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黄帝内经》精读236---240 (

(2023-11-04 14:45:30) 下一个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图片

 

 

 

 

【原文】

       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①?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1】②。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2】;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明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3】,盖南面而待也③。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4】,此之谓也④。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5】⑤;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⑥;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⑦;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⑧;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⑨;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⑩。所谓本【6】也,本之下,中之见也【7】,见之下,气之标也【8】?。本标不同,气应异象【9】?。

【原文通解】

●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①?

【0】“天道六六之节”一语,首先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原文云:“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因此多数注家均根据《素问·六节脏象论》的一段原文“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来加以解释,认为“六六”就是指六个甲子,即六个六十天,六六三百六十天为一年。这个解释我们认为并不确切。因为,第一:《内经》中对于一年的时间,是采用三百六十五天来计算的,并不是按一年为三百六十天计算的。以五运而言,主运分五步,分司一年中的五个运季,每步所主时间为七十三天零五刻,则每年为三百六十五天多一点;从六气而言,主气分六步,把一年二十四节气分属于六步之中,从每年大寒日开始计算,十五天多一点为一个节气,四个节气为一步,每一步为六十天又八十七刻半,六步为一年,如此则每年也是三百六十五天多一点。就是在《素问·六节脏象论》一篇中,也是首先提出了“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文中首先提出了“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然后才提出:“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从这一段原文中可以明显看出,《内经》对于一年的时间计算,是采用了三百六十五日,即一回归年的日数。之所以在后面又提出三百六十天的问题,只不过以此说明当时还有三百六十日为一年的历法。文中提此的原因只不过以此说明《内经》对一年时间的计算方法上与三百六十日历法有区别。因此这里的“六六”,根本不是指六六三百六十天的问题。第二,《六节脏象论》中,对于“六六”一词,已经作了比较明确的解释,原文云:“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这里所说的“天之度”、“气之数”,就是指日月运行与气候变化的规律。因此,这里所谓“六六”,很明显地就是指观测自然气候变化的一种方法,根本不是只谈什么六六三百六十天的问题。

       我们的意见,所谓“六六之节”,一个“六”字,应该是指风、热、火、湿、燥、寒六气;一个“六”字,应该是指三阴三阳(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节”,有节令。节段、节制之义。因此,“天道六六之节”一语直译之,也就是说一年中的风、热、火、湿、燥、寒等自然界气候变化情况,可以根据阴阳多少的特点而用三阴三阳区分为六个节令或六个节段。我们的根据:其一,《素问·天元纪大论》中明确指出:“寒暑燥湿风,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在天为气”,王冰注曰:“气谓风热燥湿寒。”这就是说,六气的变化情况可以用三阴三阳来加以归属和测算。其二,本篇对“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问话的回答完全是以三阴三阳的概念来作回答。整个运气学说中,在分析风、热、火、湿、燥、寒等六气变化时,也无一处不是以三阴三阳来立论的,毫无例外,根本不涉及什么六六三百六十日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所谓“六六之节”,实际上也就是以三阴三阳来归属和测算六气的一种方法。这就是“天以六六之节”一语的含义。

〔1〕六六之节,经已启〔守〕问,天师未敷其旨,故重问之。

黄帝说:我想听听关于天道六六之节的盛衰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1】②。

【1】上下有位,左右有纪:六气司天在泉,有一定的位置,左右间气,有一定运行的规则。

〔2〕上下,谓司天地之气二也。余左右四气,在岁之左右也。

岐伯说;六气司天在泉,有一定的位置,

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2】;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明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

【2】少阳之右,阳明治之:如少阳的右间气是阳明主治。

左右间气,是太阳主治;太阳的右间,是厥阴主治;厥阴的右间,是少阴主治;少阴的右间,是太阴主治;太阴的右间,是少阳主治。

此所谓气之标【3】,盖南面而待也③。

【3】气之标:指三阴三阳为六气之标。

【0】前已述及“六六”中一个“六”字是指三阴三阳,即阴和阳都可以根据其阴阳之气的多少而各再分为三。阴可以再分为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阳可以再分为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按照阴阳学说,阴阳之间总是消长进退,循环运转,阳极阴生,阴极阳生,由阳入阴,由阴出阳。因此,三阴三阳的运转总是按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一阳(少阳)这样的次序进行,如此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它们在一年之中各有一定位置,按照一定规律进行运转。这也就是原文所谓的:“上下有位,左右有纪。”其在运转次序先后上总是按照上述次序来进行,由阳入阴,由阴出阳。这也就是原文所谓“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不过,以上所述三阴三阳的位置及其运转次序的确定,是有条件的,即一定是面向南面的条件下进行观测。这也就是原文所谓的“南面而待”。兹将上述三阴三阳的位置及其运转情况,示意如下图:

 

 

三阴三阳运转次序图

{3〕标,末也。圣人南面而立,以阅气之至也。

这就是所说的六气之标,是面向南方而定的位置。

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4】,此之谓也④。

【4】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是古代测天以定节气的方法,在最初用“树立木杆”来观看日影,后来逐步改进而成为一种叫作圭表的天文仪器。

【0】“光”,日光也。“位”,位次也。六气的变化与日光对地面的照射密切相关。因此,通过观察日光照射地面物体的投影移动变化情况,就可以反映六气的进退盛衰情况。这也就是说,前述的三阴三阳位置及其运转次序并不是主观臆测的,而完全是根据日光在地面上的投影的移动变化情况实测得出的,即张氏所谓的“其时更气移,皆视日光而见之矣”。

       移光定位,古人是用圭表来进行实测的。圭表是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观测仪器之一。表,是垂直立于地平面的一根竹竿或石柱。圭,是正南正北方向水平位置带有刻度的尺,日中时用来度量表影的长度。圭和表互相垂直,就组成了圭表。一般在日中时量度太阳光照射标杆所成影长,从这个影子的长短周期性变化,可以测定一个回归年的日数和一年的各个季节。这就是圭表的应用。

       “移光定位,正立而待”,运用圭表进行实测,不但说明了我国古代学者的聪明智慧,也同时说明了: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都是古人在认真观察自然变化的基础上的实际测定,不是主观臆测,更不是随意编造。

〔4〕移光,谓日移光。定位,谓面南观气,正立观岁,数气之至,则气可待之也。

所以说,要根据自然气象变化的顺序和盛衰的时间,即曰影移动的刻度,确定位置,南面正立以进行观察。这就是这个意思。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5】⑤;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⑥;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⑦;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⑧;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⑨;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⑩。

【5】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张介宾:“此以下言三阴三阳各有表里,其气相通,故各有互根之中气也。少阳之本火,故火气在上,与厥阴为表里,故中见厥阴,是以相火而兼风水之化也。”少阳司天,火气主治,少阳与厥阴相表里,因而厥阴为中见之气。

【0】所谓“标”,就是标识或标志。所谓“本”,就是本气。所谓“中气”,就是“中见之气”,也就是在本气之中可以见到的气。标本中气之间,三阴三阳为标。这是因为三阴三阳本身只是作为一个标识或标志,分列以之代表六气。厥阴代表风,少阴代表热,太阴代表湿,少阳代表火,阳明代表燥,太阳代表寒。六气为本。这是因为风、热、火、湿、燥、寒本身才是六气变化的本气。风就是风,热就是热,火就是火,湿就是湿,燥就是燥,寒就是寒。中气为与本气相关或相反的气。少阳火的中气为厥阴风,阳明燥的中气为太阴湿,太阳寒的中气为少阴热。反之也是一样,厥阴风的中气为少阳火,少阴热的中气为太阳寒,太阴湿的中气为阳明燥。这就是原文所谓的:“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为什么本气之中又可以出现与之相关或相反的中见之气呢?原因之一是:六气变化到了一定限度,常可向相反方面转化,例如,热可以向寒方面转化,寒也可以向热的方面转化,所以“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湿,可以向燥方面转化,燥也可以向湿方面转化,所以“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风,可以转化为热,火借风威;火,可以转化为风,热极生风。所以“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原因之二是:六气本身也有个盛衰和有余不及的问题。热气有余是热,热气不及便是寒;寒气有余是寒,寒气不及便是热;燥气有余是燥,燥气不及便是湿;湿气有余是湿,湿气不及便是燥。总的来说,标本中气问题,从阴阳概念来说,就是阴阳之间不但要注意到阴阳本身的特点,还要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表里概念来说,要注意到表里本身的特点,还要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出入,可以由表入里,也可以由里达表,这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太阳与少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一句话,不管是推测气候变化还是分析疾病转变,都要从整体恒动的观点来加以认识。这就是标本中气提法的实质所在。

〔5〕少阳南方火,故上见火气治之。与厥阴合,故中见厥阴也。

〔6〕阳明西方金,故上燥气治之。与太阴合,故燥气之下中见太阴也。

〔7〕太阳北方水,故上寒气治之。与少阴合,故寒气之下,中见少阴也。(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太阳所至为寒生,中为温。与此义同。)

〔8〕厥阴东方木,故上风气治之。与少阳合,故风气之下,中见少阳也。

〔9〕少阴东南方君火,故上热气治之。与太阳合,故热气之下,中见太阳也。(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少阴所至为热生,中为寒。与此义同。)

〔10〕 太阴西南方土,故上湿气治之。与阳明合,故湿气之下,中见阳明也。

少阴司天,火气主治,少阳与厥阴相表里,故厥阴为中见之气;阳明司天,燥气主治,阳明与太阴相表里,故太阴为中见之气;太阳司天,寒气主治,太阳与少阴相表里,故少阴为中见之气;厥阴司天,风气主治,厥阴与少阳相表里,故少阳为中见之气;少阴司天,热气主治,少阴与太阳相表里,故太阳为中见之气;太阴司天,湿气主治,太阴阳明相表里,故阳明为为中见之气。

所谓本【6】也,本之下,中之见也【7】,见之下,气之标也【8】?。

【6】本:三阴三阳之本元,本元之气。

【0】《素问·天元纪大论》谓:“所谓本也,是谓六元。”张隐庵亦注:“风寒暑湿燥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故以天气为本而在上。”六元就是六气。这就是说,由于六气是本,居于根本地位,所以六气在上。“中之见也”,就是中见之气,前已述及,中见之气是在本气的基础上提出的,所以位列本气之下,因此原文谓“本之下,中之见也。”“气之标也”,标是标识或标志,是代表本气的符号,所以列位最下,因此原文谓“见之下,气之标也。”这种以三阴三阳配六气的方法是 根据 什么呢?是根据六气本身客观的相应表现制定的,因此原文谓:“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7】本之下,中之见也:本气之下,为中见之气。

【8】见之下,气之标也:中见之气下是此气的标象。

〔11〕本,谓元气也。气则为主,则文言著矣(新校正云:详注云文言著矣,疑误)。

这就是所谓本元之气,本气之下,是中见之气,中见之下,是气之标。

本标不同,气应异象【9】?。

【9】本标不同,气应异象:由于本和标不同,应之于脉则有差异,而病型也就不一样。

〔12〕本者应之元,标者病之始,病生形用求之标,方施其用求之本,标本不同求之中,见法万全。(新校正云:按(至真要大论》云:六气标本不同,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

由于和标不同,应之于脉则有差异,而病形也就不一样。

【译文】

黄帝说:我想听听关于天道六六之节的盛衰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六气司天在泉,有一定的位置,左右间气,是太阳主治;太阳的右间,是厥阴主治;厥阴的右间,是少阴主治;少阴的右间,是太阴主治;太阴的右间,是少阳主治。这就是所说的六气之标,是面向南方而定的位置。所以说,要根据自然气象变化的顺序和盛衰的时间,即曰影移动的刻度,确定位置,南面正立以进行观察。这就是这个意思。少阴司天,火气主治,少阳与厥阴相表里,故厥阴为中见之气;阳明司天,燥气主治,阳明与太阴相表里,故太阴为中见之气;太阳司天,寒气主治,太阳与少阴相表里,故少阴为中见之气;厥阴司天,风气主治,厥阴与少阳相表里,故少阳为中见之气;少阴司天,热气主治,少阴与太阳相表里,故太阳为中见之气;太阴司天,湿气主治,太阴阳明相表里,故阳明为为中见之气。这就是所谓本元之气,本气之下,是中见之气,中见之下,是气之标。由于和标不同,应之于脉则有差异,而病形也就不一样。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图片

 

 

 

 

【原文】

       帝曰:其有至【1】而至【2】,有至而不至【3】,有至而太过【4】,何也①?

      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②。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如何③?

       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④。

       帝曰:善。请言其应。

      岐伯曰:物,生其应【5】也,气脉其应【6】也⑤。

【原文通解】

●帝曰:其有至【1】而至【2】,有至而不至【3】,有至而太过【4】,何也①?

1】至:指时令到。

【2】至:指气候到。

【3】至而不至:指时至而气不至。

【4】至而太过:指时未至而气已至。

【0】“其”,指六气。“至而至”,前“至”指时至,后“至”指气至。全句意为六气有的及时而至,即本气所主的季节到来之时,就出现相应的气候变化,如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之类。不过在实际观察时,必须按六气所主的具体时间考察气候变化,以下均仿此。“至而不至”,指本气所主的季节已经到来,而相应的气候未至,如春应温而气寒,夏应热而气温,秋应凉而气热,冬应寒而气不寒等。”“至而太过”,即相应季节的气候超过常度。如春气过温,夏气过热,秋气过凉,冬气过寒等。按下文内容,还应包括时未至而气先至的情况,即时节未到,而主时之气已先至,如春未至而气温,夏未至而气热,秋未至而气凉,冬未至而气寒等,也属至而太过。以上提出的三种不同情况,是剖析气候正常与否的关键。

〔1〕皆谓天之六气也。初之气,起于立春前十五日。余二三四五终气次至,而分治六十日余八十七刻半。

黄帝说:六气有时至而气亦至的,有时至而气不至的,有先时而气至太过的,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②。

【0】“和”,即和平之气,指正常气候变 化。“来气”,指当时到来的气候。上文意为应时而至的是和平之气,属于正常气候变化。时至而本气未至,如应温不温,应热不热,应凉不凉,应寒不寒等,是来气不及的表现,属于反常气候变化。时未至而本气先至,如春未至而气温,夏未至而气热,秋未至而气凉,冬未至而气寒等,是来气太过的表现,也属于反常气候变化。

〔2〕时至而气至,和平之应,此则为平岁也。假令甲子岁气有余,于癸亥岁未当至之期,先时而至也。乙丑岁气不足,于甲子岁当至之期,后时而至也。故曰来气不及,来气有余也。言初气之至期如此岁气有余,六气之至皆先时;岁气不及,六气之至皆后时。先时后至,后时先至,各差三十(上二字,守)日而应也。(新校正云:按《金匮要略》云: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冬至之后得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守]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以得甲子而天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时,此为至而太过。此亦论气应之一端也。)

岐伯说:时至而气亦至的,为和平之年;有时至而气不至的,是应至之气有所不及;时未至而气已至,是应至之气有余。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如何③?〔3〕言太过不及岁,当至晚至早之时应也。

黄帝说:时至而气不至,时未至而气已至的会怎样呢?

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④。

【0】“应”,指气候变化与季节相应。“顺”,谓正常。“逆”,谓反常。上文意为气候与季节相应则属于正常,否则就属于反常。与季节不相应的反常气候会引起灾变,不利于万物的生长发育,所以导致疾病的产生。张介宾注云:“当期为应,愆期为否,应则顺而生化之气正,否则逆而胜复之气生,天地变生则万物亦病矣。”

〔4〕当期为应,愆时为否,天地之气生化不息,无止碍也。不应有而有,应有而不有,是造化之气失常,失常则气变,变常则气血纷挠而为病也。天地变而失常,则万物皆病。

岐伯说:时与气相应的是顺,时与气不相应的是逆,逆就要发生反常的变化,反常的变化就是要生病。

帝曰:善。请言其应。

岐伯曰:物,生其应【5】也,气脉其应【6】也⑤。

【5】物生其应:万物对六气的感应。

【6】气脉其应:六气对人体的影响可以反映在脉象的变化上。

【0】“物”“生”,指万物的生长过 程,如春 生,夏长,秋收,冬藏等皆是。气候变化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万物的生长发育变化,所以万物在四时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必然出现与之相应的现象,无论正常与反常,都要从物候变化反映出来,所谓“物生其应也”。就人体来说,脉象与四时之气的变化也是相应的,如春脉微弦,夏脉微洪,秋脉微毛,冬脉微石之类皆属正常现象。反之,春无弦象,夏无洪象,秋无毛象,冬无石象,则属于反常了。马莳注云:“物生其应,气脉其应者,复说应则顺之义也。即《六元正纪大论》所谓厥阴所至为风生之类,是物生之类,厥阴之至,其肝弦之类,是气脉之应也。”

〔5〕物之生荣有常时,脉之至有常期,有余岁早,不及岁晚,皆依期至也。

黄帝说:好,请你再讲讲其相应的情况。

岐伯说:万物对六气的感应,表现其生长的情况。六气对于人体的影响,从脉象上可以反映出来。

        论述六气的常变以及是否与之相应的情况。

【译文】

黄帝说:六气有时至而气亦至的,有时至而气不至的,有先时而气至太过的,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说:时至而气亦至的,为和平之年;有时至而气不至的,是应至之气有所不及;时未至而气已至,是应至之气有余。

       黄帝说:时至而气不至,时未至而气已至的会怎样呢?

       岐伯说:时与气相映的是顺,时与气不相应的是逆,逆就要发生反常的变化,反常的变化就是要生病。

       黄帝说:好,请你再讲讲其相应的情况。

       岐伯说:万物对六气的感应,表现其生长的情况。六气对于人体的影响,从脉象上可以反映出来。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图片

 

 

 

 

【原文】

      帝曰:善。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1】何如?

      岐伯曰:显明【2】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3】,相火治之①;复行一步,土气治之②;复行一步,金气治之③;复行一步,水气治之④;复行一步,木气治之⑤;复行一步,君火治之⑥。相火之下,水气承之【4】⑦;水位之下,土气承之⑧;土位之下,风气承之⑨;风位之下,金气承之⑩;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

      帝曰:何也?

      岐伯曰:亢则害,承廼制【5】,制则生化【6】,外列盛衰【7】,害则败乱,生化大病〔13〕。

【原文通解】

●帝曰:善。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1】何如?

【1】 六节气位:指六气循环所主时位。

【0】“地理”,指与四时之气相应的地理位置。因为四时之气的位置,是和地的方隅相配的,如十二月的斗建(斗柄指向),也在十二支所在的位置,所以说地理与六节气位相应。另一说,“地理,指大地的物化情况。”(《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可并参。“六节”,指三 阴 三 阳。“气”,指 风、火、燥、暑、湿、寒六气。“位”,指三阴三阳六气所在位置。“地理之应六节气位”,是说把地的四方作为六等分,以应六气主时的位置。这与五方之应五时五气颇相似。另一解释说明地上的生物在每年不同季节气候的影响下,也有与之相应的物候现象出现,这与上说并不矛盾,也易使人理解。

黄帝说:好。我想听你讲讲六气之应于地理位置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显明【2】之右,君火之位也;

【2】显明:显明之位,正当日出之所,卯正之位。在一年的时间里,则正当春分之时。

【0】“显明”,即显著、光明。这是针对太阳运动位置来说的。早上的太阳,在东方卯正之位升起,天地普照光明。所谓天地平分之处,即每年的春分节,这时白昼时间,将逐渐增长,气温将逐渐增高,也是阳气上升的表现,故称为显明。“之右”,指由东向南运转,即面向南方所见到的位置。由春分至立夏为期六十天内,是少阴君火主令的季节,故说“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

岐伯说:显明正当春分之时,它的右边,为君火主治之位;

君火之右,退行一步【3】,相火治之①;

【3】退行一步:即退于君火之右一步。指顺时针方向运行一步。

【0】“君火之右”的“右”方,也是指面向南方的位置,“退行一步”,指向右行一步。为什么称为“退行”?这是针对主气与客气不同的运转方向和顺序来说的,客气按三阴三阳次序运行,由君火而湿土,而相火;主气则由君火而相火,而湿土。张介宾注:“退行一步,谓退于君火之右也。”

〔1〕日出谓之显明,则卯地气分春[二字疑倒,守]也。自春分后六十日有奇,斗建卯正至于巳正,君火位也。自斗建巳正至未之中,三之气分,相火治之,所谓少阳也。君火之位,所谓少阴,热之分也,天度至此,喧淑大行。居热之分,不行炎暑,君之德也。少阳居之为僭逆,大热早行,疫疠乃生。阳明居之为温凉不时。太阳居之为寒雨间热。厥阴居之为风湿,雨生羽虫。少阴居之为天下疵疫,以其得位,君令宣行故也。太阴居之为时雨。火有二位,故以君火为六气之始也。相火,则夏至日前后各三十日也,少阳之分,火之位也,天度至此,炎热大行。少阳居之,为热暴至,草萎河干,炎亢,湿化晚布。阳明居之为凉气间发。太阳居之为寒气间至,热争冰雹。厥阴居之为风热大行,雨生羽虫。少阴居之为大暑炎亢。太阴居之为云雨雷电。退,谓南面视之,在位之右也。一步,凡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余气同法。

君火的右边,再退行一步,为相火主治之位;

复行一步,土气治之②;复行一步,金气治之③;复行一步,水气治之④;复行一步,木气治之⑤;复行一步,君火治之⑥。

【0】“复行一步”,即又行一步的意思。从少阳相火之位再行一步,便是太阴湿土主令。张介宾注:“复行一步,谓于相火之右,又行一步也。此自未中以至酉中,步居西南,为天之左间,主四之气,乃大暑后六十日有奇,湿土治令之位也。”从太阴湿土之位再行一步,便是阳明燥金主令。张介宾注:“此于土气之右,又行一步。自酉中以至亥中,步居西北,为地之右间,主五之气,乃秋分后六十日有奇,燥金治令之位也。”

【0】从阳明燥金之位,再行一步,便是太阳寒水主 令。张介宾注:“此于金气之右,又行一步。自亥中以至丑中,步居正北,位当在泉,主终之气,乃小雪后六十日有奇,寒水之治令也。”从太阳寒水之位,复行一步,便是厥阴风木主令。张介宾注:“此于水气之右,又行一步。自丑中以至卯中,步居东北,为地之左间,主初之气,乃大寒后六十日有奇,风木治令之位也。”从厥阴风木之位,再行一步,便是少阴君火主令。张介宾注:“此自木气之末,复行于显明之右,君火之位,是为主气六步之一周也。”张氏根据六气主令的时序,以及十二月的斗建位置,说明一年主气的运动变化,反映了常年气候运动的一 般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对于推测常年气候变化和疾病流行的大致情况,以及指导诊断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

〔2〕雨之分也,即秋分前六十日而有奇,斗建未正至酉之中,四之气也,天度至此,云雨大行,湿蒸乃作。少阳居之为炎热沸腾,云雨雷雹。阳明居之为清雨雾露,太阳居之为寒雨害物。厥阴居之为暴风雨摧拉,雨生倮虫。少阴居之为寒热气反用,山泽浮云,暴雨溽蒸。太阴居之为大雨霪霔。

〔3〕 燥之分也,即秋分后六十日而有奇,自斗建酉正至亥之中,五之气也,天度至此,万物皆燥。少阳居之为温清更正,万物乃荣。阳明居之为大凉燥疾。太阳居之为早寒。厥阴居之为凉风大行,雨生介虫。少阴居之为秋湿,热病时行。太阴居之为时雨沉阴。

〔4〕 寒之分也,即冬至日前后各三十日,自斗建亥至丑之中,六之气也,天度至此,寒气大行。少阳居之为冬温,蛰虫不藏,流水不冰。阳明居之为燥寒劲切。太阳居之为大寒凝冽。厥阴居之为寒风摽扬,雨生鳞虫。少阴居之

为蛰虫出见,流水不冰。太阴居之为凝阴寒雪,地气湿也。

〔5〕风之分也,即春分前六十日而有奇也,自斗建丑正至卯之中,初之气也,天度至此,风气乃行,天地神明号令之始也,天之使也。少阳居之为温疫至。阳明居之为清风,雾露朦味。太阳居之为寒风切冽,霜雪水冰。厥阴居之为大风发荣,雨生毛虫。少阴居之为热风伤人,时气流行。太阴居之为风雨,凝阴不散。

〔6〕热之分也,复春分始也,自斗建卯正至巳之中,二之气也。凡此六位,终纪一年,六六三百六十日,六八四百八十刻,六七四十二刻,其余半刻积而为三,约终三百六十五度也,余奇细分率之可也。

    论述六气主时的位置。

再退行一步,为土气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为金气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为水气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为木气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为君火主治之位。

相火之下,水气承之【4】⑦;水位之下,土气承之⑧;土位之下,风气承之⑨;风位之下,金气承之⑩;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

【4】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意为水气承制相火。《六元正纪大论》云:“少阳所至为火生,终为蒸溽。”

〔7〕热盛水承,条蔓柔弱,凑润衍溢,水象可见。(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少阳所至为火生,终为蒸溽。则水承之义可见。又云:少阳所至为摽风燔燎霜凝。亦下承之水气也。)

〔8〕寒甚物坚,水冰流涸,土象斯见,承下明矣。(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太阳所至为寒雪冰雹白埃。则土气承之之义也。)                                 〔9〕疾风之后,时雨乃零,是则湿为风吹,化面为雨。(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太阴所至为湿生,终为注雨。则土位之下,风气承之而为雨也。又云:太阴所至为雷霆骤注烈风。则风承之义也。)

〔10〕 风动气清,万物皆燥,金承木下,其象昭然。(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厥阴所至为风生,终为肃。则金承之义可见。又云:厥阴所至飘怒大凉。亦金承之义也。)

〔11〕锻?金生热,则火流金,乘火之上,理无妄也。(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阳明所至为散落温。则火乘之义也。)

〔12〕君火之位,大热不行,盖为阴精制承其下也。诸以所胜之气乘于下者,皆折其摽[借为“熛”,火飞也]盛,此天地造化之大体尔。(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少阴所至为热生,中为寒。则阴承之义可知。又云:少阴所至为大暄寒。亦其义也。又按《六元正纪》云:水发而雹雪,土发而飘骤,木发而毁折,金发而清明,火发而曛昧,何气使然?曰:气有多少,发有微甚,微者当其气,甚者兼其下,征其下气而见可知也。所谓征其下者,即此六承气也。)

六气各有相克之气,承于其下,以制约之。水能制火,相火的下面,水气承之;土气承之;木能制土,,土位的下面,风气承之;阴能制阳,君火的下面,阴精承之。

帝曰:何也?

岐伯曰:亢则害,承廼制【5】,制则生化【6】。外列盛衰【7】,害则败乱,生化大病〔13〕。

【5】承廼制:六气中的一气出现太过时,便有其所不胜之气去克制它,使其不至于太亢,称为“承”。如少阳相火之气过亢,则由太阳寒水之气去承制,以防其太过。

【6】制则生化:谓胡本、读本、赵本等均将“则生”并作“生则”。“制生则化”,指一克一生,变化无穷。

【0】“亢”,亢盛。“害”,损害。“承”,承袭。指五行的相克之气是紧紧跟随的。王履说:“承,犹随也。然不言随而曰承者,以下言之,则有上奉之象,故曰承。虽谓之承,而有防之之意存焉。”“迺”,即乃字。“制”,制约,克制。“生化”,指正常的生长和变化。本文意为五行中的某一气过于亢盛,必然对另一气产生损害作用,因此,随即有相克之气起来制约它,亢盛之气受到制约,分物才有生化之机。该论在前文中明确提出:“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等”。说明五气之间不仅需要相互资生、促进,而且也需要相互克制、约束,才能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有利于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正如张介宾所说:“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有生有制,才有根对平衡,自然界气候变化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例如,夏热到了极点,就会向秋凉转化,冬寒到了极点,就会向春温转化,这是四时气候变化的自然现象。又如“久晴必有久雨,久雨必有久晴”等,都说明自然界总是通过自稳调节,力图维持平衡。

【7】外列盛衰:主岁之气与主时之气交互亢极。

〔13〕亢,过极也,物恶其极。

       论述五行之间存在着亢害承制的规律,因此,大气运动才能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以促进分物的生长发育。

黄帝说: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六气亢盛时就要为害,相承之气,可以制约它,递相制约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化,在四时之气中表现为气盛者必衰,衰者必盛,若亢盛为害则生化之机毁败紊乱,必然发生大病。

【译文】

黄帝说:好。我想听你讲讲六气之应于地理位置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显明正当春分之时,它的右边,为君火主治之位;君火的右边,再退行一步,为相火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为土气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为金气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为水气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为木气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为君火主治之位。六气各有相克之气,承于其下,以制约之。水能制火,相火的下面,水气承之;土气承之;木能制土,,土位的下面,风气承之;阴能制阳,君火的下面,阴精承之。

       黄帝说: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六气亢盛时就要为害,相承之气,可以制约它,递相制约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化,在四时之气中表现为气盛者必衰,衰者必盛,若亢盛为害则生化之机毁败紊乱,必然发生大病。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图片

 

 

 

 

【原文】

       帝曰:盛衰何如?

       岐伯曰:非其位【1】则邪,当其位【2】则正,邪则变甚,正则微【3】。

       帝曰:何谓当位?

       岐伯曰: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4】,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岁会【5】,气之平【6】也①。

       帝曰:非位何如?

       岐伯曰:岁不与会也②。

【原文通解】

●帝曰:盛衰何如?

岐伯曰:非其位【1】则邪,当其位【2】则正,邪则变甚,正则微【3】。

【1】位:指十二地支在方位中的位置。正北方为子位,属水;正南方为午位,属火;正东方为卯位,属木;正西方为酉位,属金。丑寅居东北隅中,辰巳居东南隅中,未申居西南隅中,戌亥居西北隅中。土位中央,寄旺于四季之末各十八日,所以辰戌丑未属土。

【2】当其位:指五运与五方相合。

【3】邪则变甚,正则微:五运不当其位,灾变就会严重;五运恰当其位,即使有灾变也会很轻微。

黄帝说:气的盛衰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不当其位的是邪气,恰当其位的是正气,邪气则变化很严重,正气则变化很轻微。

帝曰:何谓当位?

岐伯曰: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4】,金运临酉,水运临子。

【4】四季:指辰戌丑未四个方位。

黄帝说:怎样叫作恰当其位呢?

岐伯说:例如木运遇到卯年,火运遇到午年,土运遇到辰、戌、丑、末年,金运遇到酉年,水运遇到子年,乃是中运之气与年之方位五行之气相同。所说的“岁会”,为运气和平之年。

所谓岁会【5】,气之平【6】也①。

【5】岁会:又称岁直或岁位。岁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地支与天干的五行属性相同;二是当五方之正位。因此所谓岁会是该岁的天干和地支相会于五方正位。

【6】气之平:运气平和(之年)。

〔1〕非太过,非不及,是谓平运主岁也。平岁之气,物生脉应,皆必合期,无先后也。(新校正云:详木运临卯,丁卯岁也。火运临午,戊午岁也。土运临四季,甲辰、甲戌、己丑、己未岁也。金运临酉,乙酉岁也。水运临子,丙子岁也。内戊午、己丑、己未、乙酉,又为太一天符。)

所说的“岁会”,为运气和平之年。

帝曰:非位何如?

岐伯曰:岁不与会也②。

〔2〕不与本辰相逢会也。

黄帝说:不当其位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就是中运之气与年之方位五行之气相会。

【译文】

黄帝说:气的盛衰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不当其位的是邪气,恰当其位的是正气,邪气则变化很严重,正气则变化很轻微。

       黄帝说:怎样叫作恰当其位呢?

       岐伯说:例如木运遇到卯年,火运遇到午年,土运遇到辰、戌、丑、末年,金运遇到酉年,水运遇到子年,乃是中运之气与年之方位五行之气相同。所说的“岁会”,为运气和平之年。

       黄帝说:不当其位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就是中运之气与年之方位五行之气相会。

图片

 

 

 

 

【原文】

       帝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阴;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①;金运之岁,上见阳明;木运之岁,上见厥阴;水运之岁,上见太阳,奈何?

       岐伯曰:天之与会【1】也②。故《天元册》曰天符。

       帝曰:天符岁会何如?

       岐伯曰:太一天符【2】之会也③。

       帝曰:其贵贱何如?

       歧伯曰:天符为执法,岁位为行令,太一天符为贵人【3】④。

       帝曰:邪之中也奈何?

      岐伯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⑤;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⑥;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⑦。

【原文通解】

●帝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阴;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①;金运之岁,上见阳明;木运之岁,上见厥阴;水运之岁,上见太阳,奈何?

〔1〕少阴少阳皆火气。

黄帝说:土运之年,遇到太阴司天;火运之年,遇到少阳、少阴司天;金运之年,遇到太阳司天;木运之年,遇到厥阴司天;水运之年,遇到太阳司天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天之与会【1】也②。故《天元册》曰天符。

【1】天之与会:即司天与中运相符合。

〔2〕 天气与运气相逢会也。(新校正云:详土运之岁,上见太阴,己丑、己未也。火运之岁,上见少阳,戊寅、戊申也;上见少阴,戊子、戊午也。金运之岁,上见阳明,乙卯、乙酉也。木运之岁,上见厥阴,丁巳、丁亥也。水运之岁,上见太阳,丙辰、丙戌也。内己丑、已未、戊午、乙酉,又为太一天符。按《六元正纪大论》云:太过而同天化者三,不及而同天化者亦三,戊子、戊午太征上临少阴,戊寅、戊申太征上临少阳,丙辰、丙戌太羽上临太阳,如是者三。丁巳、丁亥少角上临厥阴,乙卯、乙酉少商上临阳明,己丑、己未少宫上临太阴,如是者三。临者太过不及,皆曰天符。)

岐伯说:这是中运与司天相会。所以《天元册》中叫做“天符”。

帝曰:天符岁会何如?

岐伯曰:太一天符【2】之会也③。

【2】太一天符:即太乙天符。指司天、中运与地支方位五行所属完全相同。即《天元纪大论》所谓之“三合为治”。

〔3〕是谓三合,一者天会,二者岁会,三者运会也。《天元纪大论》曰:三合为治。此之谓也。(新校正云:按太一天符之详,具天元纪大论注中。)

黄帝说:既是“天符”,又是“岁会”的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这叫做“太一天符”。

帝曰:其贵贱何如?

歧伯曰:天符为执法,岁位为行令,太一天符为贵人【3】④。

【3】天符为执法……为贵人:王冰:“执法犹相辅,行令犹方伯,贵人犹君主。”张介宾:“执法者位于上,犹执政也;行令者位乎下,犹诸司也;贵人者,统乎上下,犹君主也。”

〔4〕执法犹相辅,行令犹方伯,贵人犹君主。

黄帝说:它们有什么贵贱的不同吗?

岐伯说:天符好比执法,岁会好比行令,太一天符好比贵人。

帝曰:邪之中也奈何?

岐伯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⑤;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⑥;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⑦。

〔5〕执法官人之绳准,自为邪僻,故病速而危。

〔6〕方伯无执法之权,故无速害,病但执持而已。

〔7〕义无凌犯,故病则暴而死。

黄帝说:邪气中人发病时,三者有什么区别呢?                               

        岐伯说:中于执法之邪,发病快速而危重;中于行令之邪,发病缓慢而持久;中于贵人之邪,发病急剧而多死。

【译文】

黄帝说:土运之年,遇到太阴司天;火运之年,遇到少阳、少阳司天;金运之年,遇到太阳司天;木运之年,遇到厥阴司天;水运之年,遇到太阳司天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这是中运与司天相会。所以《天元册》中叫做“天符”。

       黄帝说:既是“天符”,又是“岁会”的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这叫做“太一天符”。

       黄帝说:它们有什么贵贱的不同吗?

        岐伯说:天符好比执法,岁会好比行令,太一天符好比贵人。

       黄帝说:邪气中人发病时,三者有什么区别呢?

       岐伯说:中于执法之邪,发病快速而危重;中于行令之邪,发病缓慢而持久;中于贵人之邪,发病急剧而多死。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图片

 

 

 

 

【原文】

       帝曰:位之易【1】也何如?

       岐伯曰: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2】,逆则其病近,其害速;顺则其病远,其害微。所谓二火也【3】①。

       帝曰:善。愿闻其步【4】何如?

       岐伯曰: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5】②,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6】也③。

       帝曰:六气应五行之变何如?

       岐伯曰:位有终始【7】,气有初中【8】,上下不同【9】,求之亦异也④。

       帝曰:求之奈何?

       岐伯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10】,子甲相合,命曰岁立【11】,谨候其时,气可与期⑤。

【原文通解】

●帝曰:位之易【1】也何如?              

     岐伯曰: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2】,逆则其病近,其害速;顺则其病远,其害微。所谓二火也【3】①。

【1】位之易:指主气客气易位。

【2】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君位客气居于臣位主气之上的为顺;臣位客气居于君位主气之上的为逆。

【3】二火:指君火和相火。

〔1〕相火居君火,是臣居君位,故逆也。君火居相火,是君居臣位,君临臣位,故顺也。远谓里远,近谓里近也。

黄帝说:主气客气位置互易时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君位客气居于臣位主气之上的为顺,臣位客气,居于君位主气之上的为逆。逆者发病快而急,顺者发病慢而轻。这里主要是指君火的相火说的。

帝曰:善。愿闻其步【4】何如?

岐伯曰: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5】②,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6】也③。

【4】步:六步,即六气之位数。         

【5】六十度而有奇:周岁即一年共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以六步分之,则每步得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故曰有奇也。

【6】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六十度有零余的时间,每年是六步,所以在二十四步(四年内)中,积累刻度的余数共为一百刻,就成为一天。

〔2〕奇,谓八十七刻又十分刻之五也。

〔3〕此言天度之余也。夫言周天之度者,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二十四步,正四岁也。四分度之一,二十五刻也。四岁气乘积已盈百刻,故成一日。度,一日。

黄帝说:好。我想听听关于六部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所谓“步”,就是指六十度有零的时间,每年是六步,所以在二十四步中,也就是四年内,积每年刻度的余数共为一百刻,就成为一日。

帝曰:六气应五行之变何如?

岐伯曰:位有终始【7】,气有初中【8】,上下不同【9】,求之亦异也④。

【7】位有终始:六气中每一气所占的位置,是有始有终的。

【8】初中:初,指气有始而渐盛。中,指气自盛而渐衰。

【9】上下不同:指天气与地气各有分别。

〔4〕位,地位也。气,天气也。气与位互有差移,故气之初,天用事,气之中,地主之。地主则气流于地,天用则气腾于天。初与中皆分天步而率刻尔,初中各三十日余四十三刻四分刻之三也。

黄帝说:六气应与五行的变化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每一气所占的位置,是有始有终的,一气中又分为初气和中气,由于天气和地气的不同,所以推求起来,也就有了差异。

帝曰:求之奈何?

岐伯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10】,子甲相合,命曰岁立【11】,谨候其时,气可与期⑤。

【10】天气始于甲,地气治于子:天气始于天干之甲、地气始于地支之子。

       甲,居十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之首。十干又名天干,最早是用来纪日的,它代表天阳之气的演进次序,故天气始于甲。子,居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首。十二支又名地支,最早是用来纪月的,它代表地阴之气的演进次序,故云地气始于子。

【11】命曰岁立:子和甲结合起来,岁气岁运得以确立。

〔5〕子甲相合,命曰岁立,则甲子岁也。谨候水刻早晏,则六气悉可与期尔。

       天干与地支相配合,天干在上,地支在下,一上一下,相互组合,叫做甲子。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上列顺序依次配合,天干轮周六次,地支轮周五次,共同组成六十甲子。用甲子纪日,则六十日一轮周。用甲子纪年,则六十年一轮周。所谓“子甲相合,名曰岁立”,即是以甲子纪年确立岁气,推求各个年度的气候变化,例如根据纪年的天干,便知当年统主一岁的五运之气,根据纪年的地支,便知当年司天的六气。“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候,测定。时,指六气交司 时刻。气,指六气。期,推求之意。就是说,岁气确立以后,根据各年度六气的交司时刻,就可推求当年六气的运转情况了,即下文所说:“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指六气的交司时刻)始于水下一刻(指铜壶的水贮满至第一条横线处开始下滴,水面微低于第一条横线的一刹那间。这是古代计时的一种方法),终于八十七刻半”等等。

        论述干支结合纪年,确立岁气的重要意义。

黄帝说:怎样推求呢?

岐伯说:天气始于天干之甲,地气始于地支之子,子和甲交和起来,就叫“岁立”,紧密地注意交气的时间,六气变化的情况,就可以推求出来。

【译文】

黄帝说:主气客气位置互易时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君位客气居于臣位主气之上的为顺,臣位客气,居于君位主气之上的为逆。逆者发病快而急,顺者发病慢而轻。这里主要是指君火的相火说的。

       黄帝说:好。我想听听关于六部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所谓“步”,就是指六十度有零的时间,每年是六步,所以在二十四步中,也就是四年内,积每年刻度的余数共为一百刻,就成为一日。

       黄帝说:六气应与五行的变化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每一气所占的位置,是有始有终的,一气中又分为初气和中气,由于天气和地气的不同,所以推求起来,也就有了差异。

       黄帝说:怎样推求呢?

       岐伯说:天气始于天干之甲,地气始于地支之子,子和甲交和起来,就叫“岁立”,紧密地注意交气的时间,六气变化的情况,就可以推求出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