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下雨一天晴

练习册一本,评论的欢迎,追捧的不要,呕吐者保重。
正文

语言即是一切

(2010-10-22 17:53:18) 下一个

抑或不是。


敏于行,讷于言,此乃君子之风。英文里有说:“walk your talk.",即不要光说不干。又有调侃:”do what I say, but don't do what I do." 说明人之通性恐怕是:辞章道理上容易漂亮,行动实践起来差之千里,难作榜样。


可是文明始于语言,更确切的说,始于书面文字。此命题太大,容我不作证明。此命题也可当成公理,不证而明。


人的自身修养全依赖精妙的语言。道理清晰准确的表述,对有悟性的人产生醍醐灌顶之效果。有入有出,不仅读书听论有益,下笔记录自己所思所想所愿所达也是梳理思路,反省自我的上佳工具。我们那些模模糊糊,每日重复,自我欺骗的想法河流,若是不加审判的写下来,就可轻易迈过,从此不受其缚。不过,你的文字并不是你的思想,确切的说,是思想的血肉外表。把头脑里无数呼啸而过的想法抓住,洗净灰尘,扎成一束美或不美的花束,是一个费力的工程,是真正的智力。没有语言,再伟大的发明也只能有限传承,再精密的逻辑也只能是口头的传说,再闪亮的思维也只能自湮。固然是我思自我在,不过没有表达,存在又有什么影响?


一种语言的习惯甚至决定,至少表征一种文化,一种民族的性格。坊间传说,中国人的数学才能好,是因为我们的数字朗朗上口。不知道如此是否可以反证法国人的数学才能难于培养,因为他们的数字念起来就是一个复合算式,譬如82实际是20×4+2(quatre-vingt deux),如此麻烦,数何以堪。不过那个笛卡尔不是法国人么。语言打开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日韩人繁琐的礼仪用语,是他们高度的个人礼仪文化的形态和工具;法德的严密的语法结构限制歧义的出现,从而成为外交用语的理想选择,成为阐述科学发现,逻辑运算的妙具。至于英文的普及,并非一个语言学上的意识选择,而是与曾经日不落帝国的版图扩张之广有关系。


欧洲的语言总体说比起中文更有结构逻辑。说他们的话像是搭积木。中文就轻盈灵动,简直没有语法,也不需要语法。若是要表达微妙,或者用象征修辞,或者是形神音皆佳,只能回到中文。要是辩论,英文岂不更容易,没表达彻底的话,就加一下"which means..." 或者,"having said that...",反正是积木。中文是水,抽刀断水水更流。


凡是可以表达的,就可以诊断,可以修正,可以交流,可以滋养,当然也可以毒害。语言,即是一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