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侯博客专栏

杨建侯艺术生涯简介,创作作品展示等...
博文
(2004-03-21 22:35:16)
《杨建侯素描选》1985年12月第一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画集选刊四十余幅素描作品目录《兰考老农》1《傣族姑娘》2《松群》3《桂林农景》4《苗村小景》5《傣寨林荫》6《鼋头渚》7《太湖一角》8《水乡秋影》9《捣衣声声》10《亚热带丛林》11《倦飞知还》12《老树》13《渔村一角》I4《孟仑村寨》15《阿克村寨》16《兴坪渡口》17《榕树参天》18《兴坪》19《刘三姐抛球处》20[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4-03-21 22:33:16)

《北塘文史资料》第一辑 1989年 特写《著名画家杨建侯》杨逸良 沈再江;P144 ○《著名画家杨建侯》杨逸良 沈再江   扬建侯,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用名赞楠、白浪,号荷叶村人,江苏省无锡市人,1910年生于造船木工家庭。杨建侯教授有一方印章:“家在江南荷叶村”,“荷叶村”就是杨教授的出生地,它位于无锡北塘区域,古运河从侧旁绕过,村子四面[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4-03-21 22:32:31)

《今日金陵书画家》1979年南京军区出版(对台宣传) 简介介绍(杨建侯); 刊画《素梅》(戊午夏七月)、《柏鹿》(己未); 刊照《杨建侯(右)与钱松岩在一起》 杨建侯,江苏无锡人,一九一0年4。早年毕业於中央大学艺术系,为当代艺术大师徐悲鸿入室弟子。他从事高等美术教育四十余年,现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是有影辔的画家、美术教育家。他[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花鸟画创作谈》 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编1992年出版P304 特写《弱竿擎雨重 劲叶带风斜-杨建侯墨竹艺抉微》徐培晨 全文已录入《杨建侯教授纪念文扎拾遗》—一—26 26 《弱竿擎雨重 劲叶带风斜 杨建侯墨竹艺抉微》 徐培晨     摘自《花鸟画创作谈》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编1992年出版   风雨雷霆并至交发,弱竿劲叶摇曳颤挚,只觉得枝在晃,叶在抖、竿[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4-03-21 22:30:52)

《中国现代书画篆刻家名鉴》(日本出)P200 入典列名介绍(日文) 《写意花鸟画法》杨建侯著于1978年1982年第一版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张纫慈 写意花鸟画法 杨建侯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上海长乐路472弄23号) 责任编辑张韧慈 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发行上海市印刷三厂印刷 前言 写意花鸟画是在工笔花鸟画的基础上,经过无数画家的长期创作实践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中国艺术家辞典》(现代第五分册)1981P427-P428 入典 列名介绍 【杨建侯】著名美术家。曾用名剑侯、仲敏、赞楠、白浪。江苏省无锡人。一九一0年六月十九日生。六岁人无锡第三师范附属小学,爱好美术。一九二九年参加无锡学会,编印会刊,并组织国乐队、凉爽艺社,曾在无锡公园举行凉爽艺社绘画展览。一九三0年入南京中央大学,师事徐悲鸿。一九三一年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鼓楼文史》(第五辑)1993-12鼓楼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刊画《梅花香自苦寒来》(新四军纪念馆成立之庆)乙丑春月1985P2 特写《记著名画家、教育家杨建侯教授》孙元亮P11-17; 特写《记杨建侯教授》苏茂邦P18-19; 记著名画家、教育家杨建侯教授 孙元亮 十年浩劫中。我有幸投师著名画家、教育家、南师大教授杨建侯门下。由于我们两家相距不过百米,我经常去[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4-03-21 22:28:13)

《中国文学》(法文版)1983-4期中国文学期刊P40-44 刊照《杨老在作画》照片; 特写《简介》; 刊画素描二幅; 刊画《柏鹿图》已未1979; 刊画《群雁来归》1950; 刊画《梅花》戊午夏七月1978; 刊画《蝉声》庚申夏月1980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4-03-21 22:26:59)

《太湖》1991-5无锡文联《太湖》杂志社P37-40 特写《艺高德重的杨建侯》陈永昌 艺高德重的杨建侯 陈永昌 一、少年心事 在无锡北门外,有一四面环水、状似荷叶的村庄,名曰“荷叶村”.村民们世代以制造农船为业,徐悲鸿的得意高足,著名画家、教育家杨建侯教授就出生在这里。 杨建侯生于1910年6月.作为长子,父亲一心一意要让他“于承父业”,所以很小就带他[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江苏画刊》1984-5江苏美术出版社P26-29 刊画《群雁来归》; 特写“《群雁来归》图赏析”喻继高 《群雁来归》图赏析 喻继高 《群雁来归》图是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杨建候教授的一幅丈二的巨作,画了一百只鸿雁,在瑞雪纷飞的天际,啼鸣归来,其势如山洪倾泻,气势磅礴,有着象征主义的寓意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说,杨老的这幅杰作与历代名家相并而为我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
[2]
[3]
[4]
[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