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ews365.com.cn/ds/200811/W020081122440497818976.jpg><br><br><br><br> 1937年春天,李敏出生在陕北的保安县。当时毛泽东与贺子珍住在一间破旧的窑洞里,生孩子这天,贺子珍叫警卫员另找一间小房子。这间房连门也没有,贺子珍进去不一会儿,一个女婴就呱呱坠地了。贺子珍的战友邓颖超、康克清等人闻讯赶来道喜,她们问:“子珍生了吗?”毛泽东风趣地说:“生了,生了,生了个大鸡蛋。”<br><br> 刚出生的李敏又瘦又小,邓颖超见后,心生怜爱,说了一句“真是个小娇娇呀”。毛泽东听到,联想起《西京杂记》中的一句话,“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便给孩子取名“娇娇(音同姣)”。<br><br> 1937年底,贺子珍丢下才几个月大的女儿,选择出走。她原想到上海治病,但到达西安后,得知上海已在日军的猛攻之下沦陷,便改道苏联。不曾想这一去,造成了她与毛泽东的终身分离。<br><br> 李敏在延安的保育院长大,不到4岁,被送往莫斯科与母亲团聚。贺子珍离开延安时已经怀孕,在苏联生下了她和毛泽东的第六个孩子,是一个儿子。不幸的是,儿子长到10个月大,患肺炎死了。贺子珍的精神濒于崩溃,为了安慰她,毛泽东把娇娇送到苏联。在那里,李敏见到了她同父异母的两个哥哥毛岸英和毛岸青。一次,在伊万诺夫国际儿童院礼堂,当哥哥们指着墙上的毛泽东像告诉她,他们的父亲就是中国革命的领袖时,年幼的李敏一点也不相信,因为父亲在她的记忆里没有留下任何印象。1946年,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稼祥夫妇去苏联治伤,找到了生活凄苦的贺子珍、李敏和毛岸青,随即带他们回国,这时李敏已经9岁了。<br><br> 鲁豫:毛岸青告诉您说画像上的人是“我爸爸也是您爸爸”时,您还不知道呢。<br><br> 李敏:不知道。妈妈不允许我说自己姓毛,慢慢地我对爸爸就淡忘了。我哥(毛岸青)有一次问我画像上那人是谁?我说是中国领袖毛泽东。他问,他是我们什么人?我说,不知道。他说,他是我们的爸爸。我就笑他糊涂:领袖怎么能是爸爸呢?一直到1947年我回哈尔滨,人家跟我说了,我才相信我有爸爸。<br><br> 鲁豫:对于领袖毛泽东,您的感情是什么样的?<br><br> 李敏:尊敬。<br><br> 鲁豫:您知道他是自己的父亲以后呢?<br><br> 李敏:不太相信。<br><br> 鲁豫:没有问妈妈?<br><br> 李敏:她不吭气。我觉得她不说,可能说明就是了。<br><br> “田鸡就是田里的鸡”<br><br> 娇娇回国后,在哈尔滨住下。为了求证毛泽东到底是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只会说俄语的娇娇,用俄文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br><br> 毛主席:<br><br> 大家都说您是我的爸爸,我是您的亲生女儿。但是,我在苏联没见过您,也不清楚这回事。到底您是不是我的亲爸爸,我是不是您亲女儿?请赶快来信告诉我。<br><br> 娇娇(我的小名)<br><br> 毛泽东读完信后哈哈大笑,他用电报发来一封回信:<br><br> 娇娇:<br><br> 看到了你来信,很高兴。你是我的亲生女儿,我是你的亲生父亲。你一定长大长高了吧?爸爸想念你,也很喜欢你,希望你赶快回到爸爸身边来。<br><br> 毛泽东<br><br> 电报发出不久,毛泽东派警卫员专程到东北征求贺子珍的意见,想把娇娇带回自己身边。这时,随着工作的调动,贺子珍已经带着娇娇和毛岸青从哈尔滨搬到了沈阳,与他们住在一起的还有贺子珍的妹妹贺怡。1949年初夏,娇娇和毛岸青被后来担任苏联驻中国大使的尤金带到了北京。此时,中央的机关已经从西柏坡迁到了北京香山,毛泽东住在一个叫双清别墅的地方。就是在这里,12岁的娇娇第一次见到了父亲。<br><br> 鲁豫:妈妈一起去了吗?<br><br> 李敏:没有。我和二哥(毛岸青)一起去的。妈妈交代我们不要调皮,不要惹爸爸生气,要听话。 <br><br><br> 鲁豫:第一面肯定忘不了吧?<br><br> 李敏:对。我觉得他很高大、和善。他说,娇娇,你回来了。我就和哥哥一块叫他爸爸。一起吃午饭的时候,有一道菜我不知道是什么,就问他是什么菜。他说是田鸡。我问,什么是田鸡?他说,田里的鸡。他怕我不吃。<br><br> 鲁豫:那时候有没有陌生感?<br><br> 李敏:刚开始叫爸爸有一点儿拘束,因为我长这么大从没叫过爸爸,但还是叫了。我和二哥毛岸青都是第一次叫爸爸,都很拘谨。爸爸叫我们坐下聊天。<br><br> 鲁豫:您觉得生活中的爸爸跟在照片、画像上看到的一样吗?<br><br> 李敏:一模一样。<br><br> 江青保证对我好 <br><br> 在苏联,贺子珍一直让女儿跟着自己姓贺。到北京后,毛泽东开始考虑给贺娇娇改名。他没有让女儿姓毛,而是根据他与胡宗南回旋陕北时用的一个化名“李得胜 ”,让女儿姓李。同时,依照他少年时代万分崇拜的先哲孔丘之语“讷于言而敏于行”,给贺娇娇起名叫“李敏”。这个名字也包含了让她与妹妹李讷和继母江青保持和睦关系的期望。<br><br> 李敏回国时间不长,中国话听不太懂。毛泽东把女儿介绍给几位中央领导同志时,高兴地说:“洋宝贝来了,我有个外国女儿。喏,她就是。”毛泽东为了提高女儿的中文水平,督促她读四大名著。每次吃饭,经常会挑出一些诗词让孩子们背,还会考他们《红楼梦》里的章节。毛泽东还经常牵着李敏的手到香山公园散步,询问她在苏联的学习情况。父女俩的感情日渐加深。然而,她与江青的感情却无法一下子培养起来。江青1937年抵达延安,进中央党校学习,与毛泽东产生爱情。第二年冬天,24岁的江青和46岁的毛泽东结婚。 <br><br><br><img src=http://www.news365.com.cn/ds/200811/W020081122440520936902.jpg><br><br><br><br> 鲁豫:什么时候见到的江青?见到她觉得紧张吗?<br><br> 李敏:9月。我们是5月去的,当时她到苏联看病去了,还没回来。见到她的时候,我倒是不紧张,她挺热情的,还主动亲我。我觉得很别扭,因为我老觉得后妈会打我。<br><br> 鲁豫:你们互相之间怎么称呼?<br><br> 李敏:我不叫她,她叫我娇娇。几个月后,爸爸跟我谈了一次话,让我叫江青“妈妈”,说他保证她不会对我不好,说江青哭了,说她也保证对我好。爸爸和我谈完话以后,我才叫了。我从没主动到她屋子去过,都是她叫我去我才去。她只跟我谈过一次话,说她把我二哥赶走了,因为我二哥把她吓晕了。<br><br> 父母通过我互带东西 <br><br> 1949年建国前夕,贺子珍和妹妹贺怡带李敏来到天津,等候进京指令。贺怡是毛泽覃的夫人。北京来的人告诉她们,组织上不同意贺子珍进京,只许贺怡一个人带孩子过去。贺子珍只得随军南下,在时任上海防空司令的哥哥贺敏学那里住了下来。<br><br> 李敏回到了毛泽东身边,贺子珍不免心情忧郁,愈发想念长征时托付给老乡的儿子毛毛。贺怡开始在江西革命老区四处寻找,甚至希望通过找到毛毛,为贺子珍找到地位。不幸的是,在去江西泰和寻找毛毛的路上,贺怡遭遇车祸身亡。<br><br> 贺怡去世后的第二年,爆发了抗美援朝战争,毛岸英牺牲了。这两个人一直是毛泽东与贺子珍之间的重要纽带,他们的相继离去使贺子珍更深更远地退出了毛泽东的生活。1950年夏天,毛泽东给贺子珍写了一封信:“娇娇在我身边很好,我很喜欢她。望你保重身体,革命第一,身体第一,他人第一,顾全大局。”<br><br> 毛泽东相信贺子珍能够领会他的弦外之音。这是安慰,也是劝说;是解释,也是惆怅。1953年,毛泽东见了贺敏学,要他劝说贺子珍再婚。贺敏学对毛泽东的回答是:这是不可能的事情。<br><br> 贺子珍与毛泽东分手时只有27岁,但她仍以继母身份在苏联照顾着毛岸英、毛岸青兄弟。在严酷的苏德战争期间,她常常省下自己的口粮,接济两兄弟。然而,生活艰苦,儿子死了,女儿太小,丈夫再婚,俄语不好,种种压力使她的性情变得十分暴躁,甚至一度被人当成疯子关在精神病院里。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毛泽东在开幕式上的讲话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反复播放。已经17年没有听过毛泽东声音的贺子珍猛然从收音机里听到毛泽东的讲话,神经一下受了刺激,再次犯病。第二天早晨,嫂子李立英看到让她吃惊的一幕:贺子珍一夜未睡,还呆坐在那里听广播,而那个一直开着的收音机已经被烧坏。<br><br> 得知贺子珍病倒的消息后,60岁的毛泽东第一次在李敏面前落了泪。他提笔写了一封信,让女儿转达。在这封信的作用下,贺子珍在医院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病情很快得到控制和稳定。从此,李敏就成了父亲和母亲之间的信使。每次回上海,毛泽东都嘱咐她给妈妈捎东西。<br><br> 知道贺子珍的收音机烧坏了,毛泽东特意买了当时最好的熊猫牌收音机,还捎来1000元钱。虽然他一直劝贺子珍戒烟,但有一次外宾送他一条好烟,他抽了几支后,突然想到贺子珍,就把这条烟连同他抽过的那半包一块带给了贺子珍。贺子珍原本已经戒了烟,收到礼物后,又开始抽烟了。<br><br> 鲁豫:会跟爸爸聊起妈妈吗?他是怎么说您妈妈的?<br><br> 李敏:一般都是爸爸主动问,我很少自己提起。我知道他们离婚以后,这些话我就很少提,都是他问,我才讲。他说我妈妈比较倔,很耿直,有主见。<br><br> 鲁豫:您妈妈是个很坚强的女性吧?<br><br> 李敏:对。妈妈原想把我送到北京以后,再来北京看爸爸。但是组织有规定,他们不能见面,如果妈妈到北京和爸爸见了面,他们就要开除她党籍。她就决定以后不来了。<br><br> 鲁豫:他关心您妈妈的情况吗?<br><br> 李敏:每次我从妈妈那儿回来,他都要问妈妈的生活和身体情况。每次他都让我带东西去看妈妈。他也没多少钱,买的就是咸菜、臭豆腐之类。妈妈爱吃臭豆腐,爸爸就买臭豆腐,一罐罐让我带到上海。妈妈让我给爸爸带上海出的泰国菜,还有冬笋。他们两个通过我互相带东西。<br><br> 记者:他有没有给您讲过他们以前在一起时很难忘的故事?<br><br> 李敏:他讲他们两人感情很好,但后来慢慢有了芥蒂。妈妈到苏联看病,爸爸这时候对妈妈的感情还是比较深的,他承认自己有50%的错。<br><br> 鲁豫:那50%呢?<br><br> 李敏:过去都说我妈妈主要错嘛,我爸爸就承认有他50%的错。<br><br> 鲁豫:作为孩子,爸爸妈妈不能在一起,您是不是觉得很遗憾?<br><br> 李敏:我爸爸不是说错误是一半一半嘛,我能够体谅他为什么说他有一半的错。<br><br> 毛泽东对贺子珍并非绝情不顾。早在1938年贺子珍的父亲病逝之后,毛泽东将贺母接到延安,以免老太太孤单。此时,贺子珍已负气跑到苏联,老太太的生活便由毛泽东负担,直到她病逝。毛泽东在老太太的墓前立了一块石碑,胡宗南占领延安后,把坟刨了。延安收复后,毛泽东再次出钱,为老太太重修墓葬。20世纪 50年代常住在毛家的孩子,除了毛泽东亲生的毛岸青、李敏和李讷之外,还有毛泽民的儿子毛远新,以及江青姐姐的儿子王博文。 <br><br><br> 鲁豫:您比李讷大多少?<br><br> 李敏:3岁。<br><br> 鲁豫:您跟李讷之间有矛盾了怎么办?<br><br> 李敏:爸爸说我是姐姐,应该让着妹妹。李讷老认为是我夺掉了爸爸的感情。我从小没有跟着爸爸一块长大,爸爸对我好,怕我难过,对她可能会稍微疏远一点,李讷就受不了。<br><br> <br> 吃点黄油都要挨父亲说<br><br> 1958年的夏天,21岁的李敏被保送到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升入大学之后,李敏是以一个普通百姓家孩子的身份度过的,与她朝夕相处的同学竟然没人知道她的真实身份。三年困难时期,李敏和同学们一样住校,由于粮食供应不足,没少挨饿。后来由于体弱多病,父亲劝她暂时放弃学业,在家休养。1964 年,李敏到国防科工委任职实习参谋。毛泽东要求女儿夹着尾巴做人。在生活上,毛泽东除了跟史沫特莱学会了交际舞,基本属于“土包子”;舞跳得也不好,只会直上直下;在饮食习惯上,更是随心所欲,从不斤斤计较,完全不把营养学当成一件严肃的事情来看。对于孩子们的伙食,毛泽东的要求简单而明确:只要能吃饱就行。<br><br> 鲁豫:您父亲在生活中是什么样的?<br><br> 李敏:我经常看见他很累的样子,他总是在工作,开会、看文件,有时睡不着觉,就会找我们去。我们陪他聊天,分散他的注意力,这样他就能入睡了。<br><br> 鲁豫:你们的生活比一般老百姓的生活更好一些吧?<br><br> 李敏:和老百姓差不多,比工人农民好一些。<br><br> 鲁豫:当时你们上学、回家会有警卫员派车接送吧?<br><br> 敏:没有。我上学比较近,走着去,走着回。李讷住北京郊区,有车接她,因为太远了。我们有规定,路远的话可以用车,路近的不能用。还有发高烧到医院看病可以用车,如果只是一般的病,还得自己去。 <br><br> 鲁豫:学校同学知道您爸爸是谁吗?<br><br> 李敏:不知道。填表的时候,我们不写自己的父母,都写监护人。当时我填的监护人叫王鹤滨,是我爸爸的一个保健大夫,后来就写李银桥。<br><br> 鲁豫:爸爸会主动教您一些事吗?<br><br> 李敏: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次我们吃饭的伙食费超标了,他开过批评会。<br><br> 鲁豫:怎么叫超标了?<br><br> 李敏:平时早饭是稀饭、咸菜、馒头片。馒头不是圆的,是那种长条形的,切成片以后蒸出来吃,每天的早饭都是这样。后来印度尼西亚的苏加诺送了一桶咖啡,大师傅给我们改善伙食,煮了牛奶,弄了咖啡、面包、黄油,我们就吃了这个。这事被我爸爸知道了,召集我们开会,让大师傅报告每个月的伙食标准。他批评说不许我们这么吃,还是要吃中国饭,要喝稀饭,吃馒头片。他说馒头是中国的面包。<br><br> 鲁豫:当时是不是觉得爸爸太严厉了,喝点牛奶、吃点黄油都要批评?<br><br> 李敏:我还行,李讷小,她哭了。因为这也不是我们自己提出来的,所以她觉得委屈。我在苏联挨过饿,没有别的吃,就吃馒头喝稀饭,觉得也挺不错,所以没觉得什么。李讷哭了以后爸爸没说什么,江青也没吭气,江青的姐姐也没吭气。<br><br> 鲁豫: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您回到家里以后生活会不会好一点,有没有受到特殊的照顾?<br><br> 李敏:也好不了多少。原来我们在学校吃饭,和大家一样。我饭量小,所以还好。那时候给我的定量是一个月发粮票18斤,我吃不了多少。李讷饭量比我大,所以她不够。爸爸的肉票、油票都缺,管理员就找我们谈话,让我们回家吃饭。这样我们的肉票、粮票、油票就可以集中了以后给我爸爸。<br><br> 鲁豫:他的定量不比别人多吗?<br><br> 李敏:跟老百姓一样。 <br><br> 被迫搬出中南海 <br><br> 1959年8月,李敏在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读书期间,跟北京航空学院的高材生孔令华结婚了。孔令华是炮兵副司令孔从洲的儿子,也是李敏在八一学校时的同学,两人彼此了解,情投意合。这桩婚事得到了毛泽东的赞同。<br><br> 婚后,李敏和丈夫住在中南海。一年以后,李敏生了个男孩。毛泽东经常抱抱小外孙。江青却容不得这些,她对李敏一家冷漠、轻视,还常常寻衅滋事。李敏考虑再三,向爸爸提出搬出去住的打算。毛泽东听了颇有感触地说:“手心手背都是手上的肉。”<br><br> 李敏很快意识到这句话的意思:爸爸爱她,舍不得让她远离。她根据爸爸的意见与孔令华商量,先搬到中南海内较偏僻的一栋平房里住,自己动手做饭,还保持着和爸爸的来往。毛泽东有空就去看看李敏夫妇和小外孙,说说笑笑,。<br><br> 住了一段时间后,李敏和孔令华带着孩子搬出了中南海。自从搬出中南海,出入中南海的证件就被收回了。要进中南海得在门口先联系,通报后才能进入,有时候等了半天还进不去。1964年,李敏夫妇搬到了兵马司胡同的一所普通民居里,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民间生活。 <br><br> 鲁豫:您搬离中南海是在结婚之后吗?为什么让你们搬出去?<br><br> 李敏:我是结婚生了小孩以后搬出去的。让我们搬出去的原因很不好说。他们当时找我谈话让我搬,我说我还在上学,经济上也不独立。他们说就因为我什么都不会,所以才让我出去锻炼,就这么让我出去的。<br><br> 鲁豫:爸爸知道您要搬离中南海时说什么?<br><br> 李敏:走的时候我没跟他说,跟他说也没用。当时是我爱人跟我谈话,说组织上跟他谈过了,让他跟我说。我说应该把这个事情告诉爸爸,但是没人跟他说。虽然我还可以见到他,但是这事我自己不好提。<br><br> 鲁豫:这在我们外人看来是不太能理解,女儿如果有什么事情,肯定要跟爸爸说的。<br><br> 李敏:他不是一般的爸爸,好多事情都是组织直接找我,跟我谈话的。 <br><br> 鲁豫:搬出中南海以后,再进中南海里是不是也会要你们的证件?<br><br> 李敏:对,都要证件,每次回去都要事先请示。原来每次都能批准让我进去,“文化大革命”以后不行了。每次我先到值班室,值班室报告上级,上级决定让不让我进。至于他们报告谁,我就不知道了。警卫局的人跟我很熟,也认得我。有一次回去,他问我有什么事,我说没什么事,就是来看看我爸爸。他说现在不让进,主席不在家。所以我到了中南海门口,没进去就回家了。<br><br> 鲁豫:做毛泽东的女儿也挺难的。<br><br> 李敏:对。<br><br> 离开中南海之后,李敏从未主动和父亲谈起当初出走的原因。毛泽东有一次问起时,她只是简单地回应说,中南海的门槛太高了。“文革”开始后,许多当年与贺子珍一同闹革命的老同志遭受迫害,被强行疏散到边远地区。这时,一直无人提起的贺子珍突然也被人想了起来。据当时的中央警卫局负责人汪东兴回忆,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提出把贺子珍下放到大西北,自己又不愿意出面,就让汪东兴转报毛泽东。毛泽东知道后说,我不同意,这是谁出的主意?在毛泽东的干预下,贺子珍最终没有被下放。<br><br> 江青说我是“小保皇” <br><br> “文革”初期,李敏在国防科委院校局工作,孔令华在北京航空学院任助教。李敏读过父亲《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但对这场运动并不理解,她对“造反派”说:“人各有志,你们造反未必我也一定要造反。不造反就有罪,这是什么道理?”于是有人把矛头指向李敏,开她的批斗会,将她关押5个月之久。孔令华则被揭发“反对江青”,没多久,“挖出毛主席身边的‘定时炸弹’——孔令华”的标语口号就出现在很多传单小报上。孔令华被隔离审查,戴高帽游街。毛泽东的亲家孔从洲虽未被关押,从此却和被打倒的人排在一起挨批斗。<br><br> 鲁豫:“文革”开始以后,您和您爱人应该不会受冲击吧?<br><br> 李敏:还是有的,江青点我的名,要我交代问题。我爱人是被他们戴高帽游街。所以说我们还是受到了冲击。 <br><br> 鲁豫:毛泽东的孩子在那个时候遭到这样的对待,那您不跟父亲去反映吗?<br><br> 李敏:1966年的时候,我回去看父亲。江青说,“小保皇”回来了。我跟爸爸说,江青说我是“小保皇”,是回来摸底的。爸爸说,你告诉江青,你就是个“小保皇”,你就是回来摸底的!他当时说这话的时候很愤怒,不高兴。看到爸爸生气,我什么也没说,我知道他们两个有矛盾了。<br><br> 李敏在“文革”中很难见到父亲,有时只能以电话联络。那时,中南海尽管近在咫尺,李敏却觉得它远在天涯。1974年,李敏夫妇对“批林批孔批周公”的运动有了看法,认为江青有野心。他们搜集江青的言行作了分析,准备了一份材料,想直接向父亲汇报。但是在中南海门前,卫兵怎么也不让他们进去,急得李敏大喊:“你们不让我们见爸爸,我爸爸知道了也决不会赞成你们这样做。你们这样做是封锁主席,为的是干见不得人的事情。”两人见不到毛泽东,精心准备的材料最终未能送上,只得失望地回到家里,李敏大哭了一场。贺子珍听到女儿李敏要见毛泽东受阻的消息,气得也放声大哭。<br><br> 难见父亲一面 <br><br> 从毛泽东患病到去世,李敏总共见过毛泽东三面。第一次是在陈毅去世那年,毛泽东出席了陈毅的追悼会,李敏去看他,他拉住女儿的手说:“娇娇,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你要常来看我啊。”李敏不便向他诉苦,只是含泪点点头。 <br><br> 第二次是她在孔令华所在部队的驻地接到毛远新打来的长途电话,说毛泽东病重,让李敏去看他。等女儿赶回来去见爸爸时,江青只许她看一眼就走,说:“主席抢救过来了,好多了,你走吧。”李敏不肯走,说:“这个时候我要守候在爸爸身旁。”<br><br> “你待在这里,主席出了问题,你负得起责任吗?”江青的话又冷又硬,“你要这样,以后再也不让你来看了。”<br><br> 李敏仍然不肯走,气极了:“我看爸爸还要你让吗?”正守候在那里的汪东兴和华国锋,看看两个人僵持不下,只得过来动员李敏,让她走了。从此以后李敏再也听不到爸爸的消息。她曾到中南海的门口去过一次,请求见面,没有获准。<br><br> 李敏第三次见到父亲,是在毛泽东逝世前几天。她看到了中央文件里谈到毛泽东病情以后,不顾一切立刻冲到中南海门口,要求见面。见到父亲时,毛泽东仰卧在床上,形容憔悴,声音微弱,神智却十分清醒。他拉住了李敏的手说:“娇娇你来看我了?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李敏无言以对,她知道,爸爸的心正像妈妈所说的,是很孤独、很寂寞的,他希望得到爱,享受和普通人一样的天伦之乐。 <br><br><br><img src=http://www.news365.com.cn/ds/200811/W020081122440521259633.jpg><br><br><br><br><br>)
李敏4岁被送往苏联与母亲贺子珍生活。12岁回国,在父亲身边生活了15年。李敏如今在北京一个军队大院的老式单元楼里安度晚年,她肾有毛病,衣着打扮还保持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风格。家里没有摆太多父亲的照片和画像,只有一个小小的毛泽东头像摆在床头。
画上领袖竟是亲生父亲
毛泽东一生有过10个孩子。与杨开慧生下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三兄弟。[
阅读全文]
![](http://postimg1.mop.com/200609/05/51/271651/20061112200546286.JPG)
邓丽君是一个极其成功的间谍,她伪装得极像一个歌星,而且出了那么多的好歌,以至于没有人会把她与间谍联系起来,直到她死,台湾军方在她的遗体上披上所谓的台湾“国旗”,李登辉亲自为她遗体佩带了勋章,我们才知道了她的真实身份。但为时已晚,不知道,她在大陆演出之际,为台湾军方搜集了多少大陆的机密情报。可能大陆一直都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保存的十分[
阅读全文]
毛泽东(1893~1976)创作的诗词数量很少,活了83年,总共约留下了不到100首诗。
于是,网上有人议论说:毛泽东一生才写了七八十首诗词,能算做诗人吗?
笔者拟从两个方面来讨论。
一:
写诗的人具备什么资格才能戴上诗人的桂冠呢?答案是:高超的诗词造诣和丰富的创作数量。造诣大多体现在诗词的独特风格和知名度上:造诣高则能标新立异,形成自己的[
阅读全文]
蒋介石习武出身,舞文弄墨非其所长,平生诗作存世不过十余首。
1908年,蒋介石获清廷公派去日本留学,就读于日本士官预备学校——振武学校。不久,就由他的浙江同乡陈其美介绍加入了同盟会。蒋介石对帝国主义列强尤其是俄国和日本的侵华野心有清醒的认识。1909年,他有一首小诗《述志》,述说一个热血青年的报国之志:
腾腾杀气满全球,
力不如人万事[
阅读全文]
毛泽东(1893~1976)创作的诗词数量很少,活了83年,总共约留下了不到100首诗。
于是,网上有人议论说:毛泽东一生才写了七八十首诗词,能算做诗人吗?
笔者拟从两个方面来讨论。
一:
写诗的人具备什么资格才能戴上诗人的桂冠呢?答案是:高超的诗词造诣和丰富的创作数量。造诣大多体现在诗词的独特风格和知名度上:造诣高则能标新立异,形成自己的[
阅读全文]
![](http://www.yongzhou.gov.cn/Article/UploadFiles/200712/2007121311337765.jpg)
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通过了恢复邓小平职务的决定。8月12日,在党的十一届一中全会上,罗瑞卿被任命为中央军委秘书长。
作为军委主席邓小平的助手,用罗瑞卿自己的话说,“我要把72岁当成27岁一样工作”。面对案头上堆积如山的文件,他每天工作达十几个小时,常常是五六个小时不挪一个地方。然而,尚未恢复的身体是难以适应如此超负荷工作[
阅读全文]
一.没导弹的追有导弹的
六十年代的国土防空作战,可说精彩纷呈,我国航空兵部队在装备的限界内,充分发挥中国人善于出奇制胜的特点,颇有些类似撒豆成兵的奇特战例。
先说一个歼击机空战的故事。
1958年,大陆空军入闽(以前在福建没有航空兵部队),双方在空中大打一场,互有胜负。到六十年代初,美国人向国军空军提供了空战“杀手锏”,响尾蛇空[
阅读全文]
1949年初,国共谈判时,毛泽东为新华社连续写了六篇评论。《毛泽东选集》收入了五篇,在《评战犯求和》的题解中说:“这是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揭露国民党利用和平谈判来保存反革命实力的一系列评论的第一篇。其他的评论是:《四分五裂的反动派为什么还要“空喊和平”》、《国民党反动派由“呼吁和平”变为呼吁战争》、《评国民党对战争责任问题的几个答案》、《[
阅读全文]
抗战期间,国共合作,中共代表团的军事组常到国民党的军训班中去讲课,宣传游击战争。周恩来与国民党的军事将领交往较多。白崇禧很佩服周恩来的恢宏气魄、渊博学识、军事才略和政治工作经验。而周恩来也很欣赏白崇禧的主战立场和指挥才能。
1938年3月上旬,白崇禧到徐州协助李宗仁指挥作战之前,专请周恩来、叶剑英商谈津浦战场的作战方针。周恩来建[
阅读全文]
1949年10月,新中国建国后,毛泽东与蒋介石这两位对中国现代史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就再也没有见面。
但这并不等于说两人之间再没有任何接触,而是以“特殊方式”进行“对话”——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国共两党曾秘密接触。美国中情局(CIA)不久前的解密文件也证实了这段史实。
【新加坡记者担任国共“密使”】
毛泽东与蒋介石虽然“隔海相望”[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