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密 - 1965年国共秘谈 蒋介石接受统一的六项条件
(2008-11-13 16:02:25)
下一个
1949年10月,新中国建国后,毛泽东与蒋介石这两位对中国现代史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就再也没有见面。
但这并不等于说两人之间再没有任何接触,而是以“特殊方式”进行“对话”——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国共两党曾秘密接触。美国中情局(CIA)不久前的解密文件也证实了这段史实。
【新加坡记者担任国共“密使”】
毛泽东与蒋介石虽然“隔海相望”,但两人都不希望出现“两个中国”的局面。蒋介石败退台湾后,毛泽东在国际上公开了他关于支持蒋介石当台湾总统的意见,希望以此换来与蒋介石的沟通,试探和国民党当局接触。而蒋介石此时也有与中共领导人接触的想法。
据《内蒙古党史》记载,上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国共双方都试图寻找一个能够实现沟通的中间人。这个人后来被找到了,他就是新加坡《南洋商报》特派记者曹聚仁。据该书描述,曹聚仁是个有一定政治活动能力的文化人,过去与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上层人物都有密切接触,国共两党都把他视为上宾,他本人对国共两党也表现出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正是因为这个关系,他在中共解放大陆时,没有留在大陆为新中国政权工作,也没有跑到台湾去工作,而是跑到了香港——他想做一个“不在此山中”的观察者。
蒋介石命令长子蒋经国于50年代中期两次找到曹聚仁。其中,一次是蒋经国秘密派一艘小型军舰,到香港把曹聚仁接到台湾,与其密谈如何由曹聚仁出面建立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沟通渠道;另一次是蒋经国亲自到香港找曹聚仁,与他再次商谈如何与共产党沟通的问题。曹聚仁答应接受蒋介石的委托后,蒋介石就把曹聚仁请去了台北。
大陆方面,曹聚仁于1956年7月到北京采访,受到了绝非记者所能享受到的待遇。据中央文献研究室所编的《周恩来年谱》,经由1956年7 月1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的讨论,当年7月13日、16日和19日,周恩来三次接见曹聚仁,“先后由邵力子、张治中、屈武、陈毅等陪同”。
而在第二次接见中,周恩来说:“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过两次,第一次合作有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成功,第二次合作有抗日战争的胜利,这都是事实。为什么不可以第三次合作呢?”于是,8月14日,“国共可以第三次合作”的重要信息,便首度由曹聚仁所供职《南洋商报》向外发布出去。回到香港后,曹聚仁立即将他在大陆和中共领导人接触的详细情况转告了台湾方面。1956年之行,拉开了曹聚仁近十年两岸“密使”工作的序幕。
【中共开出合作条件:台湾政权仍归蒋介石】
据历史学者范小方及毛磊所著的《国共谈判史纲》记载,在曹聚仁担任两岸“密使”的同时,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委员章士钊(他是1949年参加过北平(即现在的北京)和谈的南京政府代表团代表)也为国共接触而奔波。
在此之前,章士钊曾带着中共领导人给蒋介石的信来到香港,会见了国民党驻香港负责文宣工作、主持《香港时报》的许孝炎。
章士钊的斡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57年4月,许效炎从香港入境,经广州乘火车抵北京。第三天,周恩来在北京会见了蒋介石派出的的特使宋宜山(也是蒋的学生)。不久, 在周恩来安排下,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与宋宜山商谈,就第三次国共合作协商。李维汉提出中共关于合作的四条具体条件:
(1)两党可以通过对等谈判,实现和平统一;
(2)台湾可以作为中央政府统辖下的自治区,享有高度自治;
(3)台湾地区的政权仍归蒋介石领导,中共不派人参与,而国民党可派人到北京参加中央政权的领导;
(4)美国军事力量撤离台湾海峡。
宋宜山回到香港后,蒋介石并没让他回台湾当面汇报,而是让他先写一书面报告。宋宜山即写了一篇1.5万字的报告,交由许孝炎转给蒋介石。由于宋宜山的报告对共产党和大陆的成就赞扬过多,蒋介石看后大为不悦,认为宋宜山被赤化了。再加上大陆此时已开始了反右斗争,使蒋介石认为国共谈判的时机并不成熟,从而中止了国共间进一步的接触。
【蒋介石向美国表态“宁为玉碎”】
另一边厢,曹聚仁也在国共两党之间奔波。
据CIA的情报称,1957年2月,国民党的叛将张治中写信给台湾的军事统帅陈诚,表示希望国共和解之意,但没有提出具体的建议。过了一个月,曹聚仁写信给蒋经国,提出六点和谈建议。
同年9月间,曹聚仁又分别写信给蒋经国、黄少谷(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和俞大维(时任国防部长),重提国共和谈建议。蒋经国把曹聚仁的信拿给美国官员看,并强调蒋介石永远不会与中共谈判的,还说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1958年8月23日,海峡两岸发生著名的“金门炮战”事件,曹聚仁来京的次数也就更多了。据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传 1949~1976》所述,1958年10月13日,即作出炮击金门的决定五十天后,在周恩来、李济深、张治中、程潜、章士钊的陪同下,毛泽东告诉曹聚仁:“只要蒋氏父子能抵制美国,我们可以和他合作。”毛泽东在此次接见中的谈话后来被周恩来概括为“一纲四目”,并于1963年初通过张治中致陈诚的信转达给蒋介石。
同年10月,章士钊也写信给国民党的元老吴忠信,要吴忠信转告蒋介石——有一天美国会出卖蒋介石的,因为他看到“华沙会谈”的密件,美方已向中共建议以金门马祖交换中共放弃对台湾的主权主张。CIA的揭秘文件称,这封信受到了蒋介石的重视。
到了1960年元月,国民党的降将傅作义写信给陈诚夫人谭祥的妹妹,要求她转告陈诚反对美国的“两个中国”阴谋,以及中共绝不放弃台湾的坚定立场。次年7月,曹聚仁又写信给蒋经国,告知中共有意以厦门和金门为国共之间的缓冲地带,并辟金、厦为自由港;1962年3月,曹再次写信给蒋经国,重提了这项提议。但蒋经国却把信件拿给白宫看了,并表示将不予理会。
台湾方面对国共再次谈判采取了一种既不让曹聚仁撒手,又不具体表态的态度,这样一拖就是几年。
【蒋介石心存疑虑 国共和谈夭折】
到了1965年夏,当国民党二号人物李宗仁回到大陆,受到北京方面热烈欢迎。
为此,蒋介石父子也展开了行动——经常来往于香港和台北负责联络工作的王君通知曹聚仁,蒋经国在近期将亲临香港,接他到台湾商量要事。
《国共谈判史纲》称,在与蒋经国的会谈中,曹聚仁介绍了中共方面的条件,然后逐条讨论,商谈,蒋氏父子也不断提出自己的意见。经过几次讨论,很快达成六项条件,其主要内容为:(一)蒋介石携旧部回到大陆,可以定居在浙江省以外的任何一个省区,仍任国民党总裁。北京建议拨出江西庐山地区为蒋介石居住与办公的汤沐邑;(二)蒋经国任台湾省长,台湾除交出外交与军事外,北京只坚持农业方面必须耕者有其田;(三)台湾不得接受美国任何军事与经济援助。财政上有困难,由北京按美国支持数额照拨补助;(四)台湾海空军并入北京控制。陆军缩编为四个师,其中一个师驻厦门和金门地区,三个师驻台湾;(五) 厦门和金门合并为一个自由市,作为北京与台北之间的缓冲与联络地区。该市市长由驻军师长兼任。此师长由台北征求北京同意后任命,其资格应为陆军中将,政治上为北京所接受;(六)台湾现任文武百官官阶和待遇照旧不变。人民生活保证只可提高,不准降低。
曹聚仁与蒋氏父子在日月潭谈妥了这六项条件后,立即返回香港,将谈判情况及六项条件报告给了中共。但美国则因为怀疑这六点建议是中共起草的,因此向台湾方面施压。
1965年10月间,河南籍的立委唐嗣尧曾在台湾立法院提出书面质询,呼吁国共再度合作,使蒋介石大怒,质询被收回销毁,而唐嗣尧也遭到了开除党籍的处分。
但让蒋介石产生更大疑虑的因素是,1966年,大陆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一运动的风浪也波及到台湾,蒋介石对国共重开谈判产生了疑虑,从而改变了主意。至此,国共两党重开谈判再度搁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