年均开销与“2007计划”是相同的。由于新计划中舰艇建造数量增加了,这个方法暗含的假定是未来建造每艘艇的成本比海军以前公布的数据要低。因此,从去年开始,国会预算局与海军关于“2008计划”的费用评估差异又加大了。<br> <br>2008海军未来三十年造船计划<br><br>2007年2月2日,海军部长向国会递交了一份关于“未来三十年海军造船计划”的“2008财年海军预算报告”。该报告主张海军要建设一支有313艘舰艇的舰队(简称“313集团”),这个计划首次是在“2007财年海军预算报告”中提出的。计划中“313集团”将由以下战舰组成:<br><br>11艘航空母舰;<br><br>69艘导弹驱逐舰;<br><br>19艘导弹巡洋舰;<br><br>55艘近岸战斗舰;<br><br>48艘核动力攻击潜艇;<br><br>4艘战略导弹潜水艇;<br><br>14艘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br><br>31艘两栖舰;<br><br>12艘未来海上预置部队通用艇;<br><br>50艘勤务保障舰。<br><br>根据目前的计划,海军将在2008年购置6艘舰艇(见图一)并将在2008年到2013年间总共购置63艘舰艇(这个时间段涵盖在“2008国防部未来国防项目”计划之内)。根据海军“在未来三十年内购置293艘舰艇”的长期计划(即平均每年购置9.8艘),海军将在2014年到2037年间购置另外230艘舰艇。<br><br>图一<br><br><img src=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080505/000d8794976c0988b24d21.jpg><br><br>购买计划<br><br>国会预算局调整了个别海军舰艇购置计划以反映出国会服务部最近关于“改变近岸战斗艇的采购进程规划”的决定。现在,海军准备放弃在2007年购置两艘近岸战斗艇的计划(以偿还在建造头四艘近岸战斗艇时过度支出的费用),并将原计划在2008年购买三艘近岸战斗艇的计划改为购买两艘,将“2008计划”中准备在2009年购买六艘的计划改为购买三艘。国会预算局假定在2007至2009年海军放弃购置的六艘艇将会在“近岸战斗艇购置项目”结束之前的2017年购置。<br><br>即使是按上述方案执行,海军“2008计划”仍不能在长期内实现(更不用说超额完成)“313集团”的建设目标。如图一所示,计划实施初期战舰数量会上升,从目前276艘的数量上升到2020年时326艘的最高点。但是到2031年时,舰队舰艇数量将下降至293艘,在三十年期限到时可能最终保有309艘舰艇。<br><br>特别是,相对于“313集团”由各式各样的舰艇组成的目标,海军还会经历个别舰艇数量不足的短缺,如核动力攻击潜水艇(到2028和2029年时需求量为48艘,实际只有40艘),战略导弹潜艇(在2028年后需求量为4艘,实际却一艘也没有),导弹驱逐舰(到2037年时需求量为69艘,实际只有60艘)。这些短缺是由于没有在合适的时间购买足够的舰艇去置换那些将在二十一世纪二、三年代退役的洛杉矶级攻击潜水艇和伯克级驱逐舰而造成的。海军的计划中还缺少一艘LPD-17“圣安东尼奥”级两栖运输船坞。<br><br>另外,在海军的计划中,从2027年开始,SSBNs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数量也将低于该潜艇在那时14艘的需求量。这项短缺是由于该型潜艇采购进程不够快而导致新潜艇在旧潜艇退役前还不能及时服役。不过,到2041年时海军将重新拥有14艘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然而,最近海军作战部长麦克.默伦上将表示:由于未来的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核反应堆足够用于潜艇的整个服役期(而不用在服役期内中途补给燃料),这些核潜艇将减少在干船坞的时间,而能花更多的时间在海上。因此,海军对弹道导弹核潜艇的需求量可以减少至12艘。<br><br>最后,海军“2008计划”中不会置换目前四艘在役的SSGNs战略导弹潜艇。这些由前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改造而来的SSGNs战略导弹潜艇将在21世纪20年代退役。在提到不实施置换计划时,海军在报告中称“将俄亥俄级潜艇改造为战略导弹潜艇的计划已被推延,直至这些艇的操作和战斗性能被试验证明可行。”这个声明提供了两种可能性:一种是“30年计划”在未来将一并置换这些潜艇;另一种是海军可能认为战略导弹潜艇不值得被置换。无论哪种情况,这些潜艇大概都被排除在“313集团”的需求之外。<br><br>“2008计划”与“2007计划”的区别<br><br>总体来说,海军今年提交的“未来三十年造船计划”和“2007计划”相似。关于航空母舰,核动力攻击潜艇,弹道导弹核潜艇,战略导弹核潜艇及未来海上预置部队通用艇的采购进程规划和购置数量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但对于其它舰种,“2008计划“与”2007计划“有很大区别。<br><br>■ DDG(X)新型导弹驱逐舰的采购数量,将从21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由每年购置2艘增加至每年购置三艘。这将缓解未来导弹驱逐舰短缺的困境,到2034年海军将拥有10艘该型舰(如果2037年以后继续保持每年三艘的采买量的话,2042年将有12艘)<br><br>■ 虽然两栖攻击舰(LHAs and LHDs)在未来30年的购置总量没有变化,海军在2008计划中还是对其采购进程进行了更合理的规划,即每三年购置一艘两栖舰(仅有一个“四年购买一艘”的例外)。相比之下,“2007年计划”中却有一个“11年购置一艘”的缺口-从2013年到2024年-海军没有采买一艘LHAs或LHDs型两栖攻击舰。“2008计划”为建造两栖攻击舰的私营造船所提供了一个更稳定的建造时间表。<br><br>■ 原计划于2020年代后期购置的四艘大型战斗勤务舰在“2008年计划”中被取消。这些舰原计划置换四艘AOE-6级勤务舰(AOE-6级勤务舰本来要在新舰服役后退役)。然而“2008年计划”中却没有任何关于“AOE-6级勤务舰会在2037年前退役”的说法。这表明AOE-6级勤务舰服役年限期超过四十年(40年是原设想的服役年限)。<br><br>■ 总之,“2008计划”比“2007计划”增购的13艘舰艇可归因于“2008计划”中更大的采购规模和两个计划所覆盖的时间段的不同。在两个计划重叠的29年(从2008年到2036年)间,海军增购了12艘驱逐舰,并取消购置四艘大型战斗勤务舰。另外,2008年计划不包括2007年原计划采买的7艘舰艇,而增加了计划采买10艘舰艇的2037年。最后,国会预算局在“2008年计划”评估中包括了2007年被取消购置的两艘近岸战斗艇。<br><br>海军关于实施“2008计划”的预算<br><br>尽管有上文提到的这些变化,海军关于实施“2008计划”的预算却和实施“2007计划”预算数额相同:平均每年用于舰艇建造的开销约为154亿美元(以2008年美元水平计),即相当于2005年时的134亿美元(如表二)。这些用于新船建造的开销,不包括给核动力的航空母舰和潜艇补给燃料所需的花费。另外,海军的费用预算还忽略了对大型水面舰艇(巡洋舰和驱逐舰)进行现代化改造所需的费用以及为近岸战斗艇配置任务模块的费用,这两项费用海军试图从其它项目中得到资金。若将这些相关的费用包括在内,海军实施“未来三十年造船计划”的年均开销将增加到173亿美元(以2008年美元水平计)-这比海军在2007年得到实际拨款总额高出45%,比其在2008财年的预算多出约20%。<br><br>在完善“未来三十年造船计划”时,海军设想它的预算授权总额-最高预算额-将同国防部的各项目一样每年需增加约2%的通胀费用。换句话说,海军设想未来三十年里它的预算不会有实际(在通胀率之上)性的增长。<br><br>自1990年以来,海军每年拿其总预算的8.5%用于舰船建造。在“2008计划”中,海军将在未来三十年里平均每年要拿出12%还多的预算用于舰船建造。海军为保证向舰船建造提供更高的预算份额,提出以下四个设想:<br><br>■ 用于维持现役舰艇的日常运转和保养的费用增长不会超过总的通胀率;<br><br>■ 用于舰艇研发的费用-在2006年曾达200亿美元的历史峰值-需要减少40亿或50亿美元,并在未来30年中保持与此相适应的年均水平。<br><br>■ 若用于海军人员工资和福利增长的费用支出超过总的膨胀率,将通过裁减末等海军人员来抵消这部分费用。<br><br>■ 从短期看,舰艇建造项目不会经历费用增加;从长期看,该计划会执行严格的预算目标。<br><br>表二:<br><br><img src=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080505/000d8794976c0988b26022.jpg><br><br>造船成本预算<br><br>在海军“未来三十年造船计划”中,大部分近期舰艇建造项目的预算都是参照现有舰艇的研发费用评估而来的。但是有关2013年以后购置舰艇的成本预算通常不能反映现有舰艇及构想中的舰艇的研发费用。为了计算未来舰船的成本费用,海军采用了“高-低”法。它将未来三十年实施该计划所需要的预算总额根据各类所需建造的舰艇(水面舰艇,两栖舰艇,核动力攻击潜艇,弹道导弹潜艇及航空母舰)在历史上所占海军用于舰艇建造的预算比例进行分配。然后根据海军所要购买的各类舰艇的数量把该类舰艇所得预算进行再分配,计算得出未来每支舰艇的成本费用。<br><br>一方面,实现这些预算目标需要海军减少目前在产的各级别舰艇的费用(如维基尼亚级核动力攻击潜艇及LHA-6型两栖攻击舰等)。另一方面,实现这些计划还不得使新舰艇的成本费用高于被置换的舰艇的成本费用。海军意识到“未来三十年造船计划”与其预算目标并不一致,于是在关于此项计划的预算报告中称:“为了使有关新型舰艇(如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X型等)的费用评估更加精确,海军可能需要调整年均开销预算目标或者适时修订对未来作战力量的需求。<br><br>舰船建造中的通胀率<br><br>舰艇建造时的通胀率是海军和国会预算局在进行费用评估时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海军调查了以往舰船建造项目中通货率对成本增长的影响并得出结论:国防部在评估各项目成本增长中所用的总体通货率低估了通货率在过去十年中对舰艇建造项目的影响,在海军舰艇建造项目中实际通货率年均约1.8%。海军向国会预算局提供了一个复合通货率,这个通货率反映了在过去海军在舰艇建造项目上所经历的劳动力和原材料的价格增长导致的费用增加情况,海军预期这个数字至少要用到2013年。该通货率年均(至少从2008年到2015年)比国防部使用的总体通货率约高出1.4个百分点:国防部所有项目总体通货率为2.1%,而舰船建造项目中的通货率则为3.5%。海军在2008年及未来的国防项目预算请求中使用了更高的通货率。海军和国防预算局的分析都认为,高通货率会造成未来舰艇建造中成本费用的实质性增长。比如,建造同一艘舰艇,在2008年需要25亿美元,到2020年时将会需要29亿美元(以2008年美元水平计)。<br><br>在分析海军“2007计划”时,国会预算局就假定舰艇建造项目中的费用增长会在开始的很多年中都继续高于平均水平,但到2025年时该项目费用增长率又会逐渐回到国防部所有项目的总体通货率。国会预算局在分析“2008计划”时也做了同样的设想。<br><br>国会预算局关于实施“2008计划”的成本评估<br><br>国会预算局预计:“在2008年到2037年间总共购置293艘舰艇(年均购买9.8艘)”d的计划仅在新艇建造上平均每年就要耗资208亿美元(见上文表二)。这个数量比海军年均154亿美元的预算目标要多三分之一还要多(见图二),是2002到2007年间年均用在舰艇建造上的96亿美元的两倍还要多。如果加上为核动力航空母舰和潜艇补给燃料所用的费用,国会预算局关于未来三十年计划的评估预算额将增至年均219亿美元。<br><br>这些数据还不包括对现役的巡洋舰和驱逐舰的现代化改造所耗用的费用,也不包括为提高近岸战斗舰的战斗力而要配置的作战任务模块的费用。如上文提到的,海军计划从舰艇建造之外的其它项目中获得资金来支付这几项费用。但是在过去,进行这些现代化改造所需的费用都是从舰艇建造费用里支出;在其它新型舰艇(如DDG-1000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建造项目中,提升战斗力的费用都被包括在舰艇建造和维护的成本中。国会预算局估计,如果把补给核燃料,水面舰艇现代化的改造,为近岸战斗艇配置作战任务模块等所需费用同新舰艇建造的费用加在一起,国家该计划年均耗资将达227亿美元。<br><br>根据国会预算局的分析,实施“2008计划”要比“2007计划”平均每年要多花费13亿美元。在这13亿美元中,有4亿美元是因为2007年美元不同与2008年美元水平造成的。剩下多出的9亿美元要归因于舰艇(如近岸战斗艇)更高的购置费用及“2008计划”要多购置的舰艇(在2025年到2036年间将额外购置12艘DDG(X)级导弹驱逐舰更换伯克级驱逐舰)的费用。<br><br>图二:<br><br><img src=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080505/000d8794976c0988b27c23.jpg><br><br>暗含的年度预算<br><br>各种舰艇建造计划<br><br>为了对“2008未来三十年造船计划”进行成本评估,国会预算局采用了海军有关在建舰艇的实际成本的数据,并用历史“成本与吨位”的关系来考察未来舰艇的成本费用(下面将有更详细讨论)。为了能将此关系运用于考察那些甚至还在概念设计中的未来新型舰艇,国会预算局必须得设想未来舰艇的规模和性能。<br><br>航空母舰<br><br>在海军“313集团”计划中,CVNs航空母舰的数量将从12艘降至11艘。减少的那艘是在2007年已退役的约翰肯尼迪号。为了维持该级别航母的规模,海军计划在2008到2037年间购置七艘CVN-78福特级航空母舰,平均每艘花费101亿美元(见表三)。<br><br>为了评估这些新航母的成本费用,国会预算局考察了现有最新型的CVN-77航母的实际成本,并根据过去的成本增长率及舰艇建造项目中更高的通胀率调整了建造新航母的预算总量。头两艘CVN-78型航母需要充实的资金来进行详图设计,但是剩下几艘就可以省下这笔费用。国会预算局预计在“2008未来三十年造船计划”中建造这七艘航母平均每艘将花费101亿美元,这与海军的预算是一致的。<br><br>然而,国会预算局认为海军有关首艘CVN-78福特级航空母舰的成本预算是有些乐观的。在海军向国会提交的预算报告中,海军预计建造第一艘CVN-78型航母将会花费约100亿美元(以2008年美元水平计),这100亿美元包括用于工程和详图设计的22亿美元。海军认为CVN-78型航母的建造时间和所需费用会少于它的前辈,现役的CVN-77布什级航母。相反,国会预算局对新航母的成本评估却达110亿美元,这是考虑到影响以往舰艇建造项目的成本增长情况而计算得出的。即便是建造CVN-78型航母时成本增长与海军在过去十年建造其它舰艇首舰的成本增长大致相同,建造CVN-78型航母成本还是会更高些。还有,海军官员告诉国会预算局,他们的评估与预算目标相吻合的可能性低于50%,这也意味着成本会增加。另外,建造CVN-78型航母的一系列关键技术仍在研发中,将各种新技术应用于新型航母的困难也可能会增加。<br><br>表三:<br><br><img src=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080505/000d8794976c0988b28924.jpg><br>成本预算及评估数据对比表<br><br>水面舰艇<br><br>总体来说,海军和国会预算局在费用评估方面的某些大的差异是由对新型水面舰艇评估差异造成的。在未来三十年计划建造的水面舰艇包括:DDG-1000导弹驱逐舰,CG(X)巡洋舰,DDG(X)驱逐舰(计划中要置换伯克级导弹驱逐舰)以及近岸战斗艇。<br><br>DDG-1000导弹驱逐舰:海军计划在2009到2013年间每年购买一艘DDG-1000朱姆沃尔特级导弹驱逐舰,还有两艘该型舰在2007年已经获得购买权。2008年的预算报告中表明,海军将在前两艘舰中每艘投入30亿美元,余下五艘平均每艘计划花费20亿美元,也就是这七艘舰,平均每艘预算为23亿美元。相反,国会预算局却认为前两艘舰将平均每艘花费48亿美元,其余五艘将平均每艘花费35亿美元,即国会预算局的评估认为这七艘舰平均每艘将花费39亿美元(见上文表三)。<br><br>海军关于前两艘DDG-1000型导弹驱逐舰的预算相当于每千吨空载排水量(不包括燃料,有效载荷及全体船员的重量)耗资约2.3亿美元。这个数字低于首艘 DDG-51驱逐舰的花费以及首艘提康德罗加级飞弹巡洋舰的花费(见图三)。而国会预算局关于这头两艘DDG-1000舰的成本评估-每千吨排水量花费3.8亿美元-是参照首艘 DDG-51驱逐舰的花费并根据两种舰的规模差异调整而定的。<br><br>海军曾争论说,拿新型DDG-1000导弹驱逐舰与DDG-51驱逐舰相比可能是无效的,因为旧型驱逐舰在初期建造时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单这个就增加了不少花费。特别是,旧舰在最初设计时争议不断,且由于新设计工具不完善也没有被完全理解而导致了设计的拖延。最后不得不放弃这个思路而重新采用了更传统的设计工具。相比之下,DDG-1000型在设计进程上进行的要顺利的多,海军预期在建造开始时大部分的详图设计都已完成。另外,海军称DDG-51更小型,更紧凑,采用“一吨对应一吨”的设计思路,这比起DDG-1000的建造来要难的多。<br><br>然而在国会预算局看来,几个理由就能驳斥了这些争论。第一,正如海军官方所称,首舰通常在建造上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几艘新型近岸战斗艇以及LPD-17两栖运输船在建造时遇到的困难(这两类艇在技术上的复杂性远不如DDG-1000)就充分阐明了这一点。一份关于首舰建造项目的调查称:即使在每型舰艇设计和建造时都会遇到类似的困难,但类似的这些困难在每个项目中还是各不相同。换句话说,建造DDG-1000的首舰遇到的困难不可能和建造DDG-51首舰相同,它还会有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将会增加成本费用并且拖延建造时间。<br><br>图三:<br><br><img src=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080505/000d8794976c0988b29725.jpg><br><br>舰艇成本费用<br><br>第二,DDG-1000型导弹驱逐舰的建造融合了10项新技术,这些技术在当前各类驱逐舰中都没有应用过,其中包括:分布式供电系统,内倾船体(在吃水线以上向内倾斜以使舰艇在雷达面前不易探测),更先进的火炮系统,新型雷达以及舱面船室的合成材料和神秘外衣。海军在过去已经为新型水面舰艇引进了三四项新型技术。<br><br>最后,海军关于购买额外两艘DDG-51s驱逐舰和第七艘DDG-1000(将于2013年购买)导弹驱逐舰的预算比较证明了在新驱逐舰建造项目成本增长的风险。海军已表明如果国会批准并额外购买两艘DDG51型驱逐舰-即该型舰的第63和64艘舰-这两艘舰的费用将需30~31亿美元,即每艘大约花费15~16亿美元(以2008年美元计算)。同时,海军在向国会提交的“2008预算报告”中预计在2013年购买第七艘DDG-1000型驱逐舰将花费21亿美元(以2013年美元水平计)。若按2008年美元水平计算,这艘舰大概需要16亿美元,也就是相当于额外购买一艘吸取第62艘该型舰的经验教训的DDG-51改进型驱逐舰。DDG-1000驱逐舰的空载排水量比在建中的DDG-51型多出5000吨。事实上,海军的预算相当于DDG-1000驱逐舰多出的5000吨排水量及10项新技术都是免费的。<br><br>未来CG(X)型巡洋舰:海军计划分别在2011和2013年各购买一艘对空导弹防御型水面舰艇,即CG(X)型巡洋舰。国会预算局和海军均预计该型舰将采用和DDG-1000型驱逐舰相同的船体,且在购置成本上也与DDG-1000型驱逐舰相似。因而,海军预期2011年购买的舰将耗资26亿美元,2013年购买的舰耗资24亿美元。然而海军在就CG(X)型巡洋舰将具备何种性能的两种版本进行分析论证。采用DDG-1000型驱逐舰的船体和技术只是备选版本之一;海军还在论证另一种版本的可行性,即将CG(X)型巡洋舰设计的更大,性能更佳,包括采用核动力(这显然不是在设计比DDG-1000型驱逐舰小很多的舰)。任何比DDG-1000型驱逐舰还大的设计建造都需要比建造那艘舰多得多的费用。若采用与DDG-1000型驱逐舰相同的设计方法,国会预算局预计建造CG(X)巡洋舰的首舰将花费49亿美元,即平均建造每艘该型舰将花费40亿美元(见表三)。<br><br>然而,国会预算局关于CG(X)型巡洋舰的费用评估可能还是有些乐观的。海军历史上最近一次将同一个船体设计运用到两种水面舰艇上是在20世纪70年代,那是在建造神盾级驱逐舰和提康得罗加级导弹巡洋舰时,它们采用了同样的船体却承担了不同的使命。神盾级驱逐舰用于在战时护卫其它舰艇,同时特别加入了反潜能力。提康得罗加级导弹巡洋舰配备了火力防空体系,SPY-1型雷达,舰对空导弹以应付来自苏联海军航空兵的航母战斗群。尽管两种水面舰艇采用了相同的船体设计和许多相同的机械系统,但由于提康得罗加级导弹巡洋舰比神盾级驱逐舰配备了更复杂的作战系统,提康得罗加级导弹巡洋舰首舰的建造比神盾级驱逐舰的建造多花了60%的费用。<br><br>未来DDG(X)型导弹驱逐舰:除了建造DDG-1000朱姆沃尔特级导弹驱逐舰,海军的“313集团”计划还要建设一支由62艘伯克级驱逐舰组成的舰队。国会预算局预计这些舰将被进行现代化改造并将服役约35年。这个设想与海军的计划是一致的,海军计划在2022年购置第一艘用于替换伯克级的DDG(X)型导弹驱逐舰。在分析该型舰的成本和性能时,国会预算局假定满载的DDG(X)型导弹驱逐舰要比DDG-51型驱逐舰(满载排水量为9200吨)略大也略重些。特别是,他们预计DDG(X)型导弹驱逐舰的满载排水量为11000吨,不能承载两个配置在DDG-1000型驱逐舰的高级火炮系统。国会预算局预计DDG(X)型导弹驱逐舰每千吨的排水量所耗费用与伯克级导弹驱逐舰每千吨的排水量所耗费用一样,即:如果按每年购买三艘的比率来看,平均每艘DDG(X)型导弹驱逐舰要花费22亿美元。而海军暗含的建造DDG(X)型导弹驱逐舰的成本目标要低:即平均每艘DDG(X)型导弹驱逐舰花费16亿美元(见上文表三)。<br><br>近岸战斗艇:“2008计划”预想在2005到2017年间购置55艘近岸战斗艇。这些艇的预想服役期是25年,因此海军要在2030年开始得到新艇以置换旧艇。这些近岸战斗艇不同于常规战舰之处在于:计划中该型艇由两部分组成:舰艇本身部分和任务模块部分。该舰在建造时设计了可以转换的不同的任务模块以便在有不同需要时执行不同任务。在目前计划中,海军预想采用三种不同的任务模块:对抗战斗,反潜战斗及反水面舰艇战斗。然而,海军尚未决定在每支舰艇上购置几种任务模块。<br><br>海军希望近岸战斗艇在设计和建造上相对容易且费用在可负担的起的范围之内。起初,海军预计每艘近岸战斗艇将花费2.5亿美元(以2008年美元计),相当于2005年的2.2亿美元。然而,海军在“2008计划”中预想在2008-2013年间购置32艘近岸战斗艇,平均每艘大约花费略少于300亿美元(不包括配置任务模块的费用)。然而就在提交给国会不久,海军就称该项目将遭遇比已报道的成本高的多的费用上涨。在2007年初,海军论证表明首艘近岸战斗艇的舰艇本身花费将在3.5亿美元到3.75亿美元之间。<br><br>几个月之前,有新闻报道说建造前两艘近岸战斗艇的舰体将耗费超过400亿美元。最近,海军称建造第五和第六艘舰体的花费将增至4.6亿美元,这意味着海军评估购置前两艘近岸战斗艇的舰体的预算为每支艇耗资约6亿美元。<br><br>经验表明近岸战斗艇的建造成本很可能会增加。特别是,历史“成本-吨位”的关系(参照FFG-7佩里级护卫舰的首舰建造的数据)表明,海军关于近岸战斗艇的费用评估是有些乐观了。建造第一艘FFG-7护卫舰,包括它的作战系统,总共花费6.5亿美元(以2008年美元计),即每千吨排水量要花费2.35亿美元。将此数据应用于近岸战斗艇的费用评估表明:建造首批近岸战斗艇平均每艘将花费5.75亿美元,包括配置一个任务模块(与FFG-7有可比性的作战系统 )的费用。在这个案例中,依照“历史成本-吨位”的关系来评估前两艘近岸战斗艇的费用,所得数据是低于表面成本的,但也远远高于海军最初的费用预算。<br><br>到现在为止,海军也没有公开发表有关近岸战斗艇的最新预算数据,除了那次要求为第五、六艘艇增加预算之外。CBO的评估认为,包括为第五、六艘艇增加的预算在内,建造前两艘近岸战斗艇平均每艘要花费6.3亿美元,这费用不包括配置任务模块却包括全套装备,建造首舰所需要的一些不再重复的花费等。项目的不断推进使设计更完善同时使年产率更高,可能会使平均每艘艇的花费有所降低。根据CBO的预算,不包括配置任务模块的费用在内,海军计划建造的55艘近岸战斗艇平均每艘艇预计会花费4.5亿美元。<br><br>在这个项目中,相对简单的近岸战斗艇的设计与大规模成本费用增加的对比意味着海军在建造更大、更复杂的水面舰艇(如DDG-1000型导弹驱逐舰和CG(X)型驱逐舰)方面,要想达到预算目标方面可能会遇到不少麻烦。<br><br>潜艇<br><br>攻击型核潜艇仍然是海军作战力量需要的主力军。根据“2008计划”,从2012年开始,海军将购置两艘攻击型核潜艇(包括将在2024年建造的改进型的维基尼亚级潜艇)。这个进程将持续至2028年。海军目前计划在2020年俄亥俄级战略导弹核潜艇退役后不再继续使用战略导弹核潜艇。<br><br>有海军高级官员称,且“2008计划”也设想,在有能力一年购置两艘核潜艇之前,要降低维基尼亚级核潜艇15%的成本费用,每艘花费要少少于23亿美元。然而,海军却在“2008财年预算报告”为下一艘维基尼亚级核潜艇申请约27亿美元的拨款。其中30%(约8亿美元)用于购买政府供给的装备,其余的用于支付该舰造船所的建造费用。如果必须从给造船所的费用中减少一部分,那只有减少20%多的建造费才能达到海军关于维基尼亚级核潜艇的预算目标。<br><br>国会预算局预计,在2008~2037年间平均建造每艘维基尼亚级核潜艇将花费27亿美元,这是根据目前该级艇的费用,从2012年起每年建造两艘该型艇的速度,以及影响舰艇建造的实际费用增长情况来评估的。国会预算局认为建造改进型的维基尼亚级核潜艇比按原型建造要多花出20%的费用。<br><br>除了攻击型核动力潜艇之外,“2008计划”提出要在2037年之前用有14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因此,海军预计在2019年购买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用于置换退役潜艇,并从2024年起每年购买一艘(“2007计划”是从2027年起)弹道导弹核潜艇。海军和国会预算局的分析认为,这艘用于置换的核潜艇在设计,成本及性能等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海军预计第一艘SSBN(X)型核潜艇将耗资41亿美元,接下来的平均每艘大概花费32亿美元。这14艘SSBN(X)型核潜艇加起来算,平均每艘将花费33亿美元。<br><br>有一些负责督察潜艇项目的海军高级官员称,在设计新型弹道导弹核潜艇时最具性价比的战略是大规模参照维基尼亚级核潜艇的设计思路。维基尼亚级核潜艇的舰首和舰尾的设计,以及核反应堆的设计都可以融入到SSBN(X)型潜艇的设计中。但是,应该重新设计导弹发射仓以更适合潜艇的需要。用维基尼亚级潜艇做新型潜艇的参照物的可行性尚待证实,海军只好开始考虑新型潜艇新的设计思路。评估没有任何概念型的或被置换的潜艇数据来参考。参与新潜艇研发的人员以及外部观察员们都一致认为新潜艇应该比现役的俄亥俄级核潜艇小的多。<br><br>基于这样的设计思路,国会预算局假定海军将购的14艘SSBN(X)核潜艇比俄亥俄级核潜艇要小。他们认为该潜艇将携载16枚导弹(俄亥俄级携载量是24枚),在水下有15000吨的排水量,这在规模上相当于俄亥俄级的2倍,但新潜艇的重量却比俄级轻4000吨。以海军目前在维基尼亚级核潜艇的投入来看,CBO预计平均每艘SSBN(X)核潜艇将花费63亿美元,少携载12枚或8枚的核潜艇将分别减少14亿或7亿的花费。<br><br>两栖舰艇<br><br>海军在“313集团”中计划建设一支有31艘两栖舰组成的九个远征打击团的作战力量。每个团将包括:一艘大型两栖攻击舰(LHA或LHD级),一艘两栖运输船(LPD级),一艘海滩登陆舰(LSD)。在“2008计划”中,九艘LPD-17两栖攻击舰将被除役-比海军公布的数量少一艘-并将另购置九艘LHA或LHD级两栖攻击舰来补充,约每三年购买一艘。<br><br>特别是,海军计划在2017年购买一艘LHA-6两栖攻击舰―除2007年已购的一艘和将分别在2010年和2013年购买的两艘外―以便在2020年后完成置换六艘黄蜂级两栖攻击舰的目标。此外,还有12艘也列在长期购买的计划内(用于置换LSD-41及LSD-49型舰,这两个型号的舰目前还在服役,将于15年之后开始退役)。海军关于每艘两栖舰的预算成本为15亿美元。这个数目是平均了大型LHAs和LHDs两栖舰(排水量分别约为40万吨和45万吨)的成本费用和相对较小的被置换的LSD型(排水量约为20万吨和25万吨)的成本费用而得来的。<br><br>国会预算局假定未来的两栖攻击舰不会再比07年购买的LHA-6舰首舰(与现役的LHD设计不同)大很多。根据海军的说法,在当前的建造计划中,未来大型两栖攻击舰将与LHA-6首舰非常相似。国会预算局据此预计平均每艘两栖舰的成本(将LHA-6s,LSD(X)s的费用及用于置换的LHD的费用平均而得)为23亿美元(见上文表三)。<br><br>LPD-17型圣安东尼奥级两栖舰的换代经历将很好的阐明在新一代舰艇置换旧一代舰艇时(基于每千吨排水量的花费)成本是怎样增加的。这个例子同样也能说明减少成本费用以适应海军的预算有多么困难。按每千吨排水量的花费来看, LPD-17型圣安东尼奥级两栖舰首舰平均每千吨排水量需要花费1.3亿美元,这要比历史上两栖舰首舰所耗费用要多的多(见图四)。参照LSD-41或LHD-1两栖舰的数据用历史“成本-吨位”的关系分析得出的评估数据与LPD-17首舰的实际成本非常接近。余下的LPD-17型两栖舰总共花费在14亿美元到17亿美元间,即平均每千吨排水量耗资9000万美元。<br><br>若想达到“2008计划”中建造两栖舰预算为15亿美元的目标,未来两栖舰平均每千吨排水量耗资需约700亿美元。然而,海军预计LHA-6型两栖舰的首舰每千吨排水量将耗资900亿美元。<br><br>表四:<br><br><img src=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080505/000d8794976c0988b2e726.jpg><br><br>两栖舰成本费用<br><br>海上预置部队通用艇<br><br>海军在2005年向国会提交的报告中曾提到过未来海上预置部队。它由12艘舰艇组成,这些艇大部分是基于现有的两栖或勤务艇设计的。这个中队包括两艘LHA-6s两栖攻击舰,一艘LHD两栖攻击舰;三艘改进型的高、中速滚装船;三艘改进型T-AKE弹药船;三艘移动型登陆平台(运载中队登陆艇的大型船);还有两艘船来自现有海上预置部队。<br><br>然而,海军“2008计划”中却放弃了改进T-AKE弹药船的设计。取而代之的是,海军在未来要建造与在建的型号相同的弹药船,这将使每艘船的费用比“2007计划”中平均每艘降低2亿美元。海军还向在调用一艘在其它预置部队服役的LHD型两栖攻击舰。计划调整后,海军预计配置这样一个中队大概需要120亿美元。然而,CBO却认为配置这个中队至少要花费140亿美元,反映在购买各种船只更高的成本上,比如LHA-6s两栖攻击舰以及当前设计样式的T-AKEs弹药船等。<br><br>“实际成本-吨位”的关系在评估未来舰艇建造成本中的价值<br><br>如上所述,国会预算局着眼于依照历史“成本-吨位”的关系(特别是每千吨排水量的成本)来根据旧型舰艇的成本费评估未来新型舰艇的成本费用。广义的说,这个方法假定过去发生的事情在将来也会发生。国会预算局很重视在舰艇建造的实际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和效率的提高,但是这些变化常被抵消,比如,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的增加,意想不到的生产问题,增加的需求以及新技术等。<br><br>在国会听证之前,一些海军官员将国会预算局的评估描述为用“以最坏的打算”或“极端保守”的方法试图将所有可能的成本增加的风险都算进来。然而,抛开这谣传的保守主义不说,这个方法曾有节制的计算出近岸战斗艇,LPD-17两栖战斗艇以及CVN-76和CVN-77型航空母舰的实际成本,也非常接近的评估了维基尼亚级攻击性核潜艇的首艇的建造成本。<br><br>来源:美国国防部网站、<br><br>作者:知远<br>)
美国评估海军未来30年造船计划及舰艇建造项目
中国网china.com.cn 时间:2008-05-05
美国正在进行的有关“2008海军未来三十年造船计划及详细舰艇建造项目”的评估,结论如下:
■实施“2008海军未来三十年造船计划”平均每年需耗资227亿美元(以2008年美元水平计),比海军预算目标高出约30%。
■过去的经验(包括最新的经验数据)表明:这一系列的海[
阅读全文]
算算:养一个中国航母编队需要多少钱?
2008-05-0606:21:07作者:bob0095来源:互联网
1、美军采用的是军事采购机制,而军火历来是暴利商品,所以理论上生产商的利润在30%左右不算过分吧,那美军的航母成本就是45亿×0.7=31.5亿。
2、美国人的工资水平是多少?我们看看2000年的数据:铆工、焊工,27216美元/年,而美国每年的工资增长水平约为10%,也就是说到2007年,这[
阅读全文]
解放军奥运安保任务部队进入实战状态
来源:中国新闻网时间:2008-5-516:00:29
2008年5月,随着奥运会的日益临近,担负奥运会海上安保任务的东海舰队某部把舰艇拉到陌生海域,开始了为期数天的海上应急处突演练。官兵们纷纷表示,要以更加饱满的工作激情、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一流的工作标准投入到奥运安保任务中去。
记者5月5日从北京奥运安保协调小组军[
阅读全文]
![](http://himg1.huanqiu.com/attachment/080505/a0bca94bb6.jpg><br><br><br><img src=http://himg1.huanqiu.com/attachment/080505/6032d673ab.jpg><br><br> 隐形战争与恐怖战争有着必然紧密联系,两者均为“非对称战争”形式。追根求源,隐形战争与恐怖战争的祸手都是霸权主义。<br><br><br> 以下文章节选自《军事与经济互动论》战争游戏多变幻——隐形战争悄悄降临<br><br> 当今世界,一种变幻莫测的新形态的战争正在向人类袭来。这就是隐形战争。<br><br> 所谓隐形战争,是指一国或多国利用其军事优势对别国进行军事非常规非核战争使用,侵犯该国主权和国家利益,构成对其国家安全威胁的霸权主义表现形式。军事非常规非核战争的运用形式主要是:军备斗争与军事交往、战略包围与战略牵制、经济制裁与干涉内政。从本质和根源上考察,它具有鲜明的战争属性。它是战争形态演变的结果,是一种新的战争模式,是现代战争的扩延,成为常规战争的替代物。它具有能够掩人耳目、有效避开国际舆论监督,可以不受任何限制、无条件地全时空地付诸行动,手段隐蔽、多样、灵活、便捷,成本低(或零成本)、获益大,容易达成战略企图等特征。对被打击者而言,其危害并不比常规战争小,有时危害还要大得多。军事非常规非核战争运用形式的出现,为霸权主义国家广泛运用军事手段实现其政治目的、战略企图洞开了方便之门,找到了最好的方式,好比是暴徒、窃贼身上穿上了贵族礼服,使之抢掠、烧杀可以在众目睽睽之下堂而皇之地实施,而又可以轻轻松松地逃之夭夭。事实上,它发挥着战争的功能,体现着战争的规则,造成了与战争同样的恶果,却又看不到硝烟纷飞。因而,称其为隐形战争。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隐形战争的地位作用将愈益突显出来。这种形态的战争相对体现了所谓“文明战争”的特点,必然会越来越得到频繁运用。这将进一步加深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不公正、不合理的矛盾。对世界和平和各国安全构成极为严重的威胁。事实表明,有霸权主义、强势国家对弱势国家、防御国家进行的隐形战争,就有弱势国家、防御国家相应运用军事力量及各手段对面临的隐形战争的抵御和反击,从而形成“隐形军事较量”。同时,它还会引发其它各种形式的暴力对抗,恐怖战争就是其中的一种。研究发现,隐形战争与恐怖战争有着必然紧密联系,两者均为“非对称战争”形式。所不同的是,隐形战争是实力强势对实力弱势的欺服性非暴力军事运用;相反地,恐怖战争则是实力弱势对实力强势的报复性极端暴力行为。前者是霸权主义的特有权力,后者是恐怖主义的特殊工具。但是,追根求源,隐形战争与恐怖战争的祸手都是霸权主义。霸权主义是一切战争的根源。只要世界还存在霸权主义及其称霸世界的行动,包括由其操纵的常规战争、隐形战争等侵略性战争,恐怖战争就永远不会停止、永远不会被消灭。因此可以说,随着隐形战争的出现,可以获得一个全新的概念:打是战争,不打也是战争。这是对传统战争观和战争理论的挑战,它对于研究、制定国家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br> <br> 从理论上考察,隐形战争是对不战而胜的军事思想和原则的体现与发展。不战而胜的思想来源于中国古代《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一命题。原意是指,在一定的军事压力下,配合以政治、经济、外交攻势,从心理上瓦解敌军,使之屈服。孙子这一命题既适用于战役战术指导,也适用于战略指导。后来在《荀子》等其它著作中衍化为“不战而胜”或“兵胜于朝廷”的思想,于是完全成为大战略的命题。20世纪以来,西方一些战略研究者把不战而屈人之兵或不战而胜思想作为大战略的最高准则,均出之于此。核武器出现后,这一古老思想更加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克劳塞维茨在论述战争与政治的辩证关系问题时,也曾提出过战争与和平难以区分的思想,他指出:“战争与和平在根本上是两个不能彻底划分阶段的概念。” 战略指导者运用不战而胜原则,要求对“胜利”作广义的解释。强迫敌国屈服是胜利;促使敌国同意和谈也是胜利;作为防御性国家如能促使敌国放弃原拟对己发动的战争甚至放弃对己的敌对态度,化干戈为玉帛,更是胜利;在核条件下,遏制敌国对己使用核武器同样是胜利。总之,凡是不通过流血战争而实现战略目标的都是胜利。这些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和广泛关注运用的军事思想和原则,是隐形战争得以逐步形成的理论基础。 <br><br> 这里需要突出强调的是,不战而胜并不是“不战”,而是以军事为支撑和后盾,打政治战、经济战、科技战、外交战,一言以蔽之,打综合国力战。军事力量在和平时期通常是作为后盾而发挥无形作用和威力的。在某种情况下,为了适应政治的需要,即使在和平时期,军事力量也可能上升到主要地位,但仍然是为了不战而胜。必须明确,不战而胜是在一系列有利条件下才能实现的。争取不战而胜必须创造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是准备战而胜之。通常战争准备越充分,不战而胜的可能性也就越大。<br><br> 军事运用是国家行为。国家运用军事维护自身安全的方式是丰富多样的,其中,包括常规战争手段,也包括威慑手段在内的各种非常规战争手段。那种认为“军事就是打仗”的“单纯武力战”的理论,是长期存在于人们思想中的一个误区。必须明确,对于爱好和平的国家、防御性国家来讲,军事的宗旨和意义在于抵御外敌侵略、保障国家安全。军事力量越强大,对敌压力和威慑力越大,因而防止敌国发动战争、进行军事挑衅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就越增强。一国长期乃至永远避免战争,有能力用和平方式处理国际争端、国内分裂等关系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人民和平劳动和生活的国家核心利益问题,是该国战略上的最大成功和胜利;如果被迫打仗,陷入战争之中,无论是打胜仗还是打败仗,都是战略上的失误和失败,打败仗则更是战略上的全面彻底失败。有人总觉得仗一时打不起来,担心军力用不上,会造成不必要的消耗和浪费。这个问题需要澄清。从打仗的角度讲,军力不用要比用强一万倍。因为,战火不断,国无安宁;按兵不动,国家太平。如果军事消耗甚至多一点消耗能赢得和平与安宁,那是最值得的。只有国家太平,财富的创造才有可能。那种以为战争一时打不起来就可放松军备的想法,未免过于天真,说明不懂得战争与和平的规律,是战略上的无知和幼稚。不想打仗没有错,但并不等于就不会打,不需要准备打。战争不是谁想不想打的问题,而是被迫到了没有退路时不得不打。不想打是高尚的,不准备打是愚蠢的。军力的最大用途不在于打仗,而在于可以避免战争之灾。这一结果则有赖于军力的提升和强大。因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打得赢就不会打,打不赢就可能会打。被迫打仗往往败多胜少。这是现代战争发展演变的规律和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尤其在霸权主义处于强势、多极化尚未真正形成之前的国际背景下,更是如此。<br><br> 同时,还必须明确,提出隐形战争的概念,绝不是要将战争泛化。我们不赞成把所有与“战”字相关的现象都称之为战争。因为那样容易模糊战争与非战争的界限,冲击军事和战争的特殊职能、作用。判断、界定是不是隐形战争的基本尺度,是要看行为主体实施的行动是否运用、体现了军事力量的作用和影响。一些借用战争之名的竞争性行为(诸如金融战、贸易战、文化战等)则不具有隐形战争的属性和特征,因而不能混淆为隐形战争。<br>)
空军:放松军备愚蠢免受隐形战争靠强大军力
来源:环球网时间:2008-5-510:15:03
隐形战争与恐怖战争有着必然紧密联系,两者均为“非对称战争”形式。追根求源,隐形战争与恐怖战争的祸手都是霸权主义。
以下文章节选自《军事与经济互动论》战争游戏多变幻——隐形战争悄悄降临
当今世界,一种变幻莫测的新形态的战争正在向人类袭来。这就是隐[
阅读全文]
印媒体渲染“中国天天攻击印网络”
来源:环球网时间:2008-5-518:53:40
环球时报:印度英文报纸《印度时报》5日刊登题为《中国对印度网站发动网络攻击》的文章称,“在过去一年半中,印度政府及私人电脑系统几乎每天都要受到来自中国的袭击”。继“中国网络间谍”说在去年被欧美媒体争相炒作之后,《印度时报》此次又援引所谓“匿名政府官员”的消息源进[
阅读全文]
为显示更平衡的立场阿根廷女防长拒登美军航母
时间:2008-5-58:50:38
新华网布宜诺斯艾利斯5月3日电(记者宋洁云 冯俊扬)阿根廷国防部官员3日证实,阿国防部长尼尔达·加雷女士拒绝了美国方面的邀请,不会登上参加阿美海军联合军事演习的美军“乔治·华盛顿”号航空母舰进行参观。
阿根廷和美国海军将于5月5日在位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以南约700公里的[
阅读全文]
中国暗助埃及夺回苏伊士运河
时间:2008-5-523:25:28军事天地
中国外交部最新公开的解密档案显示,中共建政初期,毛泽东再三强调:中国的援阿方针应该是“大力的无偿的援助”。在自身经济还不富裕的情况下,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鼎力相助,直到今天还让人们久久回味和思索。
毛泽东1956年9月在北京接见首任埃及驻华大使拉加布时,承诺中国将向埃及提供两[
阅读全文]
美国核钻地弹计划的来龙去脉
作者:刘华秋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7-10-13
[编者按]本刊上期《美国核武器走向“先发制人”》一文涉及到美国发展坚实型核钻地弹(RobustNuclearEarthPenetrator,RNEPs)的问题,有读者希望了解更多的情况。编辑部特约稿进一步深入谈谈——
2005年10月25日,美参议院能源与水利拨款小组委员会主席多梅尼希宣布,参议院负责能源拨款的议员们[
阅读全文]
美国会报告:乐见台湾限制研发“雄风-2E”
作者:佚名来源:星岛环球发布时间:2008-05-04
【星岛网讯】美国国会研究处日前公布的报告指出,马英九上任后,可能限制台湾正在研发的对地攻击巡航导弹“雄风-2E”,这将是美国乐于见到的发展。
台湾研制的“雄风-2E”巡航导弹由于射程达到一千公里以上,被认为是对中国大陆的挑衅。美国方面一直表示严重关切台军[
阅读全文]
![](http://121.img.pp.sohu.com/images/2008/5/4/18/2/11a52a02155.jpg><br><br><br>八国联军入侵期间,澳大利亚联邦宣告成立,因此,中国之战是不仅是澳洲殖民军(作为英军一部分)的首次亚洲之战,更是澳大利亚联邦的首次海外军事行动。从这个意义上,八国联军或可说是九国联军。<br> <br><img src=http://121.img.pp.sohu.com/images/2008/5/4/18/2/11a52a02f95.jpg><br><br>“英国妈妈”紧急求援<br> <br>1899开始,义和团运动在中国风起云涌,迅速占据各国媒体的主要版面。但对于澳洲大陆的六个英属殖民地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即将水到渠成的联邦成立。<br><br>经过多年的政治角力后,1900年3月,澳洲各殖民地代表齐聚伦敦,进行联邦成立前的最后磋商,联邦宪法草案随即于7月份提交英国议会审核。<br><br>此时,北京形势迅速恶化,中外对立局面日趋严峻,大规模的流血冲突一触即发。6月4日,法国公使提出建议:“凡有舰队在中国沿海一带的各国公使,应立刻通电本国政府,要求下令给各国海军统帅,在北京被封锁而排外运动占上风的情况下,立刻采取必要的营救办法。”6月16日,为抢占军事先机,各国联军向大沽炮台中国守军发出最后通牒,次日凌晨,经过惨烈的战斗,大沽炮台失守。<br><br>作为列强中的带头阿哥,英国此时面临两难选择。远东局势糜烂如此,为维护英国利益和权威,其势不能不出兵;但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此时却无兵可调。英军的主力部队被牵制在南非,正在那里与荷兰人鏖战,史称“布尔战争”。布尔战争也吸引了澳洲人的注意力,澳洲各殖民地向南非投放了二千五百人的常规部队和三千五百人的民兵(Citizen’s Bushmen),来自南非的伤亡消息占据了各大报的版面。<br><br>作为最为成熟的殖民地之一,印度军队也已被大英帝国调往世界各地,以填补英军主力开赴南非后留下的防卫空虚。此时东亚告急,英国只能转向其它殖民地(或类殖民地)挖掘军事潜力,连刚刚组建不久的威海卫“华勇营”,也被征召前往京津地区参战(详见拙作《八国联军中的“华勇营”》,本刊2008年1月上),与香港军团、新加坡军团及若干印度军团一道,组成英军主力,参与八国联军攻打天津和北京的战斗。<br><br>澳大利亚,作为亚太地区的唯一“白肤色国家”,是大英帝国的真正子弟兵。英国政府征询了澳洲各殖民地的意向,各殖民地政府痛快地表示,只要“祖国召唤”,他们将立即派兵参战。 <br><br>组建水兵部队 <br><br>澳洲其实也已无兵可派:陆军主力已于1899年10月悉数开往南非,仓促之下,不可能再招募并训练一支足够的新军。唯一的办法,就是组建和动用水兵(Bluejackets)开赴中国。英国传统上本就重视使用既能提供运能、又能提供战斗力的水兵,经常动用他们参与陆上军事行动。1885年澳洲各殖民地的水兵就曾联合组建过“澳洲苏丹部队”(Australian Sudan force),崭露头角。<br><br>与组建陆军相比,建立一支赴华水兵部队,兵源更是有着相当基础。澳洲当时已经建立了几支初具规模的海军部队。<br><br>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爆发,英俄两国兵戎相见,澳洲各殖民地第一次感受到来自北方的威胁,担心俄国舰队会挥师南下。而英国皇家海军在澳洲的力量却十分薄弱,只有一艘小炮艇、一艘测量船和四只小船。<br><br>为了对抗俄国的威胁,英帝国于1859年开始组建皇家澳洲舰队,专司澳洲水域防卫。而有着“新金山”之称的维多利亚殖民地(Victoria,首府墨尔本),则开始自行组建海军,其从英国订购的维多利亚号(Victoria)轻巡洋舰,直到1865年都一直是澳洲本土海军的唯一军舰。<br><br>1860年代,随着英国军队逐渐撤离澳洲,建立并扩大澳洲本土军队便日益紧迫。1865年,《帝国殖民地海防法案》(Imperial Colonial Naval Defence Act)要求各殖民地组建本土海军。在澳洲军事史上,这被视为本土海军走向“蓝海防御”(Blue Water Defence) 的肇始。除了维多利亚之外,另两个殖民地新南威尔士(New South Welsh,首府悉尼)、昆士兰(Queenland,首府布里斯班)也开始组建海军。这三支本土海军逐渐积累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军官。 <br><br>6月27日,大英帝国殖民部向南澳(South Australia,首府阿德雷得)殖民地总督发出紧急电报,并由其转给其它殖民地总督,希望能从澳洲紧急征调三艘可在中国的长江等水网地带行动的舰只。从澳洲征调只需三周,从其它地方调集则需六周。帝国政府希望从帝国直辖下的皇家海军澳洲舰队抽调两艘,从澳洲预备役舰队(Auxiliary Squadron)中抽调一艘,后者的经费由澳洲各殖民地与帝国政府共同分摊,根据法律规定,调动其军舰到澳洲之外区域,必须经过殖民地联合会议同意。<br><br>6月29日,维多利亚殖民地政府首先同意,并表示自己的二百人左右的部队可以在一周之内整装待发,且将自费承担这支部队的开支。随后,各殖民地政府纷纷表态支持。<br><br>最大的殖民地新南威尔士建议,各殖民地可自行武装一艘或多艘预备役舰只,开赴中国直接参战,但费用应由帝国政府承担。新南威尔士政府甚至希望承揽帝国军队在华行动的军粮供应,为此,新南威尔士总理还立即下到乡村进行粮食状况调查。但显然,与维多利亚殖民地自费承担军费的提议相比,新南威尔士的建议并没有吸引力。<br><br>几经周折,澳洲各殖民地与大英帝国政府最后确认,由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两个殖民地各组建一支水兵部队,由南澳殖民地提供一艘作战军舰,开赴中国直接参战。<br><br>7月11日,维多利亚部队组建完毕,成员多数为水手,平均年龄为三十五岁,四分之三的人已婚,这与开往南非的陆军部队平均仅二十二岁且多为未婚形成对比。维多利亚殖民地给予士兵的工资为7.6先令/天,远高于新南威尔士殖民地的5先令/天标准,凸显其拥有金矿的财大气粗。维多利亚部队甚至还给每人发了些卡其布料(Khaki),预备到香港后可以找到裁缝添置新军装。<br><br>维多利亚预备役海军<br><img src=http://121.img.pp.sohu.com/images/2008/5/4/18/2/11a52a0120c.jpg><br><br>新南威尔士部队也在7月底遴选完毕,除了水兵外,他们还从本为南非战场准备的一支陆军部队中抽调人员,加强了赴华部队的陆上攻击能力。这些陆军士兵虽然愿意到中国为国效力,但表示不想转入海军建制,而这又招来水兵们的愤怒,他们也表示不希望与陆军为伍。最后,这支小分队只好折衷命名为“新南威尔士海军陆战队轻步兵”,把陆海军特点都体现出来。<br><br>英帝国派遣了撒拉米斯号(SS Salamis)运兵船前来运送澳洲军团。7月30日,维多利亚部队在墨尔本举行盛大武装游行,在当地民众欢呼声中,誓师出发。<br><br>8月4日,撒拉米斯号到达悉尼,在当地也举行了音乐会等劳军欢送活动,随后,新南威尔士部队登船,两军会合。8月7日,撒拉米斯号在盛大的欢送仪式后离开悉尼港,灯塔给他们挂出信号:“一路平安”,他们则向灯塔回复旗号:“再见澳大利亚”。<br><br>澳洲部队从悉尼登船,此地现为悉尼歌剧院<br><img src=http://121.img.pp.sohu.com/images/2008/5/4/18/1/11a529ffe95.jpg><br><br><br>随后,撒拉米斯号停靠在杰克逊军港,次日起锚开赴中国。<br><br>8月10日,南澳殖民地所派的军舰护卫者号(Protector)也离开杰克逊军港。 <br><br>在香港更换装备 <br><br>撒拉米斯号载着新南威尔士部队和维多利亚部队,于8月16日穿越赤道,8月26日,终于到达香港,停靠在维多利亚码头。<br><br>此时,北京情况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八国联军于8月14日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离京城,整个华北一片混乱。<br><br>英国军队在华北主要依靠有色人种组成的雇佣军,只有从香港派出的皇家威尔士燧发枪兵(Royal Welsh Fusiliers)和皇家骑兵炮兵(Royal Horse Artillery)是白人部队,但香港总督急需这两支“子弟兵”尽快回防香港,应对可能出现的中国人的骚乱或暴动。在八国联军中,大多数国家动用的都是本土军队,因此,尽管缺乏实战经验,澳洲军队的“纯英国血统”还是令英国指挥官十分兴奋。将澳洲军队迅速替换到华北前线成为当务之急。<br><br>香港基地将澳洲军队的落后装备更换一新,甚至还给他们配备了最新的马克沁(MAXIM)点45机关枪。这些武器都属于临时“借用”,澳洲军队在执行完成任务后必须归还。<br> <br>配置给澳洲军队的马克沁点45机关枪<br><br><img src=http://121.img.pp.sohu.com/images/2008/5/4/18/1/11a529ff358.jpg><br><br>8月29日,英军司令部确定将澳洲军队由撒拉米斯号继续运送到天津,编入“中国野战军大英军团第一军”(First Brigade, British Contingent, China Field Force)。次日,新的武器装备陆续搬上撒拉米斯号。同一天,澳洲军队在码头上见到了庞大的德国远征军在瓦德西(Waldersee)带领下从欧洲远道赶来,德国人杀气腾腾的好战意识令澳洲军队感到震惊。<br><br>8月31日凌晨,撒拉米斯号驶离香港,沿福建海岸迤俪北上,第三天进入吴淞口。澳洲军队的主要军官们去拜会正在上海访问的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Admiral Seymour),并接获最新的命令:前往大沽担任警戒任务。这令澳洲军队很失望,不仅因为大沽港生活条件很恶劣,而且他们可能将无缘战斗。<br><br>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br><img src=http://121.img.pp.sohu.com/images/2008/5/4/18/1/11a529fe7e2.jpg><br><br>9月4日,驻扎在吴淞的英国海军克拉克舰长(Captain Clarke)给澳洲军队做了动员,他细致地警告澳洲人要注意:不可喝生水及小心所有蔬菜,中国卫生很差,容易得病。这位自诩为中国通的英国军官鼓励澳洲人说:“千万要记住,你们是为女王和国家在服务。虽然大家都叫你们‘澳洲军团’,这是个很好听的名称,但请记住,你们其实就是来自澳洲的英国军团。” <br><br>终于踏上了华北大地 <br><br>9月8日上午,澳洲军队抵达大沽口,加入了足有一百三十多艘船只的各国舰队的行列。他们并没有受到管理港口的联军军官的欢迎,因为多国军队的复杂调动,令港口管理十分艰难。<br><br>澳洲军团得到了新的命令:维多利亚部队驻守天津,新南威尔士部队则将继续进军北京。<br><br>9月15 日,澳洲军队终于踏上了华北大地。他们在日记中,对这片肥沃土地因战乱而荒草遍野大为感叹。从塘沽到天津的路上,凡是由俄国人占领的河东地区,几乎每个村庄都被毁灭、每间房屋都失去了屋顶,俄国人强拉中国苦力,却在他们完工后就地枪杀,或赶入河中淹死。而由日本、美国和英国联合占领的河西区域,房屋基本完好。澳洲随军记者韦尼(Wynne)记载道,中国人似乎并不为满地创痍而担心。<br><br>当天晚上宿营,澳洲军队遭到了中国蚊子和各种小昆虫的猛烈进攻。第二天下午一时,他们终于到达天津国际跑马场(Internatioanl Racecourse)的营地。<br><br>为他们张罗营地的是一位澳洲老乡奇亚夫上尉(Captain Keogh),他还为澳洲军队搞到了帐篷,令他们不必露宿。奇亚夫是昆士兰人,在报考新南威尔士征华部队时落选,索性就自费到了中国,得到英军驻天津司令坎贝尔(Campell)将军的赏识,成为其参谋,专门处理人事。奇亚夫此后还担任了警察长(Police Magistrate),下辖一百二十多名澳军、四十名德军以及一些印度和中国警察,每天要处理三四十个案子。因为在司令部工作的关系,他有机会参与了多次大的军事和警察行动。<br><br><br><br>(上帖者另附)<br><br>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r><br>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中国军民抗击英、法、德、俄、美、日、意、奥等国侵略军联合入侵的战争。 <br>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加紧侵华,而且不断策划瓜分中国。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中国北方兴起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1900年夏,京、津地区义和团的声势尤为浩大,引起列强恐惧。4月6日,英。法、德、美等国公使联合照会清政府,限令于短期内将义和团“剿除净灭”。5月底6月初,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八国又借口保护使馆和租界,陆续派军队进入北京、天津,各国军舰则集结于大沽口外,伺机进犯。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使得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集团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转变,企图“用拳灭洋”,以维护其统治地位。慈禧任命支持义和团的端王载漪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调董福祥部武卫后军入京,配合义和团行动。6月10日,驻天津租界的八国联军2000余人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率领下,分批乘火车向北京进犯,揭开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序幕。侵略军在廊坊(参见廊房之战)、落垡、杨村等地遭到义和团与清军的阻击围攻,死伤惨重,被迫败回天津。正当西摩联军受阻于廊坊地区时,17日,联军以水陆夹攻战术突袭天津大沽炮台。天津镇总兵罗荣光率部顽强抵御,因兵力薄弱,腹背受敌,炮台相继失守。21日,清政府正式向列强宣战。清军在直隶(约今河北)、京津地区共有兵力11.3万人。联军攻占大沽前,在天津租界有军队3000余人,在北京使馆区有军队和由教士、教民组成的义勇队600余人。攻占大沽后,联军不断增兵,最多时兵力达12.8万余人。列强为集中兵力对付北方的义和团和清军,并维护其在南方各省的利益,拉拢东南各省督抚实行所谓“互保”,从而使清政府的宣战谕旨在南方数省不能贯彻实施,分散了抗击侵略军的力量。在联军攻占大沽炮台的当日,天津军民开始向盘踞在紫竹林租界和老龙头车站的联军发起进攻。清军与义和团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但缺乏统一的作战计划,进攻多限于炮击和袭扰,以致失去有利战机。联军由于兵力有限,只得分区防守,以图自保。6月底7月初,双方都增兵天津,联军增至近万人,清军增至2.4万人,另有义和团数万人。7月5日,直隶总督裕禄决定对租界联军实施三面进攻,以浙江提督马玉昆部武卫左军和曹福田部义和团由北面进攻老龙头车站和租界;罗荣光部淮军、总兵何永盛部练军及张德成部义和团从西面进攻租界;直隶提督聂士成部武卫前军从南面进攻租界。经数日激战,清军、义和团虽取得一定战果,但均未攻占预定目标。9日,联军向租界西南发起反击,聂士成在八里台督战阵亡。联军乘势攻占南机器局,后又退回租界。12日,联军在大批援军抵达后由防御转入进攻,13日,一部攻至天津东北城下,14日,另一部由南门攻入城中,天津陷落。 <br> 天津失陷后,清政府一面令从天津撤离的部队在北仓、杨村等地设防,一面调派其他部队增强北京及附近地区的防御。京津间清军兵力不下10万人。联军占天津后,决定集中兵力先攻占北运河两岸各战略要点,最后夺取北京。8月4日,1.8万联军沿北运河两岸北犯。5日至12日,连占北仓、杨村、河西务、通州(今通县)等地。13日由通州出发,分路进攻北京。时守城清军有六七万人,但没有统一部署和指挥,外不设兵阻击,内不构筑工事,以致广渠门、东便门、东直门、安定门、朝阳门于14日相继失守,联军攻入城内。15日至16日,城内清军大部溃散,仅部分爱国官兵和义和团坚持作战。15日晨,慈禧携光绪帝出西华门、德胜门,逃往山西。17日,联军占领北京全城,杀烧抢掠,无所不为。在天津军民与联军激战时,清政府即开始谋求与列强议和。8月7日,以新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负责和议事宜。北京失陷后,27日又令庆亲王奕勖立即回京,与李鸿章会同办理和局。联军侵占北京后,为胁迫清政府无条件满足其侵略要求,又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四面出击,至1901年3月,先后侵占了南至正定,北至张家口,东至山海关,西至娘子关的大片中国领土。9月7日,清政府被迫同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及荷、比、西等11国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从此,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民族危机更加严重。<br> <br> <br>)
八国联军侵华:原来还有神秘的第九个国家
时间:2008-5-422:17:28
在悉尼的皇家澳大利亚海军戈登岛造船厂(TheRoyalAustralianNavy’sGardenIslandDockyard),正门处摆放着一尊古老的铜炮。这尊铜炮由西班牙人于1595年制造,并作为献给中国大皇帝的礼物,被不远万里地送到了北京。
澳大利亚,这个年轻的殖民地,在她成立联邦的元年(1901年),以大炮、刺刀和军舰为后盾,从中[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