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随波逐流 – 活在美国的我们 第二章

(2017-10-19 07:06:43) 下一个

什么是社安号?

 

第二天一早,睡了没几个钟头的余争鸣就起床了,约翰前一天跟他说好,要来接他去上班。

车出了小区,一路向东。渐渐地,路两旁开始出现了一些化工厂,各类设备高高低低,新旧掺杂,感觉不到什么气势,余争鸣凭经验判断,这些工厂的规模都不大。

 到了,这就是公司总部,我们在休斯顿化工区的边上。约翰将车停在一幢白色房子前。

余争鸣以为自己听错了,公司总部?在这栋旧民宅似的平房里?整个建筑又小又旧,外墙的墙皮都斑驳了,还有门口这个被称作停车场的地方,最多也就能停几辆车吧。好歹也是一家在欧洲和南美都有分公司的跨国企业,而且这家公司的名气及所拥有的特殊技术,在余争鸣所从事的领域被公认是世界一流的,怎么公司总部如此寒碜?余争鸣心里有一点失望。

约翰仿佛看出了余争鸣心里在想什么,解释说:“总公司在Wichita,那里半个城市都是我们公司的大楼,过几天你就要去那里培训。新雇员都要经过这个培训,这是公司的规定,主要是了解一下公司概况和公司文化。这里的办公室是我们这个专门技术小部门的总部。选址选在化工区边上,是为了工作方便。另外,你知道,我们的工作离不开放射源,也不合适距城市太近。我们这个部门在其他国家的办公室,也都在郊区。”他停了一下,又补充道,“不过这里的确太小了,新办公室已经建好,正在最后装修,很快就能搬过去了。”

余争鸣随着约翰进了门,办公室内显得很拥挤,每个人的桌子上都被计算机、文件夹等办公用品堆得满满的。唯一让余争鸣感觉稍好一点的是,室内空调开得很足,凉爽的冷气冲淡了些许沮丧。

约翰把余争鸣介绍给公司的同事们。公司经理卡克曾去过北京,此次余争鸣得以携妻将雏到美国来工作,可以说全是他的功劳,美国这边的各种手续前前后后都是他在忙活。

卡克和余争鸣寒暄了片刻,就开始向余争鸣介绍公司的情况以及对他的工作安排。之后,卡克拿出一大叠表格交给余争鸣,告诉他第一张表格是技术保密协议。

余争鸣仔细地阅读那份协议,上面说:在公司工作期间,不得向外泄露核心技术,即使该雇员离开了本公司,在三年之内,也不能使用该技术为其他公司服务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堆每个雇员都要填写的普通文档。

约翰在一旁做指导,他说:你先签保密协议,其他都是标准表格,也就是你的履历,工资待遇,需要的保险,纳税标准,401K,等等。

他见余争鸣有些困惑,赶紧补充道:纳税标准,是公司要从你每两周的收入里提前扣税的根据,你要填你家几个人,你的收入之类的信息。这张是医疗保险,你要填上你的妻子和女儿,以后她们都要用你的保险看病。你要分开填,上面这栏是看病的保险,所有的病,包括眼病和口腔里的病,只有配眼镜和洗牙,或者补牙是分开的保险。所有的医疗保险,公司会付大部分,你自己每两周只付几十美元,从你双周薪水里扣去。”

“这张表是问你有没有过犯罪记录。还有这张,是你计划存的401K(免税退休金),填上你想存的比例,公司会替你扣掉,由公司雇佣的基金公司替你管理,不过你要算清楚,有剩余才存。这钱一旦存进去,就要到退休年龄才能用了。我自己一直到这两年才开始存401K, 我有三个孩子,一直没有多余的钱来存。这张要填上你在哪所学校拿到的学位,在什么单位工作过,不必太详细,简单列一下就行了。”

听约翰的口气,填几张表格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了,可是余争鸣的神经崩得紧紧的,这每一份文件的内容对他来说都是从未接触过的新概念,他可不敢“简单列一下就行了”。下笔前,他都要反复读好几遍,确保理解无误。就这样,一直忙到近中午才算填完。他把填好签过名的表格收整齐,又按照约翰的建议,复印了一份留给自己。

这边刚弄完,经理卡克就进来了,他对余争鸣说:今天是你第一天上班,我叫了几个技术骨干,大家一起去吃午餐,认识一下。

他们开车来到一处距离公司不远的餐厅。几个人坐定后,卡克对余争鸣说:公司规定午餐时间是一个小时,只够吃点快餐。今天为欢迎你这个新人,咱们可以特殊一点,吃一顿正式午餐吧。

他扫了一眼菜单,点了一份烤牛排。余争鸣点了一份烤鱼,约翰和其他几个人也点了自己喜欢吃的。服务员临离开时,约翰嘱咐他说:要分开的账单。余争鸣每个词都听懂了,但不懂约翰的意思。

大家边吃边聊。公司的这个部门大概是因为技术比较特殊,公司里除了个别的南美人外,都是美国白人。余争鸣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中国人。一起吃饭的几个同事毫不掩饰他们的好奇心,对余争鸣问长问短。

你以前来过美国吗?

来过,上次来,约翰还到酒店去见过我,就是那次见面,我才决定来这里工作的。

你们中国也有我们这个技术吗,现场使用效果好不好?

技术应该说是比较成熟,因为使用放射源的限制很严,现场使用不是很普及。

你全家一起来美国,你妻子愿意吗?

你在中国的房子怎么办?卖掉吗?

我妻子比我还积极,她一直想来美国。余争鸣笑着回答,又说:我们在中国没有房子,我们住的公寓是单位的,走的时候把钥匙还给单位就行了。

大家又七七八八地问些问题,也讲些自己在现场工作时的笑话,吃饭的气氛十分融洽。余争鸣见未来的两位上司丝毫不摆领导的架子,几个同事都十分爽朗,聊起天来很是痛快,没有一点陌生和矜持,感觉十分满意。

午饭后,服务员送来了账单,每人一张。有人掏出信用卡,夹在账单夹子上,也有两个人付现金。余争鸣一开始还以为是经理卡克请大家吃饭,现在看见大家各自买单,才明白“分开的账单”是什么意思。

近年来,余争鸣在国内参加聚餐,正规一点的,总是有人用公款买单,偶尔和朋友同学一起吃饭,他也和大家一样,总是抢着付账。来美国前,他也听说过老外吃饭是AA制的,但真的轮到自己,他怎么都有种说不出的,怪怪的感觉。

虽然心里觉得尴尬,但余争鸣脸上很平静,自始至终保持礼节性的微笑。他还没有信用卡,看见别人付现金,也拿出钱包准备掏钱。约翰从他手上抽走账单,瞄了一眼,夹在自己的账单夹里,一起递给服务员。然后回头对余争鸣解释说:今天我替你付,你第一天上班,按公司政策,是可以报销的。

余争鸣见大家在计算各自的小费,好奇地问:小费付多少?

约翰说:一般午餐付10%的小费就可以了,比如说你点的烤鱼加上你要的可口可乐,一共是9美元,加税就是10美元,再加小费就是11美元。如果是晚餐,至少要付15%的小费。

午饭后,余争鸣终于坐到了自己的新办公桌前。他和约翰共用一间办公室,房间小得想再多放一把椅子都不行。

他刚刚打开计算机,约翰端着一杯咖啡走进来。他环视了一下自己的办公室,对余争鸣说:这屋子是小点,这是暂时的。我们的新办公室很快就装修好了,到时你自己会有一间大一点的房间。

他呷了一口咖啡,又说:你来之前对公司提出的要求是,住的地方要有所好学校,所以我就给你找了现在的公寓,那里叫克里雷克区(Clear Lake)。克里雷克区的学校是这个学区里最好的,离办公室也近,大约10英里。我家在弗兰兹伍德区(Friendswood),比克里雷克区远一点,我上班正好顺路,所以我可以接送你几天,但是你得尽快拿到驾照,然后买辆车才行。不然你连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

余争鸣刚想问约翰怎么才能拿到驾照,约翰似乎又想起什么,自顾自接着说:打电话给你妻子,叫她和你女儿准备一下,我下午两点钟带你们去领社会安全号。有了社安号你才能参加驾照考试。

肖雨禾一觉睡到中午十二点,一路劳顿,紧张,加上倒时差,把她累坏了。见女儿还在熟睡,她悄悄下楼,想做点吃的。厨房的料理台上放着昨晚在超市买的东西:一桶一加仑的牛奶,一袋面包,几个青椒,两根香蕉和几只苹果。肖雨禾看着这些东西,回想起自己昨晚在超市里样子,怎么当时像个傻瓜似的,脑子都不转了?苏珊拿了这些,自己就装了这些,也不想想够不够做顿饭。苏珊一定会笑话自己是个土包子,一个最普通的超市就把自己看傻了,连买东西都不会了,真是没见过世面。肖雨禾禁不住埋怨自己。

她给自己和女儿各倒了一杯牛奶,心里空空的。美国生活就这么开始了?她问自己。不管往后怎么样,眼下有件事迫在眉睫,她得再去买点东西给全家人做晚饭。想到这里,肖雨禾一口气喝完牛奶,上楼把女儿叫醒,关照了几句,然后出了门。她想附近总能找到一个商店,不论大小,只要卖吃的就行。

大中午的,户外连个人影都没有,也没有车子经过,只有明晃晃的太阳照在四周房屋淡黄色的外墙上,耀得人睁不开眼。肖雨禾眯起眼睛,适应了一会儿才看清楚,这片住宅区约莫有十几幢二层小楼,外形都差不多。这些房子围成一圈,中间的空地是大家的停车场。她想找个人问问什么地方有食品店,可在小区里转了两圈,一个人也没碰见。肖雨禾只好往街道的方向走去。

街道两侧的建筑都不高,样式也极普通,方方正正,没有肖雨禾想象中洋气。不过到处都很干净,路边花草修剪得也十分整齐。街道不宽,双向各有两条车道,车子的速度都很快。肖雨禾站在路边,只觉得一辆接一辆的汽车就像是擦着她的鼻子尖飞过去的,吓得她赶紧往后退了几步。

想过马路是绝不可能的。肖雨禾四下打量,没有商店也没有人行道,她伸长脖子往远处张望了一阵,也看不见公共汽车。她就那样迷茫地站在路边,不知所措。水泥地面被太阳烤得火辣辣地发烫,肖雨禾觉得自己快被烤焦了,无奈中她决定还是先回公寓。

余青青大概是饿了,肖雨禾进门时,小姑娘正自己在厨房里啃面包。肖雨禾从厨房的水管上接了一杯自来水喝了两口,昨天晚上她看见苏珊就是喝的自来水。然后坐下来,愣愣地看着女儿吃东西。此刻,她可是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吃了上顿愁下顿”。

门铃响了,是苏珊,后面还跟着一个十二三岁的浅黄色头发小姑娘。

这是我的小女儿凯瑟琳。 苏珊笑盈盈地介绍道,而后又回头对凯瑟琳说:这是肖雨禾,这是余青青。

凯瑟琳笑着,像个小大人,她很正式地向肖雨禾伸出手来,说:很高兴认识你。

肖雨禾对这种“长幼不分”的打招呼方式有点不习惯,不过她还是和凯瑟琳握了握手,重复对方的话说:很高兴认识你。

倒是余青青比妈妈还老练些,大大方方地和凯瑟琳握了下手,用在国内小学英语课本里的标准句型说:“Nice to meet you, too.”(我也很高兴认识你。)

打完招呼,苏珊说:我猜你还得买点东西。余青青才十岁,不可以自己一个人留在家里。凯瑟琳已经过了十二岁了,按美国法律,她可以自己呆在家里了。让她陪余青青在家,我先和你去超市买菜,下午约翰会来接你们去办社安号。

肖雨禾连声说好,觉得苏珊简直太体贴了,只恨自己那点英语实在不够用,表达不出满腔的感激之情。

在车上,肖雨禾问苏珊:什么是社安号?”

苏珊解释说:“社安号是每个人都必须有的号码,是政府发的。主要是为了跟踪个人的纳税资料。你们如果想长期留在美国,第一步就是要领到社安号,它实际就是身份证号码。平时办小事,比如上飞机,或者买东西时偶尔要看一下证件,出示驾照就足够了。遇到大一点的事,或者正规的事,比如入学登记,看病,当然还有纳税,没有社安号是办不成的。”

肖雨禾听着,似懂非懂。社安号就是身份证的号码,可我们也不是美国公民,美国政府怎么会给我们社安号呢?而且来美国第一天就给?她很想搞明白,但一想自己的英语水平就泄了气,问也问不清楚,还是晚上等余争鸣下班问他吧。

下午,约翰带着余争鸣一家三口去领社安号。肖雨禾没想到这么重要的政府机构竟然在一排平房里办公,既不庄严也不气派。进了大门,大厅里静悄悄的,一排排蓝色的塑料椅子上,零零落落地坐了几个等候的人。约翰让余争鸣一家三口坐下来,自己去前面一个窗口取了张纸条,上面写着“89”。又递给余争鸣三张表格让他填。

几个窗口前都有人在与里面的办事人员交谈,声音很低。肖雨禾刚落座,有个人正巧办完离开,窗口里面的办事员高声叫:“82,肖雨禾看见小窗口的指示灯同时也在闪着‘82’, 坐在他们前面的一个印度老太太,由一个年轻人扶着,估计是她儿子,起身向那个窗口走过去。

 看看人家这里,政府机构这么安静,还有椅子给你坐着等,哪像国内,咱们办个护照,挤都挤不到跟前,想都没想过,还能坐在位子上等别人叫号?!肖雨禾感叹道。

很快就轮到了他们,余争鸣把已经填好的表格从窗口递进去,又回答了几个问题。很快,一家三口每人都从窗口里领到了一张小纸片,三张纸片上分别印着他们各自的名字和一个九位数号码。余争鸣把纸片从妻子和女儿手中拿过来,然后小心翼翼地把三张都放进了自己的钱包。

约翰在一旁看着他的一举一动,说:一定要保存好,九位数字是长一点,但这个数字将要伴随你们一生,最好是记在心里。在美国办任何事,比如办信用卡、看病、纳税、找工作、买房子等等,都离不开这个号码。

余争鸣听罢,回过头,用中文把约翰的话对肖雨禾和余青青重复一遍,说完,觉得不放心,又郑重地叮咛道:我先收着,回家都写下来,随身带着,要记住自己的号啊,有了这个社安号,咱们就是美国的纳税人了。

余青青不太明白大人们在说什么,但看他们的神色,知道这是件顶顶重要的事儿,便学着妈妈,很认真地点了点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