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黄帝内经》精读11一15

(2023-11-02 10:40:49) 下一个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二)

5

【原文】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原文通解】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就人体而言,人体的外部属阳,人体的内部属阴。就人的身体而言,身体的背部属阳,身体的腹部属阴。

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就人身体内的五脏六腑而言,五脏属阴,六腑属阳。即心、肝、肺、肾五脏都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属阳。

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1】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冬病在肾,肾为阴中之阴,所以冬病在阴;夏病在心,心为阳中之阳,所以夏病在阳;春病在肝,肝为阴中之阳,所以春病在阴;秋病在肺,肺为阳中之阴,所以秋病在阳。

【2】针石:用金属做的针和石头做的针刺入一定的穴位治病,针灸。

为什么要知道阴阳之中又各有阴阳的道理呢?这是因为只有据此来诊断四时疾病的阴阳属性,才能进行正确的治疗。比如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要依据这些疾病各自所在部位的阴阳属性来选择相适应的针刺疗法或者是砭石疗法。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1】雌雄:脏腑。

【2】输应:相互联系,相互对应。

人体的背部为阳,阳中之阳是心,阳中之阴是肺。人体的腹部为阴,阴中之阴是肾,阴中之阳是肝,阴中之至阴是脾。以上这些都是人体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互联系又相互对应的例证。所以说人与自然的阴阳是相互对应的。

【译文】

       就人体而言,人体的外部属阳,人体的内部属阴。就人的身体而言,身体的背部属阳,身体的腹部属阴。就人身体内的五脏六腑而言,五脏属阴,六腑属阳。即心、肝、肺、肾五脏都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属阳。

       为什么要知道阴阳之中又各有阴阳的道理呢?这是因为只有据此来诊断四时疾病的阴阳属性,才能进行正确的治疗。比如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要依据这些疾病各自所在部位的阴阳属性来选择相适应的针刺疗法或者是砭石疗法。

       人体的背部为阳,阳中之阳是心,阳中之阴是肺。人体的腹部为阴,阴中之阴是肾,阴中之阳是肝,阴中之至阴是脾。

      以上这些都是人体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互联系又相互对应的例证。所以说人与自然的阴阳是相互对应的。

6

【原文】

       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

       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原文通解】

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

【19】收受:相类的事物可以归纳起来。

黄帝问道:五脏除了与四时相对应外,它们还各自有其他相类的事物可以归纳起来吗?

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1】惊骇:证名,惊恐骇怕之证。惊骇之证乃心肾不交之故也。

【2】臊( sāo):动物身上发出得难闻气味。

岐伯回答说:有。东方颜色为青色,与人的肝脏相应,肝在体表的开窍是眼睛,精气蕴藏在肝脏里。病状常常表现为惊恐,在五味中属酸,与草木是同类,与五畜中的鸡相应,在五谷中与麦对应,跟四季中的香季相应,在天体中对应木星,因为春天阳气上升。所以病症多发生在头部,属于五音中的角,在五行的成数是八,因为肝主筋,所以它的病变多在筋部发生。另外,气味为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1】徵( zhǐ):五音之一,角徵宫商羽。

【2】黍( shǔ):糯小米也。

南方颜色为红色,与人的心脏相应,心在体表的开窍是耳,精气蕴藏在心脏里,所以病变多发生在五脏。在五味中属苦,与火是同类,与五畜中的羊相应,在五谷中与黍对应,跟四季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中对应火星,因为心主血,所以病症多发生在血脉方面。属于五音中的徵,在五行的成数是七,另外,气味为焦。

【译文】

       黄帝问道:五脏除了与四时相对应外,它们还各自有其他相类的事物可以归纳起来吗?

       岐伯回答说:有。东方颜色为青色,与人的肝脏相应,肝在体表的开窍是眼睛,精气蕴藏在肝脏里。病状常常表现为惊恐,在五味中属酸,与草木是同类,与五畜中的鸡相应,在五谷中与麦对应,跟四季中的香季相应,在天体中对应木星,因为春天阳气上升。所以病症多发生在头部,属于五音中的角,在五行的成数是八,因为肝主筋,所以它的病变多在筋部发生。另外,气味为臊。

       南方颜色为红色,与人的心脏相应,心在体表的开窍是耳,精气蕴藏在心脏里,所以病变多发生在五脏。在五味中属苦,与火是同类,与五畜中的羊相应,在五谷中与黍对应,跟四季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中对应火星,因为心主血,所以病症多发生在血脉方面。属于五音中的徵,在五行的成数是七,另外,气味为焦。

7

【原文】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谿。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原文通解】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1】稷( jì):1.古代称一种粮食作物,有的书说是黍一类的作物,有的书说是谷子(粟)。

2.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因此帝王奉祀为谷神:社~。

3.姓。

【2】岁星、荧惑星、镇星、太白星、辰星:古代五星,岁星:木星、太岁;荧惑星:火星;镇星:土星;太白星:太白、金星、启明;辰星:水星、昏星。

中央的颜色是黄色,与人的脾脏相应,脾在体表的孔窍是口,精气蕴藏在脾脏里,因此病症常常出现在舌根部。在五味中属甘,与土是同类,与五畜中的牛相应,在五谷中与稷对应,跟四季中的长夏相应,在天体中对应土星,因为牌主肉,所以病症多发生在肌肉上,属于五音中的宫,在五行的成数是五,另外,气味为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1】故病在谿:所以疾病多发生在四肢。

西方的颜色是白色,与人的肺部相应,肺在体表的孔窍是鼻,精气蕴藏在肺部里,因此病症常常在背部发作。在五味中属辛,与金是同类,与五畜中的马相应,在五谷中与稻对应,跟四季中的秋季相应,在天体中对应金星,因为肺主皮毛,所以病症多发生在皮毛部位。属于五音中的商,在五行的成数是九,另外,气味为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谿。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27】彘( zhì):指大猪,后泛指一般的猪。

豚:tún ,小猪。也泛指猪。

豕  :[ shǐ ]猪:狼奔~突。

北方的颜色是黑色,与人的肾脏相应,肾在体表的孔窍是前后二阴,精气蕴藏在肾脏里,病状常常出现在肘膝腕踝等部位。在五味中属咸,与水是同类,与五畜中的猪相应,在五谷中与豆对应,跟四季中的冬季相应,在天体中对应水星,因为肾主骨,所以病症通常都和骨有关。属于五音中的羽,在五行的成数是六,另外,气味为腐。

【译文】

       中央的颜色是黄色,与人的脾脏相应,脾在体表的孔窍是口,精气蕴藏在脾脏里,因此病症常常出现在舌根部。在五味中属甘,与土是同类,与五畜中的牛相应,在五谷中与稷对应,跟四季中的长夏相应,在天体中对应土星,因为牌主肉,所以病症多发生在肌肉上,属于五音中的宫,在五行的成数是五,另外,气味为香。

       西方的颜色是白色,与人的肺部相应,肺在体表的孔窍是鼻,精气蕴藏在肺部里,因此病症常常在背部发作。在五味中属辛,与金是同类,与五畜中的马相应,在五谷中与稻对应,跟四季中的秋季相应,在天体中对应金星,因为肺主皮毛,所以病症多发生在皮毛部位。属于五音中的商,在五行的成数是九,另外,气味为腥。

       北方的颜色是黑色,与人的肾脏相应,肾在体表的孔窍是前后二阴,精气蕴藏在肾脏里,病状常常出现在肘膝腕踝等部位。在五味中属咸,与水是同类,与五畜中的猪相应,在五谷中与豆对应,跟四季中的冬季相应,在天体中对应水星,因为肾主骨,所以病症通常都和骨有关。属于五音中的羽,在五行的成数是六,另外,气味为腐。

8

【原文】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译文】

       因此,凡是那些善于切按脉象的医生,一般通常都能认真观察五脏六腑的顺逆变化,条理清晰地总结出阴阳、表里、雌雄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把这些精深的理论,深深地记在心中,逐渐达到炉火纯青的医术境界。不过,对于那些不是真心实意地学习,而且又不具备一定条件的人,切勿轻易把这些理论传授给他们,这才是真正爱护和珍视这门学问的正确态度。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一)

1

【阐释】

 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代哲学的重要内容,古代医家将其引用到医学领域,并与医学内容结合起来,成为《内经》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贯穿于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治法则诸理论之中,既是中医研究和闸释人体规律的说理方法,又作为医学理论有效地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和防病保健。

     《内经》关于阴阳五行学说的内容甚为丰富,既立《阴阳应象大论》、《金匮真言论》、《阴阳离合论》等专篇论述,又与其它理论密切结合而散见于各具体篇章之中。

2

【原文】

      黄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網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注释】

【1】天地之道也:天地,指宇宙或自然界;道,道理或规律。

【2】纲纪:纲领。张介宾注:“大曰纲,小曰纪,总之为纲,周之为纪。”

【3】父母:指起源或根源。

【4】生杀之本始:生,发生;杀,消亡。本始,即本原、由来。

也可作父母讲,是说阴阳是一切事物生长衰亡的根本动力。

【5】神明之府:神明,指自然界生长变化万物的内在力量。《淮南子·泰族训》:“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府,所在之处。

【6】本:此指阴阳。

【译文】

黄帝说:阴阳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是万事万物的纲领和变化之源,是产生和消亡的根本,也是一切事物从产生,到成长、变化,到最后消亡的基本规律。所以,在冶疗疾病的时候,一定要从阴阳这个根本上去分析诊断。

【理论阐释】

治病必求于本

       “治病必求于本”的“本”,在文中指阴阳而言。因为阴阳是“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因此疾病发生和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也就在于阴阳的失调。如何“治病求本”?必须做到《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的“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诊断上要诊察阴阳的失调状况,而治疗则要重视纠正阴阳的盛衰偏颇,恢复和促进其平衡协调。

3

【原文】

       故積陽爲天,積陰爲地。陰静陽躁,陽生阴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阴成形。寒極生热,热極生寒。寒氣生濁,热氣生清。清氣在下,则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胀。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原文通解】

故積陽爲天,積陰爲地。

【7】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阳气清轻上升,阴气重浊下降。

在大自然中,阳气轻清上升,积成为了天,阴气重浊下降,积聚成为地。

陰静陽躁,陽生阴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阴成形。

【8】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二句宜作互文理解。总而言之:阴阳既为万物生长之本,也为藏杀之本;分而言之:阳既主生发也主肃杀,阴既主长养也主藏敛。

指事物在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发展规律。

【9】阳化气,阴成形: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

       阴气沉静,阳气焦躁;阳主生发,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潜藏;阳能产生能量,阴能构成形体。

寒極生热,热極生寒。

寒到极点就会生热,热到极点就会生寒;

寒氣生濁,热氣生清。

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

清氣在下,则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胀。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10】飧泄:飧,水浇饭。《礼记正义·玉藻》孔疏:“飧,谓用饮浇饭于器中也。”飧泄,指腹泻而大便中挟有未消化食物。

【11】?( chēn)胀:胸膈胀满。

清阳之气下降而不能上升,就会发生泄泻病症;浊阴之气上升而不能下降,就会引发胀满病症。这是由于阴阳的正常变化和异常变化,而导致疾病也产生顺症和逆症的分别。

【译文】

在大自然中,阳气轻清上升,积成为了天,阴气重浊下降,积聚成为地。阴气沉静,阳气焦躁;阳主生发,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潜藏;阳能产生能量,阴能构成形体。寒到极点就会生热,热到极点就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清阳之气下降而不能上升,就会发生泄泻病症;浊阴之气上升而不能下降,就会引发胀满病症。这是由于阴阳的正常变化和异常变化,而导致疾病也产生顺症和逆症的分别。

【理论阐释】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文中以天地、静躁、生长杀藏、化气成形、寒热、清浊等,说明阴阳是对具有对立统一关系的事物性质和功用的归纳。关于“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加以阐释发挥:

       (1)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春夏者,天之阴阳也,故主阳生阴长;秋冬者,地之阴阳也,故主阳杀阴藏。”系从天地四时阴阳的生长收藏作用加以说明。

       (2)张介宾《类经·阴阳类》:“此即四象之义。阳生阴长,言阳中之阴阳也;阳杀阴藏,言阴中之阴阳也。盖阳不独立,必得阴而后成,如发生赖于阳和,而长养由乎雨露,是阳生阴长也;阴不自专,必因阳而后行,如闭藏因于寒冽,而肃杀由乎风霜,是阳杀阴藏也。此于对待之中而复有互藏之道,所谓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也。”系根据《周易》“阴阳太少”理论,说明阴阳之间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关系。

       (3)李中梓云:“阳之和者为发育,阴之和者为成实,故曰阳生阴长,此阴阳之治也;阳之亢者为焦枯,阴之凝者为封闭,故曰阳杀阴藏,此阴阳之乱也。”系从阴阳之“治乱”,即正常与失常的角度加以说明。

       以上各家的不同发挥,说明经文的要旨在于既指出阴阳的可分性--阴阳之中更有阴阳,又阐明了阴阳之间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关系。

4

【原文】

       故清陽为天,濁阴爲地。地氣上爲云,天氣下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肢,濁阴歸六府。

       水爲陰,火爲陽。陽爲氣,陰爲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爲氣,氣傷於味。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爲陰,薄爲陰之陽;氣厚者为陽,薄爲陽之陰。味厚则泄,薄则通;氣薄则發泄,厚則發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氣壮;壮火食氣,氣食少火。壮火散氣,少火生氣。氣味辛甘發散爲陽,酸苦涌泄爲陰。

【原文通解】

故清陽为天,濁阴爲地。

因此,大自然的清阳之气上升成为天,浊阴之气下降成为地;

地氣上爲云,天氣下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

【12】雨出地气,云出天气:雨虽自天降,实由地阴之气吸引所致,故谓其“出地气”;云虽由地气上而成,实由天阳之气蒸腾而成,故谓其“出天气”。

      地气蒸发上升成为云,天气凝结下降成为雨;雨是由地气蒸发上升后所形成的云转变而成,云是由天气蒸发后的水汽所形成。

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肢,濁阴歸六府。

 人体也是如此,清阳之气从人的耳、目、口、鼻等上窍出来,浊阴之气从人的前、后阴等下窍出来;清阳之气向外发泄于腠理,浊阴之气内注于五脏;清阳之气充实四脑,浊阴之气归流到六腑。

水爲陰,火爲陽。陽爲氣,陰爲味。

以水火来划分阴阳,水属阴,火属阳。人体的能量属于阳,五谷食物属于阴。

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

【13】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归,有二义,1、3为生成、充养;一为被生成、被充养,即仰赖。

       气,也有二义,2、4为人体之气,一为饮食物之气(食气)。

      “味归形,形归气”,谓饮食物之五味充养形体,而形体也仰赖人身元气的充养。“气归精,精归化”谓饮食物之五气充养人体精气,而饮食五气又须经过化生作用才能转变为人体之精气。

【14】精食气,形食味:食,si,读为“饲”,即“赖.....所滋养”,该二句系对“味归形”“气归精”的进一步说明。

【15】化生精,气生形:系对前“形归气”、“精归化”的进一步说明。

人体的能量属于阳,五谷食物属于阴。五谷食物要依赖身体来消化,身体要依赖能量来保证,能量又是依赖阴精而产生,阴精又是依赖食物的转化而形成。同时,阴精需要能量才能转化,身体也需要食物提供营养,食物经过转化变成阴精,能量集聚形成身体。

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爲氣,氣傷於味。

【16】味伤形,气伤精:饮食五味虽能充养形身,但五味太过反能伤害形身;饮食五气虽能化生精气,但五气太过也能伤害精气。

【17】精化为气,气伤于味:气,指人身之气。人体之精能够化生气,气也可因饮食五味偏嗜而受伤。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爲陰,薄爲陰之陽;氣厚者为陽,薄爲陽之陰。

味属阴,所以从下窍排出;气属阳,所以从上窍排出。大鱼大肉的属阴,粗茶淡饭的属阴中之阳。能量充足的属阳,能量不充足的属阳中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氣薄则發泄,厚則發热。

吃大鱼大肉的容易产生腹泄,吃粗茶淡饭的则大便正常。能量不充足的身体容易发冷,能量充足则身体温暖。

【18】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系对饮食药物性味功能的概括。

       吴昆注:“阴气润下,故味厚则泄利,薄则通利;阳气炎上,故气薄则发散,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氣壮;壮火食氣,氣食少火。

【19】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少火,历代有两种不同解释:一谓壮火指饮食药物之气味辛热纯阳者,少火指饮食药物之气味辛甘温和者;另一种解释认为火指阳气,壮火即过亢之阳气,少火则指温和而不亢旺之阳气。气,指人身之正气。气衰、气壮,作使动用法理解。

【20】壮火食气,气食少火:食,一读若“蚀”,销蚀、耗伤,“壮火食气”谓亢旺之火能耗蚀正气;一读若“饲”,即饲养,“气食少火”谓正气赖阳和之火所温养。

阳气过度亢盛会使得身体的能量消耗衰竭,阳气正常会使得身体的能量充沛。阳气过度亢盛会过分消耗身体的能量,而身体的能量又要依赖正常的阳气才保持充沛的状态。

壮火散氣,少火生氣。氣味辛甘發散爲陽,酸苦涌泄爲陰。

所以说,阳气过度亢盛只会耗散身体的能量,而正常的阳气能够补充身体的能量。在食物方面,凡是味道辛甘的食物,因为有发散的作用,所以属于阳,而味道酸苦的食物,因为有涌泄的功效,所以属于阴。

【理论阐释】

清阳浊阴在人体中的不同分布和走向

       文中在论述天地阴阳升降与云雨化生的关系之后,说明清阳和浊阴在人体中的不同分布和走向。其中三对“清阳”、“浊阴”所指不同: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指排泄、分泌物而言,出于上部头面的眼泪、痰涎、鼻涕以及呼出的气体等,较之出于下部二阴的大、小便等轻清,故为“清阳”,反之为“浊阴”。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指阳气、阴精而言。阳气轻清,故发于体表腠理:阴精重浊,故归藏于体内五脏。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指水谷及其代谢产物而言。饮食水谷所化生的精气充养四肢,以其性质轻清,故称清阳;而由六腑所受纳的饮食水谷及其消化吸收后所余糟粕废液,为重浊有形之物,故称浊阴。

       由此可见阴阳为一相对概念,在不同范畴中所指不同。因此要分别事物的阴阳属性,必须规定其具体范畴,否则将无法作出正确划分。例如心,在“五脏”范畴中属阳,但在“脏腑”范畴中,则又属阴,若不规定其所处范畴,则不可能确定心为阴还是为阳。

【译文】

因此,大自然的清阳之气上升成为天,浊阴之气下降成为地;地气蒸发上升成为云,天气凝结下降成为雨;雨是由地气蒸发上升后所形成的云转变而成,云是由天气蒸发后的水汽所形成。人体也是如此,清阳之气从人的耳、目、口、鼻等上窍出来,浊阴之气从人的前、后阴等下窍出来;清阳之气向外发泄于腠理,浊阴之气内注于五脏;清阳之气充实四脑,浊阴之气归流到六腑。

       以水火来划分阴阳,水属阴,火属阳。人体的能量属于阳,五谷食物属于阴。五谷食物要依赖身体来消化,身体要依赖能量来保证,能量又是依赖阴精而产生,阴精又是依赖食物的转化而形成。同时,阴精需要能量才能转化,身体也需要食物提供营养,食物经过转化变成阴精,能量集聚形成身体。如果不注意饮食,就会伤害身体;伤害身体,就会过分消耗能量:过分消耗能量,就会损害阴精。因为阴精是可认转化为能量的,所以说,不注意饮食的结果是严重损耗人体的能量。味属阴,所以从下窍排出;气属阳,所以从上窍排出。大鱼大肉的属阴,粗茶淡饭的属阴中之阳。能量充足的属阳,能量不充足的属阳中之阴。吃大鱼大肉的容易产生腹泄,吃粗茶淡饭的则大便正常。能量不充足的身体容易发冷,能量充足则身体温暖。

       阳气过度亢盛会使得身体的能量消耗衰竭,阳气正常会使得身体的能量充沛。阳气过度亢盛会过分消耗身体的能量,而身体的能量又要依赖正常的阳气才保持充沛的状态。所以说,阳气过度亢盛只会耗散身体的能量,而正常的阳气能够补充身体的能量。在食物方面,凡是味道辛甘的食物,因为有发散的作用,所以属于阳,而味道酸苦的食物,因为有涌泄的功效,所以属于阴。■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二)

5

【原文】

       陰腾則陽病,陽腾則陰病。陽腾則熱,陰腾則寒。重寒則熱,重热則寒。寒傷形,热伤氣,氣傷痛,形傷肿。故先痛而後肿者,氣偏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

【原文通解】

陰腾則陽病,陽腾則陰病。

【21】胜:偏胜。

人体内的阴阳是相对平衡的,如果阴气太盛,那么阳气就相对薄弱,如果阳气过盛,那么阴气就会显得不足。

陽腾則熱,陰腾則寒。

如果阳气过盛就会出现热性病症,如果阴气过盛就会出现寒性病症。

重寒則熱,重热則寒。

【22】重:极。

特别严重的寒性病症会出现热象,特别严重的热性病症会出现寒象。

寒傷形,热伤氣,氣傷痛,形傷肿。

【23】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形,指形体;气,指气机。寒为阴邪,故伤人形体;热为阳邪,故伤人气分,扰乱气机。李中梓《内经知要》:“气喜宣通,气伤则壅闭而不通,故痛;形为质象,形伤则稽留而不化,故肿。”

寒邪会损伤人的身体,热邪会损耗人的能量。能量被损耗了会引发疼痛,身体受到损伤了会出现肿胀。

故先痛而後肿者,氣偏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

因此,如果疾病的现象是先有疼痛后出现肿胀,说明是能量先受到损耗,然后才是身体的损伤;如果疾病的现象是先出现肿胀后有疼痛,那说明是身体先受到损伤,然后才造成能量的损耗。

【译文】

人体内的阴阳是相对平衡的,如果阴气太盛,那么阳气就相对薄弱,如果阳气过盛,那么阴气就会显得不足。如果阳气过盛就会出现热性病症,如果阴气过盛就会出现寒性病症。特别严重的寒性病症会出现热象,特别严重的热性病症会出现寒象。

寒邪会损伤人的身体,热邪会损耗人的能量。能量被损耗了会引发疼痛,身体受到损伤了会出现肿胀。因此,如果疾病的现象是先有疼痛后出现肿胀,说明是能量先受到损耗,然后才是身体的损伤;如果疾病的现象是先出现肿胀后有疼痛,那说明是身体先受到损伤,然后才造成能量的损耗。

【理论阐释】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与“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关于“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可以从三个层次理解其意义:

       1、联系上段药食气味阴阳性能之言,此句系指过用酸苦涌泄等阴性药食,可能损害人体阳气;反之,过用辛甘发散等阳性药食,则可能损伤人体阴精。即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所言:“用酸苦涌泄之品至于太过,则阴胜矣,阴胜则吾人之阳分不能敌阴品,而阳分斯病也;用辛甘发散之品至于太过,则阳胜矣,阳胜则吾人之阴分不能敌阳品,而阴分斯病也。”

       2、联系下文寒热病机之论,则此句指阴阳偏胜偏衰的病机。张介宾《类经》注:“此下言阴阳偏胜之为病也。阴阳不和,则有胜有亏,故皆能为病。”李中梓《内经知要》也谓:“阴阳和则得其平,一至有偏胜,病斯作矣。”均从病机角度说明阴阳之间一方偏胜则致另一方受损,从而失去平衡协调而致病。

       3、推而广之,从哲学角度来说,本句经文又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对立斗争和消长关系:阴阳作为统一体的两个对立面,阴长则阳消,阳长则阴消,两者互相斗争而互为消长。上述三种解释从药食性味、疾病机理以至阴阳法则等不同角度阐释了《内经》这一理论,是对中医阴阳学说的进一步发挥和

完善。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既从哲学角度说明阴阳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对立面转化,也从病机角度说明阴阳寒热的转化病机。但应注意,与“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同样,阴阳寒热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向对立面转化,“重”、“极”就是转化的条件。如果没有转化的条件或条件尚不成熟,则阴阳之间不能向对立面转化。

6

【原文】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濡泻。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阴,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脉去形。喜怒不節,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陽,重陽必阴。故曰:冬傷於寒,春必温病;春傷于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疟;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原文通解】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濡泻。

【24】动:动摇,指痉挛、眩晕等症状。

【25】寒胜则浮:浮,浮肿。张介宾注:“寒胜者阳气不行,为胀满虚浮之病。"

【26】湿胜则濡泻:濡泻,指泄泻而大便溏薄,由于湿胜伤脾而致。

风邪太盛,会使得身体出现痉挛、摆动的现象;热邪太盛,身体上会有红肿的部位;燥邪太盛,会使得身体出现干燥的感觉;寒邪太盛,身体会出现浮胀;湿邪太盛,会出现濡泻。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

在大自然中,有春、夏、秋、冬四时的交替,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变化,四时和五行对天地万物的生、长、收、藏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等五种对人体不利的邪气。

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阴,暴喜傷陽。

【27】悲:《新校正》:“按《天元纪大论》,‘悲’作‘思’。”

【28】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喜怒,概指七情,七情过激,伤五脏气机,故云“伤气”;寒暑,概指六淫,六淫袭人,先伤肌表形身,故云“伤形”。

【29】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张介宾注:“气为阳,血为阴;肝藏血,心藏神。暴怒则肝气逆而血乱,故伤阴;暴喜则心气缓而神逸,故伤阳。”

人体有肝、心、脾、肺、肾五脏,五脏之气化生出五志,产生了喜、怒、悲、忧、恐五种不同的情志活动。喜怒等情志的变化,会损耗身体的能量,而寒暑对人体的侵袭,会造成形体方面的损伤。暴怒损耗人的阴精,暴喜损耗人的阳气。

厥氣上行,滿脉去形。喜怒不節,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30】厥气上行,满脉去形:王冰注:“厥,气逆也。逆气上行,满于经络,则神气浮越,去离形骸矣。”

气逆上行,充满经脉,则神气浮越,脱离形体。因此,喜怒不加节制,或者过寒过热,都会危及生命。

故重阴必陽,重陽必阴。

根据物极必反的规律,阴过盛会转化为阳,阳过盛可以转化为阴。

 ●故曰:冬傷於寒,春必温病;春傷于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疟;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31】春必温病:明·熊宗立种德堂刊本、道藏本均作“春必病温”。胡澍《内经素问校义》:“春必温病,于文不顺,写者误倒也。......《金匮真言论》曰'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玉版论要》曰'病温虚甚死’、《平人气象论》日'尺热日病温’、《热论》曰“先夏至日者为病温’、《评热病论》日'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皆作'病温’。”

【32】痎疟:泛指各种疟疾。

所以说,冬天受到寒邪的侵袭,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就容易发生温病;春天受到风邪的侵袭,到了夏天就容易发生飧泄;夏天受到暑邪的侵袭,到了秋天就容易发生痎疟;秋天受到湿邪的侵袭,到了冬天就容易咳嗽。

【译文】

风邪太盛,会使得身体出现痉挛、摆动的现象;热邪太盛,身体上会有红肿的部位;燥邪太盛,会使得身体出现干燥的感觉;寒邪太盛,身体会出现浮胀;湿邪太盛,会出现濡泻。

       在大自然中,有春、夏、秋、冬四时的交替,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变化,四时和五行对天地万物的生、长、收、藏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等五种对人体不利的邪气。人体有肝、心、脾、肺、肾五脏,五脏之气化生出五志,产生了喜、怒、悲、忧、恐五种不同的情志活动。喜怒等情志的变化,会损耗身体的能量,而寒暑对人体的侵袭,会造成形体方面的损伤。暴怒损耗人的阴精,暴喜损耗人的阳气。气逆上行,充满经脉,则神气浮越,脱离形体。因此,喜怒不加节制,或者过寒过热,都会危及生命。

      根据物极必反的规律,阴过盛会转化为阳,阳过盛可以转化为阴。所以说,冬天受到寒邪的侵袭,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就容易发生温病;春天受到风邪的侵袭,到了夏天就容易发生飧泄;夏天受到暑邪的侵袭,到了秋天就容易发生痎疟;秋天受到湿邪的侵袭,到了冬天就容易咳嗽。

7

【原文】

       帝曰:余聞上古圣人,論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經脉,會通六合,各从其經;气穴所發,各有處名:谿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時阴陽,盡有經纪。外内之应,皆有表裹,其信然乎?

       岐伯對曰:束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爲玄,在人爲道,在地爲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此23字为衍文)神在天风,在地为木,在體爲筋,在藏爲肝,在色爲苍,在音爲角,在聲爲呼,在燮動为握,在竅爲目,在味爲酸,在志爲怒。怒傷肝,悲腾怒;風傷筋,燥胜風;酸傷筋,辛胜酸。

【原文通解】

帝曰:余聞上古圣人,論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經脉,會通六合,各从其經;

【33】列别:罗列辨别,即比较、分辨的意思。

【34】端络:端,开头;络,分支,网络。端络,此处联用作动词,即推求经脉的起始及循行分布。

【35】六合:指十二经脉中阴阳表里两经相配成为六对组合。

黄帝问道:我听说上古时代的圣人,认真研究人的身体,他们给五脏六腑命名分类,把经脉络脉连接成线,然后与天地四方联系起来,使得经络与天地四方可以做到-一对应;

气穴所發,各有處名:谿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時阴陽,盡有經纪。

【36】谿谷属骨:《素问·气穴论》:“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谿。”谿谷,指大小分肉。属骨:指与谿谷相连属的骨节。

【37】分部逆从: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分部者,皮之分部也。皮部中之浮络,分三阴三阳,有顺有逆,各有条理也。”

【38】经纪:经,经纬;纪,纲纪。指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

给所有的穴位命名;搞清楚所有骨骼的起点和终点;身体各部位相互之间的相生相克,都有一定的条理;四季的阴阳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外内之应,皆有表裹,其信然乎?

【39】信然乎:从“帝曰”开始至此所提出的问题,下面岐伯答文仅论及四时五行等个别方面,问答不符。张琦《素问释义》认为:“问辞与下岐伯对文义不合,他经错简也。”

外部环境与身体内部之间,都有表里对应的关系,这些说法都是正确的吗?

   ●岐伯對曰:束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40】东方生风:东、西、南、北、中,称“五方”,风、热、湿、燥、寒,为在天之“五气”,两者均配属五行并与自然界春、夏、长夏、秋、冬相应,以我国地理气候环境而言,东方滨海,春季多风,且东风化雨,生发万物,故谓“东方生风”。下文“南方生火”、“中央生湿”、“西方生燥”、“北方生寒”也分别指南方和夏季气候多热、中央(黄河中游平原地区)和长夏气候潮湿、西方和秋季气候干燥、北方和冬季气候寒冷。

【41】风生木:风热湿燥寒为在天之五气,木火土金水为在地之五行,在天之五气化生在地之五行,即《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言之“在天为气,在地成形”。以自然现象而言,风动则木荣,热极则火生,湿润则土气旺而化生万物,干燥则物具金属刚劲之性,气为寒凝则化为水,故有风生木及下文热生火、湿生土、燥生金、寒生水之说。

【42】木生酸:按五行学说,酸、苦、甘、辛、咸五味也为五行所化生。《尚书·洪范》:“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是古代根据实物滋味总结出来的五行与五味化生关系,孔颖达疏谓:“水性本甘,久漫其地,变而为卤,卤味乃咸。”“火性炎上,焚物则焦,焦是苦气。”“木生子实,其味多酸,五果之味虽殊,其为酸一也,是木质之性然也。”“金之在火,别有腥气,非苦非酸,其味近辛,故辛为金之气味。”“甘味生于百谷,谷是土之所生,故甘为土之味也。”

岐伯回答说:春主东方,阳气上升而生风,风的运动可以传播种子,促进草木的生长,木可以产生酸味,酸味可以煦养肝脏,肝脏又能养筋,筋柔软则可以养心,肝气上通于目。

(其在天爲玄,在人爲道,在地爲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此23字为衍文)

【43】其在天为玄,......玄生神:其,指阴阳变化;玄,指自然界幽微深远的生化力量;道,规律,此处指人的生命活动规律;化,指大地化生万物的作用;神,指自然界阴阳不测的神妙变化。又,此数句列于“东方生风”之下,与其下“南方”、“中央”“西方”、“北方”文例不同,对此,前人有两种不同见解:一种认为系概括五方而言,非独指东方,如张介宾谓:“此盖通举五行六气之大法,非独指东方也。”一种认为属衍文,如丹波元筒谓:“据下文例,"在天’以下二十三字,系衍文,且与肝脏不相属,宜删之。”

(宇宙之中有一种精深玄妙的东西,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道,孕育看地上的一切生命。所以,大地上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生物,人们通过对道的学习可以产生智慧,而冥冥之中的那个主宰则成为天地万物的神明。)

神在天风,在地为木,在體爲筋,在藏爲肝,在色爲苍,在音爲角,在聲爲呼,在燮動为握,在竅爲目,在味爲酸,在志爲怒。

【44】在色为苍:苍,即青,为木之色。下文赤、黄、白、黑分别为火、土、金、水之色。

【45】在音为角:角、微、宫、商、羽为古代五音,也配属五行:角音应木气而展放,徵音应火气而高亢,宫音应土气而平稳,商音应金气而内收,羽音应水气而下降。

【46】在声为呼:呼、笑、歌、哭、呻为五声,五声发自五脏,为五脏情志活动的外在表现:肝在志为怒,怒则呼;心在志为喜,喜则笑;脾在志为思,思而有得则歌;肺在志为悲,悲则哭;肾在志为恐,恐则气下,声欲呻而出之。

【47】在变动为握:握、忧(即“嚘”,见注48)哕、咳、慄称为“五变”,为五脏病变所表现的五种病证。握,搐搦握拳,为肝所主的筋的病变表现;忧,气逆声嘶,为心火上炎的病变表现;哕,干呕,为与脾相表里的胃的病变表现;咳,为肺气上逆的病变表现;慄,战栗,为肾阳虚衰,失于温煦的病变表现。

神明在天上以风的形式表现,在地上以草木的状态出现,对应在人体上是筋,对应在五脏为肝,在五色是青色,在五音是角,在五声是呼,在病变的表现形式是握,在窍为眼睛,在五味是酸,在情志方面是怒。

怒傷肝,悲胜怒;風傷筋,燥胜風;酸傷筋,辛胜酸。

愤怒会损害肝,悲伤可以抑制愤怒;风邪会损害筋,干燥可以平抑风邪;过度酸味会损害筋,辛味可以抑制酸味。

【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上古时代的圣人,认真研究人的身体,他们给五脏六腑命名分类,把经脉络脉连接成线,然后与天地四方联系起来,使得经络与天地四方可以做到-一对应;给所有的穴位命名;搞清楚所有骨骼的起点和终点;身体各部位相互之间的相生相克,都有一定的条理;四季的阴阳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外部环境与身体内部之间,都有表里对应的关系,这些说法都是正确的吗?

   岐伯回答说:春主东方,阳气上升而生风,风的运动可以传播种子,促进草木的生长,木可以产生酸味,酸味可以煦养肝脏,肝脏又能养筋,筋柔软则可以养心,肝气上通于目。(宇宙之中有一种精深玄妙的东西,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道,孕育看地上的一切生命。所以,大地上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生物,人们通过对道的学习可以产生智慧,而冥冥之中的那个主宰则成为天地万物的神明。)神明在天上以风的形式表现,在地上以草木的状态出现,对应在人体上是筋,对应在五脏为肝,在五色是青色,在五音是角,在五声是呼,在病变的表现形式是握,在窍为眼睛,在五味是酸,在情志方面是怒。愤怒会损害肝,悲伤可以抑制愤怒;风邪会损害筋,干燥可以平抑风邪;过度酸味会损害筋,辛味可以抑制酸味。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三)

8

【原文】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爲热,在地爲火,在體爲脉,在藏爲心,在色爲赤,在音爲徵,在聲爲笑,在變動爲忧,在竅爲舌,在味为苦,在志爲喜。喜傷心,恐胜喜;热傷氣,寒胜热;苦傷氣,咸胜苦。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爲濕,在地爲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聲为歌,在燮動爲哕,在竅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傷脾,怒胜思;湿傷肉,風胜濕;甘傷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爲燥,在地为金,在體爲皮毛,在藏爲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聲爲哭,在燮動爲咳,在竅爲鼻,在味爲辛,在志爲忧。忧傷肺,喜胜忧;热傷皮毛,寒胜热;辛傷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爲寒,在地爲水,在體爲骨,在藏爲肾,在色爲黑,在音爲羽,在聲为呻,在變動爲慄,在竅爲耳,在味爲咸,在志爲恐。恐伤肾,思胜恐;寒傷血,燥胜寒;咸傷血,甘勝咸。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tāi)始也。故曰:阴在内,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原文通解】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夏主南方,阳气旺盛而生热,热能生火,火能产生苦味,苦味可以煦养心脏,心脏又能促进血液的循环,血液又能注养脾脏,心气上通于舌,

其在天爲热,在地爲火,在體爲脉,在藏爲心,在色爲赤,在音爲徵,在聲爲笑,在變動爲忧,在竅爲舌,在味为苦,在志爲喜。

【48】在变动为憂:于鬯,(读chàng 。古代祭祀用的酒。古又同“畅”。)《香草续校书》:“此憂字盖当读为嚘。心之变动为嚘,与下文言肺之志为忧者不同。忧既为肺志,自不应复为心之变动也。”嚘,《玉篇·口部》引《老子》“终日号而不嚘”句,训为“气逆”,为气逆声嘶哑之义。又释:按《说文解字·口部》;“嚘,语未定貌,从口憂声。”则嚘为言语吞吐反复不定,盖“心主言”,心神不宁则言语反复不清。

嚘:1.语未定的样子。2.气逆。

憂:忧之繁体。

神明在天上以热的形式表现,在地上以火的状态出现,对应在人体上是血脉,对应在五脏为心脑,在五色是红色,在五音是徵,在五声是笑,在病变的表现形式是忧,在窍为舌头,在五味是苦,在情志方面是喜。

喜傷心,恐胜喜;热傷氣,寒胜热;苦傷氣,咸胜苦。

大喜会损害心,恐惧可以抑制喜悦;热邪会损害元气,寒冷可以平抑热邪:过度苦味会损害元气,咸味可以抑制苦味。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

长夏主中央,中央产生湿气,湿气能滋润土,土能长出甜味,甜味可以煦养脾脏,脾脏又能滋长肌肉,肌肉强壮又能促进肺的功能,肺气上通于口。

其在天爲濕,在地爲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聲为歌,在燮動爲噦( yuě),在竅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

神明在天上以湿气的形式表现,在地上以土的状态出现,对应在人体上是肌肉,对应在五脏为脾脏,在五色是黄色,在五音是宫,在五声是歌,在病变的表现形式是哕,在窍为口,在五味是甘,在情志方面是思。

思傷脾,怒胜思;湿傷肉,風胜濕;甘傷肉,酸胜甘。

过度思虑会损伤脾,愤怒可以抑制过度的思虑;湿邪会损伤肌肉,而风可以平抑湿邪;过度甘味会损伤肌肉,酸味可以抑制甘味。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

秋主西方,秋高气爽,容易产生燥气,燥气能产生金气,金气能产生辛味,辛味可以滋养肺,肺又能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又可以养肾,肺气上通于鼻。

其在天爲燥,在地为金,在體爲皮毛,在藏爲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聲爲哭,在燮動爲咳,在竅爲鼻,在味爲辛,在志爲忧。

神明在天上以燥气的形式表现,在地上以金的状态出现,对应在人体上是皮毛,对应在五脏为肺,在五色是白色,在五音是商,在五声是哭,在病变的表现形式是咳,在窍为鼻,在五味是辛,在情志方面是忧。

忧傷肺,喜胜忧;热傷皮毛,寒胜热;辛傷皮毛,苦胜辛。

过度担忧会损伤肺,喜悦可以抑制过度的忧伤;热邪会损伤皮毛,而寒冷可以平抑热邪;过度辛味会损伤皮毛,苦味可以抑制辛味。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

冬主北方,冬天的天寒地冻产生寒气,寒气能结冰化成水,水中有盐能产生咸味,咸味可以煦养肾脏,背脏又能滋长骨髓,骨髓充足又可以养肝,肾气上通于耳。

 

其在天爲寒,在地爲水,在體爲骨,在藏爲肾,在色爲黑,在音爲羽,在聲为呻,在變動爲慄,在竅爲耳,在味爲咸,在志爲恐。

神明在天上以寒气的形式表现,在地上以水的状态出现,对应在人体上是骨髓,对应在五脏为肾脏,在五色是黑色,在五音是羽,在五声是呻,在病变的表现形式是慄,在窍为耳,在五味是咸,在情志方面是恐惧。

恐伤肾,思胜恐;寒傷血,燥胜寒;咸傷血,甘勝咸。

【49】寒伤血,燥胜寒:丹波元简注:“据《太素》,血作骨,燥作湿,为是,张云:'若以五行正序,当云湿胜寒,但寒湿同类,不能相胜,故曰燥胜寒也。”

恐惧会损伤肾脏,思虑可以抑制恐惧;寒邪会损伤血脉,而燥气可以平抑真邪;过度咸味会损伤血脉,甜味可以抑制咸味。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tāi)始也。

【50】血气之男女:之,作连词用,义同“与”、“和”。男女,此处借用男女形容阴阳相对得意思。

【51】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天为阳,左行;地为阴,右行。阳从左升,阴从右降,故谓左右为阴阳之道路。

【52】万物之能始:能,“胎”之通假字。能始,即胎始、本始。孙诒让《札迻》:“能’者,'胎’之借字。《尔雅·释诂》云:"胎,始也。”《释文》:“胎,本或作台。《史记·天官书》“三能”即“三台”,是胎、台、能古字并通用。”

所以说:天地是在万物的上下;阴阳如血气与男女之相对待;左右为阴阳运行不息的道路;水性寒,火性热,是阴阳的象征;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成的原始能力。

故曰:阴在内,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53】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守,镇守于内:使,役使于外。吴昆《素问吴注》:“阴静故为阳之镇守,阳动放为阴之役使,见阴阳相为内外,不可相离也。”说明阴阳之间的相反相成、互根互用关系。

所以说:阴阳是互相为用的,阴在内,为阳之镇守;阳在外,为阴之役使。

【译文】

夏主南方,阳气旺盛而生热,热能生火,火能产生苦味,苦味可以煦养心脏,心脏又能促进血液的循环,血液又能注养脾脏,心气上通于舌,神明在天上以热的形式表现,在地上以火的状态出现,对应在人体上是血脉,对应在五脏为心脑,在五色是红色,在五音是徵,在五声是笑,在病变的表现形式是忧,在窍为舌头,在五味是苦,在情志方面是喜。大喜会损害心,恐惧可以抑制喜悦;热邪会损害元气,寒冷可以平抑热邪:过度苦味会损害元气,咸味可以抑制苦味。

长夏主中央,中央产生湿气,湿气能滋润土,土能长出甜味,甜味可以煦养脾脏,脾脏又能滋长肌肉,肌肉强壮又能促进肺的功能,肺气上通于口。神明在天上以湿气的形式表现,在地上以土的状态出现,对应在人体上是肌肉,对应在五脏为脾脏,在五色是黄色,在五音是宫,在五声是歌,在病变的表现形式是哕,在窍为口,在五味是甘,在情志方面是思。过度思虑会损伤脾,愤怒可以抑制过度的思虑;湿邪会损伤肌肉,而风可以平抑湿邪;过度甘味会损伤肌肉,酸味可以抑制甘味。

秋主西方,秋高气爽,容易产生燥气,燥气能产生金气,金气能产生辛味,辛味可以滋养肺,肺又能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又可以养肾,肺气上通于鼻。神明在天上以燥气的形式表现,在地上以金的状态出现,对应在人体上是皮毛,对应在五脏为肺,在五色是白色,在五音是商,在五声是哭,在病变的表现形式是咳,在窍为鼻,在五味是辛,在情志方面是忧。过度担忧会损伤肺,喜悦可以抑制过度的忧伤;热邪会损伤皮毛,而寒冷可以平抑热邪;过度辛味会损伤皮毛,苦味可以抑制辛味。

冬主北方,冬天的天寒地冻产生寒气,寒气能结冰化成水,水中有盐能产生咸味,咸味可以煦养肾脏,背脏又能滋长骨髓,骨髓充足又可以养肝,肾气上通于耳。神明在天上以寒气的形式表现,在地上以水的状态出现,对应在人体上是骨髓,对应在五脏为肾脏,在五色是黑色,在五音是羽,在五声是呻,在病变的表现形式是慄,在窍为耳,在五味是咸,在情志方面是恐惧。恐惧会损伤肾脏,思虑可以抑制恐惧;寒邪会损伤血脉,而燥气可以平抑真邪;过度咸味会损伤血脉,甜味可以抑制咸味。

所以说:天地是在万物的上下;阴阳如血气与男女之相对待;左右为阴阳运行不息的道路;水性寒,火性热,是阴阳的象征;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成的原始能力。所以说:阴阳是互相为用的,阴在内,为阳之镇守;阳在外,为阴之役使。■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四)

9

【原文】

帝曰:法〔1〕陰陽奈何?

岐伯曰:陽胜則身热,腠理闭,喘麤爲之俛仰,汗不出而热,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nài)【耐】冬不能夏;陰胜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胜之變,病之形能[tai态]也。

【原文通解】

帝曰:法〔1〕陰陽奈何?

【54】法:运用。

黄帝问道:那么怎样才能按照阴阳的规律来诊断病情呢?

岐伯曰:陽胜則身热,腠理闭,喘麤爲之俛仰〔2〕,汗不出而热,齒乾以煩冤〔3〕,腹滿,死,能(nài)【耐】冬不能夏〔4〕;

【55】喘麤为之俛仰:麤,同“粗”,俛,同“俯”。谓气息喘急粗促而前俯后仰。

【56】烦冤:冤同“悗”。烦冤,即心胸烦乱、满闷之意。

【57】能冬不能夏:能,“耐”的通假字。张介宾注:“阴竭者,得冬之助,犹可支持,遇夏之热,不能耐受矣。”

岐伯回答说:如果人体的阳气过盛,身体就会发热,腠理紧闭,喘起气来很粗,身体还要随着呼吸一起上下摆动,没有汗出来,因而身体发热很厉害,牙齿干燥,心中烦闷,这时如果还出现腰部胀满的现象,就是死症了,这种病在冬天还能凑合过,到了夏天就肯定熬不过去了。

陰胜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反过来,如果人体的阴气过盛,身体就会发冷,汗出不停,身体总是感觉很冷,经常打寒战发抖,甚至手足厥逆,如果出现手足瘚逆而且腹部胀满的现象,就是死症了,这种病在夏天还能凑合过,到了冬天就肯定熬不过去了。

此陰陽更胜之變,病之形能〔5〕[tai态]也。

【58】病之形能:形,指病之形证。胡澍《内经素问校义》:“能,读为“态。病之形能也者,病之形态也。”

上述这些就是阴阳变化在人体疾病现象上的具体表现。

【译文】

黄帝问道:那么怎样才能按照阴阳的规律来诊断病情呢?

岐伯回答说:如果人体的阳气过盛,身体就会发热,腠理紧闭,喘起气来很粗,身体还要随着呼吸一起上下摆动,没有汗出来,因而身体发热很厉害,牙齿干燥,心中烦闷,这时如果还出现腰部胀满的现象,就是死症了,这种病在冬天还能凑合过,到了夏天就肯定熬不过去了。反过来,如果人体的阴气过盛,身体就会发冷,汗出不停,身体总是感觉很冷,经常打寒战发抖,甚至手足厥逆,如果出现手足瘚逆而且腹部胀满的现象,就是死症了,这种病在夏天还能凑合过,到了冬天就肯定熬不过去了。上述这些就是阴阳变化在人体疾病现象上的具体表现。

 

10

【原文】

帝曰:調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虚上實,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则耳目聪明,身體輕强,老者復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爲無爲之事,樂恬憺之能,從欲快志於虚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舆天地終,此圣人之治身也。

【原文通解】

●帝曰:調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1〕,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2〕也。

【59】七损八益:一般认为是古代房中术的术语,“七损”指房事中损伤人体精气的七种情况,“八益”指房事中有益人体精气的八种方法。

【60】早衰之节:节,征信。

黄帝问道:怎样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呢?

岐伯回答说:如果能懂得七损八益的养生之道,那么就可以很容易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如果不懂得这些道理,那只有提早进入衰老了。

年四十,而陰氣〔3〕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陰痿〔4〕,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虚上實,涕泣俱出矣。

【61】阴气:肾气。

【62】阴痿:痿,与“萎”通。指阴器萎弱不用,后世称为“阳痿”。

一般来说,人的年龄到了四十岁,体内的阴精就自然减少了一半,起居行动会出现衰老的迹象;到了五十岁,会发觉身体没有以前那么灵活了,显得很笨重,耳也不聪,目也不明了;到了六十岁,阴精进一步减少,阳气也大幅度下降,九窍不是很通畅,出现下虚上实的现象,常常眼泪鼻涕一起流出来。

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5〕。

【63】同出而名异:同出,指人同禀天地阴阳之气而生;名异,指善于养生与不善于养生者有强壮与早衰的不同结果。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阴阳之要,人所同然,而或强或老,其名各异。”

所以说:那些懂得七损八益的养生之道的人,身体就很强壮,相反,那些不明白这些道理的人,身体就很衰老,本来大家的身体刚出生的时候都是一样的,可是由于对养生之道掌握和理解的程度不同,结果就出现了健康和早衰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6〕。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则耳目聪明,身體輕强,老者復壮,壮者益治。

【64】智者察同,愚者察异:同,指人所共同禀受的天地阴阳精气,为生命健康之本原。异,指强壮与早衰的身体差异。察,懂得。

有智慧的人一般探求事物的共同规律,而那些愚钝的人只会去留意事物的不同之处,所以愚钝的人往往都是精气不足,而那些有智慧的人却是精力充沛,精力旺盛就自然是耳聪目明,身体灵活强壮,老当益壮,壮者就更好了。

是以圣人爲無爲之事,樂恬憺之能,從欲快志於虚無之守〔7〕,故壽命無窮,舆天地終,此圣人之治身也。

【65】虚无之守:虚无,恬淡清静。守,当作“宇”,胡澍《内经素问校义》:“守字义不相属,守当为宇。......宇,居也。虚无之宇,谓虚无之居也。”即淡泊宁静的心态。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所以圣人做起事来总是采取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态度,以自己的快乐愉悦为做事的原则,无欲无求,保持内心的空虚恬惔,所以圣人的寿命是无穷无尽的,与天地长存,这就是圣人的养生之道。

【译文】

黄帝问道:怎样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呢?

岐伯回答说:如果能懂得七损八益的养生之道,那么就可以很容易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如果不懂得这些道理,那只有提早进入衰老了。一般来说,人的年龄到了四十岁,体内的阴精就自然减少了一半,起居行动会出现衰老的迹象;到了五十岁,会发觉身体没有以前那么灵活了,显得很笨重,耳也不聪,目也不明了;到了六十岁,阴精进一步减少,阳气也大幅度下降,九窍不是很通畅,出现下虚上实的现象,常常眼泪鼻涕一起流出来。

所以说:那些懂得七损八益的养生之道的人,身体就很强壮,相反,那些不明白这些道理的人,身体就很衰老,本来大家的身体刚出生的时候都是一样的,可是由于对养生之道掌握和理解的程度不同,结果就出现了健康和早衰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有智慧的人一般探求事物的共同规律,而那些愚钝的人只会去留意事物的不同之处,所以愚钝的人往往都是精气不足,而那些有智慧的人却是精力充沛,精力旺盛就自然是耳聪目明,身体灵活强壮,老当益壮,壮者就更好了。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所以圣人做起事来总是采取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态度,以自己的快乐愉悦为做事的原则,无欲无求,保持内心的空虚恬惔,所以圣人的寿命是无穷无尽的,与天地长存,这就是圣人的养生之道。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