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亲潮”级潜艇对比 <br><br> 环球时报•环球网消息:日本海上自卫队新一代“不依赖空气推进”(AIP)攻击潜艇建造进展神速,新型AIP潜艇首舰将不日下水。<br><br> 据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消息,日本当地时间12月5日11点,在川崎重工神户造船厂将举行“2900吨型”AIP潜艇首舰的命名和下水仪式,舷号为8116的新艇,列入2004年财年建造计划,2005年3月31日开工,计划2009年3月完工。<br><br> AIP(不依赖空气推进)系统是常规潜艇发展的革命,由于AIP动力装置不需要氧气即可正常运行,装上潜艇后能够显著提高潜艇的水下续航力,大幅降低潜艇在巡航中的暴露率。<br><br> 日本正在秘密建造AIP潜艇艇长84.0米,艇宽9.1m,吃水8.5米,水面排水量2900吨,水下排水量4200吨,水下最大航速为20节,主动力系统为2台柴油机、一台推进电机和蓄电池组,潜艇在水面及水下高速航行时仍使用柴油机和蓄电池组,需在水下长时间续航时则使用AIP系统。作为辅助动力装置的AIP系统由4台“斯特林”MK.2型闭式循环发动机及相关设备组成,总功率水上8000马力水下/39000力,可使潜艇在水下低速连续航行2周。艇上武器装备与“亲潮”级基本相同,装备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可发射日本89型线导鱼雷、80型反潜鱼雷及美制“水下鱼叉”反舰导弹,备弹20枚。<br><br> 日本新一代潜艇的隐蔽性能大幅提升,加之使用AIP系统后拥有的长时间水下续航能力,日本AIP潜艇的整体作战性能较“亲潮”级更上一层楼。(郝珺石))
日本秘密建造的AIP潜艇5日下水
2007年12月03日环球网
日本即将下水的“2900吨型”AIP潜艇(下)与“亲潮”级潜艇对比
环球时报•环球网消息:日本海上自卫队新一代“不依赖空气推进”(AIP)攻击潜艇建造进展神速,新型AIP潜艇首舰将不日下水。
据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消息,日本当地时间12月5日11点,在川崎重工神户造船厂将举行“2900吨型”AIP潜艇首舰的命名[
阅读全文]
<br><br><img src=http://www.huanqiu.com/attachment/071203/76abd3f197.jpg><br>以色列制Spyder防空系统静态展示(资料图) <br><br> 环球时报•环球网消息:印度空军最终同意国产“阿卡什”防空导弹系统进入空军服役,该型导弹的研发工作始于1980年,延期交付时间长达15年。<br><br> 据美国防务新闻11月30日报道,来自印度空军的消息说,2009年之前,空军将首先采购两套“阿卡什”防空导弹系统。<br><br> “阿卡什”导弹由印度国防研究和发展组织(DRDO)研发,计划于上世纪90年代进入印度空军和陆军的防空系统服役,但屡遭军方拒绝,理由是“达不到要求指标”。<br><br> 今年年初,印度空军曾力主从以色列购进Spyder防空导弹系统,但该采购计划一直没有落实。<br><br> “阿卡什”导弹在拉贾斯坦邦沙漠做过一系列测试,还曾计划在东部奥里萨邦的巴拉索尔(balasore)导弹试验基地进行测试。<br><br> 据国防研究和发展组织的专家说介绍,“阿卡什”防空导弹是一款中程地空导弹,配备印度国产雷达,计划替代老旧的俄制防空系统。该型导弹长5.6米,发射重量700公斤,可携带60公斤的弹头,配备的国产雷达可跟踪64个目标,在全自动模式下可同时引导12枚导弹出击。(张加军))
拖延15年印度空军终于同意采购国产防空导弹
2007年12月03日环球网
印度自行研制的阿卡什防空导弹(资料图)
以色列制Spyder防空系统静态展示(资料图)
环球时报•环球网消息:印度空军最终同意国产“阿卡什”防空导弹系统进入空军服役,该型导弹的研发工作始于1980年,延期交付时间长达15年。
据美国防务新闻11月30日报道,来自印度空军的消息[
阅读全文]
印度海军反对政府与俄方再谈判航母改造费用
2007年12月03日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耿海艳):印度海军3日表示,反对政府就购买改造俄罗斯退役航母“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价格上涨问题与俄方举行再谈判。
印度海军参谋长苏里什·梅赫塔当天对记者说,印俄当初签署的改造“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母合同是一份价格固定的合同,当时已经考虑到[
阅读全文]
美国防部命令5支陆军部队待命上前线
2007年12月04日新华网
新华网华盛顿12月3日电(记者王薇杨晴川)美国国防部3日宣布,命令陆军国民警卫队的5支部队进入待命状态,准备于2009年夏前往伊拉克和阿富汗。
国防部发表声明说,在待命部队中,约8000人将前往伊拉克,另有7000人奔赴阿富汗。前往伊拉克的国民警卫队员将执行安全任务,包括保卫军事基地以及在伊[
阅读全文]
默克尔改口称希望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
2007年12月03日环球网
环球时报•环球网消息:12月2日,默克尔在《德国之音》广播电台上称希望与中国维持“良好的伙伴关系”。
为了缓和过去几个月中德之间不断升级的紧张气氛,周日(12月2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德国之音》广播电台公开强调,希望与经济大国中国维持亲密的伙伴关系。“我们需要友好的朋友似的[
阅读全文]
的权利,因为派遣维和部队的问题已经由苏丹和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根据1769号决议解决了。”谈到有关当地反政府武装组织反对部署维和部队的问题时,这位州长说。)
非盟部队重兵守护中国驻达尔富尔维和营地
2007年12月03日国际先驱导报
在各种武装派别活动频繁的达尔富尔,政治、安全形势非常严峻。本报资料图
面对当地反政府组织发出的安全威胁,中国工兵加强了安全措施,禁止任何人在没有武装人员护卫的情况下离开营地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邵杰发自喀土穆从11月24日抵达南达尔富尔州首府尼亚拉至今,参加联合国[
阅读全文]
中距空空导弹(射程为50千米)和P一73(AA一11)近距空空导弹。此外,苏一27CK和苏一27UBK歼击机,安装了可以有效降低飞机雷达散射面积的“索尔比察”电子战装备。中国空军装备的苏一27CK和苏一27UBK歼击机,可以远距离对敌机发起攻击,并具有近距空战的作战能力。1997年4月,中国空军14架苏一27歼击机遭受了台风的袭击,其中3架损失较为严重。据悉,为了表示对中国的友好,俄罗斯方面同意更换遭受台风袭击的苏一27。1架遭受台风袭击的苏一27UBK被更换为苏一27CK。2002年4月,中国空军数架苏一30MKK歼击机遭受了一定的损失。但是,这条消息没有经过验证。总之,中国空军至少有6架苏一27更换了新的飞机机号,其中包括3、10、11、12、13和24号飞机。<br><br> 1995年12月,中国与俄罗斯签署了关于“使用生产许可证生产200架苏一27”的协议,该合同总价值为12亿美元。中国空军将这些飞机命名为歼一11。同时,俄罗斯向中国提出了共同生产苏一27CMK的计划。苏-27CMK安装了空中加油系统和“甲虫一27”机载雷达。但是,中国没有同意俄罗斯的这一要求。因为,共同生产苏一27CMK的计划,将迫使中国飞机制造业超负荷的工作,对研制歼一10产生消极的影响。根据该协议,俄罗斯切博克萨雷科学生产仪表企业将负责向中国技术人员传授生产“水仙一M”显示系统和IIHK-10-02驾驶领航系统技术。切博克萨雷科学生产仪表企业还派专家到中国协助生产歼一11。此外,俄罗斯还于1997~2003年,负责为中国生产100套歼一11机载电子设备。协议规定,中国为组装歼一11生产70%的装置,而AL-31F发动机和其它电子装置将在俄罗斯生产。同时,根据协议规定,俄罗斯不允许中国改变歼一11机体的任何结构或未经俄罗斯允许向国外出口。如果沈阳飞机制造厂不能保障完成每年生产10~15架歼一11计划的话,俄罗斯共青城飞机生产联合公司将协助沈阳飞机制造厂完成生产任务。协议甚至不允许中国独立生产AL-31中发动机,以用于歼一10。中国可以向俄罗斯采购AL一31中发动机的零配件,在中国对AL-31F发动机进行维修。国外分析家认为,中国并不打算向俄罗斯购买AL-31F发动机和其它电子设备的生产许可证,因为中国已经完全具备了自行研制新型发动机和电子设备的能力。<br><br> 1998年12月,中国沈阳飞机制造厂利用俄罗斯共青城飞机制造联合公司的工艺,完成了首批2架歼-11的组装。由于组装质量存在问题,这2架歼-11被运往俄罗斯共青城飞机制造联合公司进行检验,并达到了使用的合格要求。2000年,沈阳飞机制造厂生产了14架歼-11,并以每年平均生产15~20架的速度进行。中国国家电视台曾经报道歼-11在沈阳飞机制造厂投入生产的消息。沈阳飞机制造厂采用了最先进的组装工艺和完善的流水线。这些组装工艺和流水线都比俄罗斯共青城飞机制造联合公司的先进。2001年12月,沈阳飞机制造厂生产了20架歼-11。在使用由俄罗斯生产的配套原件完成首批50架歼-11生产后,沈阳飞机制造厂开始使用自己生产的60%~70%的配套原件(除AL一31F发动机),生产歼一11。第一批歼一1 1首先装备了位于辽宁省的中国空军飞行部队。其中,51~54号机安装了改进的H一011M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该雷达可以发射P一77(AA一12)中距空空导弹。此外,部分歼一11歼击机装备了HCU一27头盔瞄准显示系统。HCU一27头盔瞄准显示系统可以确保P一73近距空空导弹离轴发射角为60度时,对敌机发起攻击。这种装有传感器的系统十分轻便、体积小,使用效率高。在近距空战时,飞行员可以将头转向一方,引导P一73近距空空导弹对敌机实施拦截。<br><br><img src=http://i2.sinaimg.cn/jc/p/2007-12-03/U1335P27T1D474564F3DT20071203081412.jpg><br>中国空军早期引进的苏-27UBK战斗教练机队<br><br> 歼一11主要用于夺取和保持制空权,是中国空军作战半径最大的歼击机。歼一11可以担负空中巡逻和国土防御作战,以及为突击作战飞机远程护航和摧毁地面目标等作战任务。歼一11采用的翼身融合体,不仅达到了最大的升阻比和产生的巨大升力系数,甚至使得机内有足够的空间携带燃油,而无须在机外悬挂副油。歼-11机体具有高强度和重量轻的特点,普遍采用了铝合金、高强度钢和钛等材料。歼一11安装了两台AL一31F发动机,最大推力达到12500千克,从而确保飞机在高速度和大攻击角条件下可靠工作。歼一11安装的四余度电传操纵系统,不仅提高了飞机的可靠性,而且增强了飞机的机动性能。歼一11的自动飞行控制系统,可以代替飞行员控制和稳定飞机的角运动和飞行轨迹,并大大改善了飞行品质。歼一11安装的现代化通信装置可以保证在1500千米范围内,与地面和飞机保持无线电话通信。歼一11安装了H一011M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可以发现地面运动目标和对其实施跟踪。此外,歼一11还安装了光电瞄准系统。H一011M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与光电瞄准系统相互交链,从而大大提高了发现目标、跟踪目标和在电子干扰条件下的攻击能力。<br><br> 歼一11的H一011M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可以发现120千米内的目标,同时跟踪10个空中目标,并区别最危险的空中目标,选择相应的武器对其实施攻击。此外,歼一11光电瞄准系统与激光测距仪联合使用,可以提高火控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在无线电静默状态下发现目标,并使在近距离机动空战的效率增加了50%。歼一11翼尖安装了电子对抗吊舱,可以保证飞机前半球和后半球的安全。歼一11还安装了雷达辐射告警系统等装置。除携带P一27中距空空导弹和P一73近距空空导弹外,歼一11还可以携带C-8、C一13和C一25空地非制导火箭弹,KAB—500、KAB—250和KAB-100非制导炸弹以及口径30毫米航炮,其射速1800发/分。总之,中国根据生产许可证生产的歼一11的整体作战效率较原型机苏一27CK提高了50%。<br><br> 2005年10月,中国与俄罗斯乌拉尔光学机械厂签署了关于“提供新一批歼一11的O9nC一31新型机载光电雷达”的补充协议。该补充协议成为了第一个直接从俄罗斯工厂获得歼一11歼击机机载设备的协议。原先的协议签署必须要经过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该补充协议写道:“中国暂时无法生产歼一11使用的机载设备。”据悉,中国试图扩大对歼一11机载设备的规模,其中包括机载火控雷达、发动机和零部件。2005年,俄罗斯向中国提供了价值1亿美元的歼一11的零部件。同时,中国打算继续根据生产许可证生产歼一11。2006年,中国沈阳飞机制造厂生产不少于17架歼一11。<br><br> 在中国空军眼里,歼一11的机载电子设备和机载雷达都比较落后,对地面目标攻击能力非常有限。歼一11机载火控雷达无法对中国国产的机载武器实施引导。因此,中国决定研制可以装备国产1474多用途火控雷达和WSl0A涡扇发动机的歼一11B。1474多用途火控雷达可以保证对10个以上空中目标实施跟踪,并引导国产空空导弹、空地导弹和激光制导炸弹对目标实施攻击。据悉,中国研制的WSIOA涡扇发动与AL一31F发动机十分相似。<br><br> 但是,国外专家普遍认为,歼一11B的研制和装备需要一定的时间。据悉,1474国产多用途火控雷达曾经安装在运一8飞机上进行试验。2002年,1架歼一11曾经安装了WSl0A涡扇发动机进行试验。<br><br> 早在2002年5月,中国宣布:装有主动雷达导引头的“霹雳一12”(SD一10)中距空空导弹的研制工作已经接近尾声。目前,中国空军歼-8Ⅱ已经结束对“霹雳-12”的试验。“霹雳-12”长为3.51米,弹径为0.21米,最大射程为86千米,有效射程为55千米。据悉,由中俄双方共同研制的“霹雳-12”采用了P-77中距空空导弹的主动雷达导引头和“霹雳一11”中距空空导弹的弹体。中俄双方联合研制“霹雳-12”的目的,是使中国空军空空导弹标准化和系统化,这将对歼-11B使用该型空空导弹具有略生意义。<br><br> 此外,中国正在歼-11基础上研制新型双座型。改进后的新型双座型歼击机将被命名为歼-11BS。据悉,歼-11BS将安装WSIOA新型涡扇发动,机载火控雷达、机载电子设备和国产新型武器装备。歼-11BS的模型,曾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展出。歼-11BS的作战性能将达到苏-30MKK和苏-30MK2的水平。<br><br><img src=http://i1.sinaimg.cn/jc/p/2007-12-03/U1335P27T1D474565F3DT20071203081414.jpg><br>早期引进的苏-27CK战机无法使用国产导弹。中国空军专门进口了数百枚俄制导弹装备苏-27机队<br><br><img src=http://i0.sinaimg.cn/jc/p/2007-12-03/U1335P27T1D474566F3DT20071203081416.jpg><br>中国空军列装的国产歼11战机<br><br><img src=http://i3.sinaimg.cn/jc/p/2007-12-03/U1335P27T1D474567F3DT20071203081418.jpg><br>空军苏-27SMK战机双机编队全外挂空中巡航<br><br><img src=http://i1.sinaimg.cn/jc/p/2007-12-03/U1335P27T1D474568F3DT20071203081420.jpg><br>中国空军歼11战机夜间待命准备出动<br><br><img src=http://i0.sinaimg.cn/jc/p/2007-12-03/U1335P27T1D474569F3DT20071203081422.jpg><br>国产化歼11B型多用途战机可以使用国产霹雳8导弹<br><br><img src=http://i2.sinaimg.cn/jc/p/2007-12-03/U1335P27T1D474570F3DT20071203081424.jpg><br>中国空军歼11战机机群整装待命)
俄媒体称中国国产歼11比原型苏-27战力提高50%
2007年12月03日《舰船知识》杂志
国产歼-11B型多用途战机
中国空军装备的早期型苏-27SMK战机
今年9月23日。俄罗斯“军事均衡”网站报道了题为“中国已经开始自己制造歼一11歼击机”的文章。下面是一位热心的网友海鸣翻译的全部内容,我们刊登此文并不代表我们同意或证实其内容和观点。
1992年,中国从俄[
阅读全文]
要比亚声速巡航战斗机高。F-15C的机内载油系数为0.29,“米格一31”为0.41,“苏-27”也达0.40,而F-22A只有O.28,长时间超声速巡航的优势并不突出。F-22A的非加力超声速飞行能力只说明其发动机推力的强大,并不能证明其长时间超声速巡航的能力。<br><br> F-22A的超机动性得益于其推力巨大的发动机和推力转向,但F-22A正常起飞重量从设计初期的22_7吨涨到现在的28.6吨,推重比从1.4跌到1.11,和F-15C没有实质的差别。重量的增加也使F-22A的翼载和F-15C相当。F-22A和F-15C在推重比和翼载上相当,如果不是推力转向,没有理由在机动性上好很多。但推力转向不是F-22A的独门绝技,相对于同样采用推力转向的对手,F-22A在超机动性上的优势还很难说。飞行员的生理极限和空空导弹的大离轴角发射能力,进一步削弱其超机动性的实际优势。<br><br> F-22A的内载武器使其在空战时可以保持流线的气动外形,在机动飞行中的阻力无疑小于采用外挂武器的常规战斗机。1日F-22A为了发射内载武器,必须打开武器舱门将发射臂伸到外面。这样一采,干净的气动外形也就不复存在了。<br><br> 外形隐身与其他隐身<br><br> F-22A战斗机的隐身技术属于第三代,比起SR.71、F-117A和B-2A,在隐身原理上进了一大步。早期隐身的SR-71主要靠吸波涂料吸收入射的雷达波,隐身效果有限。第一代隐身的F一117A主要靠镜面体原理,强调控制回波方向、制造回波闪烁,使对方雷达不能稳定地锁定它;但F一117A的隐身设计对气动性能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根本不能做空中格斗。第二代隐身的B-2A的设计目标是在开战之初就穿越完好的前苏联防空体系,攻击其核目标并安全返航,因此要求全向、宽频带隐身。飞翼设计先驱诺斯罗普公司的无尾飞翼型设计能使电磁能量的散射大量减少,而剩下的能量则变成表面波并沿弧面向周边“流散”,在流动过程中一路按指数规律衰减,形成回波的时候已是强弩之未了。这个隐身设计比F-117A的几何多面体外形要先进很多,既达成全向隐身目的,又兼顾了飞机的气动特性。<br><br> 后来洛克希德进一步发展了B-2A的连续可变曲率大弧面,并注意到隐身和气动要求的均衡,推演出F-22A的外形。F-22A的菱形截面和机身的尖锐折边与B-2A的无尾飞翼外形异曲同工,对战斗机来说,这依然是现今隐身的最高境界。<br><br> 无数研究表明,由外形达成的隐身是最有效的,但代价也相当大。隐身加上超声速巡航和超机动性,使得F-22A成为美国和世界历史上最大、最重、最昂贵的战斗机。按照180架的采购量来分摊研制费用,F-22A的单价将达3.5亿美元以上,是便宜的F一15C的7倍之多。各国空军对隐身的重要性在原则上都同意,但对于如何实现最大效费比的隐身,尤其是隐身在实际战争(而不仅仅是战斗)中的效果尚存有分歧。<br><br> 隐身并不是真的就看不见了,只是减小被发现的距离全向隐身在各个方向上的效果有显著差异,正视依然是雷达特征最小的方向。B-2A的隐身性能要好得多,但依然要仔细规划入侵路线,确保雷达特征最小的一面面向敌雷达。F-22A作为空中优势战斗机,就顾不得那么多了,在出击的时机、方向、路线方面没有轰炸机、攻击机那么自由。防空截击时就不谈了,即使在执行空中任务日寸,敌人的战斗机也是机动的。就算F一22A能通过战术动作使隐身最好的前方指向敌机以保证最大隐身效果,也不可能保证F一22A对地面雷达、预警机和其他方向上的敌机也有同样的隐身效果。在空地网络化的明天,这不比直接被敌战斗机雷达锁定要好多少。<br><br><img src=http://i2.sinaimg.cn/jc/p/2007-12-03/U1335P27T1D474542F3DT20071203074153.jpg><br>F-22A在超机动性上的优势还很难说。飞行员的生理极限和空空导弹的大离轴角发射能力。<br><br> F-22A的发动机是战斗机历史上推力最大的发动机,但大推力等于大的红外特征。虽然F-22A的矩形喷口有助于增加炽热喷气流与周边空气的混合,尽快减低温度;但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涡扇发动机效率而增加的涡轮前温度和燃烧室温度以及更大的空气流量,使得F-22A尾喷流的红外特征不比F-15低。即使解决了尾喷流问题,机身蒙皮和前缘的气动加热也没有办法消除,尤其当F-22A打开加力推力在高空做超声速巡航时,机身的红外特征将是巨大的。在机载和地面光电探测手段高度发达的今天,这是隐身的一个大漏洞。<br><br> F-22A如果做超声速巡航,将不可避免地造成音爆。虽然随着高亚声速和超声速飞机的发展,用听音装置来探测入侵飞机的做法已不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那么重要;但是,将听音装置用高速网络连接起来、配以高速信号处理,听音探测还是有相当的预警功能的,可以引导战斗机接敌——尤其是对于深入敌后的F一22A。<br><br> 隐身战斗机在协同作战中还会遇到一个特殊的问题,即如何不被同一空域的其他友军战斗机所误伤——这也是海军的攻击核潜艇一般不与友军潜艇在同一海域共同作战的原因——为此要解决敌我识别的问题。应答式敌我识别的不可靠已经是不争的事买。“非合作式敌我识别”的一个方法是用雷达精确扫描敌机、构造立体图形,然后进行图形识别;另一个方法是对敌机的发动机叶片进行计数,然后将叶片数、转速等发动机特征和数据库比较、判别敌我。这都要求雷达大功率照射,和隐身的要求是矛盾的。况且有朝一日,对手也可能掌握同样的隐身技术,那时,只要对手在常规机群中混杂一些隐身战斗机,就将使F-22A的战术处境极大地复杂化。预期效果与实际效果<br><br> F-22A的前向隐身性能十分优秀,但巨大的背面看起来像一堵墙一样显眼,对视距内空战时的隐身很不利。不过这“应该”不是太大的问题——F-22A“应该”在视距外已经把敌人干掉了。然而,战斗的发展往往不是按主观想定进行的。例如,在越南战争时期得到大规模应用的“麻雀”中程空空导弹,设计初衷是在中距离上迎头攻击敌机,此时导弹上多普勒导引头的效果最好,还可以利用双方的相对运动增加导弹的有效射程。然而在实战中,大部分拦截成功的导弹都是在尾追攻击中发射的,原因是,飞行员的想法和设计师的想法并不一样。<br><br> 在战斗中,为了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导弹不一定恪守某一个攻击方向。F-22A飞行员可以迎头拦截敌机展开对自己有利的近距格斗也可以利用自己在速度和机动上的优势,“划大圈”完成包抄动作,占领敌机后方的有利发射阵位。但战斗机高速大转弯时要先拉半个横滚,这样巨大的背面就正对敌方,比较容易被敌方的空中和地面雷达发现。总之,F-22A优秀的前向隐身性能只有在双方列面接近的理想战斗情况中才能发挥出来,而这在实际作战中只占较小的一部分。F-4和“麻雀”中程空空导弹、F-14和“不死鸟”远程空空导弹在作战模拟中的优秀战绩与实战战绩的差异也是这么产生的,F-15的案例更说明问题。<br><br> 在F-15战斗机诞生之初,美国空军曾对其作战效能做过计算机仿真研究,结论是惊人的:F一15A和“米格一21”的交换率达到955比1!多年后在内利斯空军基地,美国空军用和“米格一21”性能相近的F-5E,与F-15C进行了对抗演习。演习前的计算机仿真表明F-15C大占上风,交换率为70比1;经过有空战经验飞行员的修正,交换率仍然为18比1。实战演习中,F一15C与F一5E按2对1、1对1、4对4、2对4进行对抗,双方从相对方向进入约50千米直径的交战空域,然后进行“自由搏击”。F-15的电子系统无疑比F一5优越,并装备了“响尾蛇”近距格斗导弹和“麻雀”中程空空导弹,而F一5只装备了“响尾蛇”,但结果却令人十分震惊:F一15对F一5,在2对1(交换率5比1)、1对1(交换率3比1)、4对4(交换率2比1)时均有利于F-15,但优势并不大;在2架F-15列4架F-5时,交换率就下降到1比1了。实战演习的结果与计算机模拟大相径庭。F一22A比F-15先进得多,但在多机对抗的实战中,是不是能够创造奇迹,历史的经验并不看好。<br><br> 如果从空中主宰作战推进一步,将F一22A用于常规的浅近纵深争夺制空权的作战,F-22A以其较好的前向隐身性能与极其出色的飞行性能,无疑可以很好地完成使一任务;然而F一15C、F/A-1 8 E同样也能完成使命,尽管可能没有F一22A那么“轻松”。考虑到F一15C和F-22A的单价比为1:7,到底用谁更合算就很值得研究了。尤其是近距多机格斗的情况下,4架F一22A与同样价钱的28架F一15C相比,后者的胜算或许更大;最不济,28架F一15C在战术选择上的灵活性也比4架F-22A要好得多。<br><br> 在战争中,数量本身就是一种质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虎”式和“豹”式坦克的性能要比被戏称为汽油桶的美国“谢尔曼”坦克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但是凶狠的“虎”、“豹”最后还是被浪潮一般涌来的“谢尔曼”们撕成碎片。美国空军再阔气,也只能承购180架F-22A,其中至少70~80架留驻本土,作为本土防空、战时增援、训练、损失替补之用;在欧洲和亚太最多只能各派驻50架左右。即使所有F-22A全部集中到一个战区,也还是有完好率和出动率的问题。到时候,在任何一场具体的战斗中,到底能同时投入多少F-22A是很成问题的。<br><br> 高昂的单价也会使战地指挥官在使用F-22A的时候缩手缩脚——就像C一5“银河”运输机是按野战机场起降的要求设计的,但高昂的单价使它在整个生涯中从未在野战机场中实际起降过;现在的C-17也有重蹈这条老路的迹象,尽管它在试飞中试验过野战机场起降。<br><br> 全面隐身与适度隐身<br><br> 由于隐身的巨大代价和实战效果的不确定性,各国军方对隐身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美国空军是坚决的隐身派,新战斗机非隐身不可;美国海军和欧洲是半隐身派,能“适度隐身”就行,其余靠电子对抗、空战战术和网络战能力来弥补。换句话说,就是在不过分牺牲气动性能的前提下尽量考虑隐身要求,而不是一切围绕隐身。欧洲国家或许有技术水平的限制,但美国海军的例子就不是技术水平的问题了。除了早已放弃的A一12属于“全心全意”的隐身外,美国海军对F-22A的变后掠翼舰载型并不热心;在F/A-1 8E实际上全部重新设计的情况下,也没有竭尽全力<br><br> 隐身修形,而是在网络战能力上倾注全力。考虑到F/A一1 8E将是美国海军未来至少20年里的主力战斗机(F-35取代的是F/A-18C而不是F/A-18E),美国海军发展战斗机的思路耐人寻味。<br><br> 大家知道,飞行器的雷达探测距离与其雷达反射面积的4次根成正比,也就是说,如果雷达反射面积小10倍,雷达探测距离只缩短不到1/2。在隐身效果上,不彻底的适度隐身肯定不及全面隐身,但受到高昂代价和战术条件的限制,全面隐身在大规模战争中的实际优越性并不令人信服而适度隐身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少花钱、多办事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值得考虑的。<br><br> 全面隐身的F-22A到底是猛禽还是纸鹤,这不是由F-22A的性能决定的,而是由F-22A是不是能够完成美国空军赋予它的战术构想来决定的。<br><br>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美国空军的基本思想就是攻势防空,就是把空战的战场推到敌人的空域去,越过地面的战线,逼近到敌人的空军基地和防空火力跟前打。这样,美国空军可以有效地、不受阻碍地支援美国陆军,并最大限度地阻止敌人空军对美国陆军的攻击。和攻势防空相对应的当然就是守势防空,就是以己方的空军基地和防空体系为依托,和敌人争夺地面战线以近的制空权。很显然,守势防空不能可靠地支援己方陆军,也不能可靠地陲止敌方空军对己方陆军的攻击。美国空军、以色列空军和北约空军是典型的攻势防空,苏联空军和世界其他空军通常属于守势防空,或者最多是防守反击。<br><br> F一22A显然是攻势制空思想的结果。攻势制空和攻势防空只相差一个字,但含义大大不同。攻势制空是非线性作战的产物,也就是说,战斗不再局限于战线附近,而是在整个战场的全部纵深进行。空中战争不再是剥洋葱式的层层推进,而是不分前后方,在所有节点上全面打响,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大烈度“点穴”,迅速瓦解敌方有组织的抵抗。所以,全面隐身是~个重要的特性,只有隐身战斗机才能在没有摧毁敌方空中和地面的防空体系之前,就在敌人纵深夺取制空权,点住敌人的要穴。超声速巡航也是一个重要特性,因为隐身战斗机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到达敌纵深的空中战场。这两者相结合,就使F-22A战斗机可以深入敌后随心所欲。 <br><br><img src=http://i2.sinaimg.cn/jc/p/2007-12-03/U1335P27T1D474543F3DT20071203074156.jpg><br>F-22A的发动机是战斗机历史上推力最大的发动机,但大推力等于大的红外特征。<br><br><img src=http://i1.sinaimg.cn/jc/p/2007-12-03/U1335P27T1D474544F3DT20071203074158.jpg><br>180架F-22A在战时实际出动能力也是个问题<br><br><img src=http://i3.sinaimg.cn/jc/p/2007-12-03/U1335P27T1D474545F3DT20071203074201.jpg><br>F-22A能轻松完成常规浅近纵深争夺制空权作战<br><br><img src=http://i2.sinaimg.cn/jc/p/2007-12-03/U1335P27T1D474546F3DT20071203074203.jpg><br>在战争中数量本身就是一种质量<br><br><img src=http://i1.sinaimg.cn/jc/p/2007-12-03/U1335P27T1D474547F3DT20071203074205.jpg><br>4架F-22A与同样价钱的28架F-15C相比后者的胜算或许更大<br><br><img src=http://i0.sinaimg.cn/jc/p/2007-12-03/U1335P27T1D474548F3DT20071203074207.jpg><br>F-22A的前向隐身性能十分优秀,但巨大的背面看起来像一堵墙一样显眼)
击落猛禽:分析美军F-22A战机隐身缺陷
2007年12月03日军事世界画刊 晨枫
美国空军F-22A猛禽战机机内燃油系数只有O.28,长时间超声速巡航的优势并不突出。F-15C的机内载油系数为0.29,“米格一31”为0.41,“苏-27”也达0.40。
美国空军F-22A战机双机空中编队
一般认为,第四代战斗机应该具备隐身、超声速巡航、超机动和网络战等能力。其中,隐身能力是最引人[
阅读全文]
法国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可能将激怒美日
2007年12月03日环球网
美国《防务新闻》12月3日文章,原题:法国支持结束对中国禁令在华盛顿考虑是否购买空中客车公司价值数百亿美元的空中加油机时,法国再次表态支持解除对华军售禁令,这很可能会激怒美国。
11月25日至27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有消息说,萨科齐私下告诉中国官员,巴黎希[
阅读全文]
搞“对抗”导致中德关系冷冰冰----默克尔“抗”龙无悔?
2007年12月01日中国青年报 范新红
近几年,中国与德国的关系发展势头良好,德国也从中国龙的经济发展中获益匪浅。不过,德国总理默克尔却和中国搞起“对抗”,最明显的是在9月23日执意会见达赖喇嘛。此后,中德关系持续低迷。随着中国表明了严正立场,德国的有识之士也加大了对默克尔的压力。有观[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