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思

离开了主流,失忆。也选择了忘思?
正文

儒家“道德制高点”杀人

(2021-05-30 23:56:37) 下一个

“道德制高点”杀人

 

总有些人崇拜儒家的“道德制高点”思想,认为鼓吹“道德至高”有利于社会。

 

米尔格伦实验(Milgram experiment)

1961-1962年,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史坦利·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实验小组招募参与者前来耶鲁大学协助一项关于“体罚对于学习行为的效用”的实验。实验地点选在大学的老旧校区中的一间地下室。广告上说明报酬是$4.50美元(大约为2006年的$20美元)。参与者年龄从20岁至50岁不等,包含各种教育背景,从小学毕业至博士学位都有。

参与者将被告知被随机挑选为担任“老师”。学生答错了,老师会对学生施以电击,每逢作答错误,电击的伏特数也会随之提升。参与者将相信,学生每次作答错误会真的遭到电击,但事实上并没有电击产生。在隔壁房间里,由实验人员所假冒的学生打开录音机,录音机会搭配著发电机的动作而播放预先录制的尖叫声,随著电击伏特数提升也会有更为惊人的尖叫声。当伏特数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假冒的学生会开始敲打墙壁,而在敲打墙壁数次后则会开始抱怨他患有心脏疾病。接下来当伏特数继续提升一定程度后,学生将会突然保持沉默,停止作答、并停止尖叫和其他反应。发现无论实验的时间和地点,每次实验都有一定比率的参与者愿意施加致命的伏特数,约在61%至66%之间。第一组40名志愿者中,有26人给“学习者”施加了最高电压450伏,“服从”的比率高达65%。

Stanley Milgram从这个实验得出了结论是:人类较容易倾向于相信有道德基础、合理或者有正当理由的权威命令。马里兰大学的Thomas Blass多次重复了米尔格伦实验,甚至2015年波兰的SWPS大学也重复了米尔格伦实验。但结果相近。

这个实验看到两点:1、给钱。2、处罚不好好学习的学生(道德制高点)。如果改为处罚好好学习的学生,就会有不少人不干了。

拿这个实验去看文革红卫兵行为就一目了然了。1、参与者有好处;2、有“道德制高点”。文革前把资本家及其走狗攻击为剥削阶级,搞臭。后来打倒走资派就可以有了“道德制高点”。如果民国时候,有人出来要打倒走资派,有多少人跟随呀?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道德制高点”,您可以否认文革时代的“道德制高点”,您能否定您自己时代的“道德制高点”吗?绝大部分人是不能的。避免文革重来的办法只能是否定“道德制高点”的思维模式,这就是要否定儒家的“道德制高点”的基本思想甚至是文化。

如果没有儒家的“道德制高点”的思维模式来掩盖,帝制就不可能维持那么久。没有“道德制高点”这个统治社会的手段,人的思想就会多元化,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技术就会发展进而科学。换一句话说,儒家的“道德制高点”思维模式的副作用是阻止了思想多元化,进而科技发展。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时间有不同的“道德制高点”,如高考的时候成绩的“道德制高点”;上班的时候,工资是“道德制高点”。“道德制高点”限制了多元化,如古时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没有了多元化社会僵化,就失去了适应性和创造性。

另外“道德制高点”武装了后杀人没有了心理负担、没有反思的必要。

独裁者总能给社会中的一些人一些利益,没有办法完全杜绝。但“道德制高点”却给了独裁者一个至关重要的利器去鼓动“革命”。不清除“道德制高点”是思想或文化,“革命”不可避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