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防空牢不可破?美国人是畏惧中国的人民战争传统
2007年10月04日马鼎盛
近日,美军驻日司令赖特宣称中国的防空战力大幅上升,已经达到「牢不可破」的地步。当对手夸奖你的时候,无非是骄兵之计,顺手为自己扩展军力作宣传。
美国人列举近十几年中国防空力量高速发展,如第三代战机从无到有,稳步扩大到四、五百架的可观水平,而且还不断增产,并试制新[
阅读全文]
,有6台计算机控制它的行驶和自我导航。 <br><br> 诞生至今,TerraMax不断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几天前,它又通过奥什科什公司一项测试:独自驶经一段尘土飞扬的路线,在一个十字路口停下,等待信号灯变换后继续上路。 <br><br> 如此优异表现,令美联社记者迪尼什·拉姆德乐观预测:一旦五角大楼下令,类似TerraMax的军车将出现在战场,从而节省人力,降低伤亡。 <br><br> 奥什科什公司发言人华金·萨拉斯说,眼下在伊拉克,80名士兵和40辆卡车组成一支美军车队。若无人车技术得以应用,相同规模的车队大约只需10名士兵。 <br><br> 美联社报道,美国国会已要求,2015年前,无人驾驶军车取代三分之一现有军车,执行如查看地形、排雷、侦察敌情等任务。 <br><br> 萨拉斯本人曾在美国海军服役8年。他说:“你能减少战场上遭受的炮火威胁……这真是一项惊人技术。” <br><br> “遵守”交规 <br><br> 几天前的一个下午,TerraMax研制者、奥什科什公司首席工程师约翰·贝克向TerraMax车载电脑输入一套新程序。显示屏上顿时出现程序为车预设的路线,车周围360度视野尽收眼底,障碍物均显现为模糊的红色曲线。 <br><br> 美联社记者拉姆德描述道,这一橙绿色的“怪物”以16公里预设时速行进一段距离后,在指定地点戛然而止。接着,车上的激光装置、高科技摄像头、全球定位系统一齐启动,在确定前路畅通无阻后,车子左转继续前行。 <br><br> 值得一提的是,TerraMax颇“遵守”交通规则。自行驶离停车点时,它还成功避开同一场地内有人驾驶的车辆。以至一名路人误以为车上有人。 <br><br> TerraMax也可以人工驾驶。按下操作台上“自动驾驶”按钮,即可完成工作状态转换。 <br><br> 竞赛促技术 <br><br> 尽管距TerraMax真正开进战场尚有时日,但不少人对其技术发展速度保持乐观。 <br><br> TerraMax11月将出征美国2007年城区无人车大赛。届时参赛“选手”不仅只有卡车,还有轿车、皮卡和多功能型运动车(SUV)等。 <br><br> 这一比赛获五角大楼高级研究计划局支持,始于2003年。它要求参赛车辆在城区内完全自动行驶、自主导航、越过障碍并遵守交通规则,胜出者可获得200万美元奖金。奥什科什公司、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一直是3支主要竞争团队。今年,麻省理工学院团队、康奈尔大学团队、福特汽车公司团队等也在参赛者之列。 <br><br> 专家认为,此类竞赛促使美国无人驾驶汽车技术迅猛发展。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塞巴斯蒂安·特龙说:“ 我们所想的不仅是赢得比赛,更是如何制造出安全的汽车……这项(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将有不少其他用途。” <br><br> 萨拉斯则说:“不过两三年时间……这项技术已发展到我们难以置信的地步。”(邵馨莲)<br><br><img src=http://www.sinaimg.cn/jc/p/2007-10-04/U2143P27T1D466663F3DT20071004110416.jpg><br>资料图:带有驾驶室的TerraMax<br><br><img src=http://www.sinaimg.cn/jc/p/2007-10-04/U2143P27T1D466664F3DT20071004110419.jpg><br>资料图:无人驾驶TerraMax侧面<br><br><img src=http://www.sinaimg.cn/jc/p/2007-10-04/U2143P27T1D466665F3DT20071004110422.jpg><br>资料图:无人驾驶TerraMax车看不到驾驶室<br><br><img src=http://www.sinaimg.cn/jc/p/2007-10-04/U2143P27T1D466666F3DT20071004110425.jpg><br>资料图:巨大的无人驾驶卡车TerraMax)
美自主导航无人驾驶军车瞄准伊拉克战场(组图)
2007年10月04日新华网
资料图:巨大的无人驾驶卡车TerraMax
刚坐进卡车TerraMax的驾驶室,你可能习惯性地去找方向盘。然而无此必要,卡车已自己发动,娴熟地加减速、转弯,在红灯前乖乖停下——这是自主导航遥控汽车的奇妙之处。
美联社3日报道,随着美国无人驾驶汽车技术渐趋成熟,不久后,人们或许能在[
阅读全文]
<br><br> 许光达小传 <br><br> 许光达(1908~1969年),原名许德华,湖南长沙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次年参加南昌起义。任红军团长、师长,红六军参谋长。1932年入莫斯科列宁主义学院、东方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抗大训练部部长、教育长、第三分校校长,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八路军第一二O师独立第二旅旅长,晋绥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司令员。建国后,任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兼装甲兵学院院长、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 <br><br> 夫妇夜话定主意:军衔降不下来,要求降低行政级别 <br><br>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 <br><br> 一时间,评定军衔成了军队人人关心的话题。对组织给自己评定的军衔,绝大多数干部都能正确对待,高高兴兴地接受,但也有个别同志斤斤计较,毛泽东主席后来批评说:“我们现在有些同志……他们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级时。” <br><br> 时任装甲兵司令员的许光达,在8月1日参加国防部招待会时,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衔。夜里,他回到家便一头钻进书房。夫人邹靖华发现,一连3天,许光达都沉默不语。原来他是为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衔而深深不安。想起过去的战争岁月,他自言自语:“我这顶乌纱帽,是建立在我的多少下级、战友血汗之上的,他们长眠在那些战斗过的地方。我这幸存者今天得到的每一个荣誉,都是他们的功绩。自古都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说法呀!” <br><br> 许光达反反复复扪心自问:我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了些什么?我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是党对我的培养,我才有今天这么高的荣誉……越想思绪越宽,他再也坐不住了。 <br><br> “靖华,我有件事要和你商量。”许光达对妻子说。 <br><br> “军队实行军衔制,中央和军委决定授予我大将军衔。好多资历比我深、当过我直接领导的同志,都授予上将军衔。相比之下,我定得高了些,心里很不安。” <br><br> “那你打算怎么办?” <br><br> “我已上书中央军委,要求降为上将。” <br><br> 邹靖华边听边点头。 <br><br> “可是,被驳了回来。”许光达露出几分着急的心情。 <br><br> “主席讲,这是经过集体讨论决定的,是全面衡量的,照顾到方方面面,就这么定了!”许光达接着说,“我给总干部部的宋副部长打电话,要求降格。他们回答,按主席和军委的指示办。”许光达有些失望。 <br><br> 邹靖华完全理解许光达的心情。她建议道:“不妨再打报告给军委,语气写得再坚决一些。” <br><br> “不行,军委的态度不容置疑,非得让我扛4颗星不可。”许光达有几分泄气,摇着头说。 <br><br> 邹靖华想了想,问:“一般说,大将军衔的行政级别是多少?” <br><br> “通常是4级。” <br><br> “你看这样好不好?军衔降不下来,要求降低行政级别,这样,不就同别的大将有所区别了吗?” <br><br> 许光达神情一振,连声说:“好,好主意!” <br><br> “我马上给中央军委打报告,要求行政降一级,这准能成!” <br><br> 许光达感激地握住妻子的手:“你可真是我的贤内助!真乃是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靖华也。” <br><br> 这对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夫妻,在淡泊名利、严于律己方面,从来都是心心相印的…… <br><br> 很快许光达便将要求降级的报告呈送给中央军委。军委反复研究,终于答应了许光达的请求,决定把许光达的行政级定为5级。在我军10位大将中,其他9位大将都是行政4级,惟独许光达是行政5级。 <br><br> 一时间,装甲兵机关传颂着许光达让衔的佳话。不少干部不禁扪心自问:司令员在评定军衔中,不计较个人得失,严格要求自己。相比之下,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丢掉,还有什么理由不服从组织决定呢? <br><br> “……谁让我是司令员的妻子呢。”邹靖华喃喃自语,“好吧,我脱军装。 ” <br><br> 那是1952年。 <br><br> 中央决定军队的大批干部转业到地方工作。装甲兵系统同其他系统一样,也要转业一批干部。 <br><br> 根据邹靖华的情况,本可以继续留在军队。可是,许光达却动员她响应党的号召,转业到地方工作。 <br><br> 一天夜间,也是在这间屋子里。许光达问邹靖华:“那件事你考虑得怎么样了?” <br><br> “什么事?”邹靖华反问一句,马上就明白过来,低头爱抚着身上的军衣说,“让我脱去这身军装,我舍不得呀!” <br><br> “是呀,这种心情不难理解。”许光达点着头,语气十分深沉。 <br><br> “军队是你我成长的摇篮。我们的青春是从军队开始的,我们的革命道路是从军队起步的,我们的事业是在军队里建设的,怎么舍得离开呢?”许光达说着激动地站了起来。 <br><br> “可是,国家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人啊。我想,你应该带个头。” 许光达的目光中带着一种十分真切的期望。 <br><br> “要说带头,还轮不到我这个小干部头上。”说完,邹靖华仿佛觉得自己不该这样说,“可是……谁让我是司令员的妻子呢。”她喃喃自语,“好吧,我脱军装。” <br><br> “谢谢你对我的支持。”许光达激动地拉住邹靖华的手,“我知道,你这是为了我在干部面前说话更有号召力。” <br><br> “可你知道,人家心里是多么难受……”邹靖华的眼泪在眼眶里打着转转。 <br><br> 这位1938年参军的老战士,尽管心里难受,还是带头脱去了军装,转业到重工业部有色金属设计院政治部工作。 <br><br> 他对侄儿侄女说:指望叔叔给你们安排好工作,这不可能;但叔叔婶婶支持你们念书 <br><br> 他对儿子说:不许打着我的牌子到外面去唬人 <br><br> 许光达兄弟多,侄儿侄女也多。亲属们为许家出了一个大官而感到自豪,有的也想沾沾光。 <br><br> 一天,许光达接到侄女来信,信中说让五叔在北京给她找个工作。 <br><br> 许光达不同意,当即就写了回信。信中,他批评了侄女不安心农村的思想,鼓励她好好念书,为建设家乡出力。“……当然,根据我的权力,给你在北京找个工作是不成问题的。可是,我在想,你是咱们许家女孩子中第一个念中学的。你是幸运的。你的几个姑姑不但没有念过书,还从小给人当童养媳,受尽了欺凌,那是社会制度不好。现在,咱们国家还很穷,尤其是农村,比较落后,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去改变农村的面貌。你是新中国的青年,应该有这样的志气。你还是安心念书吧。如果生活上有困难,我会想办法帮你解决。” <br><br> 邹靖华十分支持丈夫,同时也理解亲属们的困难。她对侄儿侄女们说:“你们指望叔叔给你们安排好工作,这不可能。但是,叔叔和婶婶支持你们念书。你们当中凡是通过自己努力考入中等以上学校的,叔叔婶婶就供你们。”果然,有好几个侄儿侄女念大学,都是他们供给的。 <br><br> 同样,许光达夫妇对自己的儿子许延滨要求也很严格。从小学到大学,许延滨在学生家长登记栏中填写的都是邹靖华。许光达告诫儿子:“你不许打着我的牌子到外面去唬人。你在学校的表格中也不要填我的名字。一旦人家知道你是我的儿子,就会给你许多照顾。这对于你的成长并不好。” <br><br> 儿子也争气,严守父训,从不向外人泄露自己是大将的儿子。在“八一”学校念书时,每逢周末,学校门前经常有一些小车来接学生回家。而许延滨这个大将的儿子,总是背着书包,向公共汽车站走去。 <br><br> (选编自《世纪风云中的共和国大将———许光达》谢远学主编) )
许光达大将的故事:名利淡如水 风范启后人
许光达(1908-1969)
许光达小传
许光达(1908~1969年),原名许德华,湖南长沙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次年参加南昌起义。任红军团长、师长,红六军参谋长。1932年入莫斯科列宁主义学院、东方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抗大训练部部长、教育长、第三分校校长,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
阅读全文]
<br><br> 许光达小传 <br><br> 许光达(1908~1969年),原名许德华,湖南长沙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次年参加南昌起义。任红军团长、师长,红六军参谋长。1932年入莫斯科列宁主义学院、东方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抗大训练部部长、教育长、第三分校校长,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八路军第一二O师独立第二旅旅长,晋绥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司令员。建国后,任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兼装甲兵学院院长、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 <br><br> 夫妇夜话定主意:军衔降不下来,要求降低行政级别 <br><br>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 <br><br> 一时间,评定军衔成了军队人人关心的话题。对组织给自己评定的军衔,绝大多数干部都能正确对待,高高兴兴地接受,但也有个别同志斤斤计较,毛泽东主席后来批评说:“我们现在有些同志……他们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级时。” <br><br> 时任装甲兵司令员的许光达,在8月1日参加国防部招待会时,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衔。夜里,他回到家便一头钻进书房。夫人邹靖华发现,一连3天,许光达都沉默不语。原来他是为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衔而深深不安。想起过去的战争岁月,他自言自语:“我这顶乌纱帽,是建立在我的多少下级、战友血汗之上的,他们长眠在那些战斗过的地方。我这幸存者今天得到的每一个荣誉,都是他们的功绩。自古都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说法呀!” <br><br> 许光达反反复复扪心自问:我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了些什么?我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是党对我的培养,我才有今天这么高的荣誉……越想思绪越宽,他再也坐不住了。 <br><br> “靖华,我有件事要和你商量。”许光达对妻子说。 <br><br> “军队实行军衔制,中央和军委决定授予我大将军衔。好多资历比我深、当过我直接领导的同志,都授予上将军衔。相比之下,我定得高了些,心里很不安。” <br><br> “那你打算怎么办?” <br><br> “我已上书中央军委,要求降为上将。” <br><br> 邹靖华边听边点头。 <br><br> “可是,被驳了回来。”许光达露出几分着急的心情。 <br><br> “主席讲,这是经过集体讨论决定的,是全面衡量的,照顾到方方面面,就这么定了!”许光达接着说,“我给总干部部的宋副部长打电话,要求降格。他们回答,按主席和军委的指示办。”许光达有些失望。 <br><br> 邹靖华完全理解许光达的心情。她建议道:“不妨再打报告给军委,语气写得再坚决一些。” <br><br> “不行,军委的态度不容置疑,非得让我扛4颗星不可。”许光达有几分泄气,摇着头说。 <br><br> 邹靖华想了想,问:“一般说,大将军衔的行政级别是多少?” <br><br> “通常是4级。” <br><br> “你看这样好不好?军衔降不下来,要求降低行政级别,这样,不就同别的大将有所区别了吗?” <br><br> 许光达神情一振,连声说:“好,好主意!” <br><br> “我马上给中央军委打报告,要求行政降一级,这准能成!” <br><br> 许光达感激地握住妻子的手:“你可真是我的贤内助!真乃是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靖华也。” <br><br> 这对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夫妻,在淡泊名利、严于律己方面,从来都是心心相印的…… <br><br> 很快许光达便将要求降级的报告呈送给中央军委。军委反复研究,终于答应了许光达的请求,决定把许光达的行政级定为5级。在我军10位大将中,其他9位大将都是行政4级,惟独许光达是行政5级。 <br><br> 一时间,装甲兵机关传颂着许光达让衔的佳话。不少干部不禁扪心自问:司令员在评定军衔中,不计较个人得失,严格要求自己。相比之下,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丢掉,还有什么理由不服从组织决定呢? <br><br> “……谁让我是司令员的妻子呢。”邹靖华喃喃自语,“好吧,我脱军装。 ” <br><br> 那是1952年。 <br><br> 中央决定军队的大批干部转业到地方工作。装甲兵系统同其他系统一样,也要转业一批干部。 <br><br> 根据邹靖华的情况,本可以继续留在军队。可是,许光达却动员她响应党的号召,转业到地方工作。 <br><br> 一天夜间,也是在这间屋子里。许光达问邹靖华:“那件事你考虑得怎么样了?” <br><br> “什么事?”邹靖华反问一句,马上就明白过来,低头爱抚着身上的军衣说,“让我脱去这身军装,我舍不得呀!” <br><br> “是呀,这种心情不难理解。”许光达点着头,语气十分深沉。 <br><br> “军队是你我成长的摇篮。我们的青春是从军队开始的,我们的革命道路是从军队起步的,我们的事业是在军队里建设的,怎么舍得离开呢?”许光达说着激动地站了起来。 <br><br> “可是,国家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人啊。我想,你应该带个头。” 许光达的目光中带着一种十分真切的期望。 <br><br> “要说带头,还轮不到我这个小干部头上。”说完,邹靖华仿佛觉得自己不该这样说,“可是……谁让我是司令员的妻子呢。”她喃喃自语,“好吧,我脱军装。” <br><br> “谢谢你对我的支持。”许光达激动地拉住邹靖华的手,“我知道,你这是为了我在干部面前说话更有号召力。” <br><br> “可你知道,人家心里是多么难受……”邹靖华的眼泪在眼眶里打着转转。 <br><br> 这位1938年参军的老战士,尽管心里难受,还是带头脱去了军装,转业到重工业部有色金属设计院政治部工作。 <br><br> 他对侄儿侄女说:指望叔叔给你们安排好工作,这不可能;但叔叔婶婶支持你们念书 <br><br> 他对儿子说:不许打着我的牌子到外面去唬人 <br><br> 许光达兄弟多,侄儿侄女也多。亲属们为许家出了一个大官而感到自豪,有的也想沾沾光。 <br><br> 一天,许光达接到侄女来信,信中说让五叔在北京给她找个工作。 <br><br> 许光达不同意,当即就写了回信。信中,他批评了侄女不安心农村的思想,鼓励她好好念书,为建设家乡出力。“……当然,根据我的权力,给你在北京找个工作是不成问题的。可是,我在想,你是咱们许家女孩子中第一个念中学的。你是幸运的。你的几个姑姑不但没有念过书,还从小给人当童养媳,受尽了欺凌,那是社会制度不好。现在,咱们国家还很穷,尤其是农村,比较落后,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去改变农村的面貌。你是新中国的青年,应该有这样的志气。你还是安心念书吧。如果生活上有困难,我会想办法帮你解决。” <br><br> 邹靖华十分支持丈夫,同时也理解亲属们的困难。她对侄儿侄女们说:“你们指望叔叔给你们安排好工作,这不可能。但是,叔叔和婶婶支持你们念书。你们当中凡是通过自己努力考入中等以上学校的,叔叔婶婶就供你们。”果然,有好几个侄儿侄女念大学,都是他们供给的。 <br><br> 同样,许光达夫妇对自己的儿子许延滨要求也很严格。从小学到大学,许延滨在学生家长登记栏中填写的都是邹靖华。许光达告诫儿子:“你不许打着我的牌子到外面去唬人。你在学校的表格中也不要填我的名字。一旦人家知道你是我的儿子,就会给你许多照顾。这对于你的成长并不好。” <br><br> 儿子也争气,严守父训,从不向外人泄露自己是大将的儿子。在“八一”学校念书时,每逢周末,学校门前经常有一些小车来接学生回家。而许延滨这个大将的儿子,总是背着书包,向公共汽车站走去。 <br><br> (选编自《世纪风云中的共和国大将———许光达》谢远学主编) )
许光达大将的故事:名利淡如水 风范启后人
许光达(1908-1969)
许光达小传
许光达(1908~1969年),原名许德华,湖南长沙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次年参加南昌起义。任红军团长、师长,红六军参谋长。1932年入莫斯科列宁主义学院、东方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抗大训练部部长、教育长、第三分校校长,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
阅读全文]
科威特希望美军不要撤离伊拉克
2007年10月05日新华网
新华网科威特10月4日电(记者王波)科威特埃米尔(国家元首)萨巴赫4日表示,科威特希望美国军队目前不要撤离伊拉克。
萨巴赫在接受阿拉伯卫星电视台采访时说,目前美国撤军并不能使伊拉克局势稳定,“我们希望美军在伊拉克部队有能力保护国家和人民时再撤走”。他警告说,如果现在美军撤离伊[
阅读全文]
 <br><br> 新华网北京10月3日电(记者娄琛 全晓书)蜿蜒宽阔的黑龙江上,身着军装和橙红色救生衣的中国边防战士乘着巡逻艇迎风疾行,在江面劈出一条浪花涌动的白色长龙,对岸依稀可见的俄罗斯哨楼和村庄瞬间被远远地抛在后面。 <br><br> 在界江上巡逻是中国边防战士的日常任务之一。然而,像这样在黑龙江上畅游无阻的情景在过去中苏关系紧张的时候是不可想象的。 <br><br> “过去,两国在边界上陈兵百万,界江两岸碉堡和堑壕林立,铁丝网后是对准对方的枪炮,剑拔弩张的局势使界江成为一道双方不敢涉足的禁区。”驻扎在黑龙江漠河县的中国边防某团团长贾伦说。 <br><br> 如今,这条边界已经不再是敏感区域,哨所和监视点的数量也比以前大大减少。这一变化已出现在中国与邻国22000公里的边界上。 <br><br> 中国2006年国防白皮书指出,中国已与12个邻国签订陆地边界条约或协定,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并正在同印度、不丹谈判解决边界问题。 <br><br> “中国目前与邻国的关系是自1949年建国以来最和平的时期。”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副秘书长滕建群说。 <br><br>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中国与周边发生了3次军事冲突。“此后,军事冲突停止,边防部队也开始逐步与对方部队扩大交往。”滕建群说。 <br><br> 他认为,国际局势的变化,特别是冷战思维的消除,是中国与邻国边界关系改善的重要因素。 <br><br> “中国与邻国在边境问题上发生过争端,但当时盛行的冷战思维催化和加剧了这些摩擦。冷战结束以后,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人们不再以一个国家的政治模式来判断敌友,这使中国得以与邻国重建友好关系。”滕建群说。 <br><br>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以务实的态度处理边界问题。“在‘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更愿意通过谈判、协商而非武力来解决问题,高速发展的经济给中国带来了自信,而‘和平发展’的承诺也促使中国这样做。”他说。 <br><br> 他注意到,现在的中国边防部队与邻国的士兵非常友好,他们甚至互相邀请对方参加晚会等庆祝活动。 <br><b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7-10/03/xinsrc_22210040315142501448015.jpg><br>边防哨所士兵在升国旗 (资料图片/新华社发)<br><br> 中俄边境:“篮球外交” <br><br> “每次乘艇巡逻或者冬天在界江上徒步巡逻见到俄国士兵时,我们都互相致礼,他们用汉语问好,我们用俄语回应。”漠河哨所的哨长贾鹏飞说。 <br><br> 中俄两国山水相连,边界线长达4300多公里,分东西两段,其中3800多公里长的东段边界大部分位于中国的黑龙江省。 <br><br> 目前,两国界江的黑龙江上没有桥,俄罗斯阿穆尔州已与中国黑龙江省签订协议,在黑龙江省黑河市与俄罗斯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之间修建黑龙江大桥,但建造的具体时间尚未确定。 <br><br> 长期从事俄罗斯、东欧及中亚问题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姜毅指出,随着中俄两国关系的整体提升,双方军队的关系也由“怒目相视”发展到互相信任。 <br><br> 1996年和1997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签订了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增加军事互信的协定,商定各方在靠近边境地区部署的军事力量只具有防御性,不谋求单方面的军事优势,互不进攻,不举行针对对方的军事演习,在举行超过10000人的军演时相互通报并派观察员参加。 <br><br>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说,这些协议改善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相邻的7000多公里的边界的安全局势。 <br><br> 这些协议也为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奠定了框架,促使中俄等五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在贸易、能源和打击恐怖主义等领域广泛合作。 <br><br> 作为最新的合作成果,“和平使命-2007”这个上合组织成员国武装力量联合反恐的演习已经展开。 <br><br> 除了日益深远的军事和政治交往以外,中俄两国还就边界问题签订了一系列的协议。 <br><br> 2004年,两国签署了《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确定了两国边界线的全部走向,并确定将于2007年底前完成东段边界的勘界工作。 <br><br> 上个世纪90年起来,中俄双方对应管段的边界代表每年都要举行多次会谈会晤。在会晤机制下,中俄边防军相互参观边防分队,开展边境联合检查,并组织篮球比赛和建军节庆祝活动等。 <br><br> “这种会晤机制使双方能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及时对边境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磋商。我们与俄方边防军之间有个直通电话,以便日常交流。”驻守在吉林延边自治州珲春的边防团副团长宋万江说。 <br><br> 边界状况的改善也使边民直接受益。去年夏天,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边界上,双方的边防军队共同奋战,击退了洪水;哈萨克斯坦的边防军人也帮助中国边民们找回了越界走失的黄牛。<br><b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7-10/03/xinsrc_22210040315146251842116.jpg><br> 2006年7月6日,中印双方在乃堆拉山口举行边贸通道重开仪式,随后两国分别开放仁青岗边贸市场和昌古边贸市场,恢复了这条中断44年的边贸通道。 新华社记者格桑达瓦摄<br><br> 中印边界:冰雪消融在喜马拉雅山 <br><br> 同样,友好关系在中国西南边陲与印度交界的边境线上滋长。从繁忙的口岸到深山中的哨所,中国的边防军人与对面身着戎装的印度军人正逐步改善关系。 <br><br> 驻守在中印边界无名湖哨所上的战士靳光勇说,印度士兵经常朝中方哨所大喊“哈罗”,和这边的战士打招呼。无名湖哨所与对面的印方哨所仅隔着一条狭长的峡谷。这里,一年中有8个月大雪封山,两国的哨所是光秃秃的群山间唯一有人烟的地方。 <br><br> “他们忍受的孤独寂寞,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所以,我们也友好回应他们的问候。”靳光勇说。 <br><br> 但是,中印棒山口会晤站副站长艾怀春少将仍然记得两方军队在10年前会晤时的紧张气氛。 <br><br>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印两方的边界会晤经常以争吵而结束,双方代表经常在士兵是否越界的问题上争得面红耳赤。”担任会晤翻译10年的艾怀春说。 <br><b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7-10/03/xinsrc_23210040315140002791217.jpg><br>资料图片:喜马拉雅山脉(于2005年6月拍摄)。新华社记者 索朗罗布 摄 <br><br> 中印在1962年发生边界冲突,双方敌对态势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2000年,中国和印度庆祝两国建交50周年,为双边关系的改善带来了契机。2006年,两国重新开放被关闭40多年的乃堆拉口岸。这个海拔4000多米的口岸,是连接中国西藏和印度锡金的唯一陆路口岸关口,在中印边境冲突后关闭。 <br><br> “现在,边境会晤的气氛已经逐渐友好起来。”艾怀春说,“如果出现越界问题,双方都承诺在进一步核实清楚后,通过协商解决。” <br><br> 会晤机制已经使双方在2003年和2006年成功遣返在巡逻时不小心走失越界的士兵。“会晤制度使双方及时沟通信息,有助于迅速地解决问题,也保证了边界的和平和稳定。”中国驻西藏中印边界边防某团政委张伟国说。 <br><b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7-10/03/xinsrc_23210040315144061714418.jpg><br>广西边防部队排雷战士在中越边境探雷。(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br><br> 中越边境:从地雷阵到贸易通途 <br><br> 紧张气氛在中越交界处已逐渐消散。在中越边境的友谊关口岸,中国边防军人刚刚结束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遗留在边境上的地雷的清除工作。 <br><br> 中国与越南在1991年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中越已确定2008年全部结束勘界工作。广西边防某团担负的排雷任务正紧张有序地进行。在1997年底到1999年8月进行的排雷任务中,广西边防60人组成的排雷队排除了近590万平方米的31个雷场。 <br><br> “这是一项高危险的工作,几乎每天都面对地雷,面对死亡。”从事排雷作业近10年的排雷队班长韦联海说。他说,至今自己每次作业时都还会紧张。 <br><br> 1998年6月,在某山坳的那次排雷使韦联海仍心有余悸。那天,韦联海和战友们在安装排雷爆破装置时,爆破手由于心情过于紧张,没有得到指令就提前拉火。幸亏韦联海反应迅速,带领战友们在危急关头转入了安全区。 <br><br> 如今,一条6000多米长、5米多宽的无雷“绿色通道”终于通到了界碑点。正是这些军人们冒着生命危险的工作,使得新的界碑得以确立,也使这块地雷阵变成了贸易通途。 <br><br> 中国已经连续两年成为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2006年,双方贸易额达到100亿美元,与2005年相比增长21.4%。两国领导人商定,2010年双方贸易额将达到150亿美元。 <br><br> 与此同时,两国还致力于加速建立区域性经济贸易合作关系,包括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与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等国共建次湄公河贸易区域等。 <br><br>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姜毅说:“和平的边境是任何两个国家和两国军队建立和发展关系的重要基础,而边境的稳定也为两国增强信任和互相尊重提供了契机。”)
相逢一笑泯恩仇中国和平边界大扫描
2007年10月03日新华网
踏雪巡逻的我军边防战士(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新华网北京10月3日电(记者娄琛 全晓书)蜿蜒宽阔的黑龙江上,身着军装和橙红色救生衣的中国边防战士乘着巡逻艇迎风疾行,在江面劈出一条浪花涌动的白色长龙,对岸依稀可见的俄罗斯哨楼和村庄瞬间被远远地抛在后面。
在界江上巡逻是中国边防[
阅读全文]
<br><br> 国庆前夕,空军某训练基地在上级单位的指导下,进行了一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油料保障演练,官兵们以昂扬的士气驾驭着新型保障装备,对战机实施快速加油保障。据拥有博士学位的该基地司令员陈国良介绍,此次演练催生、完善了复杂环境中开设野战油库、多管群车加油等多项成果,进一步提高了部队信息化条件下的整体保障能力。这个基地党委以未来作战需求为牵引,不断探索和创新战机战时油料保障方法和手段。他们积极搭建信息化网络建设平台,升级了局域网,实现了油料质量管理体系的数字化和标准化建设;先后革新出“野战化指挥作业系统”等20余项技术成果,其中14项分获军队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并有3项获国家专利,为空军油料保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br><br> 该基地以抓好油料专业技术兵培训为基础,实施10多批次、千余人次保障骨干集训,为空军一线部队培养了一批油料技术保障人才。同时,他们将教员、战士和管理干部分编成两个保障梯队,进行全员训练,使他们在保障中具备了一专多能。在此基础上,他们积极开展实战化练兵,定期把官兵拉到野外进行油料保障演练,探索出了油库遭遇打击等情况下的20多种抢修保障方法。(解放军报/彭明彬)<br>)
中国空军复杂电磁环境下完成对新战机快速加油
2007年10月04日解放军报
歼-10战机已经实现空中加油(资料图片)
国庆前夕,空军某训练基地在上级单位的指导下,进行了一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油料保障演练,官兵们以昂扬的士气驾驭着新型保障装备,对战机实施快速加油保障。据拥有博士学位的该基地司令员陈国良介绍,此次演练催生、完善了复杂环境中开设野战油[
阅读全文]
台湾会打恐怖战争?美国专家多虑了
2007年10月02日马鼎盛
陈水扁一意孤行推动「入联公投」,原来有些美国人在撑腰。美国海军学院教授迈克.查斯最近发表论文《中国对伊拉克战争的评估》,想用恐怖战争阻吓解放军攻占台湾。
查斯教授曾在中央情报局和著名智库兰德公司供职,他在保守派的「詹姆士城基金会」发表明显反华的文章。他认为海湾战争及伊拉克战争[
阅读全文]
伊拉克议会谴责美国会分裂伊拉克决议
2007年10月03日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申旭):伊拉克国民议会3日发表声明,谴责美国国会有关分裂伊拉克的决议。
伊拉克国民议会副议长阿提亚当天表示,议会通过表决一致通过的声明认为,美国国会分裂伊拉克的决议干涉了伊拉克内政并侵犯了伊拉克主权,伊拉克人民坚决反对任何有损伊拉克团结的外国决议,谴[
阅读全文]
分析:缅甸起义的教训
2007年10月02日BBC中文网保罗·雷诺兹(BBC新闻网世界事务记者)
缅甸国内的军事镇压暗示人们:街头示威不一定会带来民众起义的胜利。
关键因素是现政权的动摇――如果抗议行动不能带来这一结果,起义者就会成为当局镇压的受害者,缅甸当局一直以来都采取这样的手段。
迄今为止,缅甸军方铁板一块。缅甸争取民主的运动仍然希望取得[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