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尽霹雳手段方显菩萨心肠
------盟军烧死三万汉堡妇孺,正义战争也要杀人放火
2007年10月16日马鼎盛
台海局势有些紧绷,内地网民一片喊打之声。不要说「八零后」的「愤青」不知战争为何物,即使是花甲「老人」也是二战后才懂事的和平新人类;在近年的零星战事中,看惯导弹和精确炸弹专打军事设施的「零伤亡」游戏,都忘记了战争的本质原是杀人放火,即使是[
阅读全文]
<br><br><img src=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071017/000cf1a449a1087fb5660e.jpg><br>964年第一颗原子弹首爆成功时产生的蘑菇云。(资料图片)<br><br><img src=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071017/000cf1a449a1087fb56e0f.jpg><br>广袤的核试验基地。(截图)<br><br>“我亲身经历23次核爆试验”<br><br>“我经历了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的那个时刻”、“我亲自钻到核爆平洞中测试数据”、“我经历23次核爆17次进入沾染区”、“从1963年起我在罗布泊生活了21年”……<br><br>昨天,在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43周年的纪念日到来之际,当年工作在核爆现场、现复员回广东的来自广州、深圳、佛山、珠海等地的27名老兵相聚在广州白云宾馆,回首往事,感慨万千。<br><br>文/图 记者何有贵 实习生冯珩晖<br><br>赶赴前线:<br><br>四千多大学生会集马兰<br><br>上个世纪50年代中后期,位于河南商丘的一个步兵学校突然从人们视线中消失,一段时间后这个学校出现在大西北——新疆库尔勒地区的和硕县,这里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马兰,这就是中国的核试验基地,它叫马兰基地。<br><br>从上世纪60年代起,马兰逐步发展成一个独立的城市。1964年5月28日,刚刚从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毕业、年仅23岁的符红铁也来到了这里,当时这里的人口已经达到10万多。“第一天到北京的目的地报到的时候发现,一同报到的7个人分别来自北大、清华、北航等,这些学生中又分别来自固体力学、航空动力学、导弹轨迹、自动控制、核物理等6个专业,”他对记者说,“尽管不知道我们要去哪里,但是敢肯定的是我们去执行一项重要的任务。”果然几天后,他们坐上了闷罐车走了3天4夜来到了新疆,开始了他们的军旅生活。与符红铁一样,来自各名牌学校的大学生逐渐来到这里,人数多达4000多。<br><br>试爆前期:<br><br>确定“零时”疏散爆区人员<br><br>方剑心,1933年出生,1949年参军,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抗美援朝和西藏高原平乱。1968年至1977年期间,调往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基地,先任基地司令员秘书,后任基地司令办公室主任,经历了多次不同规模、不同方式的原子弹和氢弹试爆。<br><br>他说,基地有一个名词叫作 “零时”,所谓的“零时”,指的就是起爆时间。“零时”的确定首先要看全国范围内的气象条件。据了解,罗布泊核试验基地地处西风带,核试爆后产生的烟云会随风向东飘去,最后到达东海。指挥部必须确保核爆烟云在“出海”过程中不能遇到雨雪天气,否则烟云中的核污染物将随雨雪一起落下,对沿途地区造成污染。“零时”一经确定,方剑心跟随司令员从“爆心”出发,乘车在方圆60公里的核爆区内视察,确保区内人员已疏散完毕。每视察完一个地方,司令员就将该处引爆用的电闸合上,这样一路返回临时指挥所。当指挥所的最后一个电闸也合上时,核试爆正式启动。<br><br>“指挥所每一个人,此时的心情(快乐心情、心情故事、心情日记)都十分紧张。”方剑心说。当一切准备就绪后,管理人员下令戴好高倍墨镜。所有人都将目光锁定在爆心方向,屏住呼吸,等待着那一刻的来临。随后,广播里嘹亮的声音在倒数着:“10、9、8……3、2、1!”刹那间,一道耀眼的白光闪过,一颗巨型的火球在空中熊熊燃烧起来,“就像天上的太阳!”紧接着,一股闷雷般的爆炸声响起,在爆心方向冉冉升起一道硕大的蘑菇云。<br><br>数据收集:<br><br>千分之一样品取核爆数据<br><br>核爆基地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获取各种试验数据。因此凡是当时生活的所有物品都可以在基地找到,有大到骆驼、小到豚鼠的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动物,有从北京地铁到武汉长江大桥的各种主要建筑实体模拟物品,有大到飞机、坦克、军舰,小到步枪、手榴弹等各种军事武器等。<br><br>来自西安军事工程学院的吴嗣廉说,每次核爆前,这些军事、生活、工作等用品被按照各种形式摆放在离核爆点2公里到20公里的范围内。比如与人习性相近的猴子,有的被放在半掩体的地面上,有的放在坦克里,有的被披上棉织物,有的被放在土墙的后面等等。这些被摆放好的动物一群群一排排,老远望去十分壮观,最后一次清场地,当我们远离它们的时候,也有些别样心情,因为我们知道在核爆后,它们中有许多可能已经不存在了。<br><br>试爆结束后,防化分队的队员们立即驱车冲进核爆区,对试爆现场的放射性剂量进行测量。当确定放射性剂量已下降到安全水平时,其他人员方能分批进入爆区。最先出发的是司令员一行人,然后是各大军区的首长、参谋长,最后是回收分队。进入核爆区后,只见笨重的火车头被掀翻了,坦克的外壳被烧得通红,坦克上的大炮被折成一团,笔直的桥梁被彻底摧毁,只剩下一堆碎块。各种动物,无防护的被烧成焦炭;有防护的,例如一些猴子或狗,依然活蹦乱跳,但回收后不到几天也相继死亡。通过对上述效应物的回收和测试,研究人员得出各种武器装备、建筑、动物在各种距离被核弹杀伤破坏的效应。“原子弹的威力真大呀!”回想起核爆区里的景象,方剑心激动地说。<br><br>在基地医院工作的黎毅说,每次核爆后进入沾染区,距离核爆点两公里范围内的动物们肯定是被烧得不存在了,一般来说,八公里以外的动物有的可以存活下来,但是这个位置的猴子被取回来后一般是没有精神,昏昏欲睡,有的也在不久后就死掉了。<br><br>黎毅说,为了取得准确的数据,往往要大量的实验品。她所在的医院把回收回来的豚鼠一一分解,要获取核爆范围内豚鼠耳鼓被穿透的几率,至少要收取1000个豚鼠样品。<br> <br><img src=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071017/000cf1a449a1087fb5bf10.jpg><br>工作人员正在测试仪器。<br><br><img src=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071017/000cf1a449a1087fb5c611.jpg><br>其中21名老兵合照留念<br><br>夏天地面热得可以烤熟鸡蛋<br><br>方剑心介绍说,在核试区生活,最大的困难是没水用!在核试区附近有一条河,叫孔雀河,河水喝起来非常苦涩。往地底钻500米深打一口井,取出来的水也是苦的。战士们运来海军用的海水淡化器,经过一番处理后依然不起作用,无论河水、井水统统无法下咽。无奈之下,基地人员只好用油罐车从300多公里外的地方运水回来。<br><br>方剑心回忆说:“当时在罗布泊呀,水比石油还要珍贵!”在基地生活,大家都很自觉地节省用水。<br><br>每天基地只提供一盆水,早上洗脸刷牙,中午擦身,晚上洗脚,人用完了还要存起来做工地用水。<br><br>吴嗣廉,原罗布泊核试验基地8023部队器材处的老战士。据吴老伯称,有一次他到核试区哨所执行任务,看到哨所里的战士用洗脚水来蒸馒头。“把洗过脚的水沉淀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就用来蒸馒头。”<br><br>除了辐射强,用水紧张,罗布泊核试区最恐怖的还是它的天气。据了解,冬天的罗布泊最低气温达零下30摄氏度,而夏天的罗布泊地面温度达50多摄氏度,“鸡蛋一放上去就熟了。”方剑心这样形容。为了消暑,不少人在地上挖一个坑,再在上边搭帐篷,晚上就睡在坑里。<br><br>最难预料的是突如其来的十级以上大风沙。“沙尘暴一来,那沙子可以把汽车表面的油漆打光,把挡风玻璃几乎打碎!”有一次,一队研究人员在调试测量仪器后连夜乘车返回驻地,途中遇到了沙尘暴,迷失了方向。司机只好将车停在原地,等待沙尘暴离去。当时情况危急,男同志都让女同志躲到驾驶室内避风,而自己则蹲在后边的车厢里,相互包紧,用衣服、塑料袋套着脑袋尽量少吸尘土。<br><br>蘑菇云还没散就去回收样品<br><br>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黄雄汉是1961年来到核爆基地的。他介绍说,他们这些人员主要是负责收集核爆后五种杀伤力的具体数据,其中有光辐射、冲击波、瞬间核辐射、延长核辐射和电磁干扰,所以每次核爆后都会在第一时间进入沾染区,回收样品取得数据。<br><br>黄雄汉负责的主要任务是总体数据分析。他说,1964年10月16日下午核爆后的两个小时后,他和队员就进入了核爆点,当时蘑菇云还在头顶上没有散去,不过一进入沾染区唯一的任务就是在最短的时间里收回全部的样品。<br><br>核爆后什么时候进入沾染区、进入距离核爆点多远的距离都有一个科学的根据。黄雄汉说,根据核爆当量的大小,一般是在核爆后的20分钟到2个小时内进入,即使如此核辐射还是存在的。符红铁讲了这样的一件事情,一个同事在一次进入沾染区的时候带了一卷胶片,回来的时候发现这卷胶片的颜色已经变成黑色。<br><br>他说,一般来说到核爆点收回样品的时候是使用坦克的工具手,有一次这个工具手突然失灵,为了能及时完成任务,这位姓张的同事只能用手抱起这个样品。就这样反反复复,符红铁先后经历了23次核爆炸,其中有17次进入核爆区执行13次收回任务。据了解,有的同志曾多达30多次进入核爆区。)
27名老兵聚广州:谈其亲身经历23次核爆试验
2007年10月17日中国网文章来源:广州日报
[提要]昨日是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43周年的纪念日,当年在那工作过的27名老兵相聚在广州。他们回忆说,在罗布泊生活极其困难,连喝的水都是苦的,当然,核试区最恐怖的还是它的天气;他们在蘑菇云还没散就去回收样品,有的人曾30多次进入核[
阅读全文]
。主要经历了独立战争、第二次美英战争、美墨战争和南北战争。这时期,美军的军事战略主要是以华盛顿的消耗战略和格兰特的歼灭战略为代表,军事将领大多接受拿破仑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思想;战争主要是围绕着争取国家独立和夺取统治地位的目的进行。因此,人们对伤亡往往表现出较高的承受能力。譬如,尽管在南北战争时期双方伤亡总数达109万,几乎占美国当时总人口的2.8%,成为美国战争史上代价最高昂,伤亡最大的一次战争,但是由于民众为民主、自由而参战的热情空前高涨,对高伤亡率采取了理解和接受的态度。<br><br> 变化期 南北战争结束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866~1945)。主要经历了1898年的美西战争,第一、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时期,马汉的海权论与米切尔的制空权理论在美国问世,使美国的军事战略思维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也正是对世界大战中血腥场面的厌恶,促使了米切尔对使用空中力量的思考。在这个阶段,作战目的开始由歼灭敌人为主转向瓦解敌方意志和士气为主,并通过纵深打击敌人后方等措施来实现。美军对伤亡的承受能力在相对减弱,如《美国陆军史》就写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0%的伤亡率就难以接受”。这里说的伤亡率是指伤亡人数占参战人数之比。美军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伤亡数与当时的美国人口相比,分别为0.5%和0.2%,较南北战争时期的伤亡率有明显降低。所以,这种“难以接受”说明了美国人对伤亡的承受能力在明显减弱,标志着美军开始对伤亡有一些新的看法。<br><br> 转折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80年代末(1946~1990)。这段时期美军遭受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惨败。二战后,美国进入了战后经济建设的发展时期,由于对于资源可能面临匮乏的危机感,美国也同步进入了向全世界扩张的阶段。战略扩张的后果是使美国政府深陷战争泥潭不能自拔。朝鲜战争持续3年,美军投人兵力达120万,伤亡39万;美军在越南又重蹈覆辙,战争持续14年,动用兵力55万,死亡人数进5.8万。战争创伤在美国民众中产生了深远的、难以磨灭的影响,激发起持久的反战浪潮。民众对战争伤亡产生了极大的厌恶感和痛恨感,对伤亡数字变得异常敏感。这个时期,美国人对伤亡的承受力急剧下降,美军的伤亡观也发生了重要转折。<br><br> 确立期 即80年代末至今(1991~)。这一时期主要经历了海湾战争及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战争形态显现出高技术特征。在打击手段日趋精确化的局部战争中,美军不仅实现了以较少人员伤亡代价达成作战目的的目标,同时也确立了以追求“少伤亡”和“零伤亡”为目标的新伤亡观。特别是科索沃战争,在盟军对南联盟78天的昼夜作战和超过3.8万架次飞行任务中,无一人死亡,以“零伤亡”打了一场完美战争。相应地,美军对伤亡的承受能力也降至最低点,伤亡问题成为制约美军作战指导思想的一个重要因素。<br><br> 美军伤亡观的三个基点<br><br> 美军伤亡现是美国社会意识形态在战争领域的反映,不仅是一种战争发展观,也是一种战争效益观和战争文化观。<br><br> 战争发展观反映出对战争规律和趋势的认识<br><br> 伤亡观是战争实践的产物,是对战争规律和趋势的理性认识。作为代表人物,美军退役上校特雷弗.N.迪普伊研究了16世纪以来战争中的伤亡数据,并从中发现了伤亡率的变化规律,即战场上的伤亡随时代的发展而下降。他给出了“战场伤亡率变化趋势图”,表明过去4个世纪伤亡率从总体上呈下降趋势。<br> <br><img src=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xdjs/07/11033361/20050613/images/12396916_2005061313492691159600.jpg><br><br>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整个17、18世纪,胜败双方的伤亡率是下降的,唯有两处出现反弹:一处是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时期、一处是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伤亡率明显增长的原因,前者是由于大兵团作战和野战炮兵的运用,后者则是由于圆锥形子弹的采用。统计数据表明,从越战结束到海湾战争,美军共进行了8次小规模的军事行动,伤亡总数不足1200人。最能证明这一发展趋势的要数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美军进行的几次局部战争。海湾战争中美军的阵亡率仅为0.016%,而科索沃战争中美军实现了“零死亡”,变化曲线降至贴近横轴的最低点。<br><br> 其实,在美国人的观念中并不怀疑战争的暴烈与残酷,但他们认为这并不一定要定格于对生命的杀戮。正如美陆军军事学院院长斯格尔斯在《国际军事》上撰文所述,“战争是桩死人的事情,然而战争的目的并不是一定要消灭多少敌人……不管火力系统多么有效和精确,胜利很少是用杀死对方的人数来衡量的”。这种伤亡观所体现出来的战争发展观,正在逐步被战争指导者接受。<br> <br><img src=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xdjs/07/11033361/20050613/images/12396916_2005061313492692859600.jpg><br><br> 战争效益观:反映出对作战利益与代价的权衡<br><br> 在美国军事思想中常常流露出实用主义哲学的痕迹、表现出功利主义的色彩。在利弊得失的权衡上,效益观念作为蕴藏在美国人意识深层的理念,根深蒂固地左右着政府和军方的决策。<br><br> 伤亡观是一种以伤亡为对象的特殊认识现象,本质上是对伤亡意义即伤亡价值的评估。一方面,它以伤亡的价值而不是伤亡本身作为认识对象;另一方面,它回答的不是伤亡的状况,而是伤亡“是否应该”、“是否值得”。因此,从本质上讲,美军的伤亡观是对伤亡意义的理解与认识,体现了一种效益观念,在美国人看来,伤亡作为作战代价的一部分,是利益和代价“天平”上的重要筹码。“歼敌5万、自损3万”是划不来的,一战即胜并伤亡最小才最为理想。<br><br> 美国人笃信“国家利益至上”,认为美国的安全疆界超越美国的国界;哪里有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的安全疆界就延伸到哪里;而利益一旦受到威胁,就“应该”使用武力。但是在如何使用武力上,美国政府与军方、两党之间、各派之间,往往会反复纠缠于利弊的权衡与得失的比较。克林顿政府的《国家参与和扩展安全战略报告》中谈到使用武力有4条原则,说到“如果决定使用武力,那么其代价必须是合理的,而且这一行动必须是经过论证并被认为是可行的。如果有理由相信使用武力可以带来持久的利益,那么就倾向干采取行动”。美军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衡量使用武力的风险与获取的利益是否相称,并强调以“付出代价是否值得”这一指标作为战争决策的依据。因此,美军在每次作战前都要制定详细的“空战规则”,规定具体的伤亡指标。<br><br> 战争文化观:反映出对传统观念与思想的继承<br><br> 任何国家的军事思想和作战观念都深深烙有民族传统文化的印记,体现出由社会传统观念派生出的战争文化。美军的伤亡观同样体现出独特的战争文化,并根深蒂固地渗透在美国军事的各个领域,影响着美军的战争指导、作战观念、作战思想和整个作战行动。<br> <br><img src=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xdjs/07/11033361/20050613/images/12396916_2005061313492694655900.jpg><br><br> 美国的战争文化中最重要的当数以个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文化。人本主义作为西方哲学中对美国军事思想影响较大的思潮之一,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确立于l8世纪的启蒙运动。它的基本内涵是要求尊重社会成员的个人权利和价值,包括生命价值。这种哲学和社会思潮在当时代表进步力量,嗣后发展为带有个人主义倾向的文化观念。它较少顾及国家的整体价值和社会群体的共同权利与义务,而是较多地强调公民的个体价值和个人的自由与权力。反映在战争领域,表现出一种对人的生存权力和生命状态的格外关注和极端追求。<br><br> 在美国复杂的传统文化背景中,与伤亡观有一定思想渊源的还有实用主义观念。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浓厚的功利色彩,不是从事物的本质,原则出发,而只注重后果、收获与事实。在实用主义者的眼里,最大的利益就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能够实实在在感受到的东西。因此,美国人多有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急功近利倾向和灵活多变的特点。如在作战中没有多少条条框框,需要怎么干就怎么干,只要达成目标、减少伤亡即可;而一旦伤亡过大,便会改变作战计划或结束行动。<br><br> 伤亡观对美军产生的影响<br> <br> 伤亡观是一把“双刃剑”,对于美军造成的影响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br><br> 首先,伤亡观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国家政策。在美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段时期像如今这样频繁地发动战争,特别是海湾战争后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已经是隔年一战。美国政府乐此不疲地动辄使用战争手段的原因很多,但战争伤亡率的逐次下降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因素,是科索沃战争“零伤亡”的实现把美军送上了一条忘乎所以的战争不归路——美国政府在进行外交决策时已毋须受人员伤亡这一关键性因素的约束,此次伊拉克战争就是例证。如果是以前,在政治解决大门尚未关闭、联合国没有授权、传统盟友持反对态度的情况下,美国政府是不会贸然开战的。而相反的例证是,当“黑色的11月”里源源送回的运尸袋撞击着美国人的心理承受底限时,美国政府迅速做出决定:提前向伊拉克交权,甚至同意交出对伊拉克军队的控制权,由“某些国际组织”来管理,这与战争结束之初惟恐他人染指的心理恰恰形成鲜明对比。又如在索马里维和行动中,美军曾在一天之内被击落3架直升机,阵亡14人、受伤77人,被俘1人,这是此前十几年来美军伤亡最惨重的战术行动,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巨大震动,美国政府被迫做出撤军的决定。<br> <br><img src=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xdjs/07/11033361/20050613/images/12396916_2005061313492696510600.jpg><br><br> 其次,伤亡观容易导致美军官兵的心理落差。美军认为,战场上的官兵始终处在恐惧心理的笼罩下,生理和心理上的局限性使其成为作战系统中最薄弱的环节。正是认识到这一弱点,美军试图通过避免和减少伤亡的承诺,以及各个方面的抚慰和保证,使得官兵获得某种心理认同,确信自己在战场应该是安全的。然而这种预支的心理暗示也会走向反面——毕竟战场是最具有偶然性的地方,一旦“零伤亡”的承诺不能实现,心理“阈值”将大大降低,心理承受能力也变得异常脆弱,从而形成较大的心理落差。战争总归是要死人的,所谓的“零伤亡”取决于诸多不确定因素。战前的宣传和保证只会使这种心理落差进一步增大。正如美军《武装部队季刊》文章中写道的那样:“不要指望下一场战斗会是一次闲庭信步。兵力保护的同义词是尽量减少伤亡而不是消除伤亡,我们万万不能以‘零死亡、零失踪、零伤残’选种无法实现的目标破坏全体美国人的安全感。”<br><br> 第三,伤亡观严重制肘美军的作战指挥。在作战指挥上,伤亡问题不仅成为指挥官特别关注的焦点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使指挥官受到严重束缚。海湾战争的美军总指挥施瓦茨科普夫将军坦承:“最困难的决策就是涉及人的生命的决策……我不想让部队去送死,也不想让士兵伤残,我深陷于极度的痛苦之中。”对战场伤亡必须给予的高度关注,已成为困扰美军作战指挥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譬如,美军条令要求指挥官在实施地面进攻作战时做到“三个不打”,即没有制空、制海、制信息权不打;没有通过远程火力突击致敌基本丧失战斗力不打;到达或即将到达作战“顶点”时不打。可见,伤亡因素是美军实施作战指挥时的一个重要考虑,尤其是处在危及官兵生命、各种战场利益矛盾交织的情况下,道德、良知和责任不仅会使战场指挥官经常面临两难选择而犹豫不决,同时,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指挥官。还会因为对伤亡价值的不同认识而形成冲突,进而影响到最终的决策。)
浅析美军的伤亡观
2005年06月13日中华网作者:方鑫
伤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战争现象,只要有战争,伤亡就不可避免。然而在有政治头脑的军事家心目中,“兵不血刃”始终是一个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当上个世纪的最后一场局部战争落下帷幕时,人们发现,美军距离“零伤亡”的神话已经相当接近了。
谈到“零伤亡”,就不能不谈及美军作战指导思[
阅读全文]
;而高速飞行的弹头也会在空气中摩擦产生涡流、激波和飞行噪声,当弹头飞行速度接近并超过声速时,这种飞行噪声更为明显。而声探测系统通过布置一系列声传感器,通过精确测定枪口激波和弹丸飞行激波到达每个传感器的时间差,可以精确计算出射击位置,以及弹丸飞行弹道、飞行速度和枪械口径。目前,声信号探测是价格最低廉、测定最精确、使用最广泛的狙击手探测系统。<br><br>法国“皮勒尔”反狙击系统<br><br>法国米特拉维(Metravib)公司研制的“皮勒尔”(PILAR)反狙击手声探测系统,可在背景噪声较大的环境下,全天候实时观测、记录子弹的飞行弹道,准确探测、定位、分类和报告小口径枪支的开火位置。“皮勒尔”声探测系统有陆基、车载和船载等多种型号。法国在波斯尼亚的维和行动中成功应用了“皮勒尔”探测系统;在1996年法国里昂G7会议上,该系统被用于保护贵宾;美国特种部队、意大利和澳大利亚部队也装备了该系统。<br><br>图2:<br><img src=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xdjs/03/11033357/20060220/images/13109018_2006022016204661114900.jpg><br><br>“皮勒尔”反狙击手探测系统由3个主要部分组成:1~2个便携式声探测阵列天线、数据界面采集模块和军用加固计算机。声探测阵列天线是一种安装有4个“麦克风”探测器的遥控三角架,第2个声阵列天线安置在距第1个声阵列天线50~400米处,利用三角测量法测定狙击手的位置;数据界面采集模块可实时处理声探测器输出的信号;军用加固计算机用于管理整个系统,安装有SHOTGUARD可视化输出软件。此外,“皮勒尔”通用观测转塔接入到显示装置,可提供开火位置的真实图像或录像。<br><br>图3:<br><img src=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xdjs/03/11033357/20060220/images/13109018_2006022016204663650000.jpg><br><br>“皮勒尔”探测系统为全被动式,视场为360度×90度,最远可探测到1500米处的开火位置,声阵列天线可探测到200米内飞过的子弹。该系统可以探测出安装有消音器的5.45~20毫米口径的武器以单发、连发方式射出的亚声速或超声速子弹,系统反应时间1.5秒。“皮勒尔”探测系统的方位定位精度,在静止状态时为±2度,车载运动状态中为±5度;俯仰定位精度为±5度;距离定位精度依配置的不同,介于±1 0%~20%间。“皮勒尔”系统对军用计算机配置的要求不高,一般为Intel赛扬PⅡ或PⅢ处理器、256兆内存、2GB硬盘;便携式探测阵列天线重2千克;数据界面采集模块重3.6千克。系统能够在城市、森林、山区以及沙漠地带全天候工作,工作温度为-40℃~50℃。<br><br>美国Boomerang系统<br><br>2003年秋季,驻伊美军经常遭到当地狙击手的袭击。袭击者往往埋伏在距离美军车队路线100米左右的建筑物内,当车队经过时突然发起袭击;而车内人员由于周围噪音以及头盔的隔音效果,不能及时察觉并做出反应,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针对这一情况,美国国防部先期研究计划局(DARPA)开始研究反制措施,展开了一项名为Boomerang(“飞去来器”)的应急行动,希望能迅速部署50套新型狙击探测系统。美国BBN公司在90年代中期研制的固定式“子弹之耳”狙击手探测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功能,能够在高速运动的车辆上以及城市噪杂的环境下正常工作,易于安装,价格更低廉。BBN技术公司用了65天时间,在2004年1月21日顺利完成了50套Boomerang I系统的设计、试验和生产,并于2004年3月开始装备驻科威特美海军陆战队的“悍马”车。<br><br>Boomerang I型声探测系统由三部分构成:①声传感器阵列。阵列直径1米,由7个“麦克风”构成,安装在车尾桅杆的顶部,每个麦克风与桅杆顶端的轴毂相连。②信号处理单元。包括Intel赛扬650兆处理器、PC-l00模/数转换插板、电源系统、音频功率放大模块、定制模拟到达时间差插件板。采用24V车载直流电源,位于车辆后部的乘员座位下。PC—l00转换插板上的闪存卡可存储100个射击数据文件,并可将其导出用于后续的分析和处理。③用户界面。由显示器、扬声器、GPS等部分组成,安装在车辆的仪表盘上。告警装置采用16个红色发光二极管,以罗盘样式指示开火方位,也可通过扬声器发出声音警报。此外,通过磁铁吸附方式,在车顶还安装有公共无线局域网(WiFi)信号增益天线,可实时传输数据。<br><br>图4:<br><img src=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xdjs/03/11033357/20060220/images/13109018_2006022016204665399800.jpg><br><br>Boomerang I型声探测系统的初始设计目标为:在速度不超过96千米/小时的车辆上正常工作;在城市低矮建筑环境内,有效探测50~150米距离内的射击;在1秒内迅速将射击方位锁定在±15度范围内,距离误差l~30米,误警率低于0.1%;能够适应沙漠作战环境。经过一个阶段的作战使用,美军发现Boomerang I系统还有许多缺陷。其中即有性能上的缺陷,如无法精确测定来袭弹丸的仰角和距离,显示系统不够直观、精确等;也有设计安装上存在的问题,如系统电源设计不当,与车载电台的战术兼容性不好,虚警率高,以及传感器阵列轴毂机械强度不高,在频繁振动情况下易出故障等。BBN技术公司又在I型系统基础上设计了Ⅱ型系统。<br><br>图5:<br><img src=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xdjs/03/11033357/20060220/images/13109018_2006022016204667527100.jpg><br><br>BoomerangⅡ系统与I系统相比,基本结构保持不变,技术改进主要包括,采用更紧凑的传感器阵列,阵列直径由l米降低到0.5米,同时改进了阵列轴毂的机械结构和电气性能,使其能经受频繁的震动;加强了传感器阵列及其他部件的密封性,提高了抗恶劣环境的能力;改进了信号传输,I型系统传输到位于车底的信号处理单元的是模拟信号,而Ⅱ型系统在轴毂处就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再做传输,从而避免了与战术电台间的电磁干扰;改进了算法,使系统能够精确测定来袭弹丸的水平方位、俯仰角和距离;改进了显示系统,增加了数字显示装置。Ⅱ型系统能在1秒以内将狙击手位置锁定在±2.5度内;虚警率大大降低,不受风、撞击以及己方反击枪声的干扰;有良好的电磁兼容性,与战术电台互不干扰;能适应各种气候环境,可在开阔地以及城市地形环境下正常工作。价格也较为低廉,每套价格约为l万美元。<br><br>图6:<br><img src=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xdjs/03/11033357/20060220/images/13109018_2006022016204669342400.jpg><br><br>采用声探测技术的反狙击手系统还有:加拿大迈克唐纳·底特维勒公司的“雪貂”系统,美国AAI公司的PDCue射弹探测和定位系统,通用动力公司研制的子弹探测指示系统,阿连特技术系统公司的“安全”探测定位系统,科学应用公司的“哨兵”反狙击手定位系统以及以色列拉斐尔公司研制的SADS反狙击手探测系统。<br><br>红外探测系统<br><br>红外反狙击手探测系统通过探测枪口闪光和飞行弹丸的红外信号,来确定敌方狙击手的位置。红外探测器可以探测子弹出膛时的闪光,发现1000米距离、视线不被阻断的目标。由于飞行的弹丸比周围空气的温度高,红外探测器可在几千米外探测到弹丸的热特征,通过弹丸的飞行弹道,回溯发现狙击手的位置。在波长为3~5微米的中红外波段内,探测效果尤为明显。<br><br>图7:<br><img src=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xdjs/03/11033357/20060220/images/13109018_2006022016204671739900.jpg><br><br>美国马里兰高级开发实验室研制的“蝰蛇”反狙击手探测系统由红外摄像机、计算机、步枪上安装的惯性传感器及显示器组成。“蝰蛇”系统采用凝视型中红外焦平面阵列探测器来探测枪口闪光,可在狙击手开枪后70毫秒内探测到目标,方位、水平定位精度误差均小于0.2度。该系统的红外摄像机不必瞄准或靠近狙击手,只需视线能够观测到目标即可。即使视线中间存在小型障碍物(如灌木丛),系统仍然能够在狙击手的有效打击距离外探测到信息、,探测概率超过95%,可用于探测5.66毫米、7.62毫米和l 2.7毫米口径的步枪。虚警率受探测背景和天气条件影响较大。虽然“蝰蛇”探测系统能够非常准确地提供狙击手方位,但是不能可靠地确定距离。由于各种弹药的红外辐射强度不同,再加上大气因素的影响,“蝰蛇”系统很难利用亮度来判定狙击手的距离。虽然也可以立体布置2个红外探测器,利用三角测量法来判定狙击手距离,但是需要精心布放,而且红外探测器的成本较高,不如增加一套声探测器系统。<br><br>除了“蝰蛇”系统外,其他采用红外探测技术的狙击手探测系统还有:美国ThermoTrex研究所开发的快速红外狙击手跟踪系统、桑德斯(Sanders)公司、Sentech公司和LMIIS公司联合研制的工作在8~10微米波段的综合狙击手探测系统、劳伦斯·利弗莫尔实验室的“救生员”系统以及休斯飞机公司研制的反狙击手系统。<br><br>激光探测系统<br><br>激光反狙击手探测系统利用的是“猫眼”效应。猫眼在黑暗中发光,是由于猫的视网膜比身体其他部位的反射能力强。同样,狙击手的瞄准望远镜也比周围背景的反射能力强。当不可见光波段的激光束照射到其表面时,就会产生狙击手不易察觉而激光探测系统能够察觉到的较强反光,从而发现狙击手。不同于声探测系统和红外探测系统,激光探测系统是一种主动系统,有可能在狙击手开枪之前就找出他们的位置。<br><br>图8:<br><img src=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xdjs/03/11033357/20060220/images/13109018_2006022016204673599800.jpg><br><br>法国激光工业公司(CILAS)研制的狙击手探测系统是一种典型的激光探测系统。该系统由3部分组成:①光学传感器部分。整套传感器被安置在一个坚固的矩形铁盒内,铁盒一侧开有2个玻璃窗口。广角编码激光束发射装置通过其中一个窗口,发射编码扫描激光束;高技术激光接收装置——一种内带微光放大装置的特殊数码相机,通过另一个窗口拍摄可见光图像和接收反射回来的激光信号。②转塔部分。位于传感器以下,用于带动光学传感器对怀疑区域进行水平和俯仰扫描。③遥控单元。由军用加固计算机和控制手柄组成,主要用于处理、显示传感器传来的图像;根据预定程序控制光学传感器的扫描;操纵人员通过手柄控制光学传感器的扫描。<br><br>工作时,激光发射装置发射出编码扫描激光束,每次照射覆盖5度×4度的区域;与它同步的激光接收装置随即获得激光图像和该区域的可见光图像。两种图像传送至遥控单元后,由系统自动比较两者的细微差别。若有异常,系统将在0.1秒内启动警报,并在监视器上显示异常的位置和图像。操纵人员可以通过控制手柄放大观察可疑区域,以进一步确认是否存在问题。<br><br>该系统使用近红外激光,工作波长0.8~0.9微米,探测范围为水平-175度~+175度、俯仰-20度~+20度,探测距离白天1000米、夜间4000米(雾天除外)。系统除了可以探测到隐蔽在伪装网后或者加装有蜂窝板的狙击手步枪瞄准镜,还能探测到夜视镜、测距仪、望远镜等其他光学部件。城市环境中玻璃表面比较多,会产生干扰,但通常可以通过图像处理软件轻易滤除。有一种情况比较麻烦,就是新闻记者相机的镜头过于接近瞄准镜,可能会造成误判,目前从技术上还无法有效解决,只能依靠操作人员的丰富经验了。<br><br>图9:<br><img src=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xdjs/03/11033357/20060220/images/13109018_2006022016204675388400.jpg><br><br>SLD-400原型系统于1994年底在萨拉热窝得到首次应用,效果非常显著。据报道,在1992年前,由于未装备反狙击手系统,驻萨拉热窝的法国维和部队在很短时间内就有80多人死于技术精良的当地狙击手的枪下;而装备该系统后,在随后几年内没有因为狙击手损失一名士兵。除了狙击手探测外,SLD-400系统在战场上也可用来对付敌军车辆,通过探测敌军车载瞄准装置记录车辆的运动情况。该系统也有助于特种作战部队的目标识别。<br><br>尽管出现了不同机理、各种型号的狙击手探测系统,但依靠单一机理的探测系统仍然存在漏洞。如声探测系统和红外探测系统这类被动探测系统,至少要等狙击手射出第一颗子弹后才能发挥效用,如果狙击手技术过硬,很可能因为关键目标被其一发射杀而失去防护意义。激光狙击手探测系统尽管能够进行主动扫描,但扫描识别周期比较长,有可能在尚未得到结果前就遭到攻击;而且激光工作对气象条件依赖性比较强,同时如果射手事先采取措施,抑制某个波长的激光,或在狙击步枪上安装更有效的抗反射滤光装置,也有可能使激光探测系统失效。而综合使用多种机理的主、被动探测系统,将会提高反狙击手探测系统的探测精度和广度、增强系统的作战效能。例如,法国人综合使用其性能先进的“皮勒尔”声探测系统和SLD-400激光探测系统,就大大增加了实战效能。)
狙击手探测系统:让狙击手无所遁形
2006年02月20日《现代军事》杂志供中华网稿件作者:李承选
狙击手在战争中的作用毋庸质疑。他们高效率地射杀敌方人员、毁伤关键设备,迟滞敌方部队的行动;他们行踪诡秘、伪装良好、难于察觉;他们的存在往往带来恐慌,成为敌方的心腹之患。随着狙击步枪射程、精度、威力的提高,以及高性能观瞄设备的涌现,狙击手的威胁[
阅读全文]
)
俄罗斯派遣战略轰炸机执行巡逻任务
2007年10月17日新京报
执行巡逻任务的图-160型战略轰炸机,该机型是俄空军战略力量主力机型,可携带核武器。图/IC
俄罗斯空军发言人16日说,俄空军将在当天派遣最多10架战略轰炸机执行巡逻任务,飞行区域包括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和黑海上空。
俄空军发言人亚历山大·德罗贝舍夫斯基上校告诉俄媒体:“最多10[
阅读全文]
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今日举行例行记者会
2007年10月16日外交部网站
2007年10月16日下午,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主持例行记者会,就苏丹、缅甸、伊核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刘建超:各位下午好。首先我发布一条消息。
应国家主席胡锦涛的邀请,哥斯达黎加共和国总统阿里亚斯将于10月22日至28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下面请大家提问。
[
阅读全文]
苏军一九八一年“西方81”演习(一)
苏军一九八一年“西方81”演习(二)
苏军一九八一年“西方81”演习(三)
[
阅读全文]

美快疯了:中国“太空涂鸦”让美卫星失效27分
2007年10月15日转自:王者回归BLOG
美国航空航天界的权威杂志《空间与太空技术》周刊10月11日报道称,美国情报部门的有关人员向该周刊透露,美国东部时间6月21日下午3时26分,美国监视中国的侦察卫星“长曲棍球”(Lacrosse)II遭到中国反卫星武器“攻击”,失效长达27分钟,过后恢复照相侦察功能。报道指出,这是中国继[
阅读全文]
抗议美授勋达赖北京退出伊朗会议
2007年10月15日BBC中文网
美国国务院官员周一(10月15日)表示,中国退出了即将举行的伊朗核问题国际会议,以示对美国会授勋达赖喇嘛的抗议。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说,中国不能接受“某些精神领袖出现在美国国会”,“但这与伊朗问题无关”。
美国会将于周三举行授予达赖喇嘛金质奖章的仪式,美国总统布什还将公开接见[
阅读全文]
。但是,目前的主流观点仍未跳出传统思路:一是加速发展反隐身技术,努力看见它,消灭它;二是对等发展隐身战机,以隐身对隐身空中格斗;三是集中现有第三代战机,以多架对一架。去年我在提出隐身空军对现代战争模式影响时,就有飞机设计研究人员提出这个思路与我商榷。因此感到有再次抛砖引玉的必要。下面谈谈对“猛禽”的演习结果和今后如何对付它的个人看法,愿与大家探讨。<br><br> 观点:在“红旗”演习中,“猛禽”被三代机围攻击落是一种误导<br><br> F一22“猛禽”不仅仅是一个空战平台的解释,在我多次引用过的温伯格《下一场战争》一书和美国空军战术司令部的作战计划中,已经说得足够明白:它(F-22)的主要作用是用来负责在战争中“把门踹倒”,甚至挂载特别炸弹,执行战略瘫痪式打击任务。如果不得不进行空战,也是附带性的。用美军的话说是“空中扫荡”。就是开辟战争通道。<br><br> 在“猛禽”问世之前,世界空中战争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演进,已经呈现出以空袭为主的趋势。无论是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还是在之后的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等战争中,都没有出现双方空军空中大规模对抗的现象。这是由于双方整个军事体系的不对称,居于信息(C4ISR系统)对抗弱势的一方,在雷达、通信被摧毁和压制的情况下,已没有掌控和使用自己空军的基本条件。尽管伊拉克和南斯拉夫空军也有着并不落后于对手的战机(如米格一29),但没有发挥丝毫作用,或被拉进丛林或被埋进沙漠隐藏,即使强行飞上天空,也立即成为对方的活靶子。不仅不能突袭对方,也不能防御对方的突袭。强大的一方仅仅依靠体系优势,并不需要经过空中格斗,甚至也不通过直接对地火力打击,就轻易地夺得制空权。就是在这种倾斜的战场态势下,进攻者主要使用空中力量,以精确制导武器,超越天空直接攻击对方战略目标,低成本高效率地赢得一场又一场胜利,从而也制造出许多美国和西方军队的信息化战争神话。美国空军上校沃登有个著名的“五环”打击理论,其实质就是在不用考虑制空权的前提下,以空军作利剑任意屠宰敌国的军事指南。<br><br> 美军已经“霸气”到对对手争夺制空权能力不屑一顾的程度。如果说海湾战争时美军还只是做到了“夜空单向透明”,到后来已经是空中战场的单向打击了。F一22“猛禽”的问世,使这种不对称的空中态势更加倾斜。试想,“猛禽”之前,一些军事体系落后的国家尚且难以做到以战机对战机的对抗。怎么到了更厉害的“猛禽”问世,反而可以幻想用几架对一架的方式进行空战呢?你的雷达可以发现“猛禽”吗?对方会允许你的雷达不受干扰地引导你的飞机围攻“猛禽”吗战争不是游戏,也不是体育比赛,不能假设对方不进行系统压制,轻易给你使用武器平<br><br> 笔者并不认为在现实的战争中,第三代战斗机能够以数量优势确立对“猛禽”的战场优势,对于“红旗”演习中F一22被F一15击落一事,笔者持怀疑态度,台的“权利”。即使是演习,这样的想法也是缺乏现代军事常识的表现。<br><br> 那么,为什么美军在前不久举行“红旗”演习中,会出现F一15、F一16击落F一22的情况?笔者认为:第一,这是美国为了有意误导各国军界,沿着这条错误的思路走下去而精心设计的。目的在于使那些潜在的假想敌把对付“猛禽”的人力、物力和作战思想,诱入歧途,使“猛禽”在未来的战略突击性使用中,少遇到麻烦;其次,即使这样的演习结果是真的,那些弱于美国的对手也完全没有参考意义,因为美国的演习忽略了空战前的电子压制等系统对抗。未来真正的战争,美国会放弃自己在这方面的绝对优势,刻意与对手进行一场对等的空战吗? <br><br> 观点二:即使在未来,隐身战机之间的空中格斗也小可能发生 <br><br> 有一种观点认为,现有的第三代战机难以做到对“猛禽”的空战,未来的隐身战机对“猛禽”的空战也不可能。道理很简单:前者是以瞎子对明眼人的拳击,后者是两个瞎子之间的拳击。空战的前提是必须发现对方,而“隐身”的概念本身,就是要抹掉这个前提。 <br><br> 在美国几种隐身战机装备空军之后,世界各强国都开始了自己隐身战机的研制计划,没有制造能力的国家也展开了采购行动。但目前尚未听说哪个国家的空军,有以隐身战机进行对等空战战术研究的。未来作战飞机隐身化是大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会出现隐身飞机之间的空战。至于隐身时代的空战怎么打,有待未来战争的检验,但笔者倾向于认为,当双方都拥有隐身战机时,更可能采取互相偷袭对方基地或其他高价值目标的战术。否则,花费高昂代价发明的隐身技术,岂不是大材小用?从F一22拥有的隐身、超声速巡航、大载弹量、远航程、高机动性的技、战术指标看,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可重复使用的远程打击武器。特别是当它运载电磁炸弹和逻辑炸弹时,还可以战略瘫痪式的“斩首”行动,这是任何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都做不到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上兵伐谋”也可以用在这里:只有摸清了别人的想法,才能有自己正确的办法。当年法国就是因为没有摸清希特勒的“闪电战”打法,就一厢情愿地把坦克都当作移动碉堡配属到马其诺防线,结果被历史开了个天大的玩笑。<br><br> 观点三:对付“猛禽”。打基地、打航母是当前的应急思路<br><br> F一22“猛禽”已经量产列装。而且美国空军也将在十年内基本实现隐身化。现在美国不仅在演习中,甚至在文学作品中和普及性的游戏中,都在大量使用隐身战机。去年7月份,美国国防部举行了一次代号为“龙啸”的危机假想模拟演习。在兵棋推演中,美军F一22从关岛和冲绳起飞。和从航母战斗群起飞的F一35隐身战机一起,夜袭中国大陆机场和导弹阵地,同时对上海、深圳、广州、厦门、香港等大城市进行密集轰炸。显示出美军高层事实上已经将F一22视为未来战争中的空袭主力。不久前爆出的日本购买100架“猛禽”的新闻表明。美国很快就要以“猛禽”为代表的新一代战机军售,改变地区军事态势。来达到其政治目的了。这是一个近在咫尺的重大军事事变。以现有军事手段,研究战略和战术应对,已是刻不容缓的事。<br><br> 那么,到底怎么对付“猛禽”?笔者设想了以下的不对称战法,愿请教高明。?猛禽”可以隐身,但基地不能隐身,作为活动基地的航母也不能。这就为我们实践《制空权》中“以打鸟巢取代打飞鸟”的经典思路,提供了机会。美国空军战术司令部,在为F一22和B一2组成的“全球隐身打击特遣部队”量身定做的战术中,把对方中短程地对地战术导弹列为优先打击目标。事实上这种大射程的地对地导弹,对“猛禽”也有着致命的威胁。双方生死的关键在于谁先动手。“猛禽”一旦先到空中。则目标庞大、移动缓慢的地地导弹凶多吉少;反之。导弹一旦发射,必须依赖跑道才能起飞的“猛禽”也只有束手待毙的命运。以“猛禽”携带电磁炸弹,攻击对方国家系统,是美军的战术思路之一;而以地地导弹携带电磁炸弹,也可以成为对手的战术选择。F一22浑身密布电子器件,若遭电磁脉;中攻击,事实上将彻底报废。更由于电磁辐射的范围极广,一枚携带电磁炸弹的地地导弹,完全摧毁一个基地的F-22应在情理之中。这一战术可以原封不动地用于对付航空母舰。<br><br> 现役“猛禽”的作战半径在2000千米左右。为了避开一般战机的威胁,美军一般将其部署在远离战场的地方。美国已经拥有射程2500千米的巡航导弹。二者结合,“猛禽”不需要飞临敌国上空,即可进行防区外打击。美国的战术设计一如既往,还是希望自己可以打到别人。而别人无可奈何自己。但这一距离对一般中程地地导弹是没有意义的。这也是一些国家拼命发展远射程导弹的原因,同时也是美国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名,极力压制别人的原因。但对于军事实力较强的大国,美国是无法从政治和外交层面“扭”断人家的战争长臂的。他要想在战争中砍断人家的长臂,他就必须承担被别人长臂痛击的危险。<br><br> 当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仗,双方可以不断地纠缠下去,但至少这一思路有“纠缠”的价值。由于地地导弹相对于价格昂贵的“猛禽”,成本低廉,可以形成多批次、多方向,甚至可以和远程巡航导弹联手进行饱和攻击,“纠缠”到最后,“猛禽”飞离导弹射程怕是最好的选择。如此,“猛禽”的整体威胁可以解除。“猛禽”的黑兄弟F一35“闪电”,在暴风骤雨般的导弹威逼下,也只能随航空母舰一起驶向远洋。<br><br> 当然,以中程导弹完成的任务,现役一些大航程的作战飞机,在超低空和采取其他有效隐蔽措施的情况下,也是可以遂行的。<br><br> 第二个思路:飞离了导弹射程的“猛禽”,将面临作战半径不够的困境,要想实施空袭,只能借助空中加油机的支持。而空中加油机一时半会儿还难以做到隐身。打击加油机因此成为一个釜底抽薪的选择。此外,为了保持自己的隐身,“猛禽”一刻也不能离开卫星和预警机的情报支援。如果能在这方面做点文章,“猛禽”就成了一只“瞎鸟”。它虽然自身装备着雷达,但它一打开,就像小偷在暗夜里打开手电一样自我暴露,如此,它将被迫降级为普通战机。至于怎么打预警机和加油机,不在本文探讨的主题之内,此不多述。<br><br> 总之,“猛禽”既可怕又不可怕,关键是要了解它、识破它,找准它的命门。世界战争史上,从来没有可以主宰战争的终极武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氢弹都不能,何况小小的“猛禽”?<br><br><img src=http://www.sinaimg.cn/jc/p/2007-10-15/U1335P27T1D467600F3DT20071015081552.jpg><br>弹道导弹能让猛禽惹上大麻烦,因为它的后勤保障设施无法保证不受前者的打击<br><br><img src=http://www.sinaimg.cn/jc/p/2007-10-15/U1335P27T1D467601F3DT20071015081555.jpg><br> 在现实战争中,第三代战斗机并不能够以数量优势确立对猛禽的战场优势,对于红旗演习中F-22被F-15击落一事,笔者持怀疑态度<br><br><img src=http://www.sinaimg.cn/jc/p/2007-10-15/U1335P27T1D467602F3DT20071015081557.jpg><br>猛禽既可怕又不可怕,它不可能成为一种终极武器<br><br><img src=http://www.sinaimg.cn/jc/p/2007-10-15/U1335P27T1D467603F3DT20071015081600.jpg><br>猛禽能隐身,但为其服务的加油机短期内还不大可能实现隐身化,这可能成为对抗猛禽的一个重要思路<br><br><img src=http://www.sinaimg.cn/jc/p/2007-10-15/U1335P27T1D467604F3DT20071015081602.jpg><br>美国空军目前已经接收100架猛禽战机<br><br><img src=><br><br><br><img src=>)
对付猛禽战机战法探讨:打基地是当前应急思路
2007年10月15日航空知识
猛禽战机可谓是当今世界上最令人关注的空军装备,不夸张的说,它的出现不仅让许多国家都觉得制衡乏术,连美国人自己都头脑有点乱
文/戴旭
不久前,日本提出要购买100架F一22。5月4日,韩国媒体又爆出“一架F一22A‘猛禽’战斗机首次被假想敌机击落”的消息。从2005年底F一22定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