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一辈子“是土插队时的豪言壮语。人人都得表态的。
记得当年一位为我们做饭的老农问我,要不要在那呆下去。实际上是问我要不要在那里找对象。那时我还太小(16岁),听不懂。就照本宣科的背了一大通“扎根“”落户“的官话。老农也没听懂。
洋插队一开始,并没有打算留下来。
结果,土插队的誓言,在洋插队时兑现了。我“扎根“”落户“在美国了。[
阅读全文]
我一直想相信,文革再也不会发生了。因为人们经历了那惨烈的十年,不会允许它在发生了。
现在我犹豫了,不再那样的自信了。
看看文学城里的愤青们,谁又能保证文革再也不会发生呢。
不管把文革的帐算到“四人帮”头上,还是算到“伟大光荣”的.......头上,文革的产生还是有它的土壤的。不然的话,怎么回一呼即起呢。[
阅读全文]
贺梅父母打盈了官司,把贺梅要回来了。
华夏文摘上的口水仗也开始了。
文学城转载了潇湘晨报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贺胜意的大女儿贺合群说,这么多年来,年迈的父母亲一天都没放弃过要回孙女的想法,时不时要骂几句:“美国佬不要脸,人家的崽也要,又不是一个用的家伙,你要就拿走算了。”
这话讲得就过分了。在美国有儿女的中国人多了,被人家“抢”[
阅读全文]
每日里孜孜不倦读博(博客的博,不是博士的博),还真挺忙的。博客为才子们提供了发挥才气的舞台,也为“爱”读书,但是舍不得买书的人,提供了免费阅览室。咱们各得其所。
我还multitasking.同时追踪多个小说连载。想不到,网上有这么多才气横溢的作家。没有博客,这些人才不就都埋没了嘛。听起来好像-如过没有社会主义就怎么怎么样了。
我没有天分。而且,[
阅读全文]
萨达姆死了。他被处以绞刑。
晚上有个新年聚会。回到家,打开计算机,萨达姆死了的消息上了雅虎的头条。赶忙打开电视机,cnn正播着呐。
一位讲着纯粹美国英语的伊拉克裔人说,他很那忘记在他六岁时在电视上看到的,对十二的伊拉克人处以绞刑的画面。这种感觉很难用语言来表达。
想想,这场面对我来讲也不陌生。镇反时还没有我,反右事我还不懂事。但是[
阅读全文]
博客为每个人都提供了一个平台,用以抒发个人的情怀,感想,或展示才艺。一天上班辛苦之后,浏览一下网友的博客,或发表一篇自己的博客。就像古人,写诗作画一样,自我陶醉。
可是有那么一些人,无聊之极,到处涂鸦谩骂,生怕天下太平。要知道,你不尊重别人,其实也是不尊重自己。
我喜欢世界风情,那里的旅友从不谩骂,也不抬杠。[
阅读全文]
洋插队多年,不知什么是“主流社会“。
按中文报纸和电视的观点,当大官,发大财,就进入美国“主流社会“了。我想,那是把“主”和“上”能混了。当大官,发大财,进入的是美国“上流社会“。
“主流“,“主流“,主要的潮流。“上流社会“人不可多,中流才是“主流“。这“主流“,要朝九暮五,一个房子,两辆车。喝啤酒,看球,剪草,栽花。想象都累[
阅读全文]
在美国,女士优先。先进电梯,也先出电梯,至少在我们公司是这样。一位男经理会让女员工先走。CEO也不例外。我也习以为常。大模大样的在前面走。
前几天公司里庆祝十周年(两公司合并十周年),CEO和上层领导为员工递蛋糕。走来走去把蛋糕送到前来取蛋糕的员工手里。要知道,我们公司也是一万几千人的公司呢。当时想,这要是在国内会怎么办?CEO一定是坐在台上[
阅读全文]
人云,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我言,行万里路读几卷书。
现在,网上的小说还看得下去,铅印的书报读不下去了。旅游是我和我家LD的共同爱好。只可惜,还得上班挣面包。就盼着退休了。退休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开车跨越美国。
这些年也走过不少地方。我们常常是在大路上开着开着,看到一个路标,或是地名标志,一声-下去看看,就一路开过去了。这一去,肯定有惊喜[
阅读全文]
一位友人一年多以前因急病过世了。前不久,见到她以前的先生,已经又结婚了。我很吃惊。倒不是认为她以前的先生不可以再婚,只是觉得太快了。你要是见过她以前的先生,你也会吃惊的。她家的是她做主。他老实,少言。
其实我对她的了解不多,大部分来自她的葬礼。她以前的先生情深意长的介绍了她的一生。她是69届初中毕业生,在云南兵团呆了很多年。她们家能[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