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bbc.co.uk/worldservice/assets/images/2010/01/18/100118135102_pope226body_226x170_nocredit.jpg><br><br>1981年试图刺杀教皇的土耳其人阿贾获释<br>曾试图刺杀教皇保罗二世的土耳其人阿里· 阿贾在服刑29年后今天在土耳其获释。<br><br>阿贾于1981年在罗马的圣彼得广场开枪行刺教皇,致教皇重伤。<br><br>虽然当阿贾被逮捕时表示他是个人行动并非受他人指使,但他企图刺杀教皇的动机至今仍是个谜。<br><br>教皇保罗二世在逃过了一劫之后曾在1983年同刺客在意大利监狱中会面20分钟。但他们的谈话一直没有公开。<br><br>阿贾也从未透露其刺杀教皇的动机。<br><br>最初的理论是,刺杀教皇的行动是当年保加利亚秘密警察和苏联克格勃下的命令。但这种说法从未得到证实。1986年,3名保加利亚人在意大利被宣布无罪释放。<br><br>有关阿贾的精神状态一直是个疑问。他不断称自己是耶稣,并预测世界末日。<br><br>现年52岁的阿贾周一从安卡拉附近的监狱中获释后被送往一个军队医疗中心进行健康测试。<br><br>律师说,他计划留在土耳其。律师还说,已经有人承诺出巨款请阿贾讲述他的故事。<br><br>阿里· 阿贾10年前得到了意大利总统的豁免,但随后被引渡到土耳其为他早前谋杀一名报纸编辑继续服刑。<br><br><br>有容乃大 仁者无敌 The Holy Bullet<br><br> 这是本结构相当精巧的书,阅读的经历如同进行一场繁复的拼图游戏,在开篇令人困惑的,看似支离无关的十来个线头之后,再细看下去,逐渐发现这些碎片之间隐藏的联系。那些起初不以为意的细节,却是草蛇灰线,几章过后才让人恍然大悟。翻看的过程中时常为出其不意的巧合倒吸口冷气,回想后方知道之前早已是伏笔暗注陈仓暗度。在明暗交替的情节行进中,在正逆穿插的叙述下,散乱的跳跃的碎片逐一找到正确的位置,拼凑成一幅完整的图片。 <br> <br> 1981年5月13日下午,天空阴晴不定,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乘坐一辆白色敞篷车,同聚集在圣彼得广场上数以万计的信徒举行每周例行的会见。在狂热拥挤的人潮中,数颗子弹突然射向教皇。行刺教皇的凶手当场被教廷卫兵逮捕。这名凶手名叫阿里·阿贾,土耳其人。教皇保罗二世身中数弹,抢救后却奇迹生还。 事后,教皇便表示宽恕了阿里·阿贾的行为。康复后,教皇与阿贾单独在罗马一所监房中会面,刺客在教皇悲悯仁爱洞悉一切的目光摩挲下,防线决堤,涕泪交零和盘供出刺杀行动背后的种种缘故,听罢教皇沉思良久决心将实情真相永远尘封。 <br> <br> 究竟是谁策划了这起暗杀事件,世间对此猜测不断众说纷纭,但无人敢下断言,历史的真相就这样隐没在当事人的缄默中。 <br> <br> 斗转星移,到了2007年,其时教皇保罗二世已病逝两年,英国记者莎拉正在报社工作,突然接到父亲从葡萄牙打来的电话,急促她立即离开伦敦。莎拉从父亲焦虑的声音中隐隐感到暴风将近,随即带上助理回家准备收拾行装离开伦敦。就在莎拉正要打开家门的当口,一名英国军情处特工迎上来请她到局里协助一起荷兰谋杀案的调查,莎拉只得嘱咐助理务必取出藏在家中的一封卷宗,去车站等她。莎拉当时并不知道,她凑巧躲过一劫:在助理推门进屋的瞬间,引爆了早以设置好的炸药。 <br> <br> 然而这仅仅只是开始,天罗地网早已布下,枪弹纷纷上膛,随着各色宗教组织,利益集团先后亮相,等待莎拉的是紧锣密鼓的追逐和逃亡,满径密布的荆棘和陷阱。在这场智力的角逐,利益的博弈中,虎狼环伺,敌我难分,杀戮以十步杀一人的速度向前推进。随着情节的深入,那埋藏许久的历史隐情也再次沉渣泛起,将它真实的一面展示于我们眼前。 <br> <br> 小说情节的起伏跌宕让人无法预料到下一步的发展,不断制造出的兴奋点撩拨着读者的阅读神经。这本书作为揭示教廷斗争内幕的村言野史,满足了街头上的凡夫俗子的好奇心。而剥除掉情节带来的快感外,这本书同时又涉及当代天主教面临的根本问题,在严肃问题上一些微妙的、令人深思的词句将思维的触觉引导到更深层面。 <br> <br> 小说中杀戮的起因便是对教皇遇刺事件真相的拉锯战,一方力图保全证据,另一方企图掩埋历史。坊间最易被大多数人接受的说法是前苏联操纵谋刺了约翰·保罗二世。前苏联当局之所以要铲除约翰·保罗二世,是因为他当时所宣传的思想对苏联集体主义意识形态构成威胁。 <br> <br> 然而事情并非如同我们想见的那样。这部小说再次告诫我们,历史的真相可能因为尊者讳,为胜者讳因而被遗忘、疏漏、润色或掩盖。它也会随着叙述者身份的转换,呈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面性。即便是同一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可能发现我们曾经审视历史的眼光是多么的单一表面附着成见,而对人物和事件做重新臧否。教皇遇刺之际仍处于东西方冷战期,对东方的抵制成为很多西方人固有的本能,将罪责归咎于左翼阵营对西方文明的反扑是个迎合大多数人的推断。殊不知,这样的倾向和偏见成为一部分人得以利用的政治武器和利益筹码。跟随而至的是对历史的漂白和污点的洗刷。 <br> <br> 这也引发了另一个问题,政治思想意识的差异是否真的需要如此强调并泾渭分明吗。书中有段话为是非对错给出纯粹的定义:圣母和主从不为社会主义思想或是别的什么政治思想担心。这些思想从未把世界一劈为二,属于这个阵营的便为善,属于那个阵营的便为恶。所有善恶根源存乎人们自身的一念之间。所以当人们祈求主的护佑时,他们应该祈求不被自身的恶念所犯。 <br> <br> 推广而去,天主教一面处在政治的包围圈中,一面也面临世界范围其他宗教思潮的差异的挑战,是诉诸信仰的论战,还是寻求对话,填补鸿沟,消除隔阂,书中一则穿插始末的故事对此作了注示。在宗教信仰冲突风口浪尖的圣地耶路撒冷,有位先知,信奉伊斯兰教,却得到圣母玛利亚的感召,获得神谕。天主教教廷闻后大感不安:圣母神谕怎么可以由异教徒获得!随即派出名密使前去寻访招安。面对密使的猜忌迫害和囚禁,先知始终淡然自若,以言行开导感化,终使密使福至心田,之前焦躁不安被洗涤一空,心中一片澄清宁静。故事的说服力暂不表,它的寓意却是显而易见的。那些各式称谓的宗教虽然纷繁多样,却如同安排在一个同心圆之中,归根结底的宗旨本是一脉相承,又何须碍于无门户之分。消除单一宗教的情结,学会懂得,方知包容。固步自封唯我独尊的思想体系,只能徘徊、偏梏一角,作茧自缚。 <br> <br> 小说随处不忘撒播福音宣扬教义,有时是借他人之口予以谆谆教诲,有时则为故事镀上层玄秘色彩。在教皇遇刺前,先知修女鲁西娅曾向他修书一封,信中写道:近日神谕有示,若非为主的意愿,世间没有子弹能致你于死。一个月后此言即被印证。这样的预言的是否是教廷抛出的障眼法,或当真是残存下来的神话和传说的延续,不得而知。一些唯物主义的读者或许认为这有悖于人类的逻辑或健全的理智,太过彰显粉饰的手段未必让人信服。 <br> <br> 相形之下,书的结尾倒是温馨近人。历经磨难的莎拉来到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的故乡波兰,当时柔风拂面,花香正浓,四处一片恬静祥和,莎拉回想之前的腥风血雨,恍如隔世,卸下满身疲惫,心中只留平安喜乐。阂上书,此情此景令人遐思无限。若是作为一本软性的福音宣传手册,这样隐于不言,细入无间的手笔方是上乘。)
刺杀教皇保罗二世枪手获释
1981年试图刺杀教皇的土耳其人阿贾获释
曾试图刺杀教皇保罗二世的土耳其人阿里·阿贾在服刑29年后今天在土耳其获释。
阿贾于1981年在罗马的圣彼得广场开枪行刺教皇,致教皇重伤。
虽然当阿贾被逮捕时表示他是个人行动并非受他人指使,但他企图刺杀教皇的动机至今仍是个谜。
教皇保罗二世在逃过了一劫之后曾在1983年同刺客在意[
阅读全文]
![](http://www.bbc.co.uk/worldservice/assets/images/2010/01/18/100118135102_pope226body_226x170_nocredit.jpg><br><br>1981年试图刺杀教皇的土耳其人阿贾获释<br>曾试图刺杀教皇保罗二世的土耳其人阿里· 阿贾在服刑29年后今天在土耳其获释。<br><br>阿贾于1981年在罗马的圣彼得广场开枪行刺教皇,致教皇重伤。<br><br>虽然当阿贾被逮捕时表示他是个人行动并非受他人指使,但他企图刺杀教皇的动机至今仍是个谜。<br><br>教皇保罗二世在逃过了一劫之后曾在1983年同刺客在意大利监狱中会面20分钟。但他们的谈话一直没有公开。<br><br>阿贾也从未透露其刺杀教皇的动机。<br><br>最初的理论是,刺杀教皇的行动是当年保加利亚秘密警察和苏联克格勃下的命令。但这种说法从未得到证实。1986年,3名保加利亚人在意大利被宣布无罪释放。<br><br>有关阿贾的精神状态一直是个疑问。他不断称自己是耶稣,并预测世界末日。<br><br>现年52岁的阿贾周一从安卡拉附近的监狱中获释后被送往一个军队医疗中心进行健康测试。<br><br>律师说,他计划留在土耳其。律师还说,已经有人承诺出巨款请阿贾讲述他的故事。<br><br>阿里· 阿贾10年前得到了意大利总统的豁免,但随后被引渡到土耳其为他早前谋杀一名报纸编辑继续服刑。<br><br><br>有容乃大 仁者无敌 The Holy Bullet<br><br> 这是本结构相当精巧的书,阅读的经历如同进行一场繁复的拼图游戏,在开篇令人困惑的,看似支离无关的十来个线头之后,再细看下去,逐渐发现这些碎片之间隐藏的联系。那些起初不以为意的细节,却是草蛇灰线,几章过后才让人恍然大悟。翻看的过程中时常为出其不意的巧合倒吸口冷气,回想后方知道之前早已是伏笔暗注陈仓暗度。在明暗交替的情节行进中,在正逆穿插的叙述下,散乱的跳跃的碎片逐一找到正确的位置,拼凑成一幅完整的图片。 <br> <br> 1981年5月13日下午,天空阴晴不定,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乘坐一辆白色敞篷车,同聚集在圣彼得广场上数以万计的信徒举行每周例行的会见。在狂热拥挤的人潮中,数颗子弹突然射向教皇。行刺教皇的凶手当场被教廷卫兵逮捕。这名凶手名叫阿里·阿贾,土耳其人。教皇保罗二世身中数弹,抢救后却奇迹生还。 事后,教皇便表示宽恕了阿里·阿贾的行为。康复后,教皇与阿贾单独在罗马一所监房中会面,刺客在教皇悲悯仁爱洞悉一切的目光摩挲下,防线决堤,涕泪交零和盘供出刺杀行动背后的种种缘故,听罢教皇沉思良久决心将实情真相永远尘封。 <br> <br> 究竟是谁策划了这起暗杀事件,世间对此猜测不断众说纷纭,但无人敢下断言,历史的真相就这样隐没在当事人的缄默中。 <br> <br> 斗转星移,到了2007年,其时教皇保罗二世已病逝两年,英国记者莎拉正在报社工作,突然接到父亲从葡萄牙打来的电话,急促她立即离开伦敦。莎拉从父亲焦虑的声音中隐隐感到暴风将近,随即带上助理回家准备收拾行装离开伦敦。就在莎拉正要打开家门的当口,一名英国军情处特工迎上来请她到局里协助一起荷兰谋杀案的调查,莎拉只得嘱咐助理务必取出藏在家中的一封卷宗,去车站等她。莎拉当时并不知道,她凑巧躲过一劫:在助理推门进屋的瞬间,引爆了早以设置好的炸药。 <br> <br> 然而这仅仅只是开始,天罗地网早已布下,枪弹纷纷上膛,随着各色宗教组织,利益集团先后亮相,等待莎拉的是紧锣密鼓的追逐和逃亡,满径密布的荆棘和陷阱。在这场智力的角逐,利益的博弈中,虎狼环伺,敌我难分,杀戮以十步杀一人的速度向前推进。随着情节的深入,那埋藏许久的历史隐情也再次沉渣泛起,将它真实的一面展示于我们眼前。 <br> <br> 小说情节的起伏跌宕让人无法预料到下一步的发展,不断制造出的兴奋点撩拨着读者的阅读神经。这本书作为揭示教廷斗争内幕的村言野史,满足了街头上的凡夫俗子的好奇心。而剥除掉情节带来的快感外,这本书同时又涉及当代天主教面临的根本问题,在严肃问题上一些微妙的、令人深思的词句将思维的触觉引导到更深层面。 <br> <br> 小说中杀戮的起因便是对教皇遇刺事件真相的拉锯战,一方力图保全证据,另一方企图掩埋历史。坊间最易被大多数人接受的说法是前苏联操纵谋刺了约翰·保罗二世。前苏联当局之所以要铲除约翰·保罗二世,是因为他当时所宣传的思想对苏联集体主义意识形态构成威胁。 <br> <br> 然而事情并非如同我们想见的那样。这部小说再次告诫我们,历史的真相可能因为尊者讳,为胜者讳因而被遗忘、疏漏、润色或掩盖。它也会随着叙述者身份的转换,呈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面性。即便是同一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可能发现我们曾经审视历史的眼光是多么的单一表面附着成见,而对人物和事件做重新臧否。教皇遇刺之际仍处于东西方冷战期,对东方的抵制成为很多西方人固有的本能,将罪责归咎于左翼阵营对西方文明的反扑是个迎合大多数人的推断。殊不知,这样的倾向和偏见成为一部分人得以利用的政治武器和利益筹码。跟随而至的是对历史的漂白和污点的洗刷。 <br> <br> 这也引发了另一个问题,政治思想意识的差异是否真的需要如此强调并泾渭分明吗。书中有段话为是非对错给出纯粹的定义:圣母和主从不为社会主义思想或是别的什么政治思想担心。这些思想从未把世界一劈为二,属于这个阵营的便为善,属于那个阵营的便为恶。所有善恶根源存乎人们自身的一念之间。所以当人们祈求主的护佑时,他们应该祈求不被自身的恶念所犯。 <br> <br> 推广而去,天主教一面处在政治的包围圈中,一面也面临世界范围其他宗教思潮的差异的挑战,是诉诸信仰的论战,还是寻求对话,填补鸿沟,消除隔阂,书中一则穿插始末的故事对此作了注示。在宗教信仰冲突风口浪尖的圣地耶路撒冷,有位先知,信奉伊斯兰教,却得到圣母玛利亚的感召,获得神谕。天主教教廷闻后大感不安:圣母神谕怎么可以由异教徒获得!随即派出名密使前去寻访招安。面对密使的猜忌迫害和囚禁,先知始终淡然自若,以言行开导感化,终使密使福至心田,之前焦躁不安被洗涤一空,心中一片澄清宁静。故事的说服力暂不表,它的寓意却是显而易见的。那些各式称谓的宗教虽然纷繁多样,却如同安排在一个同心圆之中,归根结底的宗旨本是一脉相承,又何须碍于无门户之分。消除单一宗教的情结,学会懂得,方知包容。固步自封唯我独尊的思想体系,只能徘徊、偏梏一角,作茧自缚。 <br> <br> 小说随处不忘撒播福音宣扬教义,有时是借他人之口予以谆谆教诲,有时则为故事镀上层玄秘色彩。在教皇遇刺前,先知修女鲁西娅曾向他修书一封,信中写道:近日神谕有示,若非为主的意愿,世间没有子弹能致你于死。一个月后此言即被印证。这样的预言的是否是教廷抛出的障眼法,或当真是残存下来的神话和传说的延续,不得而知。一些唯物主义的读者或许认为这有悖于人类的逻辑或健全的理智,太过彰显粉饰的手段未必让人信服。 <br> <br> 相形之下,书的结尾倒是温馨近人。历经磨难的莎拉来到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的故乡波兰,当时柔风拂面,花香正浓,四处一片恬静祥和,莎拉回想之前的腥风血雨,恍如隔世,卸下满身疲惫,心中只留平安喜乐。阂上书,此情此景令人遐思无限。若是作为一本软性的福音宣传手册,这样隐于不言,细入无间的手笔方是上乘。)
刺杀教皇保罗二世枪手获释
1981年试图刺杀教皇的土耳其人阿贾获释
曾试图刺杀教皇保罗二世的土耳其人阿里·阿贾在服刑29年后今天在土耳其获释。
阿贾于1981年在罗马的圣彼得广场开枪行刺教皇,致教皇重伤。
虽然当阿贾被逮捕时表示他是个人行动并非受他人指使,但他企图刺杀教皇的动机至今仍是个谜。
教皇保罗二世在逃过了一劫之后曾在1983年同刺客在意[
阅读全文]
![](http://www.bbc.co.uk/worldservice/assets/images/2010/01/18/100118135102_pope226body_226x170_nocredit.jpg><br><br>1981年试图刺杀教皇的土耳其人阿贾获释<br>曾试图刺杀教皇保罗二世的土耳其人阿里· 阿贾在服刑29年后今天在土耳其获释。<br><br>阿贾于1981年在罗马的圣彼得广场开枪行刺教皇,致教皇重伤。<br><br>虽然当阿贾被逮捕时表示他是个人行动并非受他人指使,但他企图刺杀教皇的动机至今仍是个谜。<br><br>教皇保罗二世在逃过了一劫之后曾在1983年同刺客在意大利监狱中会面20分钟。但他们的谈话一直没有公开。<br><br>阿贾也从未透露其刺杀教皇的动机。<br><br>最初的理论是,刺杀教皇的行动是当年保加利亚秘密警察和苏联克格勃下的命令。但这种说法从未得到证实。1986年,3名保加利亚人在意大利被宣布无罪释放。<br><br>有关阿贾的精神状态一直是个疑问。他不断称自己是耶稣,并预测世界末日。<br><br>现年52岁的阿贾周一从安卡拉附近的监狱中获释后被送往一个军队医疗中心进行健康测试。<br><br>律师说,他计划留在土耳其。律师还说,已经有人承诺出巨款请阿贾讲述他的故事。<br><br>阿里· 阿贾10年前得到了意大利总统的豁免,但随后被引渡到土耳其为他早前谋杀一名报纸编辑继续服刑。<br><br><br>有容乃大 仁者无敌 The Holy Bullet<br><br> 这是本结构相当精巧的书,阅读的经历如同进行一场繁复的拼图游戏,在开篇令人困惑的,看似支离无关的十来个线头之后,再细看下去,逐渐发现这些碎片之间隐藏的联系。那些起初不以为意的细节,却是草蛇灰线,几章过后才让人恍然大悟。翻看的过程中时常为出其不意的巧合倒吸口冷气,回想后方知道之前早已是伏笔暗注陈仓暗度。在明暗交替的情节行进中,在正逆穿插的叙述下,散乱的跳跃的碎片逐一找到正确的位置,拼凑成一幅完整的图片。 <br> <br> 1981年5月13日下午,天空阴晴不定,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乘坐一辆白色敞篷车,同聚集在圣彼得广场上数以万计的信徒举行每周例行的会见。在狂热拥挤的人潮中,数颗子弹突然射向教皇。行刺教皇的凶手当场被教廷卫兵逮捕。这名凶手名叫阿里·阿贾,土耳其人。教皇保罗二世身中数弹,抢救后却奇迹生还。 事后,教皇便表示宽恕了阿里·阿贾的行为。康复后,教皇与阿贾单独在罗马一所监房中会面,刺客在教皇悲悯仁爱洞悉一切的目光摩挲下,防线决堤,涕泪交零和盘供出刺杀行动背后的种种缘故,听罢教皇沉思良久决心将实情真相永远尘封。 <br> <br> 究竟是谁策划了这起暗杀事件,世间对此猜测不断众说纷纭,但无人敢下断言,历史的真相就这样隐没在当事人的缄默中。 <br> <br> 斗转星移,到了2007年,其时教皇保罗二世已病逝两年,英国记者莎拉正在报社工作,突然接到父亲从葡萄牙打来的电话,急促她立即离开伦敦。莎拉从父亲焦虑的声音中隐隐感到暴风将近,随即带上助理回家准备收拾行装离开伦敦。就在莎拉正要打开家门的当口,一名英国军情处特工迎上来请她到局里协助一起荷兰谋杀案的调查,莎拉只得嘱咐助理务必取出藏在家中的一封卷宗,去车站等她。莎拉当时并不知道,她凑巧躲过一劫:在助理推门进屋的瞬间,引爆了早以设置好的炸药。 <br> <br> 然而这仅仅只是开始,天罗地网早已布下,枪弹纷纷上膛,随着各色宗教组织,利益集团先后亮相,等待莎拉的是紧锣密鼓的追逐和逃亡,满径密布的荆棘和陷阱。在这场智力的角逐,利益的博弈中,虎狼环伺,敌我难分,杀戮以十步杀一人的速度向前推进。随着情节的深入,那埋藏许久的历史隐情也再次沉渣泛起,将它真实的一面展示于我们眼前。 <br> <br> 小说情节的起伏跌宕让人无法预料到下一步的发展,不断制造出的兴奋点撩拨着读者的阅读神经。这本书作为揭示教廷斗争内幕的村言野史,满足了街头上的凡夫俗子的好奇心。而剥除掉情节带来的快感外,这本书同时又涉及当代天主教面临的根本问题,在严肃问题上一些微妙的、令人深思的词句将思维的触觉引导到更深层面。 <br> <br> 小说中杀戮的起因便是对教皇遇刺事件真相的拉锯战,一方力图保全证据,另一方企图掩埋历史。坊间最易被大多数人接受的说法是前苏联操纵谋刺了约翰·保罗二世。前苏联当局之所以要铲除约翰·保罗二世,是因为他当时所宣传的思想对苏联集体主义意识形态构成威胁。 <br> <br> 然而事情并非如同我们想见的那样。这部小说再次告诫我们,历史的真相可能因为尊者讳,为胜者讳因而被遗忘、疏漏、润色或掩盖。它也会随着叙述者身份的转换,呈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面性。即便是同一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可能发现我们曾经审视历史的眼光是多么的单一表面附着成见,而对人物和事件做重新臧否。教皇遇刺之际仍处于东西方冷战期,对东方的抵制成为很多西方人固有的本能,将罪责归咎于左翼阵营对西方文明的反扑是个迎合大多数人的推断。殊不知,这样的倾向和偏见成为一部分人得以利用的政治武器和利益筹码。跟随而至的是对历史的漂白和污点的洗刷。 <br> <br> 这也引发了另一个问题,政治思想意识的差异是否真的需要如此强调并泾渭分明吗。书中有段话为是非对错给出纯粹的定义:圣母和主从不为社会主义思想或是别的什么政治思想担心。这些思想从未把世界一劈为二,属于这个阵营的便为善,属于那个阵营的便为恶。所有善恶根源存乎人们自身的一念之间。所以当人们祈求主的护佑时,他们应该祈求不被自身的恶念所犯。 <br> <br> 推广而去,天主教一面处在政治的包围圈中,一面也面临世界范围其他宗教思潮的差异的挑战,是诉诸信仰的论战,还是寻求对话,填补鸿沟,消除隔阂,书中一则穿插始末的故事对此作了注示。在宗教信仰冲突风口浪尖的圣地耶路撒冷,有位先知,信奉伊斯兰教,却得到圣母玛利亚的感召,获得神谕。天主教教廷闻后大感不安:圣母神谕怎么可以由异教徒获得!随即派出名密使前去寻访招安。面对密使的猜忌迫害和囚禁,先知始终淡然自若,以言行开导感化,终使密使福至心田,之前焦躁不安被洗涤一空,心中一片澄清宁静。故事的说服力暂不表,它的寓意却是显而易见的。那些各式称谓的宗教虽然纷繁多样,却如同安排在一个同心圆之中,归根结底的宗旨本是一脉相承,又何须碍于无门户之分。消除单一宗教的情结,学会懂得,方知包容。固步自封唯我独尊的思想体系,只能徘徊、偏梏一角,作茧自缚。 <br> <br> 小说随处不忘撒播福音宣扬教义,有时是借他人之口予以谆谆教诲,有时则为故事镀上层玄秘色彩。在教皇遇刺前,先知修女鲁西娅曾向他修书一封,信中写道:近日神谕有示,若非为主的意愿,世间没有子弹能致你于死。一个月后此言即被印证。这样的预言的是否是教廷抛出的障眼法,或当真是残存下来的神话和传说的延续,不得而知。一些唯物主义的读者或许认为这有悖于人类的逻辑或健全的理智,太过彰显粉饰的手段未必让人信服。 <br> <br> 相形之下,书的结尾倒是温馨近人。历经磨难的莎拉来到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的故乡波兰,当时柔风拂面,花香正浓,四处一片恬静祥和,莎拉回想之前的腥风血雨,恍如隔世,卸下满身疲惫,心中只留平安喜乐。阂上书,此情此景令人遐思无限。若是作为一本软性的福音宣传手册,这样隐于不言,细入无间的手笔方是上乘。)
刺杀教皇保罗二世枪手获释
1981年试图刺杀教皇的土耳其人阿贾获释
曾试图刺杀教皇保罗二世的土耳其人阿里·阿贾在服刑29年后今天在土耳其获释。
阿贾于1981年在罗马的圣彼得广场开枪行刺教皇,致教皇重伤。
虽然当阿贾被逮捕时表示他是个人行动并非受他人指使,但他企图刺杀教皇的动机至今仍是个谜。
教皇保罗二世在逃过了一劫之后曾在1983年同刺客在意[
阅读全文]
从耶鲁毕业的夫妻自述:张磊捐款内幕看完让人落泪
新闻来源:薛涌的博客
张磊向耶鲁大学捐款8888888美元、创耶鲁管理学院中国毕业生个人捐款纪录的新闻,一时间在国内石破天惊。中国网友立即对张磊和他创建的HillhouseCapitalManagement(高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展开“人肉搜索”。有人极为愤怒:“中国辛辛苦苦培养的高材生帮着人家发展”,甚至调查出他和他的公司在四川[
阅读全文]
从耶鲁毕业的夫妻自述:张磊捐款内幕看完让人落泪
新闻来源:薛涌的博客
张磊向耶鲁大学捐款8888888美元、创耶鲁管理学院中国毕业生个人捐款纪录的新闻,一时间在国内石破天惊。中国网友立即对张磊和他创建的HillhouseCapitalManagement(高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展开“人肉搜索”。有人极为愤怒:“中国辛辛苦苦培养的高材生帮着人家发展”,甚至调查出他和他的公司在四川[
阅读全文]
基督教伦理与民主制度发展:从美国经验看台湾
陈敦源;郭承天
摘要
基督教是西方政治文化的重要根源之一,而民主制度也是西方政治发展的产物。当台湾于近年引进民主制度时,所持的心态常是清末洋务运动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精神,对于制度背后所隐含的政治文化信念(politicalculturalbeliefs)问题并未深入予以了解。
正因如此,许多移植西方制度到台[
阅读全文]
4名外国人因走私毒品在中国被逮捕
德国之声中文网
据路透社消息,4名外国人因走私毒品在中国被逮捕,并将受到死刑处罚。路透社援引大公报的报道说,这4名外国人属于一个9人贩毒团伙。在警方查出了144.5公斤海洛因后,9人在中国南部城市深圳被逮捕。目前尚不清楚这4名外国人的具体国籍。据称,9名嫌疑人早在今年9月就已被逮捕,8月份有关人员发现了毒品,通过[
阅读全文]
![](http://www.dw-world.de/image/0,,4078333_1,00.jpg><br>在拉萨办盲人学校并非易事<br><br>在这个有时被极度理想化的西藏高原,迷信和对盲人的偏见并没有完全被清除。但是,滕贝尔肯说,\)
德国盲人在拉萨办盲人学校
德国之声中文网
西藏280万人口中,有4万盲人。强紫外线照射、缺乏某种营养或燃烧牦牛粪时的强烈烟熏造成了他们失明。12年前,当年轻的德国盲人滕贝尔肯女士在西藏接触到藏族盲童时,她下决心要改变盲童的处境,推动盲文教育。《焦点周刊》介绍了她在拉萨创建盲童学校的经历:
在拉萨办盲人学校并非易事
在这个有时被极度理想[
阅读全文]
第十二章县大老爷的款待
戴德生和巴格尔一家住在以前包约翰牧师的房子里。晚上两人常常剪烛夜谈,直到深夜,商量中国传道会在华事工的发展。两人终于把计划拟好,并寄给伦敦差会。他们的讨划很庞大,包括:一座医院、一间学校、中国传道会在华总部的办公大楼、三四所乡村学堂并附设诊所、两名中国传道人,帮助戴德生巡回布道等。计划书呈上后,循例是慢慢的[
阅读全文]
挚爱中华(11)你的话是真理
中国传道会终于答应给戴德生加薪了,从原来的年薪八十镑,增加至每季六十镑。可是,差会给上海代办的指示极为含糊,所以戴德生写信向差会澄清一些问题,同时作出一些改革的建议。当然,书信往返,需时数月。要做一个开荒的传道者,没有约伯的忍耐是不成的。在此期间,他发现他的第二位中文教师江先生偷窃金钱,所以只有把他辞退[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